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水上项目资源开发

来源 :人民黄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x_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旅游与体育作为提升生活品质和改善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两者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旅游与体育相互作用,不仅为旅游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也拓展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体育旅游是涵盖了体育活动与旅游活动的行为,其中体育旅游水上项目特色鲜明、娱乐性和参与性强,被广大体育爱好者与游客所喜爱。《游泳救生及水上运动》一书针对游泳救生及水上运动进行研究,不仅包括游泳运动的概述、准备技术、各泳姿技术及现代水上技巧的相关知识,还涉及水上救生系统、游泳救生技术、救生员各项能力训练,并对游泳的卫生保健及游泳场馆制度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述,能够让读者掌握游泳救生及水上运动的相关知识,适合高校师生及游泳运动爱好者使用,同时也适合体育旅游水上项目爱好者阅读。
  体育旅游资源即在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中能够对体育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能够开展体育旅游活动,被旅游业所利用,能够形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客体。体育旅游资源不仅包括当前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还涵盖了部分潜在的旅游资源,是体育旅游者向往的地方,将会伴随体育旅游者不断涉足、开发,成为更多旅游者的目的地。水上体育项目是体育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以水上体育项目为资源的水上体育旅游也是体育旅游的重点内容。《游泳救生及水上运动》中提出,当前我国水上体育项目主要有游泳类的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等,水上运动类的帆船、皮划艇等。水上体育旅游相对于其他旅游项目,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丰富。水上体育旅游活动涵盖多种项目,内容十分丰富,如水上运动类的帆船、帆板综合竞技、探险、观赏,娱乐性、体育性与娱乐性极高。二是类型多样。由于每个人的水上能力不同,使得水上项目的可接受程度不一,参与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可以根据水上运动的参与程度不同将其分为观光型、健身型、度假型、竞赛型等类别。三是地域、季节的固定性。水上体育旅游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必然拥有较强的地域性与季节性。水上体育运动需要在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开展,主要以海水为主,因此沿海地区的夏季是最适合进行水上运动的时期。四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现代水上运动技巧”等章节中提出,绝大多数的水上体育项目都是依靠自然风力与一定的水源条件开展的,并且不需要在水域建设体育场地,不會对水源造成污染,因此水上体育旅游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从体育旅游水上项目特点以及当前我国水上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得出,体育旅游水上项目资源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加水上体育旅游项目投资。体育旅游水上项目资源开发不仅需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还需要现代资本市场的保障,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为体育旅游水上项目资源开发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统筹规划不同地区体育旅游水上项目资源开发的发展方向,项目开发与相关设施要统一规划,吃住行游购娱要统筹兼备。第二,开发体育旅游水上项目新产品,重视专业人才培育引进。根据体育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开发设计不同层次的体育旅游水上项目,结合有效的营销策略开展市场销售,以满足体育旅游水上项目开发的个性化需求。重视体育旅游水上项目人才的培育与引进,不论是体育旅游管理人才,还是技能型导游人才,都需要经过严格而全面的专业培训。对相关从业人员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水上项目来进行项目资源、旅游规范等内容的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第三,利用文化旅游平台,提升体育旅游水上项目知名度。在充分发挥体育旅游水上项目优势的基础上,拓展体育旅游水上项目资源开发的渠道,尤其要利用文化旅游产业提升体育旅游水上项目的知名度,推动体育旅游水上项目资源开发。还可以重点发展水上体育项目体育文化,提升水上体育项目旅游内涵。利用水上体育项目的文化优势与地理优势,整理能够体现当地水上项目发展成果的文学、音乐、影视作品等,以吸引游客。
  体育旅游水上项目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可持续发展性,在体育旅游水上项目资源开发中除了上文提到的相关建议,最关键的是要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并不断完善,以持续开发体育旅游水上项目资源,实现体育旅游水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CCS水电站首部枢纽溢流坝地基为深厚覆盖层,地质条件非常复杂,主要存在坝基渗漏、坝基渗透变形及坝基沉降变形等工程地质问题,基础处理是溢流坝设计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溢流坝的地质条件特征,采用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开挖换填和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监测结果表明地基处理效果较好。  关键词:首部枢纽;溢流坝;沉降变形;地基处理; CCS水电站  中图分类号:TV221 文献标志码:A  doi:
期刊
摘 要:汾河上游属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嚴重区,为了给汾河上游水土流失防治、生态治理和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科技与数据支撑,基于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计算汾河上游土壤侵蚀模数,并对其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汾河上游最大土壤侵蚀模数为48 117.10 t/(km2·a),平均侵蚀模数为2 781.74 t/(km2·a),侵蚀强度等级比较高的区域主
期刊
摘 要: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越岭段的地质结构复杂、埋深大,对不良地质洞段岩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十分必要。假定不良地质隧洞围岩及衬砌结构的材料为连续弹性介质,采用Drucker-Prager本构模型,利用弹塑性非线性有限元法对秦岭输水隧洞不良地质洞段的Ⅳ、Ⅴ类围岩施工中的开挖、支护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了施工过程中纯开挖和初期支护工况下隧洞围岩塑性变形规律,为秦岭腹地不良地质洞段水工隧洞设计和施工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作为一个环节很多且内容复杂的庞大系统工程,施工企业必须提供同时满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需求的合格产品。而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断推进过程中,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展现出了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由康喜梅、徐洲元共同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一书,是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中
期刊
黄河流域横穿中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较高的生态地位,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协调区域经济和谐共进、打造“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关键区域。《生态环境与黄河文明》一书针对黄河文明及黄河生态环境进行研究,明确了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并非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是当前生活在自然中的人与未来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的关系问题。全书分为九个章节,分别为第一章文明溯源,第二章黄河文明中心的确立,第三
期刊
摘 要:根据前坪水库工程砂砾石黏土心墙坝的设计分区、陡峻岸坡等不利地形条件以及覆盖层的土层分布,采用离心模型试验对主坝不同特征时段的变形特性及黏土心墙内土压力分布特性和孔压分布特性等进行了研究,并对大坝的填筑及蓄水过程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竣工期、满蓄期大坝的应力、变形特性。结果表明:坝体沉降变形主要发生在施工期,蓄水引起的坝体沉降不大。坝体在满蓄状态下,运行管理期存在一定的长期变形。离心模型试验结果
期刊
摘 要:选取游荡型河段的汊河区域设置 24 个实测横断面开展水下根石、泥沙粒度与含沙量监测,分析研究区域的河床变形及根石移动情况。结果表明:水下投放格宾石笼后,右岸受到了保护,水下根石保存基本完整;左岸河床较低,水深和流速较大,出现了崩岸现象,2018年6月28日至11月11日河道向左岸展宽 20~80 m;右岸河床较高,水深和平均流速较小,沿横向基本没有变化;整体断面左岸冲刷,其余位置均出现程度
期刊
摘 要:汾河流域水体质量下降、富营养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其中农业非点源污染分布范围广,监测、管理难度大。以河岔水文站以上汾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IS技术构建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采用SUFI-2算法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率定和验证,并基于月尺度对汾河上游流域2005—2015年径流、泥沙和非点源溶解态氮负荷进行模拟。采用确定性系数R2、Nash-Sutcliffe系数(NSE)和百分比偏差(PB
期刊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行业应当革新观念,推进对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划、施工等理论及技术的优化整合,不为传统理论、方法所束缚。传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理论仅关注对水体资源功能的开发,而现代水利建设理论不仅强调对水体资源功能的开发,还关注对其生态功能、环境功能的开发保护。自然状态的水资源营造出诸多令人怡然自得的自然环境,不仅可实现对人们情操的陶冶,还在
期刊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文明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研究黄河中上游史前、商周考古,有利于丰富我国历史文化内涵,探明我国史前文明发展脉络。《黄河中上游史前、商周考古论文集》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陕西、山西、甘肃等地从仰韶文化到西周时期的不同文化遗存的文化特征、分区、分期和年代,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该书从仰韶文化出发,探讨了北首岭下层类型的文化性质,重点论述了重点地带仰韶文化的遗址和标志建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