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在“爱甜”这件事上共识度极高。20世纪40年代,西方生理学家做了一项测试,证实地球上再没有另一种生物像人类那样嗜甜如命。
甜味是人类从母乳中品尝到的人间的第一种滋味,从此便成为生命的能量源。所以,迷恋甜味,不只是一种嘴馋时的欲望,而是因为甜点代表了许多欢乐而无法磨灭的回忆,因为人类对于甜味的好感源自本能。
也许正因为甜食如此强大的治愈力量,J.K.罗琳才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里做出这样的设定:吃巧克力能够抵消摄魂怪带来的抑郁感觉。
在这个最最甜蜜的2月,让我们理直气壮地表达对甜点的爱吧,因为甜点与爱情一样,与每个人相关,是美好生活的基本。
糖和蜂蜜成就了甜点,奶油让蛋糕更加美好,巧克力是“诸神的食物”——甜食是人类奢侈追求之首要。
有人说“不管你吃得有多撑,总还有一块甜点的位置”——科学家印证了这个说法。甜食是可以碾压大脑中“饱了”的信号,而让你不可抗拒地再多吃一点的物质。
人类对甜食的爱好与自身的存在一样古老。从一万两千年前的古老洞窟壁画中表现的人类在峭壁上采集野蜜的危险举动,便可知我们的远祖已有一张贪甜的嘴!
采集蜂蜜这件事人类干了一万多年,驯化蜜蜂也能追溯到四千年前古埃及的泥板。在词汇匮乏的4000年前,“蜂蜜”是万能赞美之词,只要跟“好”、“美”沾边儿的事物,都被形容成“蜂蜜”。苏美尔泥板上说,新郎如“蜂蜜般甜美”,新娘的吻“比蜂蜜更芬芳”,洞房里“满是蜂蜜”。
公元前5000年,古印度人把甘蔗榨成汁,加火熬煮。锅底出现的团块状暗黑物质就是最原始的蔗糖。唐代的中国人在熬煮的糖水中加入石灰、黄土和蛋清吸收杂质,这样就诞生了最接近现代意义的“白糖”。
西欧人大约是在十字军东征时(11世纪)才第一次见到糖,欧洲最早的甜食或许是在1200年左右问世——由法国医药商将杏仁裹上糖衣。中世纪欧洲国家普遍不生产糖,但却极其渴望糖,就引发了很多影响到人类历史的大事件,比如新大陆的发现就是欧洲人寻找东方神秘香料的旅程。
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甜点,是由面粉调和油与蜂蜜而成的圆饼。在许多著名古老文明中,甜点是用来供俸神明的祭物。贫穷的埃及人买不起鹅、牛等牲畜祭祀神明时,就制作动物形状的蛋糕替代。村上春树在《舞舞舞》中说:“古代埃及人恐怕也是从微不足道的事情中发掘喜悦,度过微不足道的人生。同时也练习游泳,或做木乃伊。而诸如此类的积累,人们便称之为文明……”他所列举的这一切里,也许还应该加上一条:制作各种各样的甜食……
古代埃及、希腊和罗马开始了最早的面包和蛋糕的制作。古埃及有一幅绘画,就展示了公元前1175年底比斯城宫廷焙烤的场面。
公元前4世纪,蜂蜜蛋糕曾一度风行欧洲。古希腊人发明了许多用油与白奶酪做成的蛋糕,甚至已有人开始尝试用蛋、牛奶、奶油制作口味更佳的蛋糕,甜点制作是希腊人全心投入研发的一项技艺。
英国最早的蛋糕是一种名为“西姆尔”的水果蛋糕,据说也来源于古希腊。古罗马人则制作了最早的奶酪蛋糕。公元前4世纪,罗马甚至成立有专门的烘焙协会。
欧洲史学家在14世纪有关烹饪的文献中,只能找到相当有限的甜点食谱,由于当时糖价非常昂贵,只有贵族会在菜肴里撒上糖粉以示尊贵。
进入文艺复兴时代,果酱、糖果及杏仁面团成为上流社会的新宠,在皇宫的餐桌上,糖取代蜂蜜成为最重要的甜味剂。初具现代风格的西式糕点也大约出现在这一时期。
威尼斯及马德尔(位于葡萄牙)成为甜点发迹的摇篮,甜点师创意愈来愈丰富,一些在大城市里的甜点师通常也是宫廷的御用甜点师,所制作的蛋糕极为精致高贵,他们用艺术创作的心情制作蛋糕,希望在味觉及视觉上都能达到最高境界。
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王室瓦解,甜点艺术因此流入民间,蓬勃发展。 19世纪后期,糖价大幅下跌,甜点逐渐成为日常食品,在面包店及食品杂货店都可买到新鲜蛋糕及甜点。
20世纪初,甜点技术更臻纯熟,甜点师利用各类比赛制作极富创意的糕点,并互相观摩学习,甜点业因此更加受人重视。糖果糕点发展史专家罗厄德·达尔如此评价那段时期:“1930年代对于糖果甜点行业来说,就像是音乐界的巴赫、莫扎特与贝多芬黄金时代,美术界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19世纪末的印象派突飞猛进时期,文学界的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和狄更斯时代。”
无数甜点的诱人外观、甜美气味、细腻口感,不仅引诱眼睛、挑动味蕾,也疗慰了心灵。千百年来甜点发展演变的意义,尽收于此。
那些有故事的甜品
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与其承认马卡龙是甜点,不如将它归为时尚单品才更贴切。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马卡龙就是一种法式甜点,但是实际上马卡龙起源于意大利,只是在法国被发扬光大。
据说最早的马卡龙是在意大利的修道院中发明的。1533年,法国的奥尔良公爵(后来的法王亨利二世)迎娶了意大利贵族凯瑟琳·梅迪奇,这个女人除了给法国宫廷带来高跟鞋,也带来了这种杏仁小圆饼。
1552年,在法国名作家拉伯雷的巨著《巨人传》中出现了这种外脆内软的“杏仁小圆饼”,但详细记载了马卡龙做法的书则要到17世纪时才出现。
路易十四于1682年入住凡尔赛宫后,马卡龙成为了宫廷点心中的常客,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波旁王朝覆灭。
听说凡尔赛宫是马卡龙色的
法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马卡龙迷恋者,是大家熟知的法国末代皇后玛丽·安东奈特,在她5岁的时候,就曾经把自己的帽子命名为“马卡龙”。
马卡龙如今风靡全球,一部分功劳得归于2006年苏菲亚·科波拉执导的电影《绝代艳后》。她在影片中特意打造的马卡龙色凡尔赛宫,宛若一个梦幻的洛可可花园,让人印象深刻。片中年轻的法国皇后一直在吃马卡龙——不管是下午茶还是舞会,点心都是各色马卡龙,像梦一般轻飘而美丽(只要观众别去较真地考据夹心马卡龙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并不存在)。
没错,马卡龙最初的版本没有内馅。直到20世纪初,著名甜点店 Ladurée的甜点师在小杏仁圆饼中加入奶油馅和果酱,色彩缤纷的马卡龙才一发不可收。《绝代艳后》中所用的马卡龙也都是由Ladurée甜品店提供的,他们为此还专门制作了一种“玛丽·安东奈特”马卡龙——玫瑰色的。
说到马卡龙,不得不提一个人——Pierre Hermé。这位有趣微胖的甜点师被称为甜品界的毕加索。
他曾是Ladurée最有名的学徒,后来自立门户开了Pierre Hermé甜点店——如今, Ladurée与Pierre Hermé是公认最顶级的两家马卡龙品牌。他用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去制作甜点,不停开发新口味,并像时装界一样,每年按“春夏”“秋冬”两季推出新的糕点线。
Pierre Hermé 说过,“我最喜欢的永远是我的下一道作品,但如果说到最爱,一定是 Ispahan。”Ispahan是他的马卡龙代表作:玫瑰、覆盆子、荔枝及卡士达奶油酱内馅,夹在两片粉红色杏仁饼之间,正红与粉红搭配出奇妙的和谐感。他为 Ispahan 申请了专利,还请到了设计大师原研哉来为它设计包装。顺便说一句,在第52届D&AD 奖包装设计单元上,这个洁白、圆滚滚犹如打好的蛋白霜般可爱的包装荣获了Yellow Pencil 大奖,可谓马卡龙与时尚界混搭的又一成就。
时尚界也离不开马卡龙,没有马卡龙的时尚派对简直不上档次。而且你看看Pantone公布的今年代表色:玫瑰晶粉(Rose Quartz)和宁静蓝(Serenity)。它们明明就是马卡龙色呀!
大家印象中的泡芙大概都是那种圆圆的“基本款”吧?实际上法国的泡芙有各种不同的流派和名字,也各有各的故事。
在法国路易十六的凡尔赛宫婚宴上,泡芙是法国与奥地利联姻盛宴的压轴甜点,为长期的战争画下休止符。从此,泡芙在法国成为象征吉庆的甜点,在节庆典礼场合,如婴儿诞生或婚礼上,都习惯将泡芙蘸焦糖后堆成塔状庆祝,称作泡芙塔(Croquembouche)。
作为一道16世纪发明的西点,泡芙仅依靠面团中的水分在烘焙时产生的大量水蒸气顶发整个面团,也算是美食史上不容小觑的创新。
这种泡芙为什么叫“闪电”?并不是因为它的外形呈长条状,而是因为它太好吃了,每次一出炉就会如闪电般被扫空——这可是法兰西学院版的解释!
当1863年 “甜点之神” AntoninCarême创造它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有一天它会取代了圆滚滚的传统奶油泡芙,占领巴黎的每一个甜品店。
而现在,新一代的泡芙男神的名字是 Christopher Adam,在早期的法国甜点界,一直都是马卡龙一枝独秀,Christophe Adam的闪电泡芙却打开了新的领域。他开的甜品店L'éclair de Génie,名字的意思就是“天才闪电泡芙”。从开店以来,他和团队已经创作了超过150种不同口味的泡芙,且每一个从外观到味道都有如艺术品,装饰上也加入了很多时尚元素。
1851年,甜品师Frascati创作出一种由一大一小两个泡芙组叠而成的甜点,上下两个泡芙都有裹上不同口味的糖衣,有时小泡芙上还会裱上奶油滚边。因为它看起来像穿着罩袍的修女,于是得名“修女泡芙”。
鬼才导演韦斯·安德森那部无比美丽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起到重要线索作用的甜点“巧克力花魁”其实就是顶部浇了粉色和薄荷绿糖浆、内充巧克力奶油的三层修女泡芙。这款如梦似幻的甜点是导演与德国甜点师阿内莫奈·穆勒共同构思的产物。
大概因为电影中的这款泡芙太受人欢迎了,《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官网上还给出了“如何制作“巧克力花魁”的详细视频,教你如何一步步做出电影中的传统巧克力泡芙——系上围裙,跟着电影中的甜点女孩Agatha,用鸡蛋、面粉和奶油,烤出松软可口的泡芙,再砌叠出粉红色、紫色、绿色的三层塔。
虽然这个自行车比赛在 1951 年举行完最后一届就停止了,但这道甜点倒是长长久久地流传了一百多年,不只做法和外形一直保持当年的样子,而且直到现在它还是很受法国人欢迎的甜点!
如果要提名一种对文学史造成重大影响的甜点,玛德琳必然在列。
一块朴素的贝壳形状小蛋糕却流传多年,甚至被欧盟选为代表法国的甜点,这不简单的甜点就是玛德琳。
有关这种小蛋糕的起源说法很多,法国洛林地区坚信当地是玛德琳的正宗起源地。据传说,路易十五的岳父,波兰国王洛林公爵在一次皇家宴会上准备了这种小点心,并得到了来宾的称赞。而这个点心却是因为甜点师傅和主厨吵架后愤而离去,临时由一位叫玛德琳的女仆救场,她根据祖母的食谱,只用面粉、鸡蛋和蜂蜜制作的,所以它的名字也叫作“玛德琳”。
当路易十五迎娶波兰公主玛丽·莱辛斯卡后,玛德琳小蛋糕也被带到凡尔赛宫,并因细腻柔软的口感和独特的外形风靡,进而在巴黎流行开来。
不过,对更多的人来说,玛德琳之所以让人充满美好想象,是因为它被普鲁斯特所加持。《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本与遗忘作斗争的书,普鲁斯特用了整整两段来描写玛德琳小点心给他带来的剧烈震撼。
在大家熟知的细碎深刻地描述蛋糕、茶水、熟悉的味道与记忆的文字里,玛德琳让作家忆起了童年,蛋糕浸泡在热茶里的气味与记忆,以及记忆与记忆之间的重迭交融,他的往事被串联起来——就这样,这块小小的点心,启发了一部200万字的鸿篇巨制。
据说,在普鲁斯特最初的文稿中,用的并不是玛德琳,而是“甜面包干”(Biscotte)——听起来干巴巴的。相比之下,自然是“小小、圆嘟嘟”的玛德琳更能让人相信,一口甜点的味道,能够让人醍醐灌顶,打开昔日回忆的大门。
如果说巴黎的甜品代表是马卡龙,那么纽约则可派出Cupcake应战。
有人说,杯子蛋糕Cupcake是美国对全球料理界第一个也是最棒的一个贡献。
第一个以“杯子蛋糕”为名的配方,出现在1828年美国Eliza Leslie夫人写的一本食谱中。但这里的“杯子”指的是原料分量。因为“欧洲甜点食谱繁琐又费力”,Eliza Leslie想出了弃用称重工具而改用一只茶杯量度所有材料的简单蛋糕食谱。
的确,没有比杯子蛋糕更容易制作的甜点了:一杯黄油、两杯砂糖、三杯面粉、四个鸡蛋、一杯牛奶和一茶匙泡打粉——这个配方仍是现在花样层出的Cupcake的母本。
不过今天我们说的杯子蛋糕,指的是任何茶杯尺寸的蛋糕。在小小蛋糕底之上,可以施展各种装饰魔法,鲜奶油、糖霜、翻糖……加上一点巧思,足以让简单的小蛋糕千变万化。难怪杯子蛋糕在英国又被称为“仙女蛋糕”(fairy cake),因为它们漂亮得像童话中的小仙女。更重要的是,它是可以专属于一人的美味。与其吃一块大蛋糕的切片,谁不想吃连装饰都完全属于自己的一整个小蛋糕呢?
真正成就杯子蛋糕在点心界与时尚界地位的却是美剧。曾经风靡一时的《欲望都市》中凯莉一边对米兰达说“我一见钟情了”,一边三两口吞下一个粉色糖霜装饰的杯子蛋糕。粉色和爱情之间微妙的联系让人瞬间就对杯子蛋糕产生激情。后来的《破产姐妹》中,Max一边说着“生活不是电影,有时候你得忍气吞声做个杯子蛋糕”一边同时做着杯子蛋糕的情景,更是掀起了学做杯子蛋糕的风潮。
确实,与法国甜点的精致、充满历史传说的风格比起来,杯子蛋糕充满了纽约风格:简单、直接、个人化,又那样丰富多彩。叫人怎么不爱呢?
在生活广泛艺术化的今天,甜点与艺术之间也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时候,人们可能无法辨明甜点的真谛到底是美味或者只是——美,我想这不能怪人类,我们对甜的需求与对美的需求其实很相似。
这个人是安迪·沃霍尔。
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其实还出过食谱——没有照片,全部都是他亲手绘制的彩图片来展示。
食谱的名字叫“wild raspberries”(野树莓),是1959年安迪·沃霍尔和朋友苏西·法兰克福以及自己的妈妈合作的手工烹饪书。
原本创作它的目的,据说是为了讥讽潮流——那些上世纪50年代非常流行的法国烹饪书籍。但在这本书里,比“讽刺”更明显的,难道不是那些让人过目难忘的甜点图画吗?在这个食谱中,安迪·沃霍尔淋漓尽致地发泄了他对食物的爱,尤其是甜食——冰激凌、小蛋糕,琳琅满目,又是如此迷人。
安迪·沃霍尔一生对甜食很迷恋,据说由于太喜欢甜食,小时候妈妈叫他“candy Andy”,每当安迪画一幅画给妈妈的时候,她就会给安迪一条他最喜欢吃的巧克力。他也曾说过:“我的晚餐食谱里摆在首位的永远是面包和果酱,虽然每晚我都会买一大块肉进行烹煮,但剩下的都是肉,我只喜欢糖,除了糖,别的食物在我看来都无关紧要。”
讲真,按照这本书上的食谱,大概做不出真正的甜点来。毕竟这本书就是宣称为“不做饭的人”而出的。但是有了安迪·沃霍尔的画,还有谁要在意这种事啊!
这个人是凯特琳·弗里曼。 弗里曼是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五楼蓝瓶子咖啡馆的甜品师。她醉心于现代艺术,接二连三推出以现代艺术为蓝本的创意甜点。
如果你是现代艺术爱好者,或者只是喜欢蒙德里安的作品,碰巧又喜欢新奇甜点,就很容易对凯特琳·弗里曼的作品一见倾心。因为她最为人熟知的,就是蒙德里安蛋糕(Mondrian Cake)。这块现在被无数人模仿的蛋糕是香草和甘纳许巧克力口味的,切开看,每片横截面都带有黄、红、蓝的蒙德里安标志性色块,中间用巧克力线条区隔。
不知道大家是因为蒙德里安而喜欢上了甜点师弗里曼,还是甜点师让蒙德里安的作品让更多大众所熟知呢?
每个动人的艺术创作背后,都会有平凡却疯狂的小故事。凯特琳·弗里曼是念艺术系的。2000年,她参观了一场Wayne Thiebaud(一位美国波普艺术家)的展览,对艺术家笔下的缤纷蛋糕难以忘怀,于是决定要进行一系列的蛋糕摄影创作。
当然,第一步她得先学做蛋糕,而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她爱上了做蛋糕,于是干脆改行和她的师傅一起开了蛋糕店!后来,她的丈夫詹姆斯·弗里曼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开起了咖啡馆,她也加入,继续将热爱的艺术作品设计成可口的甜点。
凯特琳·弗里曼常坐在美术馆内,对着作品构想着自己的糕点制作,她在厨房里尽情释放灵感,把许多现代艺术作品转化成甜品杰作。从马蒂斯冻糕到弗里达曲奇再到富勒热巧克力,这些甜点完全会击中艺术爱好者和美食家的心。“我花了十年才终于知道我要的是什么。” 凯特琳·弗里曼说。艺术家变蛋糕师傅,你能不爱这样的跳tone吗?
甜食心理研究院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一天没有甜就会晕厥星人”内心深处那治愈又甜美的小宇宙。
在甜食控的世界里,“甜”有云朵一样的触感,花朵一般的滋味,甜蜜蜜软绵绵的,几乎和幻境一般完美。人们的心情就像是汽水摇晃出来的泡沫,膨胀而浮夸。忍不住想要尝些甜头,再多一点,再甜一点……所以咯,前方高甜,咸党、辣党、自控力超强党等非战斗人员请迅速撤退。
酷爱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的日常一天是这样的:早餐吃豆沙包,午餐前先来一块悠哈奶糖,下午茶更是各种甜味补给,芝士蛋糕配木瓜牛奶或者再来一包巧克力味爆米花;晚餐怕肥就省略吧,取而代之的是一袋蛋卷……
——你好鼓风机
会在半夜疯狂地想吃甜食,不吃就像犯毒瘾一样难受得要命,我称之为夜间甜食依赖症。最爱的凌晨甜食:蛋塔、奶糖、米酒小圆子。
—— 林格物
上下班路上的蛋糕店里所有的品类都在心中有完美排序。
——爱说石化
在一切有咸甜之争的食物口味选择中,旗帜鲜明地支持甜党!
——咚小姐
只吃自杀式甜点(腻死自己)。
——过度可可
对一个吃素的人来说,甜食就是我的肉。
——李麻花
沈阳零下二十度我也能为了双皮奶出门去。
——长夜白口香糖
是不是偶尔失落的世界里,更需要一些甜?
我等庶民的精神世界遍布陷阱和低谷。灰心、愤怒、伤心、寂寞时而袭来……有人去庙里求签,而我没有宗教信仰。我只知道困苦时能遇上一块芝士蛋糕或是熔岩巧克力,一切不幸都会迎刃而解。甜食,就是我的宗教!
——玻璃洋葱33
甜食就是在某个“很想死一下”的时刻让自己幸福一下的简单路径。
——烧脑boy
吃甜就像在吃安全感,每当我失落的时候特别想吃甜食来弥补心底的不安。
——帅气的鞠又青
可以让悲伤溺死在甜食里。有时突然不可抑制地买了许多甜食,没有意识地吃而且停不下来。借此抒发情感,或者怀念某人。
—— 翻腾的小豆浆
糖能抑制抑郁,亲测有效,暂时没发现其他东西能代替吃到甜食带来的爽。
—— 白马小公举
渴望被治愈的时候,从心底需要甜的!甜的!!甜的!!!
——戴眼镜的小狐狸
股市一片绿的时候,如果没有超高糖分来让我 “熔断”一下,转移注意力到减肥、糖尿病上面……这人生呐!简直没法儿过了!
——小橙子
关于吃甜,你有哪些奇怪的需求?
偶尔吃完甜不刷牙,带着满嘴的甜味进入梦乡,那叫一个春风沉醉。
——肥罗要长蘑菇啦
吃甜食时搭配更甜的饮料,譬如可乐、美禄、甜汤、香草特调咖啡、热巧克力、西瓜汁等等。
——月月鸟
不吃甜食就会晕倒星人表示,吃到特别正点的重芝士蛋糕时,会忍不住站起来跳舞,还是那种很傻叉傻叉的卡通舞。
——Mean啦啦啦
热爱收集/体验各种重口味糖果,譬如茴香夹心的薄荷糖、盐甘草糖、生姜软糖、辣味糖、熏羊肉味焦糖、牡丹水稻糖等等。
—— 就是这么如风
用酸奶兑红酒、伏特加兑益力多。红酒加了酸奶之后会变成可爱粉红色,然后你还可以放进去一颗薄荷糖,味道奇妙极了。
——慵懒懒蛋蛋
爱吃烤棉花糖,烤了以后变成小焦黄的脆皮以及融化后有点冰淇淋口感的内馅,那叫一个外焦里嫩。这经常是我野外BBQ的压轴甜点!
——Alvin 煮拉面
每次看恐怖片前,必须准备“S'more”的美式高热量黄金组合(即饼干+巧克力+棉花糖)压惊。所以我最爱看恐怖片啦!
——饭饼饼
甜味是人类从母乳中品尝到的人间的第一种滋味,从此便成为生命的能量源。所以,迷恋甜味,不只是一种嘴馋时的欲望,而是因为甜点代表了许多欢乐而无法磨灭的回忆,因为人类对于甜味的好感源自本能。
也许正因为甜食如此强大的治愈力量,J.K.罗琳才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里做出这样的设定:吃巧克力能够抵消摄魂怪带来的抑郁感觉。
在这个最最甜蜜的2月,让我们理直气壮地表达对甜点的爱吧,因为甜点与爱情一样,与每个人相关,是美好生活的基本。
关于甜的历史考据
糖和蜂蜜成就了甜点,奶油让蛋糕更加美好,巧克力是“诸神的食物”——甜食是人类奢侈追求之首要。
嗜甜,就是一部人类进化史
有人说“不管你吃得有多撑,总还有一块甜点的位置”——科学家印证了这个说法。甜食是可以碾压大脑中“饱了”的信号,而让你不可抗拒地再多吃一点的物质。
最早的甜,和人类一样古老
人类对甜食的爱好与自身的存在一样古老。从一万两千年前的古老洞窟壁画中表现的人类在峭壁上采集野蜜的危险举动,便可知我们的远祖已有一张贪甜的嘴!
采集蜂蜜这件事人类干了一万多年,驯化蜜蜂也能追溯到四千年前古埃及的泥板。在词汇匮乏的4000年前,“蜂蜜”是万能赞美之词,只要跟“好”、“美”沾边儿的事物,都被形容成“蜂蜜”。苏美尔泥板上说,新郎如“蜂蜜般甜美”,新娘的吻“比蜂蜜更芬芳”,洞房里“满是蜂蜜”。
公元前5000年,古印度人把甘蔗榨成汁,加火熬煮。锅底出现的团块状暗黑物质就是最原始的蔗糖。唐代的中国人在熬煮的糖水中加入石灰、黄土和蛋清吸收杂质,这样就诞生了最接近现代意义的“白糖”。
西欧人大约是在十字军东征时(11世纪)才第一次见到糖,欧洲最早的甜食或许是在1200年左右问世——由法国医药商将杏仁裹上糖衣。中世纪欧洲国家普遍不生产糖,但却极其渴望糖,就引发了很多影响到人类历史的大事件,比如新大陆的发现就是欧洲人寻找东方神秘香料的旅程。
甜点烘焙史,和文明史一样长
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甜点,是由面粉调和油与蜂蜜而成的圆饼。在许多著名古老文明中,甜点是用来供俸神明的祭物。贫穷的埃及人买不起鹅、牛等牲畜祭祀神明时,就制作动物形状的蛋糕替代。村上春树在《舞舞舞》中说:“古代埃及人恐怕也是从微不足道的事情中发掘喜悦,度过微不足道的人生。同时也练习游泳,或做木乃伊。而诸如此类的积累,人们便称之为文明……”他所列举的这一切里,也许还应该加上一条:制作各种各样的甜食……
古代埃及、希腊和罗马开始了最早的面包和蛋糕的制作。古埃及有一幅绘画,就展示了公元前1175年底比斯城宫廷焙烤的场面。
公元前4世纪,蜂蜜蛋糕曾一度风行欧洲。古希腊人发明了许多用油与白奶酪做成的蛋糕,甚至已有人开始尝试用蛋、牛奶、奶油制作口味更佳的蛋糕,甜点制作是希腊人全心投入研发的一项技艺。
英国最早的蛋糕是一种名为“西姆尔”的水果蛋糕,据说也来源于古希腊。古罗马人则制作了最早的奶酪蛋糕。公元前4世纪,罗马甚至成立有专门的烘焙协会。
欧洲史学家在14世纪有关烹饪的文献中,只能找到相当有限的甜点食谱,由于当时糖价非常昂贵,只有贵族会在菜肴里撒上糖粉以示尊贵。
进入文艺复兴时代,果酱、糖果及杏仁面团成为上流社会的新宠,在皇宫的餐桌上,糖取代蜂蜜成为最重要的甜味剂。初具现代风格的西式糕点也大约出现在这一时期。
威尼斯及马德尔(位于葡萄牙)成为甜点发迹的摇篮,甜点师创意愈来愈丰富,一些在大城市里的甜点师通常也是宫廷的御用甜点师,所制作的蛋糕极为精致高贵,他们用艺术创作的心情制作蛋糕,希望在味觉及视觉上都能达到最高境界。
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王室瓦解,甜点艺术因此流入民间,蓬勃发展。 19世纪后期,糖价大幅下跌,甜点逐渐成为日常食品,在面包店及食品杂货店都可买到新鲜蛋糕及甜点。
20世纪初,甜点技术更臻纯熟,甜点师利用各类比赛制作极富创意的糕点,并互相观摩学习,甜点业因此更加受人重视。糖果糕点发展史专家罗厄德·达尔如此评价那段时期:“1930年代对于糖果甜点行业来说,就像是音乐界的巴赫、莫扎特与贝多芬黄金时代,美术界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19世纪末的印象派突飞猛进时期,文学界的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和狄更斯时代。”
无数甜点的诱人外观、甜美气味、细腻口感,不仅引诱眼睛、挑动味蕾,也疗慰了心灵。千百年来甜点发展演变的意义,尽收于此。
那些有故事的甜品
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与其承认马卡龙是甜点,不如将它归为时尚单品才更贴切。
马卡龙:甜点界的时尚偶像
曾有人说巴黎人是缺乏想象力的,比如拿以下几个问题去测试巴黎人:参加生日派对带什么东西?带什么点心去度假?他们的答案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马卡龙(Macaron)。从意大利修道院到法国宫廷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马卡龙就是一种法式甜点,但是实际上马卡龙起源于意大利,只是在法国被发扬光大。
据说最早的马卡龙是在意大利的修道院中发明的。1533年,法国的奥尔良公爵(后来的法王亨利二世)迎娶了意大利贵族凯瑟琳·梅迪奇,这个女人除了给法国宫廷带来高跟鞋,也带来了这种杏仁小圆饼。
1552年,在法国名作家拉伯雷的巨著《巨人传》中出现了这种外脆内软的“杏仁小圆饼”,但详细记载了马卡龙做法的书则要到17世纪时才出现。
路易十四于1682年入住凡尔赛宫后,马卡龙成为了宫廷点心中的常客,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波旁王朝覆灭。
听说凡尔赛宫是马卡龙色的
法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马卡龙迷恋者,是大家熟知的法国末代皇后玛丽·安东奈特,在她5岁的时候,就曾经把自己的帽子命名为“马卡龙”。
马卡龙如今风靡全球,一部分功劳得归于2006年苏菲亚·科波拉执导的电影《绝代艳后》。她在影片中特意打造的马卡龙色凡尔赛宫,宛若一个梦幻的洛可可花园,让人印象深刻。片中年轻的法国皇后一直在吃马卡龙——不管是下午茶还是舞会,点心都是各色马卡龙,像梦一般轻飘而美丽(只要观众别去较真地考据夹心马卡龙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并不存在)。
没错,马卡龙最初的版本没有内馅。直到20世纪初,著名甜点店 Ladurée的甜点师在小杏仁圆饼中加入奶油馅和果酱,色彩缤纷的马卡龙才一发不可收。《绝代艳后》中所用的马卡龙也都是由Ladurée甜品店提供的,他们为此还专门制作了一种“玛丽·安东奈特”马卡龙——玫瑰色的。
像发布时装一样发布马卡龙的甜品界毕加索
说到马卡龙,不得不提一个人——Pierre Hermé。这位有趣微胖的甜点师被称为甜品界的毕加索。
他曾是Ladurée最有名的学徒,后来自立门户开了Pierre Hermé甜点店——如今, Ladurée与Pierre Hermé是公认最顶级的两家马卡龙品牌。他用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去制作甜点,不停开发新口味,并像时装界一样,每年按“春夏”“秋冬”两季推出新的糕点线。
Pierre Hermé 说过,“我最喜欢的永远是我的下一道作品,但如果说到最爱,一定是 Ispahan。”Ispahan是他的马卡龙代表作:玫瑰、覆盆子、荔枝及卡士达奶油酱内馅,夹在两片粉红色杏仁饼之间,正红与粉红搭配出奇妙的和谐感。他为 Ispahan 申请了专利,还请到了设计大师原研哉来为它设计包装。顺便说一句,在第52届D&AD 奖包装设计单元上,这个洁白、圆滚滚犹如打好的蛋白霜般可爱的包装荣获了Yellow Pencil 大奖,可谓马卡龙与时尚界混搭的又一成就。
时尚界也离不开马卡龙,没有马卡龙的时尚派对简直不上档次。而且你看看Pantone公布的今年代表色:玫瑰晶粉(Rose Quartz)和宁静蓝(Serenity)。它们明明就是马卡龙色呀!
泡芙: 我会千变万化……重点是都很美!
大家印象中的泡芙大概都是那种圆圆的“基本款”吧?实际上法国的泡芙有各种不同的流派和名字,也各有各的故事。
在法国路易十六的凡尔赛宫婚宴上,泡芙是法国与奥地利联姻盛宴的压轴甜点,为长期的战争画下休止符。从此,泡芙在法国成为象征吉庆的甜点,在节庆典礼场合,如婴儿诞生或婚礼上,都习惯将泡芙蘸焦糖后堆成塔状庆祝,称作泡芙塔(Croquembouche)。
作为一道16世纪发明的西点,泡芙仅依靠面团中的水分在烘焙时产生的大量水蒸气顶发整个面团,也算是美食史上不容小觑的创新。
闪电泡芙éclair:吃掉它,用闪电的速度
这种泡芙为什么叫“闪电”?并不是因为它的外形呈长条状,而是因为它太好吃了,每次一出炉就会如闪电般被扫空——这可是法兰西学院版的解释!
当1863年 “甜点之神” AntoninCarême创造它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有一天它会取代了圆滚滚的传统奶油泡芙,占领巴黎的每一个甜品店。
而现在,新一代的泡芙男神的名字是 Christopher Adam,在早期的法国甜点界,一直都是马卡龙一枝独秀,Christophe Adam的闪电泡芙却打开了新的领域。他开的甜品店L'éclair de Génie,名字的意思就是“天才闪电泡芙”。从开店以来,他和团队已经创作了超过150种不同口味的泡芙,且每一个从外观到味道都有如艺术品,装饰上也加入了很多时尚元素。
修女泡芙religieuse:布达佩斯大饭店之光
1851年,甜品师Frascati创作出一种由一大一小两个泡芙组叠而成的甜点,上下两个泡芙都有裹上不同口味的糖衣,有时小泡芙上还会裱上奶油滚边。因为它看起来像穿着罩袍的修女,于是得名“修女泡芙”。
鬼才导演韦斯·安德森那部无比美丽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起到重要线索作用的甜点“巧克力花魁”其实就是顶部浇了粉色和薄荷绿糖浆、内充巧克力奶油的三层修女泡芙。这款如梦似幻的甜点是导演与德国甜点师阿内莫奈·穆勒共同构思的产物。
大概因为电影中的这款泡芙太受人欢迎了,《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官网上还给出了“如何制作“巧克力花魁”的详细视频,教你如何一步步做出电影中的传统巧克力泡芙——系上围裙,跟着电影中的甜点女孩Agatha,用鸡蛋、面粉和奶油,烤出松软可口的泡芙,再砌叠出粉红色、紫色、绿色的三层塔。
车轮泡芙Paris-Brest:最性感的车轮
看到有着漂亮的花环形状,内馅是香浓的榛果奶油且优雅地撒着糖粉和杏仁片的 Paris-Brest,你可能很难想象它跟自行车赛有关。但其实这个甜点的法文名字是两个城市名,即巴黎和布雷斯特,这代表着一场自行车赛的路线。1910 年一个叫作 Louis Durand 的面包师傅因为自行车赛的路线正好经过他的面包店,特别发明了这款形状像自行车车轮的泡芙。听说最初的Paris-Brest 的面皮上是有脚踏车胎凸出的交错轮纹的。虽然这个自行车比赛在 1951 年举行完最后一届就停止了,但这道甜点倒是长长久久地流传了一百多年,不只做法和外形一直保持当年的样子,而且直到现在它还是很受法国人欢迎的甜点!
玛德琳:咬一口,追回似水年华
如果要提名一种对文学史造成重大影响的甜点,玛德琳必然在列。
一块朴素的贝壳形状小蛋糕却流传多年,甚至被欧盟选为代表法国的甜点,这不简单的甜点就是玛德琳。
有关这种小蛋糕的起源说法很多,法国洛林地区坚信当地是玛德琳的正宗起源地。据传说,路易十五的岳父,波兰国王洛林公爵在一次皇家宴会上准备了这种小点心,并得到了来宾的称赞。而这个点心却是因为甜点师傅和主厨吵架后愤而离去,临时由一位叫玛德琳的女仆救场,她根据祖母的食谱,只用面粉、鸡蛋和蜂蜜制作的,所以它的名字也叫作“玛德琳”。
当路易十五迎娶波兰公主玛丽·莱辛斯卡后,玛德琳小蛋糕也被带到凡尔赛宫,并因细腻柔软的口感和独特的外形风靡,进而在巴黎流行开来。
不过,对更多的人来说,玛德琳之所以让人充满美好想象,是因为它被普鲁斯特所加持。《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本与遗忘作斗争的书,普鲁斯特用了整整两段来描写玛德琳小点心给他带来的剧烈震撼。
在大家熟知的细碎深刻地描述蛋糕、茶水、熟悉的味道与记忆的文字里,玛德琳让作家忆起了童年,蛋糕浸泡在热茶里的气味与记忆,以及记忆与记忆之间的重迭交融,他的往事被串联起来——就这样,这块小小的点心,启发了一部200万字的鸿篇巨制。
据说,在普鲁斯特最初的文稿中,用的并不是玛德琳,而是“甜面包干”(Biscotte)——听起来干巴巴的。相比之下,自然是“小小、圆嘟嘟”的玛德琳更能让人相信,一口甜点的味道,能够让人醍醐灌顶,打开昔日回忆的大门。
杯子蛋糕:最有“纽约味”的甜点
如果说巴黎的甜品代表是马卡龙,那么纽约则可派出Cupcake应战。
有人说,杯子蛋糕Cupcake是美国对全球料理界第一个也是最棒的一个贡献。
第一个以“杯子蛋糕”为名的配方,出现在1828年美国Eliza Leslie夫人写的一本食谱中。但这里的“杯子”指的是原料分量。因为“欧洲甜点食谱繁琐又费力”,Eliza Leslie想出了弃用称重工具而改用一只茶杯量度所有材料的简单蛋糕食谱。
的确,没有比杯子蛋糕更容易制作的甜点了:一杯黄油、两杯砂糖、三杯面粉、四个鸡蛋、一杯牛奶和一茶匙泡打粉——这个配方仍是现在花样层出的Cupcake的母本。
不过今天我们说的杯子蛋糕,指的是任何茶杯尺寸的蛋糕。在小小蛋糕底之上,可以施展各种装饰魔法,鲜奶油、糖霜、翻糖……加上一点巧思,足以让简单的小蛋糕千变万化。难怪杯子蛋糕在英国又被称为“仙女蛋糕”(fairy cake),因为它们漂亮得像童话中的小仙女。更重要的是,它是可以专属于一人的美味。与其吃一块大蛋糕的切片,谁不想吃连装饰都完全属于自己的一整个小蛋糕呢?
真正成就杯子蛋糕在点心界与时尚界地位的却是美剧。曾经风靡一时的《欲望都市》中凯莉一边对米兰达说“我一见钟情了”,一边三两口吞下一个粉色糖霜装饰的杯子蛋糕。粉色和爱情之间微妙的联系让人瞬间就对杯子蛋糕产生激情。后来的《破产姐妹》中,Max一边说着“生活不是电影,有时候你得忍气吞声做个杯子蛋糕”一边同时做着杯子蛋糕的情景,更是掀起了学做杯子蛋糕的风潮。
确实,与法国甜点的精致、充满历史传说的风格比起来,杯子蛋糕充满了纽约风格:简单、直接、个人化,又那样丰富多彩。叫人怎么不爱呢?
甜点与艺术,非说不可的故事
在生活广泛艺术化的今天,甜点与艺术之间也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时候,人们可能无法辨明甜点的真谛到底是美味或者只是——美,我想这不能怪人类,我们对甜的需求与对美的需求其实很相似。
有人把甜点变成现代艺术
这个人是安迪·沃霍尔。
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其实还出过食谱——没有照片,全部都是他亲手绘制的彩图片来展示。
食谱的名字叫“wild raspberries”(野树莓),是1959年安迪·沃霍尔和朋友苏西·法兰克福以及自己的妈妈合作的手工烹饪书。
原本创作它的目的,据说是为了讥讽潮流——那些上世纪50年代非常流行的法国烹饪书籍。但在这本书里,比“讽刺”更明显的,难道不是那些让人过目难忘的甜点图画吗?在这个食谱中,安迪·沃霍尔淋漓尽致地发泄了他对食物的爱,尤其是甜食——冰激凌、小蛋糕,琳琅满目,又是如此迷人。
安迪·沃霍尔一生对甜食很迷恋,据说由于太喜欢甜食,小时候妈妈叫他“candy Andy”,每当安迪画一幅画给妈妈的时候,她就会给安迪一条他最喜欢吃的巧克力。他也曾说过:“我的晚餐食谱里摆在首位的永远是面包和果酱,虽然每晚我都会买一大块肉进行烹煮,但剩下的都是肉,我只喜欢糖,除了糖,别的食物在我看来都无关紧要。”
讲真,按照这本书上的食谱,大概做不出真正的甜点来。毕竟这本书就是宣称为“不做饭的人”而出的。但是有了安迪·沃霍尔的画,还有谁要在意这种事啊!
又有人把现代艺术变成甜点
这个人是凯特琳·弗里曼。 弗里曼是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五楼蓝瓶子咖啡馆的甜品师。她醉心于现代艺术,接二连三推出以现代艺术为蓝本的创意甜点。
如果你是现代艺术爱好者,或者只是喜欢蒙德里安的作品,碰巧又喜欢新奇甜点,就很容易对凯特琳·弗里曼的作品一见倾心。因为她最为人熟知的,就是蒙德里安蛋糕(Mondrian Cake)。这块现在被无数人模仿的蛋糕是香草和甘纳许巧克力口味的,切开看,每片横截面都带有黄、红、蓝的蒙德里安标志性色块,中间用巧克力线条区隔。
不知道大家是因为蒙德里安而喜欢上了甜点师弗里曼,还是甜点师让蒙德里安的作品让更多大众所熟知呢?
每个动人的艺术创作背后,都会有平凡却疯狂的小故事。凯特琳·弗里曼是念艺术系的。2000年,她参观了一场Wayne Thiebaud(一位美国波普艺术家)的展览,对艺术家笔下的缤纷蛋糕难以忘怀,于是决定要进行一系列的蛋糕摄影创作。
当然,第一步她得先学做蛋糕,而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她爱上了做蛋糕,于是干脆改行和她的师傅一起开了蛋糕店!后来,她的丈夫詹姆斯·弗里曼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开起了咖啡馆,她也加入,继续将热爱的艺术作品设计成可口的甜点。
凯特琳·弗里曼常坐在美术馆内,对着作品构想着自己的糕点制作,她在厨房里尽情释放灵感,把许多现代艺术作品转化成甜品杰作。从马蒂斯冻糕到弗里达曲奇再到富勒热巧克力,这些甜点完全会击中艺术爱好者和美食家的心。“我花了十年才终于知道我要的是什么。” 凯特琳·弗里曼说。艺术家变蛋糕师傅,你能不爱这样的跳tone吗?
前方高甜,非战斗人员迅速撤退!
甜食心理研究院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一天没有甜就会晕厥星人”内心深处那治愈又甜美的小宇宙。
在甜食控的世界里,“甜”有云朵一样的触感,花朵一般的滋味,甜蜜蜜软绵绵的,几乎和幻境一般完美。人们的心情就像是汽水摇晃出来的泡沫,膨胀而浮夸。忍不住想要尝些甜头,再多一点,再甜一点……所以咯,前方高甜,咸党、辣党、自控力超强党等非战斗人员请迅速撤退。
Question 1:
酷爱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的日常一天是这样的:早餐吃豆沙包,午餐前先来一块悠哈奶糖,下午茶更是各种甜味补给,芝士蛋糕配木瓜牛奶或者再来一包巧克力味爆米花;晚餐怕肥就省略吧,取而代之的是一袋蛋卷……
——你好鼓风机
会在半夜疯狂地想吃甜食,不吃就像犯毒瘾一样难受得要命,我称之为夜间甜食依赖症。最爱的凌晨甜食:蛋塔、奶糖、米酒小圆子。
—— 林格物
上下班路上的蛋糕店里所有的品类都在心中有完美排序。
——爱说石化
在一切有咸甜之争的食物口味选择中,旗帜鲜明地支持甜党!
——咚小姐
只吃自杀式甜点(腻死自己)。
——过度可可
对一个吃素的人来说,甜食就是我的肉。
——李麻花
沈阳零下二十度我也能为了双皮奶出门去。
——长夜白口香糖
Question 2:
是不是偶尔失落的世界里,更需要一些甜?
我等庶民的精神世界遍布陷阱和低谷。灰心、愤怒、伤心、寂寞时而袭来……有人去庙里求签,而我没有宗教信仰。我只知道困苦时能遇上一块芝士蛋糕或是熔岩巧克力,一切不幸都会迎刃而解。甜食,就是我的宗教!
——玻璃洋葱33
甜食就是在某个“很想死一下”的时刻让自己幸福一下的简单路径。
——烧脑boy
吃甜就像在吃安全感,每当我失落的时候特别想吃甜食来弥补心底的不安。
——帅气的鞠又青
可以让悲伤溺死在甜食里。有时突然不可抑制地买了许多甜食,没有意识地吃而且停不下来。借此抒发情感,或者怀念某人。
—— 翻腾的小豆浆
糖能抑制抑郁,亲测有效,暂时没发现其他东西能代替吃到甜食带来的爽。
—— 白马小公举
渴望被治愈的时候,从心底需要甜的!甜的!!甜的!!!
——戴眼镜的小狐狸
股市一片绿的时候,如果没有超高糖分来让我 “熔断”一下,转移注意力到减肥、糖尿病上面……这人生呐!简直没法儿过了!
——小橙子
Question 3:
关于吃甜,你有哪些奇怪的需求?
偶尔吃完甜不刷牙,带着满嘴的甜味进入梦乡,那叫一个春风沉醉。
——肥罗要长蘑菇啦
吃甜食时搭配更甜的饮料,譬如可乐、美禄、甜汤、香草特调咖啡、热巧克力、西瓜汁等等。
——月月鸟
不吃甜食就会晕倒星人表示,吃到特别正点的重芝士蛋糕时,会忍不住站起来跳舞,还是那种很傻叉傻叉的卡通舞。
——Mean啦啦啦
热爱收集/体验各种重口味糖果,譬如茴香夹心的薄荷糖、盐甘草糖、生姜软糖、辣味糖、熏羊肉味焦糖、牡丹水稻糖等等。
—— 就是这么如风
用酸奶兑红酒、伏特加兑益力多。红酒加了酸奶之后会变成可爱粉红色,然后你还可以放进去一颗薄荷糖,味道奇妙极了。
——慵懒懒蛋蛋
爱吃烤棉花糖,烤了以后变成小焦黄的脆皮以及融化后有点冰淇淋口感的内馅,那叫一个外焦里嫩。这经常是我野外BBQ的压轴甜点!
——Alvin 煮拉面
每次看恐怖片前,必须准备“S'more”的美式高热量黄金组合(即饼干+巧克力+棉花糖)压惊。所以我最爱看恐怖片啦!
——饭饼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