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初,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我国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它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电影的诞生。在《定军山》中,京剧名角谭鑫培表演的“请缨”、“舞刀”、“交锋”等精彩的舞蹈片段,成为了我国舞蹈电影的鼻祖。另外,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播第一天,选择了北京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院的前身)表演的《四小天鹅》、《牧童与村姑》、《春江花月夜》等节目进行了直播。中国电视与舞蹈业的携手,拉开了电视舞蹈的帷幕。虽然我国电影诞生于二十世纪初期,但由于处在战乱时期,其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新中国成立后,大量专业歌舞剧团以及舞蹈艺术学校纷纷成立,这些丰富多彩的舞蹈资源为我国影视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搬上荧屏被镜头记录后得以保存。
建国初期我国影视舞蹈的发展特色
随着我国影视与舞蹈艺术的亲密结合,越来越多的影视舞蹈作品被创作出来,从五十年代中后期到六十年代初期,我国陆续拍摄了《苏联红旗歌舞在中国》、《西南高原的春天》、《民间歌舞》、《载歌载舞访中国》、《劳动的歌舞》等30余部歌舞纪录片。纵观这一时期的影视舞蹈,呈现出独特的风格:首先,影视歌舞表现的主题是“红色革命思想”,始终围绕着“红军”、“红旗”、“红歌”的政治主题;其次,深陷“歌舞一体化”的艺术桎梏,即舞蹈并未作为独立的对象从“歌舞一体化”中解放出来;再次,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影视舞蹈艺术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和教化功能,艺术表现较为严肃;最后,影视舞蹈的存在成了对舞蹈作品的记录片,即舞蹈是影视舞蹈的主导因素,当时的社会大环境限制了影视舞蹈在形式创意上的突破。
1959年,突破了单纯记录形式的舞剧片《宝莲灯》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改编自同名舞剧的大型彩色影片。随后一批“舞剧片”、“舞台艺术纪录片”、“歌舞艺术片”等记录和表现舞剧的影片陆续诞生。1961年根据同名舞剧创作的《蔓萝花》和以表现革命斗争故事为题材的《小刀会》在电影技术与舞蹈语汇结合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1965年,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彩色歌舞艺术片《东方红》成功搬上了荧屏,在叙事结构和影视技术的运用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艺术风格。这些充满了时代印记的影片,伴随着影视舞蹈艺术的发展走过了“红色的探索期”。
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我国影视舞蹈的发展特色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不仅打开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通道,更是打开了我国影视舞蹈发展的窗口,舞蹈艺术创作首当其冲地涌现出了许多富于突破性、开拓性的作品。而在科技的带动下,影视舞蹈传播平台的触角渐渐深入大众,它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远远超出了预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内电视事业也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一批电视舞蹈艺术开拓者的探索下,电视舞蹈正式步入全新的发展期。如这一时期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温暖的家》等作品,充分利用舞蹈的表现力把歌曲内涵提升到一个“可视性”层面,引领了新视角下舞蹈电视的发展。舞蹈作为传统舞台艺术的时空概念被镜头颠覆后,一种新的语言法则和美学原则在不断地尝试和开拓中发展。
1993年,艺术片《梦——舞蹈家刘敏艺术撷英》由“央视”播出,向世人宣布了中国“一部真正意义的舞蹈电视艺术片”的诞生。这部由白志群导演、刘敏表演的艺术片,采用舞台舞蹈与演员在外景环境中夸张的舞蹈化表演相结合的方式来渲染气氛,并在多种色调变幻中烘托出舞蹈之梦的意境,突破了一般记录性影视舞蹈作品的记叙方式。
随着人们对传统舞蹈艺术的重视和传承意识的增强,一批舞蹈纪录片和教育片随之与观众见面。1998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历时六年拍摄“中国当代舞蹈精粹科研电视系列片”,先后制作完成了昊晓邦、戴爱莲、康巴尔汗、贾作光、陈翘5位舞蹈艺术家的记录艺术片,这一创举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文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逐渐剥离开政治诉求的声画组合更重视表情达意和人性刻画,并为画面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舞蹈本身也早已不甘处于被动的记录地位,开始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参与创作,力求营造一种更符合新时代节奏的艺术样式。这些有意识的行为,使最初的“影视舞蹈语言”在创作规律的摸索和突破中得以完善。
新世纪我国影视舞蹈创作的多元化
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异常迅速的时代,新世纪影视舞蹈的发展顺应时代变化,并且以大众审美趋势为发展方向、以科技作为支撑创新强化生存价值、以最时尚最潮流的姿态走进了大众的生活。
为了寻找电视与舞蹈合作更加长期而稳定的时空载体,我國首个专业舞蹈电视栏目《舞蹈世界》于1999年9月在中央电视台正式开播,它揭开了我国电视文艺与舞蹈文化协同发展的新篇章。不久,中央电视台以《舞蹈世界》栏目中电视舞蹈作品展播为契机,成功举办了第一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首届大赛不仅确立了CCTV式电视比赛的基本构架,同时推出了《扇舞丹青》、《伞》等经典的电视舞蹈作品。如今,CCTV电视舞蹈大赛已经成功举办四届,无论是“无意识”还是“潜意识”,镜头关照下的舞蹈创作或“电视版本”的改编,其考究的画面构图与感人肺腑的情感挖掘已逐渐在“央视”娱乐品质的感召下归为一统,冠有“CCTV”品牌的舞蹈赛事也成为国内最受大众关注和效仿的舞蹈赛事之一。
另外,有着众多受众群体的电视晚会平台(包括中央电视台晚会和地方电视台晚会)使得现代影视舞蹈更加便捷的走进大众生活,如大家所熟悉的《千手观音》、《俏夕阳》、《小城雨巷》等优秀的舞蹈作品都是借助中央电视晚会平台一夜走红的。而各地方电视台则是另辟新径,在美国舞蹈真人秀热潮的带动下,开始竞相举办融合本土特色的舞蹈真人秀娱乐节目,明星效应加上时尚元素之定律成就了一路飙升的收视率。
此外,备受观众喜爱的舞蹈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袭来,其创作理念、商业运作更是凸显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如早年在国内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军中红舞鞋》、《跟着阳光跳舞》,以及近几年热播的《街舞少年》、《舞者》、《青春舞台》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电影《摇滚青年》之后,近几年国内歌舞电影创作又迸发出新一轮的势头,如2005年的《如果·爱》、2008年的《精舞门》、2009年的《斗爱》等,虽然比起成熟的好莱坞歌舞片尚有很大的距离,但也为中国影视舞蹈多层面发展留下了标识。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概括世间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也是知识进化的原动力。”在这个变化莫测、无所不能的虚拟空间,“舞蹈”的梦想有多大,“舞台”就会有多大。
|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艺术设计系
编校:武 琼
建国初期我国影视舞蹈的发展特色
随着我国影视与舞蹈艺术的亲密结合,越来越多的影视舞蹈作品被创作出来,从五十年代中后期到六十年代初期,我国陆续拍摄了《苏联红旗歌舞在中国》、《西南高原的春天》、《民间歌舞》、《载歌载舞访中国》、《劳动的歌舞》等30余部歌舞纪录片。纵观这一时期的影视舞蹈,呈现出独特的风格:首先,影视歌舞表现的主题是“红色革命思想”,始终围绕着“红军”、“红旗”、“红歌”的政治主题;其次,深陷“歌舞一体化”的艺术桎梏,即舞蹈并未作为独立的对象从“歌舞一体化”中解放出来;再次,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影视舞蹈艺术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和教化功能,艺术表现较为严肃;最后,影视舞蹈的存在成了对舞蹈作品的记录片,即舞蹈是影视舞蹈的主导因素,当时的社会大环境限制了影视舞蹈在形式创意上的突破。
1959年,突破了单纯记录形式的舞剧片《宝莲灯》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改编自同名舞剧的大型彩色影片。随后一批“舞剧片”、“舞台艺术纪录片”、“歌舞艺术片”等记录和表现舞剧的影片陆续诞生。1961年根据同名舞剧创作的《蔓萝花》和以表现革命斗争故事为题材的《小刀会》在电影技术与舞蹈语汇结合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1965年,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彩色歌舞艺术片《东方红》成功搬上了荧屏,在叙事结构和影视技术的运用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艺术风格。这些充满了时代印记的影片,伴随着影视舞蹈艺术的发展走过了“红色的探索期”。
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我国影视舞蹈的发展特色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不仅打开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通道,更是打开了我国影视舞蹈发展的窗口,舞蹈艺术创作首当其冲地涌现出了许多富于突破性、开拓性的作品。而在科技的带动下,影视舞蹈传播平台的触角渐渐深入大众,它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远远超出了预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内电视事业也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一批电视舞蹈艺术开拓者的探索下,电视舞蹈正式步入全新的发展期。如这一时期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温暖的家》等作品,充分利用舞蹈的表现力把歌曲内涵提升到一个“可视性”层面,引领了新视角下舞蹈电视的发展。舞蹈作为传统舞台艺术的时空概念被镜头颠覆后,一种新的语言法则和美学原则在不断地尝试和开拓中发展。
1993年,艺术片《梦——舞蹈家刘敏艺术撷英》由“央视”播出,向世人宣布了中国“一部真正意义的舞蹈电视艺术片”的诞生。这部由白志群导演、刘敏表演的艺术片,采用舞台舞蹈与演员在外景环境中夸张的舞蹈化表演相结合的方式来渲染气氛,并在多种色调变幻中烘托出舞蹈之梦的意境,突破了一般记录性影视舞蹈作品的记叙方式。
随着人们对传统舞蹈艺术的重视和传承意识的增强,一批舞蹈纪录片和教育片随之与观众见面。1998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历时六年拍摄“中国当代舞蹈精粹科研电视系列片”,先后制作完成了昊晓邦、戴爱莲、康巴尔汗、贾作光、陈翘5位舞蹈艺术家的记录艺术片,这一创举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文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逐渐剥离开政治诉求的声画组合更重视表情达意和人性刻画,并为画面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舞蹈本身也早已不甘处于被动的记录地位,开始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参与创作,力求营造一种更符合新时代节奏的艺术样式。这些有意识的行为,使最初的“影视舞蹈语言”在创作规律的摸索和突破中得以完善。
新世纪我国影视舞蹈创作的多元化
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异常迅速的时代,新世纪影视舞蹈的发展顺应时代变化,并且以大众审美趋势为发展方向、以科技作为支撑创新强化生存价值、以最时尚最潮流的姿态走进了大众的生活。
为了寻找电视与舞蹈合作更加长期而稳定的时空载体,我國首个专业舞蹈电视栏目《舞蹈世界》于1999年9月在中央电视台正式开播,它揭开了我国电视文艺与舞蹈文化协同发展的新篇章。不久,中央电视台以《舞蹈世界》栏目中电视舞蹈作品展播为契机,成功举办了第一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首届大赛不仅确立了CCTV式电视比赛的基本构架,同时推出了《扇舞丹青》、《伞》等经典的电视舞蹈作品。如今,CCTV电视舞蹈大赛已经成功举办四届,无论是“无意识”还是“潜意识”,镜头关照下的舞蹈创作或“电视版本”的改编,其考究的画面构图与感人肺腑的情感挖掘已逐渐在“央视”娱乐品质的感召下归为一统,冠有“CCTV”品牌的舞蹈赛事也成为国内最受大众关注和效仿的舞蹈赛事之一。
另外,有着众多受众群体的电视晚会平台(包括中央电视台晚会和地方电视台晚会)使得现代影视舞蹈更加便捷的走进大众生活,如大家所熟悉的《千手观音》、《俏夕阳》、《小城雨巷》等优秀的舞蹈作品都是借助中央电视晚会平台一夜走红的。而各地方电视台则是另辟新径,在美国舞蹈真人秀热潮的带动下,开始竞相举办融合本土特色的舞蹈真人秀娱乐节目,明星效应加上时尚元素之定律成就了一路飙升的收视率。
此外,备受观众喜爱的舞蹈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袭来,其创作理念、商业运作更是凸显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如早年在国内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军中红舞鞋》、《跟着阳光跳舞》,以及近几年热播的《街舞少年》、《舞者》、《青春舞台》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电影《摇滚青年》之后,近几年国内歌舞电影创作又迸发出新一轮的势头,如2005年的《如果·爱》、2008年的《精舞门》、2009年的《斗爱》等,虽然比起成熟的好莱坞歌舞片尚有很大的距离,但也为中国影视舞蹈多层面发展留下了标识。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概括世间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也是知识进化的原动力。”在这个变化莫测、无所不能的虚拟空间,“舞蹈”的梦想有多大,“舞台”就会有多大。
|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艺术设计系
编校:武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