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淑敏的作品质朴真诚,诉说的是对生命刻骨铭心的感悟,对生活始终不变的热爱。尽管她的笔下也有伤害、委屈、愤怒的负面情绪,但通篇读完,感到精彩而充满智慧的文字随处可见,也许是因为她二十年的从医经历,也许是因为她十一年的当兵生涯。在她的文字里,她像一个最懂你的好朋友,在温柔的夜里与你对话,回忆经历中最美好的片段:她也许是一朵很小的旷野花,渺小而平凡,却能为你推开平淡,遇见生命的辽阔。
毕淑敏写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没有什么“重大题材”。但她却能够从平凡中写出光彩,从普通中写出诗情画意,从枯燥中写出情趣,从渺小中写出伟大。
生活应该是我们写作不变的源泉,关注生活,体味生活,方能在平凡中看出不平凡,从普通中看出优雅,从琐事中看出哲理。比如在议论时,可由个人经历引入,摆脱议论文常见的凡举例必“古今中外”的套路,展现出个人独有的风格。另外,论述的基本思路要明确,如采取纵向论述的结构,那么文章自然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写出层次,写出深度。
柔 和
◎毕淑敏
“柔和”这个词,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先说“和”字,由禾苗和口两部分组成,那涵义大概就是有了生长着的禾苗,嘴里的食物就有了保障,人就该气定神闲,和和气气了。
这个规律,在农耕社会或许是颠扑不破的。那时只要人的温饱得到解决,其他的都好说。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达进步。人的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单是手中有粮,就无法抚平激荡的灵魂了。中国有句俗话,叫作“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可见胃充盈了之后,就有新的问题滋生,起码无法达至完全的心平气和。
再说“柔”这个字。通常想起它的时候,好像稀泥一滩,没什么筋骨的模样。但细琢磨,上半部是“矛”,下半部是“木”——一支木头削成的矛,看来还是蛮有力度和进攻性的。柔是褒义,比如“柔韧、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百炼钢化作绕指柔……”,都说明它和阳刚有着同样重要的美学和实践价值。
记得早年当医学生的时候,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于是我第一次明白了,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
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柔和是内在的原则和外在弹性充满和谐的统一,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和冷暖相宜的交流。
现代人在风驰电掣的忙碌中,是多么期望自己和他人的柔和啊。不信,你看看报上的征婚广告,尽是征询性格柔和的伴侣,人们希望目光是柔和的,语调是柔和的,面庞的线条是柔和的,身体的张力是柔和的……
当我们轻轻念出“柔和”这个词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一缕淡蓝色的温润,弥漫在唇舌之间。
有人追索柔和,以为那是速度和技巧的掌握。书刊上有不少教授柔和的小诀窍,比如怎样让嗓音柔和,手势柔和……我见过一个女孩子,为了使性情显出柔和,在手心用油笔写了大大的“慢”字,天天描一遍,手掌总是蓝的。以致扬手时常吓人一跳,以为她练了邪门武功。并为自己规定每说一句话之前,在心中默数从1到10……她除了让人感到木讷和喜怒无常外,与柔和不搭界。
一个人的心如若不柔和,所有对外在柔和形式的模仿和操练,都是沙上楼阁。
看看天空和海洋吧。当它们最美丽和博大,最安宁和清洁的时候,它们是柔和的。
只有成长了自己的心,才会在不经意之间,收获了柔和。
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
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愿你在某一个清晨,感觉出柔和像云雾一般悄然袭身。
(选自《毕淑敏精选集》,有删节)
技法提炼
1.逻辑缜密的纵向论述:文章的主题是“柔和”,开篇先从“柔”“和”二字的构造引入,这是对“柔和”一词含义和文化内涵的解释。紧接着就是分析“柔和”的意义和力量,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作者认识到柔和是一种品质和境界,是一种坚守和谦逊,是原则与弹性的和谐统一,对“柔和”的认识显然更深一层。随后开始论述如何追求乃至达到“柔和”的境界,在认识到“柔和”的意义之后,自然想要追索它,因而在逻辑上更进一层,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由浅入深,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2.事例论证与理论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式:议论文的论证过程应该是多元的,论证时,理论论证是基础,但理论过多会导致文章枯燥无趣;事例论证是最常见的论证方式,但一味地举例又有堆砌材料之嫌。因而综合使用各种论证方式是最简便最具操作性的办法。本文在论述“柔和”的意义和力量时,先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事例)论证柔和比风暴更有力量,后进行理论分析,结构上符合由具体的生活经验到抽象的哲思道理的升华。
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是适宜的。这也是一个误区。批评就像是冰水,表扬好比是热敷,彼此的温度不相同,但都是疗伤治痛的手段。批评往往能使我们清醒,凛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迸发出挺进的激奋。表扬则像温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血脉愤张,意气风发,喷薄出向上的豪情。
但如果是在公众场合的批评和表扬,除了对直接对象的鞭挞和鼓励,还会涉及到同时聆听的他人的反应。更不消说领导者常用的策略往往是这样:对个别人的批评一般也是对大家的批评,对某个人的表扬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无言鞭策。至于做父母的,当着自家的孩子,频频提到别人孩子的品行作为,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再幼稚的孩子也都晓得,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沙射影。
批评和表扬永远是双刃剑。使用得好,犀利无比,斩出一条通达的道路,使得我们快速向前。使用得不当,就可能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滴下一串串淋漓的鲜血。
我想,对于孩子来说,凡是隶属天分的那一部分,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必过多地拘泥于此。就像玫瑰花的艳丽和小草的柔弱,都有浓重的不可抵挡的天意蕴藏其中,无论其个体如何努力,可改变的幅度不会很大,甚至丝毫无补。玫瑰花绝不会变成绿色,小草也永无芬芳。
人也一样。我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比如相貌,比如身高,比如气力的大小,比如智商的高低……在这一范畴里,都大可不必过多地表扬或批评。夸奖这个小孩子是如何美丽,那个又是如何聰明,不但无助于他人有的放矢地学习,把别人的优点化为自己的长处,反倒会使没有受表扬的孩子滋生出满腔的怨怒,使那受表扬者繁殖出莫名的优越。批评也是一样,奚落这个孩子笨,嘲笑那个孩子傻,他们自己无法选择换一副大脑或是神经,只会悲观丧气也许从此自暴自弃。旁的孩子在这种批评中无端地得了傲视他人的资本,便可能沾沾自喜起来,松懈了努力。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他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分光镜。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懒散,而不应当指责儿童的智力。我们可以表扬女孩把手帕洗得洁净,而不宜夸赏她的服装高贵。我们可以批评临阵脱逃的怯懦无能,却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与体弱。我们可以表扬经过锻炼的强壮机敏,却不必太在意得自遗传的高大与威猛……
(选自《毕淑敏散文精品赏析》)
技法点评
选段论证了两层内容,第一层是说批评和表扬都应注意场合,第二层则更进一步,论述批评和表扬不仅要注意场合,更要注意方式和内容,对人的天分方面的批评和表扬可以含蓄,对态度的批评和表扬则很有必要。批评和表扬的对象由孩子到任何一个人,由个体到整体,讲出了普遍的道理。
毕淑敏写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没有什么“重大题材”。但她却能够从平凡中写出光彩,从普通中写出诗情画意,从枯燥中写出情趣,从渺小中写出伟大。
生活应该是我们写作不变的源泉,关注生活,体味生活,方能在平凡中看出不平凡,从普通中看出优雅,从琐事中看出哲理。比如在议论时,可由个人经历引入,摆脱议论文常见的凡举例必“古今中外”的套路,展现出个人独有的风格。另外,论述的基本思路要明确,如采取纵向论述的结构,那么文章自然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写出层次,写出深度。
柔 和
◎毕淑敏
“柔和”这个词,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先说“和”字,由禾苗和口两部分组成,那涵义大概就是有了生长着的禾苗,嘴里的食物就有了保障,人就该气定神闲,和和气气了。
这个规律,在农耕社会或许是颠扑不破的。那时只要人的温饱得到解决,其他的都好说。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达进步。人的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单是手中有粮,就无法抚平激荡的灵魂了。中国有句俗话,叫作“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可见胃充盈了之后,就有新的问题滋生,起码无法达至完全的心平气和。
再说“柔”这个字。通常想起它的时候,好像稀泥一滩,没什么筋骨的模样。但细琢磨,上半部是“矛”,下半部是“木”——一支木头削成的矛,看来还是蛮有力度和进攻性的。柔是褒义,比如“柔韧、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百炼钢化作绕指柔……”,都说明它和阳刚有着同样重要的美学和实践价值。
记得早年当医学生的时候,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于是我第一次明白了,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
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柔和是内在的原则和外在弹性充满和谐的统一,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和冷暖相宜的交流。
现代人在风驰电掣的忙碌中,是多么期望自己和他人的柔和啊。不信,你看看报上的征婚广告,尽是征询性格柔和的伴侣,人们希望目光是柔和的,语调是柔和的,面庞的线条是柔和的,身体的张力是柔和的……
当我们轻轻念出“柔和”这个词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一缕淡蓝色的温润,弥漫在唇舌之间。
有人追索柔和,以为那是速度和技巧的掌握。书刊上有不少教授柔和的小诀窍,比如怎样让嗓音柔和,手势柔和……我见过一个女孩子,为了使性情显出柔和,在手心用油笔写了大大的“慢”字,天天描一遍,手掌总是蓝的。以致扬手时常吓人一跳,以为她练了邪门武功。并为自己规定每说一句话之前,在心中默数从1到10……她除了让人感到木讷和喜怒无常外,与柔和不搭界。
一个人的心如若不柔和,所有对外在柔和形式的模仿和操练,都是沙上楼阁。
看看天空和海洋吧。当它们最美丽和博大,最安宁和清洁的时候,它们是柔和的。
只有成长了自己的心,才会在不经意之间,收获了柔和。
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
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愿你在某一个清晨,感觉出柔和像云雾一般悄然袭身。
(选自《毕淑敏精选集》,有删节)
技法提炼
1.逻辑缜密的纵向论述:文章的主题是“柔和”,开篇先从“柔”“和”二字的构造引入,这是对“柔和”一词含义和文化内涵的解释。紧接着就是分析“柔和”的意义和力量,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作者认识到柔和是一种品质和境界,是一种坚守和谦逊,是原则与弹性的和谐统一,对“柔和”的认识显然更深一层。随后开始论述如何追求乃至达到“柔和”的境界,在认识到“柔和”的意义之后,自然想要追索它,因而在逻辑上更进一层,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由浅入深,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2.事例论证与理论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式:议论文的论证过程应该是多元的,论证时,理论论证是基础,但理论过多会导致文章枯燥无趣;事例论证是最常见的论证方式,但一味地举例又有堆砌材料之嫌。因而综合使用各种论证方式是最简便最具操作性的办法。本文在论述“柔和”的意义和力量时,先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事例)论证柔和比风暴更有力量,后进行理论分析,结构上符合由具体的生活经验到抽象的哲思道理的升华。
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是适宜的。这也是一个误区。批评就像是冰水,表扬好比是热敷,彼此的温度不相同,但都是疗伤治痛的手段。批评往往能使我们清醒,凛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迸发出挺进的激奋。表扬则像温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血脉愤张,意气风发,喷薄出向上的豪情。
但如果是在公众场合的批评和表扬,除了对直接对象的鞭挞和鼓励,还会涉及到同时聆听的他人的反应。更不消说领导者常用的策略往往是这样:对个别人的批评一般也是对大家的批评,对某个人的表扬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无言鞭策。至于做父母的,当着自家的孩子,频频提到别人孩子的品行作为,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再幼稚的孩子也都晓得,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沙射影。
批评和表扬永远是双刃剑。使用得好,犀利无比,斩出一条通达的道路,使得我们快速向前。使用得不当,就可能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滴下一串串淋漓的鲜血。
我想,对于孩子来说,凡是隶属天分的那一部分,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必过多地拘泥于此。就像玫瑰花的艳丽和小草的柔弱,都有浓重的不可抵挡的天意蕴藏其中,无论其个体如何努力,可改变的幅度不会很大,甚至丝毫无补。玫瑰花绝不会变成绿色,小草也永无芬芳。
人也一样。我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比如相貌,比如身高,比如气力的大小,比如智商的高低……在这一范畴里,都大可不必过多地表扬或批评。夸奖这个小孩子是如何美丽,那个又是如何聰明,不但无助于他人有的放矢地学习,把别人的优点化为自己的长处,反倒会使没有受表扬的孩子滋生出满腔的怨怒,使那受表扬者繁殖出莫名的优越。批评也是一样,奚落这个孩子笨,嘲笑那个孩子傻,他们自己无法选择换一副大脑或是神经,只会悲观丧气也许从此自暴自弃。旁的孩子在这种批评中无端地得了傲视他人的资本,便可能沾沾自喜起来,松懈了努力。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他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分光镜。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懒散,而不应当指责儿童的智力。我们可以表扬女孩把手帕洗得洁净,而不宜夸赏她的服装高贵。我们可以批评临阵脱逃的怯懦无能,却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与体弱。我们可以表扬经过锻炼的强壮机敏,却不必太在意得自遗传的高大与威猛……
(选自《毕淑敏散文精品赏析》)
技法点评
选段论证了两层内容,第一层是说批评和表扬都应注意场合,第二层则更进一步,论述批评和表扬不仅要注意场合,更要注意方式和内容,对人的天分方面的批评和表扬可以含蓄,对态度的批评和表扬则很有必要。批评和表扬的对象由孩子到任何一个人,由个体到整体,讲出了普遍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