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滴灌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物质生产特性的差异思路分析为题,展开了具体的分析与探讨,基于同等滴灌条件下对比了不同冬小麦品种的产量、群体发展动态以及干物质累积与分配等方面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证实,不同品种之间的产量差异十分显著。产量较高的品种主要的特点体现在总茎数多,成穗数多;在群体最大叶面积方面指数偏大,在成穗到成熟过程中的干物质累积较多;以及在开花之后干物质累积数量对于籽粒的贡献率相对较高等特点。
关键词:滴灌;冬小麦;品种;物质生产特性;差异
应用滴灌形式来进行冬小麦的种植将会在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等诸多方面存在巨大的效益价值。目前滴灌技术已经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并由于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尤其是在一些水资源明显不足的地区,滴灌技术的高效节水特点能够极大的促进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这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而目前在滴灌条件下,对不同品种冬小麦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次研究就针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的产量、群体发展动态以及干物质累积与分配等方面的差异性展开了深入的对比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的冬小麦种植提供一些参考。
一、材料和方法
(一)试验材料
本次试验共選取了5种冬小麦品种依次为京冬8号、济麦20、河农6049、中任2与新冬32。
(二)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于某研究院试验田进行。在播种冬小麦前施加尿素94.25kg/hm2、磷酸二胺310mg/ hm2。并在冬小麦播种前将底墒水完全滴足。试验播种单位面积为445×104株/ hm2左右。依次于拔节、成穗、开花及花后2周与3周时均滴水1次,滴水量为755 m3/hm2。将220 kg/hm2的尿素共分为两次于拔节及成穗期间同滴水共同滴入作物根部。在收获时,各试验区以3.2 m2的单位面积进行粒质量称重,并以3个种植试验区的平均值计算出其相应的产量大小。
二、产量及产量结构
在本次研究中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的单位面积产量差异十分显著,其产量依次是:京冬8号为6775.5 kg/hm2、济麦20为7485.3 kg/hm2、河农6049为6874.9 kg/hm2、中任2为7794.7 kg/hm2、新冬32为8375.4 kg/hm2。其中新冬32的产量最高,分析其产量结构新冬32的穗数为736.8万/ hm2,穗粒数36.5粒,千粒质量为36.77g,将之与产量最低的京冬8号相比,京冬8号的穗数为638.5万/ hm2,穗粒数32.2粒,千粒质量为37.29g。对比结果表明,在单位面积内所收获的穗数对整体产量的影响较大,但要想促使冬小麦种植能够取得高产丰收,促进对产量影响较为明显的三要素协调构成将十分重要。
三、群体总茎数动态
在本次研究中关于群体总茎数动态的对比分析表明,不同品种的总体茎数量会表现出十分明显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并于拔节时达到最大值,其中以产量最高的新冬32峰值最高,為2099.5×10104株/ hm2。同样在穗数方面仍旧是新冬32最大,为737.8104万株/ hm2。在成穗率对比方面同样是新冬32最大,为35.2%。群体发展动态是影响小麦产量最为主要的因素,充足的小麦穗数是保障高产的重要基础。
四、不同品种叶面积指数( LAI) 动态变化
叶面积指数能够将群体大小的关键参数信息良好的体现出来。在本次研究中成穗时期的叶面指数在达到峰值以后,会表现出十分明显的降低趋势。在孕穗期间以新冬32的叶面指数最大,为6.13。在开花3周以后,中任2号的叶面积指数最高为1.87,而京冬8号则最低为1.35。纵观整个生长周期新冬32号在各个生长阶段均表现出了相对较高的叶面指数。
五、 不同品种群体干物重动态变化
在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量表现方面新冬32最大,为21150kg/hm2;京冬8号最低,只有10925 kg/hm2,剩余其他三类品种的干物质累积量位于这两类品种之间。不同品种的整株质量和穗数质量会伴随着生长发育的推进而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在茎干质量方面则会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发展趋势,其最大值出现在开花2周之后,之后便会逐步降低;在处于成穗期之后的叶干质量也将逐步降低,相应的茎干质量则会表现出先增大到开花2周后便逐步降低,此时穗比重会急剧升高,据此也就证实在开花2周以后通化产物大多是应用在了穗粒生长上。不同品种在成熟时期的叶面质量占到了整体质量的6.5%左右,其茎干则占到了整体质量的27.4~28.1%之间,穗质量则占到了整体干部质量的46.35%~63.36%,一种在穗质量占到整体质量60%以上的品种通常即为高产品种。
结束语
总而言之,滴灌即为在植物的根部区域附近实施局部灌水,其能够实现对于水、肥的适时、适量精确控制,是现代化农业生产最为主要的农作物灌溉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应用潜力巨大的一种节水技术。对冬小麦采取滴灌措施主要是为了实现节约水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的目标,因此准确掌握其群体发展动态以及物质累积分配规律将至关重要。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文的研究工作,能够引起更为广泛的讨论与交流,并为相关的冬小麦种植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彦群,王建东,龚时宏等.滴灌条件下冬小麦田间土壤蒸发的测定和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4,(7).
[2] 张彦群,王建东,龚时宏等.滴灌条件下冬小麦施氮增产的光合生理响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5,(6).
[3] 陈静,王迎春,李虎等.滴灌施肥对免耕冬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4,(10).
[4] 薛丽华,胡锐,赛力汗等.滴灌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3,(1).
关键词:滴灌;冬小麦;品种;物质生产特性;差异
应用滴灌形式来进行冬小麦的种植将会在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等诸多方面存在巨大的效益价值。目前滴灌技术已经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并由于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尤其是在一些水资源明显不足的地区,滴灌技术的高效节水特点能够极大的促进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这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而目前在滴灌条件下,对不同品种冬小麦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次研究就针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的产量、群体发展动态以及干物质累积与分配等方面的差异性展开了深入的对比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的冬小麦种植提供一些参考。
一、材料和方法
(一)试验材料
本次试验共選取了5种冬小麦品种依次为京冬8号、济麦20、河农6049、中任2与新冬32。
(二)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于某研究院试验田进行。在播种冬小麦前施加尿素94.25kg/hm2、磷酸二胺310mg/ hm2。并在冬小麦播种前将底墒水完全滴足。试验播种单位面积为445×104株/ hm2左右。依次于拔节、成穗、开花及花后2周与3周时均滴水1次,滴水量为755 m3/hm2。将220 kg/hm2的尿素共分为两次于拔节及成穗期间同滴水共同滴入作物根部。在收获时,各试验区以3.2 m2的单位面积进行粒质量称重,并以3个种植试验区的平均值计算出其相应的产量大小。
二、产量及产量结构
在本次研究中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的单位面积产量差异十分显著,其产量依次是:京冬8号为6775.5 kg/hm2、济麦20为7485.3 kg/hm2、河农6049为6874.9 kg/hm2、中任2为7794.7 kg/hm2、新冬32为8375.4 kg/hm2。其中新冬32的产量最高,分析其产量结构新冬32的穗数为736.8万/ hm2,穗粒数36.5粒,千粒质量为36.77g,将之与产量最低的京冬8号相比,京冬8号的穗数为638.5万/ hm2,穗粒数32.2粒,千粒质量为37.29g。对比结果表明,在单位面积内所收获的穗数对整体产量的影响较大,但要想促使冬小麦种植能够取得高产丰收,促进对产量影响较为明显的三要素协调构成将十分重要。
三、群体总茎数动态
在本次研究中关于群体总茎数动态的对比分析表明,不同品种的总体茎数量会表现出十分明显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并于拔节时达到最大值,其中以产量最高的新冬32峰值最高,為2099.5×10104株/ hm2。同样在穗数方面仍旧是新冬32最大,为737.8104万株/ hm2。在成穗率对比方面同样是新冬32最大,为35.2%。群体发展动态是影响小麦产量最为主要的因素,充足的小麦穗数是保障高产的重要基础。
四、不同品种叶面积指数( LAI) 动态变化
叶面积指数能够将群体大小的关键参数信息良好的体现出来。在本次研究中成穗时期的叶面指数在达到峰值以后,会表现出十分明显的降低趋势。在孕穗期间以新冬32的叶面指数最大,为6.13。在开花3周以后,中任2号的叶面积指数最高为1.87,而京冬8号则最低为1.35。纵观整个生长周期新冬32号在各个生长阶段均表现出了相对较高的叶面指数。
五、 不同品种群体干物重动态变化
在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量表现方面新冬32最大,为21150kg/hm2;京冬8号最低,只有10925 kg/hm2,剩余其他三类品种的干物质累积量位于这两类品种之间。不同品种的整株质量和穗数质量会伴随着生长发育的推进而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在茎干质量方面则会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发展趋势,其最大值出现在开花2周之后,之后便会逐步降低;在处于成穗期之后的叶干质量也将逐步降低,相应的茎干质量则会表现出先增大到开花2周后便逐步降低,此时穗比重会急剧升高,据此也就证实在开花2周以后通化产物大多是应用在了穗粒生长上。不同品种在成熟时期的叶面质量占到了整体质量的6.5%左右,其茎干则占到了整体质量的27.4~28.1%之间,穗质量则占到了整体干部质量的46.35%~63.36%,一种在穗质量占到整体质量60%以上的品种通常即为高产品种。
结束语
总而言之,滴灌即为在植物的根部区域附近实施局部灌水,其能够实现对于水、肥的适时、适量精确控制,是现代化农业生产最为主要的农作物灌溉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应用潜力巨大的一种节水技术。对冬小麦采取滴灌措施主要是为了实现节约水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的目标,因此准确掌握其群体发展动态以及物质累积分配规律将至关重要。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文的研究工作,能够引起更为广泛的讨论与交流,并为相关的冬小麦种植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彦群,王建东,龚时宏等.滴灌条件下冬小麦田间土壤蒸发的测定和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4,(7).
[2] 张彦群,王建东,龚时宏等.滴灌条件下冬小麦施氮增产的光合生理响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5,(6).
[3] 陈静,王迎春,李虎等.滴灌施肥对免耕冬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4,(10).
[4] 薛丽华,胡锐,赛力汗等.滴灌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