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具有多样性及立体感。结合语文对“意象”的体会要求,利用网络环境的“虚拟情境”能动地对教材进行有机的再创造,营造一个活泼、发展的课堂,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能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之中,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领略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文学性与抒情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网络环境;创设情境;语文教学
“虚拟”是现实的反面,它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违背现实常情常理,打破传统禁锢,突破常规思维来表现现实世界所应有、甚至所没有的,不必一定符合实存的现实。它作为艺术意象的特征之一,是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经常需要作者的创造性加工——虚构、虚拟,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独特的艺术意象。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青月近人”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实存,而是“虚拟”出来的意境。其实,“虚拟”不仅在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而且在现时资讯高速发展的网络世界中也被高频率地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中显示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也更具有多样性及立体感。网络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丰富的知识以及广阔的空间,它所创设的“虚拟情境”令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可以体现学科整合交互性、渗透性强、多媒体超感官效果,全新的虚拟真实空间为人们创造出一个思维“意象”。
追溯网络环境所创设的“虚拟情境”和中国语言文学“意象”两者的交融点,为人类在现实与想象世界寻找平衡,寻找新的创造空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一种美好的向往。我将网络环境所创设的“虚拟情境”和中国语言文学“意象”两者有机结合,从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入手,引导他们通过体会网络资源的“虚拟”来形成对学习素材自我塑造、自我有机创造,更好地利用多媒体和其他现代的教学手段在学习主体中营造一种积极突破现实、打破常规、大胆创新、放飞思维的想象空间,让教学的课堂空间能多角度体现学习主体之“意”、自主思维之“象”,让语文课堂活泼亲切、灵活、有趣,富于变化。
一、形式多样,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成长阶段中,培养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最为重要的。语文教学需要的资源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由教师或其他教育机构有意识地用网络这种形式提供给学生的,它直接针对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且设立了专门的网络空间(即专用网站或网页)。因为它是专门提供给学校的,可以称之为“学校信息”。我们往往通过“网络主题阅读”形式,通过互联网或校园网集中一批网络资源同时提供给学生。另一种类型的资源可以称之为“社会信息”,它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由地在网络上搜寻到的原生态形式呈现信息,它是对网络原生态资源的利用。选择何种方式去使用这些资源为教学所用呢?有位教师在教一年级下册的《兰兰过桥》时就综合两种资源的长处,先给学生出示了各种各种的桥,在一张张精彩的图片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让学生对桥梁有了一定的表象;然后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利用百度进行各种桥梁知识的搜寻,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中,孩子们的求知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最后的环节对“我是小小桥梁设计师”进行思维拓展,由于利用网络资源打下了对桥梁良好的认知基础,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想方设法地在网络提供的平台上通过“打写(画)”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桥梁:有图文并茂的“雨伞桥”、有语音提示功能的电子桥、有五彩斑斓的纸桥还有环保节能的太阳能伸缩桥……在网络环境所创设的“虚拟情境”中,现实与非现实互相交错,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既符合了学生的理解接受水平,灵活对教材进行处理,提高了他们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潜能,整个课堂趣味洋溢,一举多得。
二、创设情景,感受美的世界
教学情景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教学内容中去。通过教学情境的构建,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情感代入到课文中去,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所传递的情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构建教学情境是十分重要的。网络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展示、文字描述、视频播放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模式来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进行情景构建,使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对文章所描述的情景进行理解,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有十分重要的贡献。一方面刷新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可以从多层面接触教材,理解教材,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从学生的身边巧妙引设营造独特的“美”的意境。如在执教《秋天》一文,教师在课堂上相机播放了提前制作了具有浓郁童话色彩的多媒体课件。随着迎风起舞的树叶、唱儿歌的稻穗、会变成人形与水面落叶嬉戏的小鱼接踵映入眼帘,学生已随着对一幅幅充满动感的画面荡漾在秋天的童话世界里。一个无声无息的萧洒秋天转眼被营造出来的充满童话色彩的气氛所替代。在这种气氛的带动下,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在电脑画板上画出了飞舞的云彩,满面笑容来庆祝丰收之秋的太阳,还有五颜六色、大小各异、表情形态各不相同的动画果实来丰富对秋天的理解,让秋天变得灵动多姿,色彩斑斓……在网络的“虚拟情境”所提供的新的天空中,学生的天真无邪自然流露,自然美与语言文字美同时在脑海中烙刻下来。有了对美的向往,我们还怕孩子没有保护美的欲望吗?
三、直观形象,活跃学生思维
在识字教学中,遇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教师尚可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教学。但若是没有课文作为载体,教师却往往难以将零碎的字、词生动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创设的“虚拟情境”在这方面做出了新的突破,可以更新识字教学枯燥容易模式化的局面,让识字教学变得趣味洋溢,更具包容性,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活、趣、实,让识字教学找到自己的精彩。这是因为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创设“虚拟情境”的识字课堂,能尊重每一个孩子自我的内心世界和遐想空间,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能找到自己的方法和故事去学习生字,享受到不一样的识字带来的不一样的成功,激励着他们不断迸发出无穷的学习动力。如在第三册的《识字学词学句(一)》的反义词教学中,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和讲演,教师出示直观的课件来帮助理解反义词。于是,网络计算机中出现了浅浅的清澈小溪和碧波万里的大海(深—浅);实物投影幕中出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勇敢的猎人打败了凶残的怪兽,救了胆小的小白兔,迎来了代表正义的光明(黑暗—光明)等等画面,令这些本是极为乏味,讲求死记硬背的反义词便成为学生虚拟出来的童话天堂。学生们不仅能在网络创设的“虚拟情境”立体地理解反义本身的含义,还进行了句、段的说话练习,极大丰富了语文课的内涵,让识字教学也可以成为荡漾想象之舟的碧波,汇合创造的宝贵之源。让教材在学生的手中真正地“活”起来,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求学、求理解、求运用,从而达到语文教与学的最高境界,化他材为己材,化他用为己用,实现以人为本。
学生不可能永远活在“虚拟世界”中,网络资源的运用也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课文内涵,以新的方式、新的角度和新的思维来变“教”材为“学”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自我学习空间。利用网络资源创设的“虚拟情境”,尊重了学习个体敏感度、想象力、文化基础、审美趣味的差异。教师也能从多渠道发现学生的各种潜能,有利于从不同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大幅度地加强师生间的思想交流,从多维的视觉为“教”与“学”进行补充,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网络环境;创设情境;语文教学
“虚拟”是现实的反面,它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违背现实常情常理,打破传统禁锢,突破常规思维来表现现实世界所应有、甚至所没有的,不必一定符合实存的现实。它作为艺术意象的特征之一,是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经常需要作者的创造性加工——虚构、虚拟,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独特的艺术意象。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青月近人”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实存,而是“虚拟”出来的意境。其实,“虚拟”不仅在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而且在现时资讯高速发展的网络世界中也被高频率地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中显示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也更具有多样性及立体感。网络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丰富的知识以及广阔的空间,它所创设的“虚拟情境”令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可以体现学科整合交互性、渗透性强、多媒体超感官效果,全新的虚拟真实空间为人们创造出一个思维“意象”。
追溯网络环境所创设的“虚拟情境”和中国语言文学“意象”两者的交融点,为人类在现实与想象世界寻找平衡,寻找新的创造空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一种美好的向往。我将网络环境所创设的“虚拟情境”和中国语言文学“意象”两者有机结合,从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入手,引导他们通过体会网络资源的“虚拟”来形成对学习素材自我塑造、自我有机创造,更好地利用多媒体和其他现代的教学手段在学习主体中营造一种积极突破现实、打破常规、大胆创新、放飞思维的想象空间,让教学的课堂空间能多角度体现学习主体之“意”、自主思维之“象”,让语文课堂活泼亲切、灵活、有趣,富于变化。
一、形式多样,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成长阶段中,培养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最为重要的。语文教学需要的资源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由教师或其他教育机构有意识地用网络这种形式提供给学生的,它直接针对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且设立了专门的网络空间(即专用网站或网页)。因为它是专门提供给学校的,可以称之为“学校信息”。我们往往通过“网络主题阅读”形式,通过互联网或校园网集中一批网络资源同时提供给学生。另一种类型的资源可以称之为“社会信息”,它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由地在网络上搜寻到的原生态形式呈现信息,它是对网络原生态资源的利用。选择何种方式去使用这些资源为教学所用呢?有位教师在教一年级下册的《兰兰过桥》时就综合两种资源的长处,先给学生出示了各种各种的桥,在一张张精彩的图片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让学生对桥梁有了一定的表象;然后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利用百度进行各种桥梁知识的搜寻,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中,孩子们的求知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最后的环节对“我是小小桥梁设计师”进行思维拓展,由于利用网络资源打下了对桥梁良好的认知基础,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想方设法地在网络提供的平台上通过“打写(画)”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桥梁:有图文并茂的“雨伞桥”、有语音提示功能的电子桥、有五彩斑斓的纸桥还有环保节能的太阳能伸缩桥……在网络环境所创设的“虚拟情境”中,现实与非现实互相交错,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既符合了学生的理解接受水平,灵活对教材进行处理,提高了他们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潜能,整个课堂趣味洋溢,一举多得。
二、创设情景,感受美的世界
教学情景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教学内容中去。通过教学情境的构建,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情感代入到课文中去,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所传递的情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构建教学情境是十分重要的。网络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展示、文字描述、视频播放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模式来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进行情景构建,使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对文章所描述的情景进行理解,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有十分重要的贡献。一方面刷新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可以从多层面接触教材,理解教材,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从学生的身边巧妙引设营造独特的“美”的意境。如在执教《秋天》一文,教师在课堂上相机播放了提前制作了具有浓郁童话色彩的多媒体课件。随着迎风起舞的树叶、唱儿歌的稻穗、会变成人形与水面落叶嬉戏的小鱼接踵映入眼帘,学生已随着对一幅幅充满动感的画面荡漾在秋天的童话世界里。一个无声无息的萧洒秋天转眼被营造出来的充满童话色彩的气氛所替代。在这种气氛的带动下,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在电脑画板上画出了飞舞的云彩,满面笑容来庆祝丰收之秋的太阳,还有五颜六色、大小各异、表情形态各不相同的动画果实来丰富对秋天的理解,让秋天变得灵动多姿,色彩斑斓……在网络的“虚拟情境”所提供的新的天空中,学生的天真无邪自然流露,自然美与语言文字美同时在脑海中烙刻下来。有了对美的向往,我们还怕孩子没有保护美的欲望吗?
三、直观形象,活跃学生思维
在识字教学中,遇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教师尚可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教学。但若是没有课文作为载体,教师却往往难以将零碎的字、词生动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创设的“虚拟情境”在这方面做出了新的突破,可以更新识字教学枯燥容易模式化的局面,让识字教学变得趣味洋溢,更具包容性,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活、趣、实,让识字教学找到自己的精彩。这是因为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创设“虚拟情境”的识字课堂,能尊重每一个孩子自我的内心世界和遐想空间,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能找到自己的方法和故事去学习生字,享受到不一样的识字带来的不一样的成功,激励着他们不断迸发出无穷的学习动力。如在第三册的《识字学词学句(一)》的反义词教学中,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和讲演,教师出示直观的课件来帮助理解反义词。于是,网络计算机中出现了浅浅的清澈小溪和碧波万里的大海(深—浅);实物投影幕中出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勇敢的猎人打败了凶残的怪兽,救了胆小的小白兔,迎来了代表正义的光明(黑暗—光明)等等画面,令这些本是极为乏味,讲求死记硬背的反义词便成为学生虚拟出来的童话天堂。学生们不仅能在网络创设的“虚拟情境”立体地理解反义本身的含义,还进行了句、段的说话练习,极大丰富了语文课的内涵,让识字教学也可以成为荡漾想象之舟的碧波,汇合创造的宝贵之源。让教材在学生的手中真正地“活”起来,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求学、求理解、求运用,从而达到语文教与学的最高境界,化他材为己材,化他用为己用,实现以人为本。
学生不可能永远活在“虚拟世界”中,网络资源的运用也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课文内涵,以新的方式、新的角度和新的思维来变“教”材为“学”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自我学习空间。利用网络资源创设的“虚拟情境”,尊重了学习个体敏感度、想象力、文化基础、审美趣味的差异。教师也能从多渠道发现学生的各种潜能,有利于从不同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大幅度地加强师生间的思想交流,从多维的视觉为“教”与“学”进行补充,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