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和谐社会的不断发展,建设和谐校园,开展和谐教育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从和谐教育理念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起源入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实现和谐教育效果的具体建议,希望推动我国青少年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创新。
【关键词】:和谐教育;教育理念;小学;文化基础
前言:
和谐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追求完美和完善的教育方式,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融合,让教师达到更高的教学境界。和谐教育的出现颠覆了以往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紧张对立的师生关系,让教师通过更加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去感化学生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填塞各种知识和使用体罚等方式教育学生。和谐教育理念的提出更加贴近和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年龄和智力发育程度,也更符合当前鼓励创新教育的教育改革浪潮。
一、和谐教育的历史渊源及存在理论
1.1 小学和谐教育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我国自古以来就盛行“和为贵”和“中庸”的文化教育处世观。在历史中也奉行“天人合一”的观点,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这种深厚的“和谐文化”背景下延伸出来的“和谐教育”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西周太史史伯曾言: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也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是不同的种属才能衍化甚至创造出新的东西。而且在我国最经典的儒家学派中也曾大力推崇“和谐教育”的文化理念,荀子曾言: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治》)。极度推崇和谐的群体观是古代中国人战胜各种艰难困苦最终生存下去的重要武器。而孔子的“仁爱”学说更是将“和谐”的理论发展到极致,至今仍保留着深远的影响。
1.2 小学和谐教育符合西方教育理论系统
纵观教育发展史,无论是维多里诺(Vittorino da Feltre)的古典教育理论还是洛克的现代“绅士教育”思想,都体现了和谐教育的重要作用。维多里诺强调客观环境以及教师的语言系统能让孩子们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洛克则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灵活使用奖励、创立榜样、沟通等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塑造儿童的礼仪体系和思想体系。在和谐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古典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思想家和哲学家,对人类精神文化以及经济社会秩序的建设带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可见,和谐教育的作用不是通过雷霆般的绝对力量震慑束缚学生的言行,而是通过春风化雨的熏陶来塑造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孩子们在与老师接触中,不知不觉地被老师的教学方式和行为方式所吸引,偶尔下意识地模仿,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会书本中和生活中的知识,形成精神世界的追求。
1.3 和谐教育符合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
和谐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在宏观层面来看,和谐教育有三个重要的领域,首先是加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师生和谐是实现和谐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改革追求的改革目标之一。第二是实现教学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和谐教育理念下,如何通过和谐教育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转变教学关系的重要前提。第三是构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谐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宏观的教育理论,内涵许多重要的教学分支。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和和谐关系是拓展学校教学效果的渠道之一,而提升教师与家长的和谐关系是提高家长与教师教学方法、当前教育方式以及考试制度等相关内容沟通的前提。此外,和谐教育还包括和谐校园环境、和谐社会知识等方面的建设。通过和谐教育能更好的践行我国和谐社会的基本观点。
二、全面推动和谐教育的改进措施
在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中,和谐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学生自我创新意识的教育方式。但是现代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学生成长环境的巨大变化。对此,和谐教育应当从关注学生成长环境入手,逐步深入,促进和谐教育效果的发挥。
2.1 了解学生的成长现状,做学生的“知心人”
不同时代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和谐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在传统的封建教育时代,知识的匮乏以及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足以促使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去学习。但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法以及社会舆论对小学生学习权利的保护已经逐渐完善,上学不仅是学生的权利,同时还是一种义务。所以,学生们对知识的态度和渴望程度降低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达到和谐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师们除了要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理念之外,还需要跨越“代沟”的心理约束,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寻找学生们的兴趣。在课余时间,可以增加与学生们游戏和交流的次数,通过谈话了解现阶段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以及对学习的困难之处,有目的的进行辅导和改进,增强师生之间的个人感情。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老师,并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成为学生们的“知心人”,从而实现师生关系之间的和谐化,促进和谐教学的实施。
2.2 转变教与学之间的对立关系,做到“教学相长”
和谐教育在我国虽然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但是在新形势下还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创新。尤其是在教学关系转换上,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下,教师在课堂上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赐予”。但是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学校之外,还可以通过家教、辅导学校、手机和网络等方式进行学习。所以在学校和谐教育的改革下,现代教学关系应当从传授向探索转变。因为通过探索的学习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再结合学校的自身教学优势以及资源优势,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转变教学方式也可以让教师在创新和摸索教学方式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转变教育理念,积累教学经验,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2.3培养和谐的学校——家庭关系
家庭是学生休息和巩固知识的港湾,同时也是对学校教学的重要补充。许多地区校园和谐教育进展不顺利的重要原因就是无法构建好家庭与学校关系。对此,笔者从自身经验出发,建立良好的学校家庭关系,应当从学校和教师两个方向共同努力。一方面,学校要利用各种活动、演讲、家长会等渠道,让家长了解家庭环境对学生成长培养的重要作用,并形成配合学校的教育习惯,贯彻好和谐教育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生活适当的进行关心,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感情,而不是仅仅通过形式上的交流完成与家长的沟通任务。只有对学生投入真情实感,才能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搭起和谐教育的桥梁,共同促进和谐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结束语
良好的教育就像一场及时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梦醒细无声。和谐教育就应当趁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潜入每一个孩子的梦中,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大音希声,和谐教育的改革需要我们做好最充分的准备,投入最大的努力,共同实现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田宇捷,和谐教育:捕捉教育细节的艺术[J].新课程:综合, 2015(2):29-29.
[2]陈勇.初探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构建方法[J].教育, 2015(40):291-291.
[3]轩辕晓骊.风化雨,和谐育人——小学教育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 2008(7):218-218.
【关键词】:和谐教育;教育理念;小学;文化基础
前言:
和谐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追求完美和完善的教育方式,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融合,让教师达到更高的教学境界。和谐教育的出现颠覆了以往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紧张对立的师生关系,让教师通过更加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去感化学生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填塞各种知识和使用体罚等方式教育学生。和谐教育理念的提出更加贴近和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年龄和智力发育程度,也更符合当前鼓励创新教育的教育改革浪潮。
一、和谐教育的历史渊源及存在理论
1.1 小学和谐教育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我国自古以来就盛行“和为贵”和“中庸”的文化教育处世观。在历史中也奉行“天人合一”的观点,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这种深厚的“和谐文化”背景下延伸出来的“和谐教育”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西周太史史伯曾言: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也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是不同的种属才能衍化甚至创造出新的东西。而且在我国最经典的儒家学派中也曾大力推崇“和谐教育”的文化理念,荀子曾言: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治》)。极度推崇和谐的群体观是古代中国人战胜各种艰难困苦最终生存下去的重要武器。而孔子的“仁爱”学说更是将“和谐”的理论发展到极致,至今仍保留着深远的影响。
1.2 小学和谐教育符合西方教育理论系统
纵观教育发展史,无论是维多里诺(Vittorino da Feltre)的古典教育理论还是洛克的现代“绅士教育”思想,都体现了和谐教育的重要作用。维多里诺强调客观环境以及教师的语言系统能让孩子们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洛克则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灵活使用奖励、创立榜样、沟通等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塑造儿童的礼仪体系和思想体系。在和谐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古典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思想家和哲学家,对人类精神文化以及经济社会秩序的建设带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可见,和谐教育的作用不是通过雷霆般的绝对力量震慑束缚学生的言行,而是通过春风化雨的熏陶来塑造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孩子们在与老师接触中,不知不觉地被老师的教学方式和行为方式所吸引,偶尔下意识地模仿,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会书本中和生活中的知识,形成精神世界的追求。
1.3 和谐教育符合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
和谐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在宏观层面来看,和谐教育有三个重要的领域,首先是加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师生和谐是实现和谐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改革追求的改革目标之一。第二是实现教学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和谐教育理念下,如何通过和谐教育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转变教学关系的重要前提。第三是构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谐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宏观的教育理论,内涵许多重要的教学分支。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和和谐关系是拓展学校教学效果的渠道之一,而提升教师与家长的和谐关系是提高家长与教师教学方法、当前教育方式以及考试制度等相关内容沟通的前提。此外,和谐教育还包括和谐校园环境、和谐社会知识等方面的建设。通过和谐教育能更好的践行我国和谐社会的基本观点。
二、全面推动和谐教育的改进措施
在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中,和谐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学生自我创新意识的教育方式。但是现代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学生成长环境的巨大变化。对此,和谐教育应当从关注学生成长环境入手,逐步深入,促进和谐教育效果的发挥。
2.1 了解学生的成长现状,做学生的“知心人”
不同时代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和谐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在传统的封建教育时代,知识的匮乏以及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足以促使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去学习。但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法以及社会舆论对小学生学习权利的保护已经逐渐完善,上学不仅是学生的权利,同时还是一种义务。所以,学生们对知识的态度和渴望程度降低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达到和谐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师们除了要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理念之外,还需要跨越“代沟”的心理约束,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寻找学生们的兴趣。在课余时间,可以增加与学生们游戏和交流的次数,通过谈话了解现阶段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以及对学习的困难之处,有目的的进行辅导和改进,增强师生之间的个人感情。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老师,并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成为学生们的“知心人”,从而实现师生关系之间的和谐化,促进和谐教学的实施。
2.2 转变教与学之间的对立关系,做到“教学相长”
和谐教育在我国虽然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但是在新形势下还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创新。尤其是在教学关系转换上,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下,教师在课堂上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赐予”。但是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学校之外,还可以通过家教、辅导学校、手机和网络等方式进行学习。所以在学校和谐教育的改革下,现代教学关系应当从传授向探索转变。因为通过探索的学习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再结合学校的自身教学优势以及资源优势,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转变教学方式也可以让教师在创新和摸索教学方式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转变教育理念,积累教学经验,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2.3培养和谐的学校——家庭关系
家庭是学生休息和巩固知识的港湾,同时也是对学校教学的重要补充。许多地区校园和谐教育进展不顺利的重要原因就是无法构建好家庭与学校关系。对此,笔者从自身经验出发,建立良好的学校家庭关系,应当从学校和教师两个方向共同努力。一方面,学校要利用各种活动、演讲、家长会等渠道,让家长了解家庭环境对学生成长培养的重要作用,并形成配合学校的教育习惯,贯彻好和谐教育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生活适当的进行关心,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感情,而不是仅仅通过形式上的交流完成与家长的沟通任务。只有对学生投入真情实感,才能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搭起和谐教育的桥梁,共同促进和谐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结束语
良好的教育就像一场及时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梦醒细无声。和谐教育就应当趁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潜入每一个孩子的梦中,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大音希声,和谐教育的改革需要我们做好最充分的准备,投入最大的努力,共同实现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田宇捷,和谐教育:捕捉教育细节的艺术[J].新课程:综合, 2015(2):29-29.
[2]陈勇.初探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构建方法[J].教育, 2015(40):291-291.
[3]轩辕晓骊.风化雨,和谐育人——小学教育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 2008(7):21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