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环境行为学等相关理论以及园林设计理念进行分析后得出,园林设计对园林保护法的实现有着一定的影响,一些质量不高的园林设计会造成园林保护法难以实现。
关键词:园林设计;人性化设计;园林保护法的实现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as well as garden design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alysis concluded that landscape design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arden protection act, garden protection act caused some high quality garden design will be difficult to achieve.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 humanized design; garden protection act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园林设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综合性的学科,其与自然科学以及技术问题、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之所以建造园林,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所以,园林设计不单单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也不单单是一个美学问题就能够概括的,它更应该不断的对社会、人的心理以及人的行为进行充分的研究,还有就是研究园林设计对园林保护法实现所造成的影响。
1.园林保护法的实现与园林设计相互关联的理论依据
我国虽然制定了关于园林保护法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实际效果,然而,即使这样园林破坏行为的发生率并没有降低,园林保护法的实现程度依然较差。本文主要对园林设计与园林保护法实现之间存在的关联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主要论述的内容是园林保护法难以实现,除了不法人员的破坏行为对其造成影响之外,园林设计是否对其的实现也造成了影响呢?如果园林设计对园林保护法的实现有一定的影响,那么,理论依据在哪?
园林设计与园林保护法的实现存在关联的理论依据主要涵盖了犯罪心理学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以及设计学理论;从犯罪心理学理论角度而言,之所以有破坏行为的发生,主要还是因为该处发生破坏行为的机率很高,并且还相继有人采取同样的破坏手段对该处实施破坏。总而言之,园林之所以存在破坏行为,是园林本身所造成的,也就是说,园林自身就存在着容易被破坏的因素;丹麦学者杨·盖尔曾经说过:“如果环境存在了缺陷,那么不良行为的发生机率也就会越高”,他提倡相关人员应从环境设施方面着手,为人类营造出良好氛围的交往空间。那么,这时我们不难发现,园林保护法与园林设计这两个看上去并不相关的问题,实质上它们之间却有着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
在对园林进行设计过程中,园林设计者必须对园林破坏行为进行充分的考虑,只有这样,园林设计的整体质量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园林破坏行为的发生率才会降低,从而促进园林保护法的实施。如果园林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不重视起人的行为因素,那么,园林设计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将会面临着困难。可以说,人们对于质量不高的园林设计产生的失望是造成园林破坏行为发生,让园林保护法难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2.园林设计对园林保护法的实现造成的影响
前面我们说到,园林设计与园林保护法的实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首先体现在低质量的园林设计对园林保护法的实现造成的影响上。园林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使用者的空间行为进行全面的考虑,那么,低质量的园林设计就成为了园林破坏行为发生的潜在因素。近几年,园林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较大的局限,园林设计者和园林工作者更多留意主观的美感意识,神韵和风格,对使用者的空间行为缺乏考虑。而且,设计者也很少在意建成后的园林作品,它们被启用后设计者很少回顾察访,倾听使用者的呼声,其主要兴趣乃是注重内行的评价,这种做法,无疑更加疏远了设计者和使用者本应默契的关系。俞孔坚提出:忽视人的破坏行为,缺乏人文关怀:“非人性的设计和暴发户与小农意识下的‘城市化妆运动’”,招致人的破坏行为。
低质量的园林设计不仅不能够将园林破坏行为的发生率降低,相反还可能进一步加大园林破坏行为的发生次数。从实际角度而言,园林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对休息者、游玩者的特殊行为忽视了,那么就会产生园林破坏行为。园林保护法的实现的社会环境指的是园林保护法在实现过程中,社会系统的内部与园林保护法的实现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些因素可以和园林保护法的实现产生信息交换,对园林保护法的实现有着直接、间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例如(“我区十年前的桔乡广场绿化”),如果按照常规走法,某人依广场设计的路径行走,从广场绿地的入口深入广场中,需要行走的距离为635米(实测)。而横穿草地直接进入广场同一点的距离仅为112米,所以草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还有公园里的圆球形景观被人粗暴的打破;园椅被游人踩踏;本来用于某些功能的设施被无端的挪做它用;所谓美观的草坪被抄近路的行人开辟新径等等。撇开其他原因不谈,单就园林设计来看,依据“设计必须为人”的理念,我们便不难看出园林设计阻碍或部分阻碍了园林保护法的实现。
3.园林设计能够促进园林保护法的实现
园林设计与园林保护法的实现之间存在着关联,不仅体现在低质量的园林设计对园林保护法的实现造成的影响上,同时,它还体现在人性化的园林设计对园林保护法的实现的促进上。现代的园林设计的基本概念与内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行为科学的介入,使得其新的内涵更加的充实。
设计师们在最初的园林设计的时候,必须对未来的作品作出预测和评估,并且其作出的预测和评估须尽量准确与全面。譬如园林设计须尽量保障人在园林中的行为安全,避免安全隐患;设置必要的包括园林灯具、园椅等休息設施、垃圾箱、指示牌、厕所、停车场地、园林道路等园林硬件设施,使游人站立、行走、坐息舒适、便利;增加包括园林绿化植物(乔木、灌木、地被和草本植物)以及相当数量的管理人员等必要软质设施,从而避免、减少园林破坏行为的发生。
园林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使用者提供服务,因此,,园林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人的心理、人的一般行为、人的特殊行为全面的考虑,从而让设计出的园林作品不仅满足了人的审美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功能需求,真正实现人性化的设计。有的园林破坏行为本身就带有故意的性质,因此一个园林作品出现了问题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设计不全面而造成的,园林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并不能完全以使用者的需求为主,因为这样也无法降低园林破坏行为的发生率。
园林保护法的实现主要是将园林保护法实施的过程性与园林保护法实施的效果性进行相结合的一种概念;相关法律法规要想消除园林破坏行为发生的现象,就必须在园林设计上实现人性化的理念。因为只有人性化的园林设计才能确保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才能为使用者提供自然舒适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园林艺术具有的魅力以及其丰富的内涵。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园林作为人们休息、游玩的公共场所,是园林设计者在一定的范围领域中,将园林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通过地形改造、种植花草树木等渠道设计出较为美观的自然环境。园林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通常是将山、水、植物、建筑这四大要素合为一体,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从而让人们在休息与游玩的同时,体会园林艺术给他们带来的自然和谐的美感。园林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充分的考虑人的心理、人的态度、人的行为,只有这样,园林破坏行为才不会发生,园林设计才能够促进园林保护法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唐学山,李雄,曹立坤.《园林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8):1.
[2]罗大华.《犯罪心理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0997,141.
[3]安旭,安学惠,陶连珍.《人的破坏行为和园林设计浅述》.河北林业科技,2003(6):33.
[4]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木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4).
[5]安旭.《大众的破坏行为和园林设计浅探》.2004界中南林学院园林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园林设计;人性化设计;园林保护法的实现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as well as garden design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alysis concluded that landscape design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arden protection act, garden protection act caused some high quality garden design will be difficult to achieve.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 humanized design; garden protection act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园林设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综合性的学科,其与自然科学以及技术问题、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之所以建造园林,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所以,园林设计不单单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也不单单是一个美学问题就能够概括的,它更应该不断的对社会、人的心理以及人的行为进行充分的研究,还有就是研究园林设计对园林保护法实现所造成的影响。
1.园林保护法的实现与园林设计相互关联的理论依据
我国虽然制定了关于园林保护法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实际效果,然而,即使这样园林破坏行为的发生率并没有降低,园林保护法的实现程度依然较差。本文主要对园林设计与园林保护法实现之间存在的关联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主要论述的内容是园林保护法难以实现,除了不法人员的破坏行为对其造成影响之外,园林设计是否对其的实现也造成了影响呢?如果园林设计对园林保护法的实现有一定的影响,那么,理论依据在哪?
园林设计与园林保护法的实现存在关联的理论依据主要涵盖了犯罪心理学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以及设计学理论;从犯罪心理学理论角度而言,之所以有破坏行为的发生,主要还是因为该处发生破坏行为的机率很高,并且还相继有人采取同样的破坏手段对该处实施破坏。总而言之,园林之所以存在破坏行为,是园林本身所造成的,也就是说,园林自身就存在着容易被破坏的因素;丹麦学者杨·盖尔曾经说过:“如果环境存在了缺陷,那么不良行为的发生机率也就会越高”,他提倡相关人员应从环境设施方面着手,为人类营造出良好氛围的交往空间。那么,这时我们不难发现,园林保护法与园林设计这两个看上去并不相关的问题,实质上它们之间却有着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
在对园林进行设计过程中,园林设计者必须对园林破坏行为进行充分的考虑,只有这样,园林设计的整体质量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园林破坏行为的发生率才会降低,从而促进园林保护法的实施。如果园林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不重视起人的行为因素,那么,园林设计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将会面临着困难。可以说,人们对于质量不高的园林设计产生的失望是造成园林破坏行为发生,让园林保护法难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2.园林设计对园林保护法的实现造成的影响
前面我们说到,园林设计与园林保护法的实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首先体现在低质量的园林设计对园林保护法的实现造成的影响上。园林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使用者的空间行为进行全面的考虑,那么,低质量的园林设计就成为了园林破坏行为发生的潜在因素。近几年,园林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较大的局限,园林设计者和园林工作者更多留意主观的美感意识,神韵和风格,对使用者的空间行为缺乏考虑。而且,设计者也很少在意建成后的园林作品,它们被启用后设计者很少回顾察访,倾听使用者的呼声,其主要兴趣乃是注重内行的评价,这种做法,无疑更加疏远了设计者和使用者本应默契的关系。俞孔坚提出:忽视人的破坏行为,缺乏人文关怀:“非人性的设计和暴发户与小农意识下的‘城市化妆运动’”,招致人的破坏行为。
低质量的园林设计不仅不能够将园林破坏行为的发生率降低,相反还可能进一步加大园林破坏行为的发生次数。从实际角度而言,园林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对休息者、游玩者的特殊行为忽视了,那么就会产生园林破坏行为。园林保护法的实现的社会环境指的是园林保护法在实现过程中,社会系统的内部与园林保护法的实现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些因素可以和园林保护法的实现产生信息交换,对园林保护法的实现有着直接、间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例如(“我区十年前的桔乡广场绿化”),如果按照常规走法,某人依广场设计的路径行走,从广场绿地的入口深入广场中,需要行走的距离为635米(实测)。而横穿草地直接进入广场同一点的距离仅为112米,所以草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还有公园里的圆球形景观被人粗暴的打破;园椅被游人踩踏;本来用于某些功能的设施被无端的挪做它用;所谓美观的草坪被抄近路的行人开辟新径等等。撇开其他原因不谈,单就园林设计来看,依据“设计必须为人”的理念,我们便不难看出园林设计阻碍或部分阻碍了园林保护法的实现。
3.园林设计能够促进园林保护法的实现
园林设计与园林保护法的实现之间存在着关联,不仅体现在低质量的园林设计对园林保护法的实现造成的影响上,同时,它还体现在人性化的园林设计对园林保护法的实现的促进上。现代的园林设计的基本概念与内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行为科学的介入,使得其新的内涵更加的充实。
设计师们在最初的园林设计的时候,必须对未来的作品作出预测和评估,并且其作出的预测和评估须尽量准确与全面。譬如园林设计须尽量保障人在园林中的行为安全,避免安全隐患;设置必要的包括园林灯具、园椅等休息設施、垃圾箱、指示牌、厕所、停车场地、园林道路等园林硬件设施,使游人站立、行走、坐息舒适、便利;增加包括园林绿化植物(乔木、灌木、地被和草本植物)以及相当数量的管理人员等必要软质设施,从而避免、减少园林破坏行为的发生。
园林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使用者提供服务,因此,,园林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人的心理、人的一般行为、人的特殊行为全面的考虑,从而让设计出的园林作品不仅满足了人的审美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功能需求,真正实现人性化的设计。有的园林破坏行为本身就带有故意的性质,因此一个园林作品出现了问题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设计不全面而造成的,园林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并不能完全以使用者的需求为主,因为这样也无法降低园林破坏行为的发生率。
园林保护法的实现主要是将园林保护法实施的过程性与园林保护法实施的效果性进行相结合的一种概念;相关法律法规要想消除园林破坏行为发生的现象,就必须在园林设计上实现人性化的理念。因为只有人性化的园林设计才能确保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才能为使用者提供自然舒适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园林艺术具有的魅力以及其丰富的内涵。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园林作为人们休息、游玩的公共场所,是园林设计者在一定的范围领域中,将园林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通过地形改造、种植花草树木等渠道设计出较为美观的自然环境。园林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通常是将山、水、植物、建筑这四大要素合为一体,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从而让人们在休息与游玩的同时,体会园林艺术给他们带来的自然和谐的美感。园林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充分的考虑人的心理、人的态度、人的行为,只有这样,园林破坏行为才不会发生,园林设计才能够促进园林保护法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唐学山,李雄,曹立坤.《园林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8):1.
[2]罗大华.《犯罪心理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0997,141.
[3]安旭,安学惠,陶连珍.《人的破坏行为和园林设计浅述》.河北林业科技,2003(6):33.
[4]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木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4).
[5]安旭.《大众的破坏行为和园林设计浅探》.2004界中南林学院园林专业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