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0年以来,我县农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十七届全会、中央一号文件及省、地、县会议精神,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依靠科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开拓创新;农业发展;技术推广
互助县是全省的农业大县,是全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杂交油菜、马铃薯制繁种基地;农产品也因品质好、无污染、产量高、适口性好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全县总耕地面积109.8万亩,其中水浇地16.95万亩、浅山地55.38万亩、脑山地37.48万亩;2009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90.2万亩,比1999年的104.5万亩减少14.3万亩;全县粮油综合产量为27060.88万公斤,比1999年增加6760.88万公斤,年均增长2.9%;农业总产值132114.56万元,比1999年增加100699.56万元,年均增长15.4%,其中种植业总产值为70358.1万元,比1999年增加50480万元,年均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4009元,比1999年增加2923元,年均增长14%,其中种植业人均纯收入1283元,比1999年增加877元,年均增长12.2%。
一、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立足本县实际,不断更新发展思路,着力建设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和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种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川水地区突出了蚕豆、特色蔬菜、设施农业的发展;浅山地区突出了马铃薯和饲草作物种植;半浅半脑、脑山地区突出了油菜、马铃薯制(繁)种和食用菌生产;北山地区以杂交油菜制种为主。与1999年相比,201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9.8万亩,下调25.2%,其中:小麦12.54万亩,下调63.2%,马铃薯28万亩,上调166.7%;油菜36万亩,下调2.7%;蔬菜4万亩,上调9.3倍;产量也有了较大提高,粮食总产量(2009年)增长902.53万公斤,增长7%,油料产量增长1004.65万公斤,增长17.9%。
二、突出特色优势,努力提高种植效益
不断壮大马铃薯、油菜、蚕豆三大优势产业,培育食用菌、花卉、果品和特色蔬菜新型产业,使全县特色农作物面积达82.1万亩,占到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全力发展以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小麦和优质蚕豆为主的高原特色制繁种业,扩大制种面积,全县制繁种总面积较1999年新增23.92万亩,达到24.24万亩,增长74.8倍,并积极实施良种工程,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2007年以来,狠抓“千元田”建设,加强田间技术指导服务,提高马铃薯、油菜等大田作物种植效益,使23万亩农田纯收入达千元以上,较2007年增加6万亩。同时,紧紧围绕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结合设施农业、特色蔬菜和制种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三、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效益
结合设施农业建设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的有利时机,动员组织农户采取多种流转形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引导现有的振青、金大地、互丰、霍普兰德等农业生产企业,采取“企业+农户”的模式,将土地量化为股权,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加快土地向种植大户、农业生产经营公司等市场主体集中,连片开发高效规模农业。截至2010年,全县在19个乡(镇),212个村中,落实土地流转面积12.7万亩,涌现和建立了威远镇西上街村高原果蔬品专业合作社;蔡家堡乡刘李山村马铃薯种植大户李培良;台子乡塘巴村、塘川镇高羌村,东沟乡洛少、口子村;农业生态园;威远镇卓扎滩村马铃薯专用性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薯基地等一批示范典型,为促进我县的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培育蔬菜产业
积极争取各类资金,通过建基地、扩规模、抓生产、促推广、增效益,按照“上规模、上档次、高标准”的原则,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得到了稳定发展,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使全县各类温棚累计达12827栋,建成了3个千亩设施农业基地和7个百亩设施农业基地。并本着“总结经验、创新机制、强化服务、注重实效”的原则,以设施蔬菜生产为先导,鼓励农民发展蔬菜产业,使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积极引导培育食用菌、果品、花卉等新型产业,进一步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设施农业和蔬菜种植效益不断得到显现。
五、全膜覆盖技术推广效益显著
根据省农牧厅下达的《2009年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及特色产业村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2009年到目前,采取集中连片与分散种植相结合的方式,在我县蔡家堡、东山、西山、林川等干旱浅山地区共示范推广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技术,全县完成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7.25万亩。经统计,2009年全膜马铃薯平均亩产可达2150公斤,亩均收入达1850元,与露地常规种植比较,亩均增加收入430元,新增收入达950.3万元。全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浅山干旱地区农民稳定增收、脱贫解困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六、农村能源建设收效显着
2005年以来,我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加大户用沼气池建设力度,到2009年共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8294座,使全县建成沼气池达22332座、太阳灶18701台。同时,着力抓好农村沼气后续服务工作组建沼气服务网点103个,配备沼液、沼渣抽排车103辆。有效解决了农村燃料短缺的矛盾,改善了农村能原结构,减少了农作物秸秆、煤等燃料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农村可再生资源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对促进农民增收及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开拓创新;农业发展;技术推广
互助县是全省的农业大县,是全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杂交油菜、马铃薯制繁种基地;农产品也因品质好、无污染、产量高、适口性好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全县总耕地面积109.8万亩,其中水浇地16.95万亩、浅山地55.38万亩、脑山地37.48万亩;2009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90.2万亩,比1999年的104.5万亩减少14.3万亩;全县粮油综合产量为27060.88万公斤,比1999年增加6760.88万公斤,年均增长2.9%;农业总产值132114.56万元,比1999年增加100699.56万元,年均增长15.4%,其中种植业总产值为70358.1万元,比1999年增加50480万元,年均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4009元,比1999年增加2923元,年均增长14%,其中种植业人均纯收入1283元,比1999年增加877元,年均增长12.2%。
一、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立足本县实际,不断更新发展思路,着力建设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和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种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川水地区突出了蚕豆、特色蔬菜、设施农业的发展;浅山地区突出了马铃薯和饲草作物种植;半浅半脑、脑山地区突出了油菜、马铃薯制(繁)种和食用菌生产;北山地区以杂交油菜制种为主。与1999年相比,201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9.8万亩,下调25.2%,其中:小麦12.54万亩,下调63.2%,马铃薯28万亩,上调166.7%;油菜36万亩,下调2.7%;蔬菜4万亩,上调9.3倍;产量也有了较大提高,粮食总产量(2009年)增长902.53万公斤,增长7%,油料产量增长1004.65万公斤,增长17.9%。
二、突出特色优势,努力提高种植效益
不断壮大马铃薯、油菜、蚕豆三大优势产业,培育食用菌、花卉、果品和特色蔬菜新型产业,使全县特色农作物面积达82.1万亩,占到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全力发展以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小麦和优质蚕豆为主的高原特色制繁种业,扩大制种面积,全县制繁种总面积较1999年新增23.92万亩,达到24.24万亩,增长74.8倍,并积极实施良种工程,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2007年以来,狠抓“千元田”建设,加强田间技术指导服务,提高马铃薯、油菜等大田作物种植效益,使23万亩农田纯收入达千元以上,较2007年增加6万亩。同时,紧紧围绕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结合设施农业、特色蔬菜和制种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三、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效益
结合设施农业建设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的有利时机,动员组织农户采取多种流转形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引导现有的振青、金大地、互丰、霍普兰德等农业生产企业,采取“企业+农户”的模式,将土地量化为股权,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加快土地向种植大户、农业生产经营公司等市场主体集中,连片开发高效规模农业。截至2010年,全县在19个乡(镇),212个村中,落实土地流转面积12.7万亩,涌现和建立了威远镇西上街村高原果蔬品专业合作社;蔡家堡乡刘李山村马铃薯种植大户李培良;台子乡塘巴村、塘川镇高羌村,东沟乡洛少、口子村;农业生态园;威远镇卓扎滩村马铃薯专用性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薯基地等一批示范典型,为促进我县的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培育蔬菜产业
积极争取各类资金,通过建基地、扩规模、抓生产、促推广、增效益,按照“上规模、上档次、高标准”的原则,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得到了稳定发展,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使全县各类温棚累计达12827栋,建成了3个千亩设施农业基地和7个百亩设施农业基地。并本着“总结经验、创新机制、强化服务、注重实效”的原则,以设施蔬菜生产为先导,鼓励农民发展蔬菜产业,使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积极引导培育食用菌、果品、花卉等新型产业,进一步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设施农业和蔬菜种植效益不断得到显现。
五、全膜覆盖技术推广效益显著
根据省农牧厅下达的《2009年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及特色产业村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2009年到目前,采取集中连片与分散种植相结合的方式,在我县蔡家堡、东山、西山、林川等干旱浅山地区共示范推广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技术,全县完成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7.25万亩。经统计,2009年全膜马铃薯平均亩产可达2150公斤,亩均收入达1850元,与露地常规种植比较,亩均增加收入430元,新增收入达950.3万元。全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浅山干旱地区农民稳定增收、脱贫解困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六、农村能源建设收效显着
2005年以来,我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加大户用沼气池建设力度,到2009年共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8294座,使全县建成沼气池达22332座、太阳灶18701台。同时,着力抓好农村沼气后续服务工作组建沼气服务网点103个,配备沼液、沼渣抽排车103辆。有效解决了农村燃料短缺的矛盾,改善了农村能原结构,减少了农作物秸秆、煤等燃料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农村可再生资源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对促进农民增收及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