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周之内,从《金融时报》到《经济学人》,两家重要媒体都在寻求出售,而卖方都是培生集团。
这并非是一场奇袭。早在2012年12月,《金融时报》出售的传言就已出现,只是这次传言成真了。7月23日,在经历了最后15分钟戏剧性的突变之后,拥有127年历史的《金融时报》终于被培生集团卖了,得到它的是谁也没预料到的日本经济新闻社(下简称“日经”),而非此前盛传的德国最大的报业集团Axel Springer。
培生集团在一份官方声明中说,日经以8.44亿英镑(约合81.12亿元人民币)买下了金融时报集团,协议不包括金融时报集团在伦敦One Southwark Bridge的物业以及培生集团所持经济学人集团50%的股权。
交易公布当天,培生集团还历史性地首次单独公开了金融时报集团的营收数字。它看起来并不糟糕。2014年,《金融时报》的总发行量达到了73.7万份,集团全年营收为3.34亿英镑(约合32.97亿元人民币),在线订阅用户贡献了70%的收入和网站50%的流量。去年,《金融时报》第一次在除去广告收入之前实现了盈利。
培生集团CEO John Fallon暗示,培生集团不再关心报纸未来的数字化,而是将重心转移到教育方面收入下降的问题上。他在一份声明中说,“近60年里,培生一直是金融时报集团备感骄傲的所有者,但由于移动与社交的爆发,我们在新闻方面已进入转折期,在新的环境里,新闻和商业的成功关键是加入全球化数字新闻公司。”
去年,培生集团整体收入达到22亿英镑(约合211亿元人民币),3/4的利润来自教育业务的贡献。Fallon自2013年接任培生集团的首席执行官以来,大力推动教育领域的拓展,他的前任,记者出身、主持培生集团16年的Dame Marjorie Scardino曾发誓,称“要想卖掉《金融时报》,除非我死了。”而Fallon并不像她那样对《金融时报》有强烈的归属感。最近几年,培生出售了包括法国媒体集团Les Echos在内的不少媒体资产,以巩固自己全球最大教育集团的地位。
就在公布《金融时报》正式出售第二天,培生宣布已开始就出售自己持有的经济学人集团50%的股权展开谈判。如果交易完成,意味着培生集团唯一拥有的非教育类资产就只剩全球第一大出版集团企鹅兰登47%的股权。
作为《金融时报》数字化的最早尝试,FT.com上线至今已有20年。自Lionel Barber 2005年担任《金融时报》主编,到之后John Ridding成为公司CEO,金融时报集团开始了数字化优先的战略。2007年,它开创了一种计量在线访问的付费模式。今年5月,它又为广告商提供了按时计费的算法,按照用户收看广告的时长定价。
培生集团利用《金融时报》的内容为自己的职业教育业务打开大门,但金融时报集团要求对报纸增加投资的建议屡屡受挫—这些投资大多针对报纸的数字化战略,为的是应对来自《华尔街日报》、彭博新闻社,甚至是《大西洋月刊》旗下的网络商业媒体Quartz的竞争。
投资分析公司Bernstein的分析师Claudio Aspesi认为,现在不是出售《金融时报》的好时候。“《金融时报》的数字收入和利润率在增长,未来只可能更好。”
8.44亿英镑的售价创下报纸收购价新高。“这个价格对培生的股东可是个好消息。”Fallon当天在对媒体的一场电话会议中说,他拒绝对《金融时报》是否以拍卖竞价形式出售的传言发表评论。当天培生集团股价上涨1%。
“这个结果实在太可悲了,你可以说我自负,但我的确对日经没什么了解,不过这个结果总比被彭博社买去好。”《金融时报》的一位记者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如果那样的话,接下来他们听到最多的词将是“整合”—要把600名《金融时报》的员工编入一个规模是它3到4倍的新集体中,恐怕也只能裁员了。
在培生集团打算出售《金融时报》集团的消息公布之后,一些“全球化数字新闻公司”被视为最有可能接手的买家,其中包括路透社、彭博社和德国最大的报业集团Axel Springer。
Axel Springer在消息公布前15分钟还认为自己拿下《金融时报》已经板上钉钉,甚至就在官方声明正式公布当天早些时候,《金融时报》还推送了一条突发新闻,“德国最大的报业集团Axel Springer与金融时报集团的谈判已近尾声。”新闻室里的记者和编辑都在疯狂地Google Axel Springer,想知道它是干什么的,一些人还开始炫耀自己的德语。
最终的买家日经5周前才刚刚加入谈判。在收购确定后的第一时间,日经董事长兼集团首席执行官喜多恒雄和社长冈田直敏就向《金融时报》全体员工发送了一封邮件。这封信强调,“《金融时报》将继续享有完全的编辑独立性和自由。我们希望《金融时报》能有最佳盈利,并希望通过投资(而不是裁员)实现这一点。日经是一家私人员工持股的公司,我们没有追求短期财务业绩的压力。”
Fallon也向《金融时报》的员工承诺,日经将会尊重报纸的独立性,它仍会是一份“伟大的英国报纸”。他还指出,在出价竞购《金融时报》的众多竞争者中,日经是少数几个承诺保持这家报纸独立性的买家之一。
但日经在交易协议中并未给予针对报道独立性的正式承诺,Fallon承认,培生集团方面并未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完全没有必要”。“培生一直采取的是放任管理的模式。在日经和《金融时报》双方深入讨论之后,我相信日经也会采取相同的做法。”事实上,在Fallon成为培生集团CEO之前,董事会确实曾讨论过有关正式保护报纸独立性的提案,类似于《经济学人》的出版商经济学人集团所做的那样,但最终董事会还是放弃了这一做法,他们认为这会稀释股东价值。
不过,Michael Woodford倒是对这宗交易充满了怀疑和愤怒。2011年,这位奥林巴斯前CEO在公司价值17亿美元(约合105.3亿元人民币)假账丑闻的揭发之路上曾遭到日经的拒绝,而当时《金融时报》是少数愿意报道这宗事实确凿的丑闻的媒体之一。“日经就是日本大公司的传声筒,这一点众所周知。”Woodford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日经旗下的旗舰报纸《日本经济新闻》拥有310万订阅量,尽管这个数字是《金融时报》的4倍,但绝大多数来自于传统报纸订阅,并仅限于日本。买下《金融时报》意味着日经得到了一家既令人尊敬又已向数字化成功转型的报纸,这在全球都不多见。受限于日语在全球的低普及率,日经还未在全球形成太大影响力。而当培生在1957年买下《金融时报》的时候,它还只是一家每天卖出10万份的英国报纸,现在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拥有73万付费用户的全球品牌。
另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情是,1987年的时候,培生向一位日本买家出售了《金融时报》大楼,留下了这份报纸。如今,它卖掉了这张报纸,却留下了搬迁后的《金融时报》大楼。
这并非是一场奇袭。早在2012年12月,《金融时报》出售的传言就已出现,只是这次传言成真了。7月23日,在经历了最后15分钟戏剧性的突变之后,拥有127年历史的《金融时报》终于被培生集团卖了,得到它的是谁也没预料到的日本经济新闻社(下简称“日经”),而非此前盛传的德国最大的报业集团Axel Springer。
培生集团在一份官方声明中说,日经以8.44亿英镑(约合81.12亿元人民币)买下了金融时报集团,协议不包括金融时报集团在伦敦One Southwark Bridge的物业以及培生集团所持经济学人集团50%的股权。
交易公布当天,培生集团还历史性地首次单独公开了金融时报集团的营收数字。它看起来并不糟糕。2014年,《金融时报》的总发行量达到了73.7万份,集团全年营收为3.34亿英镑(约合32.97亿元人民币),在线订阅用户贡献了70%的收入和网站50%的流量。去年,《金融时报》第一次在除去广告收入之前实现了盈利。
培生集团CEO John Fallon暗示,培生集团不再关心报纸未来的数字化,而是将重心转移到教育方面收入下降的问题上。他在一份声明中说,“近60年里,培生一直是金融时报集团备感骄傲的所有者,但由于移动与社交的爆发,我们在新闻方面已进入转折期,在新的环境里,新闻和商业的成功关键是加入全球化数字新闻公司。”
去年,培生集团整体收入达到22亿英镑(约合211亿元人民币),3/4的利润来自教育业务的贡献。Fallon自2013年接任培生集团的首席执行官以来,大力推动教育领域的拓展,他的前任,记者出身、主持培生集团16年的Dame Marjorie Scardino曾发誓,称“要想卖掉《金融时报》,除非我死了。”而Fallon并不像她那样对《金融时报》有强烈的归属感。最近几年,培生出售了包括法国媒体集团Les Echos在内的不少媒体资产,以巩固自己全球最大教育集团的地位。
就在公布《金融时报》正式出售第二天,培生宣布已开始就出售自己持有的经济学人集团50%的股权展开谈判。如果交易完成,意味着培生集团唯一拥有的非教育类资产就只剩全球第一大出版集团企鹅兰登47%的股权。
作为《金融时报》数字化的最早尝试,FT.com上线至今已有20年。自Lionel Barber 2005年担任《金融时报》主编,到之后John Ridding成为公司CEO,金融时报集团开始了数字化优先的战略。2007年,它开创了一种计量在线访问的付费模式。今年5月,它又为广告商提供了按时计费的算法,按照用户收看广告的时长定价。
培生集团利用《金融时报》的内容为自己的职业教育业务打开大门,但金融时报集团要求对报纸增加投资的建议屡屡受挫—这些投资大多针对报纸的数字化战略,为的是应对来自《华尔街日报》、彭博新闻社,甚至是《大西洋月刊》旗下的网络商业媒体Quartz的竞争。
投资分析公司Bernstein的分析师Claudio Aspesi认为,现在不是出售《金融时报》的好时候。“《金融时报》的数字收入和利润率在增长,未来只可能更好。”
8.44亿英镑的售价创下报纸收购价新高。“这个价格对培生的股东可是个好消息。”Fallon当天在对媒体的一场电话会议中说,他拒绝对《金融时报》是否以拍卖竞价形式出售的传言发表评论。当天培生集团股价上涨1%。
“这个结果实在太可悲了,你可以说我自负,但我的确对日经没什么了解,不过这个结果总比被彭博社买去好。”《金融时报》的一位记者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如果那样的话,接下来他们听到最多的词将是“整合”—要把600名《金融时报》的员工编入一个规模是它3到4倍的新集体中,恐怕也只能裁员了。
在培生集团打算出售《金融时报》集团的消息公布之后,一些“全球化数字新闻公司”被视为最有可能接手的买家,其中包括路透社、彭博社和德国最大的报业集团Axel Springer。
Axel Springer在消息公布前15分钟还认为自己拿下《金融时报》已经板上钉钉,甚至就在官方声明正式公布当天早些时候,《金融时报》还推送了一条突发新闻,“德国最大的报业集团Axel Springer与金融时报集团的谈判已近尾声。”新闻室里的记者和编辑都在疯狂地Google Axel Springer,想知道它是干什么的,一些人还开始炫耀自己的德语。
最终的买家日经5周前才刚刚加入谈判。在收购确定后的第一时间,日经董事长兼集团首席执行官喜多恒雄和社长冈田直敏就向《金融时报》全体员工发送了一封邮件。这封信强调,“《金融时报》将继续享有完全的编辑独立性和自由。我们希望《金融时报》能有最佳盈利,并希望通过投资(而不是裁员)实现这一点。日经是一家私人员工持股的公司,我们没有追求短期财务业绩的压力。”
Fallon也向《金融时报》的员工承诺,日经将会尊重报纸的独立性,它仍会是一份“伟大的英国报纸”。他还指出,在出价竞购《金融时报》的众多竞争者中,日经是少数几个承诺保持这家报纸独立性的买家之一。
但日经在交易协议中并未给予针对报道独立性的正式承诺,Fallon承认,培生集团方面并未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完全没有必要”。“培生一直采取的是放任管理的模式。在日经和《金融时报》双方深入讨论之后,我相信日经也会采取相同的做法。”事实上,在Fallon成为培生集团CEO之前,董事会确实曾讨论过有关正式保护报纸独立性的提案,类似于《经济学人》的出版商经济学人集团所做的那样,但最终董事会还是放弃了这一做法,他们认为这会稀释股东价值。
不过,Michael Woodford倒是对这宗交易充满了怀疑和愤怒。2011年,这位奥林巴斯前CEO在公司价值17亿美元(约合105.3亿元人民币)假账丑闻的揭发之路上曾遭到日经的拒绝,而当时《金融时报》是少数愿意报道这宗事实确凿的丑闻的媒体之一。“日经就是日本大公司的传声筒,这一点众所周知。”Woodford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日经旗下的旗舰报纸《日本经济新闻》拥有310万订阅量,尽管这个数字是《金融时报》的4倍,但绝大多数来自于传统报纸订阅,并仅限于日本。买下《金融时报》意味着日经得到了一家既令人尊敬又已向数字化成功转型的报纸,这在全球都不多见。受限于日语在全球的低普及率,日经还未在全球形成太大影响力。而当培生在1957年买下《金融时报》的时候,它还只是一家每天卖出10万份的英国报纸,现在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拥有73万付费用户的全球品牌。
另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情是,1987年的时候,培生向一位日本买家出售了《金融时报》大楼,留下了这份报纸。如今,它卖掉了这张报纸,却留下了搬迁后的《金融时报》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