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zv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的源泉是生活,打造“生活化”课堂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具体措施。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在社会中的生活体验,把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使所学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现象有机结合,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这是每位品德课教师应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结合《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教学,谈谈打造生活化课堂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 情境教学 生活化课堂 教学启示 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打造“生活化”情景课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新课改形势下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之一。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通过生活来实现。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做有心人,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教育机会,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打造生活化课堂,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将结合《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这一课,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引入主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其精神饱满地进入新课学习。
  一、取之于生活,使教学素材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恰当选材,借助时政热点、国内外新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分析社会现象,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观察、思考、认识身边社会实际,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如教学《诚信是金》时,可引入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要求学生分析:生产者或销售者的行为对消费者有什么危害、在社会上有什么影响、生产者或销售者最终的结果如何等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诚信的重要性。这样不仅教材资源得到了很好的拓展,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了诚信观念。
  同样,在本课中,我也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等学生列举完在消费中碰到过哪些憋气的事或新闻报道中的侵权行为之后,我适时地抛出一句:“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也有同样的感受。另外我还遇到了这些情况,你们也来听一听。麦当劳使用过期原料,没气可乐;买房搭售车位,买房必须买车位,而且价格高得离谱;加洗衣粉的馒头;网上购物以假充真,等等。”这种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用我的实际经历引导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确实存在不少侵犯消费者权利的行为,从而更能树立权利意识,将这种权利意识用于生活,以免受到侵害。
  以往教学中,教学素材由老师收集提供给学生,再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讨论,学生也许会对老师提供的材料感兴趣,也许会讨论,难免有点被动。在本课教学中,我做了一次新的尝试。以现场观众互动问答的形式,选择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例子来分析为什么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力求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我说:“我们请现场的观众帮忙来解答一下这两个问题吧,根据刚才这位朋友的描述,你看看,为什么受到伤害的总是消费者呢?(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提示从选购商品的难度,双方的地位、实力,经营者的素质等方面去思考。
  先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的例子,通过案例分析问题。学生说:消费者难以从直观上了解商品的性能和质量,从而在选购上处于被动地位。比如说现在流行网上购物,但是网上购物一般都是图片,所以物品的质量我们是看不到的,只有等收到物品以后才看得出来。学生说:相对于有高度组织和强大实力的经营者来说,消费者往往势单力孤,容易发生店大欺客的现象。还是以网上购物为例,网购最容易出现货物收到后却不满意的情况,但是要退货或换货却很难,网店店主一般都是有组织的,而你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消费者,因为他们知道真正去投诉的消费者很少,大多数是自认倒霉。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素材由学生自己去收集,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在课堂中讨论,在讨论中感悟体会,概括知识和提升能力,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鼓励学生在课前深入社会调查,分组到消费者协会、到生活中收集有关资料,引导学生把看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及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作为教学素材为课堂教学所用。
  二、用之于生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打造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能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而服务。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的一种机械过程,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老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将教学方式或手段生活化,以学生最熟悉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朗读、角色扮演等。
  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交流的毛病,积极开展活动教学。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境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比如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个合作环节,要求小组合作分析下列四个广告牌,其内容是否合法?为什么?
  A.商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换
  B.动手摸了就得买
  C.自由选购,谢绝咨询
  D.女性更衣室,男士止步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在看题目时所花的时间并不多,加上是以竞赛的形式回答问题,导致学生总是粗略地看题,或者只看前一个问题。这时就需要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了。一旦有学生回答不出,小组内的成员就可以帮忙。这种形式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主体资源,打造了高效的思品课堂。而课堂教学中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源于生活中学生可能会碰到的情况,使学生感觉更具亲和力。
  比如在课堂最后老板角色的扮演:可能在座的各位将来不仅要扮演消费者的角色,还要扮演经营者的角色,自己当老板。如果你是老板,你希望消费者怎么做呢?使学生兴趣浓厚,也使学生一堂课下来的疲劳感一扫而空,再次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高效课堂随之呈现。
  总之,高效的中学思想品德课堂需要教师从多层面考虑,运用多种手段,更需要教师智慧地打造“生活化”课堂,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互动、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让教师满怀激情地有效指引学生,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释放,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是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乙维杨.试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05).
  [2]梁玉玲.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探究[J].思想品德,2011(10).
其他文献
摘 要: 所谓语感,就是语言文字刺激源在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之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叶圣陶先生积极倡导语文教学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语感培养,他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指出,加强语文教学的语感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提高“对词汇的感觉力”,还能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之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感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造成课程教学中的“高分低能”现象
《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众多短篇小说中的佳作。虽然篇幅短小,不足两千字,却以精湛的语言、戏剧性的情节、多变的创作技巧、深邃的主题赢得众多评论家的青睐。故事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在看到并未死于交通事故的丈夫回到家中的一刹那突发心脏病不治身亡。在看似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却独具匠心、笔触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在生命最后一小时内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反映了一位隐蔽在体面生活下的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对自由的渴望
摘 要: 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群充满期盼,又充满疑惑的学生,教师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教育他们呢?文章阐述了做好职业学校教师必备的素质。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责任心 艺术方法    在这里我说的责任心是工作责任心,而工作责任心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一般地说,责任就是义务,工作责任心就是职业义务,工作责任心和职业义务是靠外在的行为规范力量来推动的。工作中履行职业责任和职业义
摘 要: 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一书论述了东晋时期门阀政治成为一种变态的皇权政治,在晋室自八王之乱后开始逐渐形成,在晋室偏安江左后由起始奠基、巩固、巅峰最后走向衰亡,历经五族先后执掌权柄。最后终结于北府将刘裕之手,南北对峙,延续大一统的分分合合。本文从东晋门阀的最初出现、发展、总结与遗蜕入手,结合田余庆先生与钱穆先生的著作,论证东晋人才选拔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其政治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而政
摘要: 现代职业教育应当是“爱心”教育,情感教育。学生的心敏感而脆弱,需要职校教师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唤醒它、去呵护它。作者结合自身的班主任实践及实际案例,总结了如何用心去理解、信任、呵护学生。  关键词: 德育教育 班主任 用心  一、案例回放  当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学生的时候,她穿着一件长摆的黑色风衣,头戴一顶粉色的英式鸭舌帽,脖间系着一根略微褪色的褐色丝巾。她的头微微上翘,在超俗之中又平添了几分傲
所谓导学案,就是把老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结合为一体,以达到促进师生良性互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习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习至关重要。一体化教学案正是发扬教学民主,将教师集体备课的成果延伸、扩展到学生群体,让学生借助于这个平台得到有益尝试和实践。导学案不仅是传承集体备课成果的载体,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催化
如何教学生借助文字描绘我们周围景物的自然雄阔、坦荡、妩媚、恒常,深邃无边又无私多情?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景物描写方法,如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好观察的角度,描写的空间顺序与时间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多识草木之名  认识所要描写的植物是什么,是把它描写得形象生动、富有神韵的前提。笔者在日常写作教学中发现,学生描写景物常常泛泛而谈,因为他们
大纲对中学作文的要求是:写记叙文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初中生的作文现状如何呢?  最近批改初一的期中考试试卷,作文要求如下:我们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一个新天地,我们的人生历程又跨入了一个新起点。这里,我们结识了新朋友,获取了新知识,增长了新能力……请以“我的新天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
摘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理性,轻感性;重灌输,轻顿悟,课堂教学生硬僵化。学生有死知识而无活本领;有高文化而无高素质,其症结在于语文教师的引导。为此,作者仅从教材使用、学习自主性两个方面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课堂教学反思 教材使用 学习自主性  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教改实验课的评课活动,主课老师是王老师和陆老师,同教于漪的《往事依依》一文。王老师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导入课文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言志、传情、精炼、含蓄、形象而富有魅力。但因学生阅历尚浅,古诗时空跨度太大,语言风格与现在完全不同,故学生很难领会古诗的意境与情感。而今,《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对古诗教学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小学教师应根据新课标,树立新理念,引导学生走进诗作的意境,激发情感的共鸣,体验诗人的情怀。  一、了解背景,感悟诗情  有人说:“诗不是锁在文句之内,而是进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