中欧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MIX-UP助力实现“碳中和”

来源 :生物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yo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塑料循环体系的变革升级,提高塑料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塑料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还可以解决废塑料潜在的生态环境危害.文中介绍了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 目“废塑料资源高效生物降解转化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MIXed plastics biodegradation and UPcycling using microbial communities,MIX-UP)”.该项目聚焦“塑料污染”这一全球化的问题,围绕中欧双方确定的“塑料生物降解菌群”研究领域,联合中欧双方14家优势科研单位,开展实质性的重大前沿合作研究.针对废塑料生物降解中存在的解聚与重塑两个难题,项目以难降解石油基塑料(PP、PE、PUR.PET和PS)以及生物可降解塑料(PLA和PHA)的混合废塑料作为研究对象,从塑料微生物降解途径解析及关键元件的挖掘与改造、塑料高效降解混菌/多酶体系的构建与功能调控、塑料降解物的高值化炼制途径设计与利用策略3个方面展开研究.本项目将突破废塑料生物降解转化中高效降解元件挖掘、塑料降解物高值化利用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探索一条废塑料资源化、高值化、循环化、低碳化的新塑料循环路线,建立以“降塑再造”为核心理念的废塑料生物炼制体系,丰富我国固废资源化生物技术利用平台.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塑料(生物)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水平,还可以推动我国与国际科研院所的多边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助力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其他文献
利用微生物对聚氨酯(Polyurethane,PUR)类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寻找能高效降解聚氨酯的微生物是该类研究的重要前提.文中从塑料垃圾填埋场中分离培养了 1 株PUR高效降解菌株P1o.基于菌落形态观察和16SrDNA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其为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的细菌.通过PUR的模式底物水性聚氨酯(Impranil DLN)比浊法,确定了该菌株能在6 d1内降解71.4%的1mpranil DLN.此外,菌株P10能够利用商业聚氨酯海绵作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通过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是衍生自中胚层的多能细胞,可产生多种间充质谱系,包括成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软骨细胞和肌细胞.MSCs还具有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的能力,可促进血管生成、上皮再生等,在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研究证实,MSCs可通过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促进组织再生,加速伤口愈合;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改善组织纤维化;还可通过携带载体药物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的发展.然而MSCs的成纤维化潜能和促进肿瘤生长的能力降低了MSCs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总结了MSC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脏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DCM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心肌细胞代谢紊乱(如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心肌炎症和纤维化是DCM发病的基础,这些因素单独或联合作用于DCM的发生和发展.目前临床上尚无根治DCM的有效药物,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在开发靶向治疗药物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对当前DCM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以期为DCM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其在环境中普遍存在,所引发的抗性基因问题已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土壤是环境中抗生素的重要汇,抗生素暴露会对土壤生物带来危害,甚至会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因此需采取有效手段修复抗生素污染的土壤.文中综述了抗生素对土壤植物表型生长指标、土壤动物生理特征及群落分布、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的影响,以及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土壤生物间的传播风险等;总结了利用耐受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其互作关系修复抗生素污染土壤的潜力与前景,指出了已有土壤中抗生素环境风险和生物修复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展望
生物反硝化是目前废水深度处理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硝酸盐氮处理技术,但该方法一般停留时间较长,在冬季因低温处理效果欠佳,因此有必要开发反硝化强化技术.以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投加量下Fe3O4对P.stutzeri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当Fe3O4投加量由0 mg/L增至4 000 mg/L时,硝酸盐氮最大比降解速率由18.0 h-1增加至23.7 h-1,体系中的总蛋白含量以及细菌体内的铁含量显著增加.RT-qPCR和非标记(Label-free)定量蛋
胶质母细胞瘤作为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原发性脑部肿瘤,具有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呈浸润性生长等特点,在不使用化疗药物的情况下,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12.1个月.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放化疗为辅,其中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作为一种新型的口服烷化剂,是目前用于胶质瘤化学治疗的一线药物.但经过替莫唑胺治疗后,患者中位生存期仅提高了2个月,主要原因为胶质母细胞瘤可对TMZ产生耐药性.胶质母细胞瘤对TMZ产生的耐药机制主要为DNA修复机制,其包括了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
多环芳烃是一类普遍的环境污染物,因其潜在的环境暴露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而备受关注.从石化品污染土壤样品中分离到一株以菲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中温菌(15-37℃,最佳30℃)菌株CFP312.经菌落和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和16S rRNA同源性分析鉴定属于莫拉氏菌Moraxella sp..这是Moraxella属中多环芳烃降解菌种的首次报道.研究表明,当菲浓度为400 mg/L时,在48 h和60 h时,菲的去除率分别为84%和90%,降解速率达到1.21、1.29 mg/(L·h).在菲的降解过程中,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微生物组的认识.宏基因组学技术因其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环境微生物组的研究中,尤其在阐明各种疾病与人体微生物组的关系中,宏基因组学技术具有重要作用.痤疮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皮肤美观度和心理健康.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挖掘皮肤微生物与痤疮的关系,将有助于痤疮发病机理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方法的改进.通过介绍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背景、概述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探讨皮肤微生物与痤疮的关系,综述宏基因组学技术在痤疮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总结目前宏基因组学技术在皮肤疾病
作物的优良性状往往来自于其相应基因的单个碱基突变,而传统育种无法轻易获得此种定向单碱基变异.单碱基编辑技术是以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CRISPR/Cas)系统为基础改良的一项基因编辑技术,该技术可在不造成DNA双链断裂的情况下对靶序列上的特定碱基进行定向替换.为拓展单碱基编辑技术在作物中的识别范围,利用来自Francisella n
RNA结合蛋白是生物体生命周期中重要的调节物质.作为RNA结合蛋白中的一种,胰岛素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3(insulin growth factor 2 mRNA binding protein 3,IGF2BP3)介导癌症细胞的发生、发展及疾病预后和转归,因此对于IGF2BP3致癌作用的发生机制、通路传导作用机制以及基于IGF2BP3分子治疗靶点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阐述IGF2BPs家族具有的生物学功能,IGF2BP3在肿瘤和疾病的相关性,以及IGF2BP3在现代临床治疗的应用前景,以期为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