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得有多好,而是懂得驾驭课堂的艺术,能把语文课上活。的确,语文课不是算式,没有唯一的答案,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传统的“死寂”走向“活泼”,从“单向”走向“互动”。从课堂教学本身来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激活语文课堂,就必须围绕教师和学生来进行。
一、教师要先“活”起来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教师的语言、行为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也正因此才有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死寂的课堂是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此基础上不断地用语文,让语文成为生活的一种工具,成为人生的一把钥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语文课堂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本位意识。要变“教师为本”的观念为“学生为本”,教师要真正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的角色,要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而不是自己在课堂中大讲特讲;要变“权威”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助、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质疑、大胆交流,在合作探究中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体验,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要变“单一工具性”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语文目标价值体系,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要用活教材,让教材成为教师引导学生的媒介。教材是教师用于组织教学的工具,但并不是唯一的工具。用活教材,就是要以教材为基本出发点,围绕教材来展开课堂教学。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是写“我”的童年生活,而对于每一个学生呢?他们的童年生活是否又有各自的精彩?一个城里的孩子和一个农村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又有何区别?诸如此类,用活教材就是要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我”和教材之间找到一个相似点,从而更好地去理解教材。
最后,要注重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基础,利用情境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通过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感情。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教师以“说一说我家乡的冬天”来进行引导,先让学生描述自己家乡的冬天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急于想阅读课文,教师再以幻灯片为辅助,学生的兴趣将进一步高涨。
二、要让学生“活”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课堂中,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理解、感悟、体验才有可能。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活”起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倡导“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并解决问题。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对韩麦尔的形象分析,教师以问题“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为引导,让学生围绕语言(如“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我的朋友们啊……”)和动作、神态(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来分析,讨论总结出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其次,要注重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能背几篇课文,能写作文就可以的,而是要通过语文学习能在生活中用语文,让语文成为改变生活和提升自我思想道德修养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来编剧本、写故事、写诗歌、朗诵等都是常见的方法。此外还可组织班级学生办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可围绕语文学习中的收获、疑问、心得等进行。也可组织学生向报刊社递交自己的作品,也可参与到一些社会实践中,如给商店取名,为某公司设计广告语等。
语文课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汪清泉,要激活语文课,还得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围绕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先喜欢语文,然后爱上语文,最后乐于学语文,用语文,这样的语文课才会显得更有生机。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一、教师要先“活”起来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教师的语言、行为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也正因此才有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死寂的课堂是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此基础上不断地用语文,让语文成为生活的一种工具,成为人生的一把钥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语文课堂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本位意识。要变“教师为本”的观念为“学生为本”,教师要真正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的角色,要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而不是自己在课堂中大讲特讲;要变“权威”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助、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质疑、大胆交流,在合作探究中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体验,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要变“单一工具性”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语文目标价值体系,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要用活教材,让教材成为教师引导学生的媒介。教材是教师用于组织教学的工具,但并不是唯一的工具。用活教材,就是要以教材为基本出发点,围绕教材来展开课堂教学。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是写“我”的童年生活,而对于每一个学生呢?他们的童年生活是否又有各自的精彩?一个城里的孩子和一个农村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又有何区别?诸如此类,用活教材就是要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我”和教材之间找到一个相似点,从而更好地去理解教材。
最后,要注重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基础,利用情境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通过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感情。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教师以“说一说我家乡的冬天”来进行引导,先让学生描述自己家乡的冬天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急于想阅读课文,教师再以幻灯片为辅助,学生的兴趣将进一步高涨。
二、要让学生“活”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课堂中,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理解、感悟、体验才有可能。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活”起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倡导“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并解决问题。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对韩麦尔的形象分析,教师以问题“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为引导,让学生围绕语言(如“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我的朋友们啊……”)和动作、神态(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来分析,讨论总结出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其次,要注重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能背几篇课文,能写作文就可以的,而是要通过语文学习能在生活中用语文,让语文成为改变生活和提升自我思想道德修养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来编剧本、写故事、写诗歌、朗诵等都是常见的方法。此外还可组织班级学生办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可围绕语文学习中的收获、疑问、心得等进行。也可组织学生向报刊社递交自己的作品,也可参与到一些社会实践中,如给商店取名,为某公司设计广告语等。
语文课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汪清泉,要激活语文课,还得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围绕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先喜欢语文,然后爱上语文,最后乐于学语文,用语文,这样的语文课才会显得更有生机。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