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快速步入推陈出新的时代,纵观纷繁复杂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原生态课堂,回归“真实、本色、个性、生命”的和谐课堂,师生共同经历着生命的成长,精神的同构,领略着学习带来快乐和甜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质朴 真实 个性 生命
完美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执教的每一堂课都能够目标全面、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环节顺畅、主题鲜明,从而获得尽善尽美的效果。由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研究太深,承载得太重,要求得太高,变化得太快,理论一套一套,方法一招一招,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努力用这个新思想那个新理念积极改造课堂教学,改变教学行为,于是课堂教学花样不断翻新,头绪越来越冗长,某些课堂甚至出现了虚假的繁荣现象。
一、回归真实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课堂必须是真实的。反思课堂,教师对教材理解的肤浅,加上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祟,使得教学上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比比皆是。难怪有老师形容当今形形色色的“观摩课”、“优质课”是“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去一动也不能动”。广大一线教师对放了太多调味品的“美味佳肴”已经逐渐丧失了学习热情,他们更呼唤朴实无华的“家常菜”。
1.教师的情感应该是真实的。我们应该坚决反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那种“无病呻吟”式的、“自作多情”式的、“矫情造作”式的情感流露。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学会弯下身子,用与孩子平视的眼光与孩子做到心与心的交流。
2.学生的思维应该是真实的。在真实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应该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应该表现在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从初步感知到深刻认识、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善学乐学的学习过程之中。在真实的课堂上,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能受到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得到真实呈现,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张扬;在真实的课堂上,学生敢于说“不知道”敢于问“为什么”,敢于向书本、老师的权威发出挑战。只有这样,课堂上生成的一切才是真实的,才是精彩的。
二、回归个性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针对“讲读”模式的流弊,提醒我们:阅读教学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归宿,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
1.驱情入境。阅读情感是读者的主观感情和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的双向交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阅读的“内驱力”,有了情感的参与,阅读劳作的艰辛会化作愉悦,阅读过程会变得津津有味。
2.珍视体验。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思考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归纳。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
3.问题开放。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共鸣或质疑。所以,在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空间。
三、回归生命的语文课堂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學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发展,建构新型课堂,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境界。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尽量宽容地对待学生。新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写”让学生自己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长,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
2.营造创新氛围,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要使学生毫不顾虑地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主动探索研究的心理愿望,讨论、质疑的机会多,创新机会才多。教师只是学生的“朋友知己”,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容、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放下包袱,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更好地积极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得到个性发展、张扬,激发创新意识。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这种情况下,学生思想的火花会迸发而出。
“删繁就简三月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期待着语文课堂教学原生态的回归。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质朴 真实 个性 生命
完美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执教的每一堂课都能够目标全面、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环节顺畅、主题鲜明,从而获得尽善尽美的效果。由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研究太深,承载得太重,要求得太高,变化得太快,理论一套一套,方法一招一招,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努力用这个新思想那个新理念积极改造课堂教学,改变教学行为,于是课堂教学花样不断翻新,头绪越来越冗长,某些课堂甚至出现了虚假的繁荣现象。
一、回归真实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课堂必须是真实的。反思课堂,教师对教材理解的肤浅,加上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祟,使得教学上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比比皆是。难怪有老师形容当今形形色色的“观摩课”、“优质课”是“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去一动也不能动”。广大一线教师对放了太多调味品的“美味佳肴”已经逐渐丧失了学习热情,他们更呼唤朴实无华的“家常菜”。
1.教师的情感应该是真实的。我们应该坚决反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那种“无病呻吟”式的、“自作多情”式的、“矫情造作”式的情感流露。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学会弯下身子,用与孩子平视的眼光与孩子做到心与心的交流。
2.学生的思维应该是真实的。在真实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应该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应该表现在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从初步感知到深刻认识、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善学乐学的学习过程之中。在真实的课堂上,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能受到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得到真实呈现,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张扬;在真实的课堂上,学生敢于说“不知道”敢于问“为什么”,敢于向书本、老师的权威发出挑战。只有这样,课堂上生成的一切才是真实的,才是精彩的。
二、回归个性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针对“讲读”模式的流弊,提醒我们:阅读教学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归宿,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
1.驱情入境。阅读情感是读者的主观感情和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的双向交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阅读的“内驱力”,有了情感的参与,阅读劳作的艰辛会化作愉悦,阅读过程会变得津津有味。
2.珍视体验。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思考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归纳。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
3.问题开放。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共鸣或质疑。所以,在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空间。
三、回归生命的语文课堂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學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发展,建构新型课堂,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境界。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尽量宽容地对待学生。新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写”让学生自己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长,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
2.营造创新氛围,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要使学生毫不顾虑地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主动探索研究的心理愿望,讨论、质疑的机会多,创新机会才多。教师只是学生的“朋友知己”,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容、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放下包袱,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更好地积极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得到个性发展、张扬,激发创新意识。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这种情况下,学生思想的火花会迸发而出。
“删繁就简三月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期待着语文课堂教学原生态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