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常常发现有很多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并在计算过程中较少发生错误,但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却无能为力、无从入手,常常是在没有完全理解好题意之前,就用加、减、乘、除把应用题中的已知数据做随意地拼凑,认为能得到一个结果就行了,更有甚者看到应用题就头疼,无论怎么读题都不能理解题意,对应用题有畏惧心理。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年龄特征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不停地探索,强化审题训练,激发学生解题的热情,寻求最佳解题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指导学生正确读题
研究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应用题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应用题中的数学内涵方面特别无能为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重视数学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题是解题的起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
指导学生读题,主要用默读方式,因为默读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齐读就很难顾上思考。读题时,不要匆忙,要让学生反复地仔细地默读几遍。一开始默读有困难,可先用低声读,然后过渡到默读,先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读,以后要求连贯地读,进而要求带有表情地读,关键的词语要加重语气地读。
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弄清题目情节,分离条件与问题,理清题目结构。因为数学题目中多读一字或少读一字,意思可能会大相径庭。
二、教学生找解题要点
审题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全面而准确地感知。小学生有意注意的集中性差,维持注意的时间短,注意的范围窄,在注意的方向上往往趋易避难,他们的感知比较粗略,题目的条件、问题、情节不能由始至终准确无误地保留在头脑中参与解题全过程。所以在学生审题时可以用符号划出题目条件、问题中的重点词语和重点数据,去繁就简,使其参与学生的认知活动。
在一些数量关系明显的题目中,如路程应用题、价钱应用题、工作问题等题目中,可以让学生找出相对应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式直接计算。但在一些容易模糊视线的题目里,如“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27本,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也就是“127本比四年级修的多28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利用模拟情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利用模拟情景,展示数量关系,也就是设置情景,置身情景,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题意。小学生知识经验有限,生活阅历少。应用题的情节比较陌生,叙述的形式是逆向或倒叙,还有一些与生活中表述有别的词语,往往会给学生理解题意带来困难。这时候可以把应用题的内容联系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他们平时有兴趣的、关系密切的地方联系起来,使他们易于理解。也可以把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列成表格,画出图形,做成卡片,或利用活动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常叫学生闭上眼睛,再现一下自己做过的、看过的、听过的东西。甚至可以采用画示意图、画线段图的方法把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地显示出来,使抽象问题具體化,复杂的关系明朗化,为正确解题创造条件。
例:买铅笔和练习本用去6元2角,铅笔一枝5元,1本练习本的价格是6角,买了多少本练习本?这样的题目如果在学生读题时能让学生假设是自己去买东西的,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使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让学生复述题意
通过让学生复述题意,探求解法,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对题的理解如何,若不通过自己语言的表述,教师难以及时得到反馈情况,所以,通过让学生复述题意也可以了解学生对题目理解能力的情况。
例如有一道应用题:有两根铁丝,每根长2米,第一根截下1米25厘米,第二根截下1米40厘米,剩下的铁丝哪一根长?长多少米?
在读题、找解题要点、模拟情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复述题意,利用其再造想象,把文字描述的题目转化为鲜明的表象,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的描述。学生列出式子:(2-1.25)-(2-1.4)。而另外有学生经过充分的感知,丰富的联想,对旧知识进行迁移,在脑海里寻找条件、数量关系,选择解题思路,探索解题方法,理解到两根长度相同的铁丝,如果截下的越长,剩下的就越短,当即说出:1.4-1.25。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即使所说的不是最佳方法,也要积极鼓励,使他们大胆地发散思维,然后通过比较,让他们多中求好,好中求优,优中求新,从而选择最佳解题方法。通过复述题意,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把握题意,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让学生比较各类题型
小学生的分析能力比较差,比较与概括归纳能力也发展较慢,抽象思维的发展即使到了高年级也不见得提高很快,所以对于学习过的、同类型的应用题要及时地给予分类与归总,找出相同中的不同,同类中的异类,使学生在平时的审题过程中积累更多的信息,易于找到解题的关键,少走弯路。
如在做这样的题时:“操场上有学生55人,男女生的人数比是3:2,求男生有多少人?”,“操场上有女生55人,男女生的人数比是3:2,求男生有多少人?”学生如审题不清的话,要么都写成“55×2/3 ”,要么都写成“55×3/2”。对此,我引导学生在审题时比较两道题在表述上的联系和区别,先找出两题中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再比较数量关系的区别,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一般的用比来解决的应用题的要求与步骤,还有概括出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表述结构和一般解题步骤,并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答,从而形成数学模式。这样,学生在审题时就能凭借题意,从头脑中勾出相关类型的题目的模型。
总之,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一、指导学生正确读题
研究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应用题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应用题中的数学内涵方面特别无能为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重视数学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题是解题的起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
指导学生读题,主要用默读方式,因为默读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齐读就很难顾上思考。读题时,不要匆忙,要让学生反复地仔细地默读几遍。一开始默读有困难,可先用低声读,然后过渡到默读,先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读,以后要求连贯地读,进而要求带有表情地读,关键的词语要加重语气地读。
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弄清题目情节,分离条件与问题,理清题目结构。因为数学题目中多读一字或少读一字,意思可能会大相径庭。
二、教学生找解题要点
审题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全面而准确地感知。小学生有意注意的集中性差,维持注意的时间短,注意的范围窄,在注意的方向上往往趋易避难,他们的感知比较粗略,题目的条件、问题、情节不能由始至终准确无误地保留在头脑中参与解题全过程。所以在学生审题时可以用符号划出题目条件、问题中的重点词语和重点数据,去繁就简,使其参与学生的认知活动。
在一些数量关系明显的题目中,如路程应用题、价钱应用题、工作问题等题目中,可以让学生找出相对应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式直接计算。但在一些容易模糊视线的题目里,如“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27本,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也就是“127本比四年级修的多28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利用模拟情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利用模拟情景,展示数量关系,也就是设置情景,置身情景,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题意。小学生知识经验有限,生活阅历少。应用题的情节比较陌生,叙述的形式是逆向或倒叙,还有一些与生活中表述有别的词语,往往会给学生理解题意带来困难。这时候可以把应用题的内容联系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他们平时有兴趣的、关系密切的地方联系起来,使他们易于理解。也可以把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列成表格,画出图形,做成卡片,或利用活动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常叫学生闭上眼睛,再现一下自己做过的、看过的、听过的东西。甚至可以采用画示意图、画线段图的方法把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地显示出来,使抽象问题具體化,复杂的关系明朗化,为正确解题创造条件。
例:买铅笔和练习本用去6元2角,铅笔一枝5元,1本练习本的价格是6角,买了多少本练习本?这样的题目如果在学生读题时能让学生假设是自己去买东西的,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使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让学生复述题意
通过让学生复述题意,探求解法,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对题的理解如何,若不通过自己语言的表述,教师难以及时得到反馈情况,所以,通过让学生复述题意也可以了解学生对题目理解能力的情况。
例如有一道应用题:有两根铁丝,每根长2米,第一根截下1米25厘米,第二根截下1米40厘米,剩下的铁丝哪一根长?长多少米?
在读题、找解题要点、模拟情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复述题意,利用其再造想象,把文字描述的题目转化为鲜明的表象,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的描述。学生列出式子:(2-1.25)-(2-1.4)。而另外有学生经过充分的感知,丰富的联想,对旧知识进行迁移,在脑海里寻找条件、数量关系,选择解题思路,探索解题方法,理解到两根长度相同的铁丝,如果截下的越长,剩下的就越短,当即说出:1.4-1.25。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即使所说的不是最佳方法,也要积极鼓励,使他们大胆地发散思维,然后通过比较,让他们多中求好,好中求优,优中求新,从而选择最佳解题方法。通过复述题意,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把握题意,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让学生比较各类题型
小学生的分析能力比较差,比较与概括归纳能力也发展较慢,抽象思维的发展即使到了高年级也不见得提高很快,所以对于学习过的、同类型的应用题要及时地给予分类与归总,找出相同中的不同,同类中的异类,使学生在平时的审题过程中积累更多的信息,易于找到解题的关键,少走弯路。
如在做这样的题时:“操场上有学生55人,男女生的人数比是3:2,求男生有多少人?”,“操场上有女生55人,男女生的人数比是3:2,求男生有多少人?”学生如审题不清的话,要么都写成“55×2/3 ”,要么都写成“55×3/2”。对此,我引导学生在审题时比较两道题在表述上的联系和区别,先找出两题中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再比较数量关系的区别,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一般的用比来解决的应用题的要求与步骤,还有概括出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表述结构和一般解题步骤,并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答,从而形成数学模式。这样,学生在审题时就能凭借题意,从头脑中勾出相关类型的题目的模型。
总之,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