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力军,是一个国家最强劲的储备力量,而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条件。如何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维护其健康成长这一课题,不仅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还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本文即就如何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这一问题进行浅显的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成才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客观环境影响下所呈现的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一定是够以饱满的精力和积极的心态去统筹支配自己的认知、情绪、意识和行为,并且能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理性的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突发状况。
一、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问题常与心理品质缺陷相关联,心理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性格特征、行为表现,还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培养坚强、勇敢的心理品质,注重锻炼自身的抗打击能力,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来说,心理品质的培养措施应该包括: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代表了个体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从不同侧面来理解,可衍生出对生命本体的诠释、对生活方式的认可、对人生目标的设定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不同问题的理解与思考。
(二)形成对自我的客观评价与悦纳意识
客观评价自我即要求站在客观的立场,剖析、了解自身,并以正确的评价标准为参照评价自身,从而挖掘自身优点、发现缺点。对自我的客观评价要求人们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个体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对于自身擅长或具有优势的行为,要继续保持、不断完善;大学生在积极悦纳自我的同时,关键是要培养坦然面对“舍”与“得”、“成”与“败”的积极心理,对自身保持充分的自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对目标理想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心和饱满的激情。
(三)积极拓展个人领域,不断丰富个人生活
扩大个人的行为领域、生活范围及知识领域能在很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生阅历。学习之余,大学生应该更多的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扩大自身“生活圈”和知识领域,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接触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群体,广交良师益友,如此,不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社会、增长见识,也可在各种社交活动中使缓解和宣泄学习生活中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或情绪。
二、重视心理卫生的作用。
心理卫生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原则和方法,主要用于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以多方面提升个体适应社会与改造社会的能力。
(一)形成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认识
对心理卫生的重视,首先在于打破固有思想中关于心理健康问题就是精神病的错误认识,使学生能够以平常心接纳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个别心理咨询,遇到问题能够主动咨询专业老师。总而言之,心理卫生问题不容小视,提高防护意识势在必行。
(二)强化对心理卫生知识的认知
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这种自学能力不仅应该运用在所学专业知识领域,还应用于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对大学生来说,关切自身健康成长的心理卫生知识更应当加强学习,并结合自身情况开展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信息时代的外部大环境中,大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心理卫生方面的报刊和书籍,学习互联网上的心理卫生知识,也可通过高校设立的心理健康咨询诊疗部门等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三)注意保护大脑、科学用脑
大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大脑使用频率高、时间长,超负荷的用脑对大脑的损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诱因之一。大脑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集成器,对大脑的超负荷使用,会不同程度的造成人体神经性的损伤、精神上的病变。因此,作为脑力活动为主的大学生群体,更应该注重对大脑的保护,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避免过度用脑、超负荷思考。
三、加强自我心理调适。
自我心理调适是基于自身发展要求与客观环境需要的双重前提下,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整、平衡的过程。人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与主体自身的心理调适呈正相关。具体来说,自我心理调适可从以认知调节和情绪调节来进行。
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个体也要具备健康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一)保证生活规律,善于利用闲暇
对大学生来说,合理有序的生活规律是保持健康身体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心性、情操等精神感受产生净化提升的作用。大学生活课外的闲暇时间较多,这就要求大学生应当有效的安排、利用闲暇时间,善于通过各种课余活动缓解学习压力和精神上的紧张程度,从而达到心理上的良性发展。现有研究成果也表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还通过学习能力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二)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锻炼身体
大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参加体育锻炼是大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放松紧张的精神状态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增强身体素质,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方式。不同的体育锻炼行为喜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效益。因此,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应当注重学习与休息并重,文化知识与身体素质兼修的原则。
(三)广泛培养兴趣,丰富课余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应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在拓展视野的同时激发其对不同事物的求知欲,在不同程度上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其次,大学生还应该自觉丰富业余生活,从而达到转移注意力、缓解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的效果,更好地以充沛的精力、乐观的心理去学习与生活。
(四)坚持科学饮食,杜绝不良习性
养成科学饮食的良好习性,杜绝抽烟酗酒的不良生活习性,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青涩稚嫩走向稳重成熟的重要阶段,此时期所培养的生活习惯不仅影响着现阶段身心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对这一问题,大学生应该具有理性的认知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性,杜绝不良生活习惯。
五、积极参加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为询问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它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往往呈排斥心理,认为心理咨询就是思想教育,或是认为只有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没有形成对心理咨询活动的准确认知。因而,在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不能将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一概而论,只有准确运用心理咨询的处理方式,才能起到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反之则会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成效。
大学生不应该对心理咨询抱有偏见,错误的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疾病治疗之间的关系,在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时,要正视问题,积极参与心理咨询。当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异常时,单靠心理咨询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应及时地求助心理治疗。
高速发展的时代,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地机遇和选择,但同时也伴随着各式各样的挑战与挫折。拥有健康的心理能帮助大学生在机会来临时勇敢抓住,在遭受挫折时不被轻易打倒,在立志成才时不轻言放弃,真正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黄妙燕.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06,12:30
[2] 刘亚男.大学生学习情绪分析及认知调节策略[j].教育理论与心理学,2011,4:227
作者简介:
刘玲雁,女,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思想政治教育科。
阳彩频(1975-),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省人事考试院科社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研究。
(作者单位:1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2湖南省人事考试院)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成才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客观环境影响下所呈现的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一定是够以饱满的精力和积极的心态去统筹支配自己的认知、情绪、意识和行为,并且能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理性的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突发状况。
一、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问题常与心理品质缺陷相关联,心理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性格特征、行为表现,还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培养坚强、勇敢的心理品质,注重锻炼自身的抗打击能力,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来说,心理品质的培养措施应该包括: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代表了个体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从不同侧面来理解,可衍生出对生命本体的诠释、对生活方式的认可、对人生目标的设定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不同问题的理解与思考。
(二)形成对自我的客观评价与悦纳意识
客观评价自我即要求站在客观的立场,剖析、了解自身,并以正确的评价标准为参照评价自身,从而挖掘自身优点、发现缺点。对自我的客观评价要求人们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个体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对于自身擅长或具有优势的行为,要继续保持、不断完善;大学生在积极悦纳自我的同时,关键是要培养坦然面对“舍”与“得”、“成”与“败”的积极心理,对自身保持充分的自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对目标理想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心和饱满的激情。
(三)积极拓展个人领域,不断丰富个人生活
扩大个人的行为领域、生活范围及知识领域能在很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生阅历。学习之余,大学生应该更多的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扩大自身“生活圈”和知识领域,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接触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群体,广交良师益友,如此,不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社会、增长见识,也可在各种社交活动中使缓解和宣泄学习生活中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或情绪。
二、重视心理卫生的作用。
心理卫生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原则和方法,主要用于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以多方面提升个体适应社会与改造社会的能力。
(一)形成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认识
对心理卫生的重视,首先在于打破固有思想中关于心理健康问题就是精神病的错误认识,使学生能够以平常心接纳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个别心理咨询,遇到问题能够主动咨询专业老师。总而言之,心理卫生问题不容小视,提高防护意识势在必行。
(二)强化对心理卫生知识的认知
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这种自学能力不仅应该运用在所学专业知识领域,还应用于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对大学生来说,关切自身健康成长的心理卫生知识更应当加强学习,并结合自身情况开展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信息时代的外部大环境中,大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心理卫生方面的报刊和书籍,学习互联网上的心理卫生知识,也可通过高校设立的心理健康咨询诊疗部门等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三)注意保护大脑、科学用脑
大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大脑使用频率高、时间长,超负荷的用脑对大脑的损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诱因之一。大脑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集成器,对大脑的超负荷使用,会不同程度的造成人体神经性的损伤、精神上的病变。因此,作为脑力活动为主的大学生群体,更应该注重对大脑的保护,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避免过度用脑、超负荷思考。
三、加强自我心理调适。
自我心理调适是基于自身发展要求与客观环境需要的双重前提下,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整、平衡的过程。人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与主体自身的心理调适呈正相关。具体来说,自我心理调适可从以认知调节和情绪调节来进行。
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个体也要具备健康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一)保证生活规律,善于利用闲暇
对大学生来说,合理有序的生活规律是保持健康身体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心性、情操等精神感受产生净化提升的作用。大学生活课外的闲暇时间较多,这就要求大学生应当有效的安排、利用闲暇时间,善于通过各种课余活动缓解学习压力和精神上的紧张程度,从而达到心理上的良性发展。现有研究成果也表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还通过学习能力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二)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锻炼身体
大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参加体育锻炼是大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放松紧张的精神状态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增强身体素质,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方式。不同的体育锻炼行为喜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效益。因此,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应当注重学习与休息并重,文化知识与身体素质兼修的原则。
(三)广泛培养兴趣,丰富课余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应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在拓展视野的同时激发其对不同事物的求知欲,在不同程度上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其次,大学生还应该自觉丰富业余生活,从而达到转移注意力、缓解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的效果,更好地以充沛的精力、乐观的心理去学习与生活。
(四)坚持科学饮食,杜绝不良习性
养成科学饮食的良好习性,杜绝抽烟酗酒的不良生活习性,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青涩稚嫩走向稳重成熟的重要阶段,此时期所培养的生活习惯不仅影响着现阶段身心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对这一问题,大学生应该具有理性的认知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性,杜绝不良生活习惯。
五、积极参加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为询问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它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往往呈排斥心理,认为心理咨询就是思想教育,或是认为只有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没有形成对心理咨询活动的准确认知。因而,在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不能将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一概而论,只有准确运用心理咨询的处理方式,才能起到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反之则会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成效。
大学生不应该对心理咨询抱有偏见,错误的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疾病治疗之间的关系,在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时,要正视问题,积极参与心理咨询。当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异常时,单靠心理咨询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应及时地求助心理治疗。
高速发展的时代,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地机遇和选择,但同时也伴随着各式各样的挑战与挫折。拥有健康的心理能帮助大学生在机会来临时勇敢抓住,在遭受挫折时不被轻易打倒,在立志成才时不轻言放弃,真正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黄妙燕.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06,12:30
[2] 刘亚男.大学生学习情绪分析及认知调节策略[j].教育理论与心理学,2011,4:227
作者简介:
刘玲雁,女,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思想政治教育科。
阳彩频(1975-),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省人事考试院科社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研究。
(作者单位:1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2湖南省人事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