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的汉字总数超过八万个,常用的有三千五百个,因此,讲话、写文章,没用错、读错字的人恐怕不多。不过,同样是写错、读错了字,情况不一样:我老汉这样的人,即使大庭广众之下把某个字读错了用错了,哪怕错得很可笑很离谱,也不足为奇。可“主角”要换成我们的某些领导同志,影响可就大了。 引发我老调重弹“领导读错字”的是这么一件事:大约半年前,我去参加一个与会人员多达二三百人的表彰大会。会上,一个正县级领导也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汉字总数超过八万个,常用的有三千五百个,因此,讲话、写文章,没用错、读错字的人恐怕不多。不过,同样是写错、读错了字,情况不一样:我老汉这样的人,即使大庭广众之下把某个字读错了用错了,哪怕错得很可笑很离谱,也不足为奇。可“主角”要换成我们的某些领导同志,影响可就大了。
引发我老调重弹“领导读错字”的是这么一件事:大约半年前,我去参加一个与会人员多达二三百人的表彰大会。会上,一个正县级领导也是某单位的一把手讲话中把造诣读作“造旨”,当时很多人都听到了。有意思的是,在时隔两个月之后的一次规模同样不小的会上,他依旧把造诣读作“造旨”。看得出,有着在职研究生学历的该领导,习惯于“遇字读半边儿”,压根儿不知道“造诣”一词的正确读音。
如果再进一步扫描,人们便会想到,有的领导把酗酒读作“凶酒”,有的领导把掣肘读作“制肘”,有的领导把兢兢业业读作“克克业业”……
这里,我想知道并对此产生研究兴趣的是,在会议上或其他场合,听出领导把类似“造诣”读错的人,不会是绝无仅有吧?上上下下,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左左右右,怎么就没人给我们的领导同志以提示、提醒?以致让领导同志“造旨(诣)”不止,大丢其丑。
绞尽脑汁,冥思苦索,想来想去,我推测、归纳出以下几个原因。
上级不愿提醒。作为本地的上级领导,自有他的城府:虽然与“造旨”者属于上下级关系,但大家在本城(市)的同一领域工作,抬头不见低头见,要是连“读错音”这类无关清正廉洁和工作作风的小是小非也批评指正,那不是小题大做、婆婆妈妈了吗?作为“上级的上级”——上面来的领导,特别是远道而来、“莅临指导”的上级领导,下级单位的领导那是好酒好饭地招待,下级领导偶尔读错了字,小菜一碟嘛,哪好意思予以纠正。
同级不便提醒。不用说,听出“造旨”声的,班子里的同僚最多,然而能提示、提醒的却最少。由于某些原因,让同级去提示,无异于挑战领导的“权威”。反过来,“造旨”者并非班子里的一把手,仅是普通成员,情况会怎么样呢?回答:照旧不怎么样。本来,一把手可以居高临下地给予提示、提醒,可一把手不傻,他不会这样做的,因为要维护班子的和谐团结。
下级不敢提醒。实际情况有三个层面:与领导处得好、走得近的,无时无刻不在期盼巴望着让领导赏顶乌纱帽,他们对领导无限忠诚,言听计从。让这些“唯领导马首是瞻”的员工给“造旨”者提示、提醒,以自己的前途、命运做抵押,他也不干哩。此为第一个层面上的人。第二个层面,单位里忠于职守,埋头苦干,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既不去与领导套近乎,也不会与领导“过不去”的职工——这是一个单位里的庞大群体,他们平时安分守己,安常处顺,安心工作,安然度日,从来不关心他们认为的“身外事”,朝九晚五,按点上下班,领导讲话对不对,有没有差错,他们才不去管那些闲事。第三个层面,单位里为数不多或者说极为少见的几个人,即某些领导们眼里的“刺头儿”:他们身上有缺点,可他们最看不惯容不下某些领导们的以权谋私,任人唯亲,作风霸道,他们与领导的关系闹得很僵,却又动不了领导的一根毫毛,所以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领导自己出丑上。
至于系統、单位外的人,不少人选择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正因为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所有听到“造旨”声的人,除了看领导出洋相的,就是“私我者”“畏我者”“有求于我者”。如是,“吃瓜群众”一多,没有人会像童心未泯、口无遮拦的小男孩那样指出“皇帝的新衣”是假的。
于是乎,有的领导同志活成了张天翼笔下的华威先生,整天忙着赶场子,哇啦哇啦作指示发号召,以干代学,远离读书,还自我感觉良好,年复一年,“造旨”不止:没有也不可能像苏格拉底说的那样“我知道我的无知”。
【原载《清风》】
插图 / 耍官威 / 王 铎
其他文献
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扩展加剧了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供应能力之间的矛盾。作为城市交通面临的巨大压力导致的社会问题之一,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在交通管理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严重挑战。能够缓解交通拥堵的最可行的措施是通过建立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以提高交通管理和服务效率。智能交通系统由一系列能够为交通管理者、车辆以及个别出行者提供多种服务的先进技术所组成,从而使交通系统的各个部分能够更好的协调,共享有用信息,做出及时正确
人民教育家于漪说过,写记叙文,不仅要求“言之有物”,内容具体充实,而且要“言之有序”。根据主题的要求,把散乱的材料条理化,以求布局得体、层次分明、首尾一贯,这样,文章的思想内容才能表达得自然流畅,才能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 换个角度可以这样理解于漪的观点:主题是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材料是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而结构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主题、材料和结构都是评价一篇文章的重要标准。日本作家
教学范式的研究历来是语文教学的热点和难点。教学范式,也即教学模式,是指由一定教育哲学主题、功能目标、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组成的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体系(杨小微,1990)。教学范式体系的效力,关键在于其所选择的教育理论基础的支撑力。 语文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母语的语用教学,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入,随着语文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所带动的“素养型”教学的转向,将语文教学纳入语用学的视野中进行学理的考察,从而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成了教育教学的得力助手,并呈现出多样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后,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都得到了增强,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用频率最高的多媒体技术要数演示文稿PowerPoint,除此之外还有实物展台、翻页笔、触控屏、平板、电子白板、投屏器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多年来我一直在尝试运用自己的专业知
“双减”政策的核心是要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日常作业的负担和校外培训的负担,即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家长的负担,让学校教育进一步发挥其育人价值。笔者从提高日常教学效率、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正确看待评测三个方面着手,对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试作分析,让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所得”“学为所用”。 一、深入研究,以研促教,提高日常教学效率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和“双减”政策背景下,“减量”“减负”不“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板块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理解与传承”的素养,着重考查学生的古文识记与理解迁移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高考“考什么”,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基于此认识,笔者结合自身创制高考模拟试题实践,提出一个建立在课程目标基础上的高考文言文本模拟试题研制框架。 一、命题文本 【考情分析】新高考文言文命题选文呈现出以
行为缺乏自律,创作三心二意。 功夫不在筆下,忙于沽名钓誉。 托人低三下四,形象斯文扫地。 四处跑奖贿选,暗中营私舞弊。 有损作家名声,败坏文坛风气。 人与作品一样,灵魂早已失去。
一杯冷水叫纯净冰泉。 不見油星叫健康饮食。 半生不熟叫保持原味。 青菜长虫叫绿色天然。 死虾臭肉叫山珍海味。 天价收费叫高端定位。 不伦不类叫中外荟萃。
买了书,摆在书房里,就等于認真读过了; 交了钱,得到了文凭,就等于有水平了; 办了卡,去健身房看一看,就等于身体健康了; 开了会,发了领导讲话稿,就等于贯彻执行了; 刷了标语,大肆宣传,就等于城市治理了。
哈佛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出过一本书叫《金钱不能买什么》,他认为把好东西明码标价地买卖,会“腐蚀”这个好东西,会让社会更加不平等。 世界上有很多好东西是不能用钱买到的。一个金钱的效用很有限、有钱人不能为所欲为的社会,是我们可以接受的。而这就包括富人要像穷人一样面对生老病死,面对生孩子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与人的比较是多维度的。你钱多,可是我学问大;你漂亮,可是我强壮。金钱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