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儿ABO溶血病45例,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68.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00%,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配合常规疗法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显著,并且较为安全。
【关键词】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新生儿ABO溶血病
【中图分类号】R556.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085-01新生儿ABO溶血症为一种常见的疾病,一般采用光疗,白蛋白等常规疗法即可收到较好的预后,但对于重症患儿,迅速的减轻溶血症状可避免出现严重贫血、脑瘫等不良后果[1],丙种球蛋白蛋白的应用可有效的缓解溶血症状,临床配合常规治疗效果较好,本文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3月1日-2013年9月1日收治的新生儿ABO溶血病45例,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在1-5天,平均年龄(2.7±0.7)天;血总胆红素(299.9±66.5)μmoL·L-1,血红蛋白(139.9±19.4)g·L-1;<24小时出现黄疸16例,24-48小时出现黄疸3例,>48小时出现黄疸1例;对照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在1-4天,平均年龄(2.6±0.5)天;血总胆红素(298.9±66.1)μmoL·L-1,血红蛋白(138.9±20.4)g·L-1;<24小时出现黄疸18例,24-48小时出现黄疸6例,>48小时出现黄疸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总胆红素、血红蛋白和黄疸出现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给予蓝光、白蛋白、微生态制剂、补液、纠酸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给予患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0.5-1.0g/kg,每天1次,连续治疗3天。
1.3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2天内血清总胆红素降低,降至<100μmoL·L-1,3天内黄疸消退;有效:7天内血清总胆红素降低,降至<100μmoL·L-1,7天内黄疸消退;无效:不符合上述情况;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都是采用专业的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组间t检验,平均值以 ±s表示,并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68.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表示P<0.05
2.2两组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5.00%,对照组不良反应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0.00%,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溶血症主要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所引起,为一种同种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因为ABO血型发生不合最为常见,因此又被称作ABO溶血症,其发生可诱发胆红素血症[2],出现早期黄疸,随着病情进展,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贫血症状或患高胆红素脑病,治疗不及时可致脑瘫、智力低下、听力受损等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严重症状,甚至会出现危机生命的情况。因此该病依然强调早期诊治,该病症状特异,诊断并无困难[3],治疗绝大多数采用光疗手段以及白蛋白给予,通常可达到治愈目的,但对于症状较重的病例,早期黄疸出现,并且进展较快时需进行换血治疗。
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是近年广泛用于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之一,其作用机制并不复杂[4]。溶血产生原因多由母亲红细胞免疫抗体进入胎儿体内,从而被胎儿的红细胞致敏,而致敏的红细胞被清除导致,这一清除作用发生与网状内皮系统,而依赖其含免疫活性片断受体(fc受体)的巨噬细胞诱导。而丙种球蛋白为一种冻干、纯化的人血免疫球蛋白。人血红细胞抗原的免疫抗体被良好的保存,同时具有完整的含免疫活性细胞片断受体。因此可起到免疫调节作用。随着丙种球蛋白的大剂量输入,与单核巨噬细胞中FC受体进行结合,并进行封闭,防止红细胞破坏,从而对溶血过程进行阻断。因此丙种球蛋白减轻溶血症状的作用机制是确切存在的,但由于其无法对胆红素进行清除,因此仅能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联合使用,减轻症状,提升治疗效果。本文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证明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配合常规治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具有确切的疗效提升作用,并且在本研究观察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率发生无显著性,证明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中应用较为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素玲,赵若雯,江霞辉,等. 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1):107-108.
[2] 张理斐,翟德菊.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24例临床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08):1189-1190.
[3] 焦春秀.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观察[J]. 青岛医药卫生,2012,44(06):428-429.
[4] 毛英,张钢,陈涛,等.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9):3678-3679.
【关键词】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新生儿ABO溶血病
【中图分类号】R556.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085-01新生儿ABO溶血症为一种常见的疾病,一般采用光疗,白蛋白等常规疗法即可收到较好的预后,但对于重症患儿,迅速的减轻溶血症状可避免出现严重贫血、脑瘫等不良后果[1],丙种球蛋白蛋白的应用可有效的缓解溶血症状,临床配合常规治疗效果较好,本文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3月1日-2013年9月1日收治的新生儿ABO溶血病45例,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在1-5天,平均年龄(2.7±0.7)天;血总胆红素(299.9±66.5)μmoL·L-1,血红蛋白(139.9±19.4)g·L-1;<24小时出现黄疸16例,24-48小时出现黄疸3例,>48小时出现黄疸1例;对照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在1-4天,平均年龄(2.6±0.5)天;血总胆红素(298.9±66.1)μmoL·L-1,血红蛋白(138.9±20.4)g·L-1;<24小时出现黄疸18例,24-48小时出现黄疸6例,>48小时出现黄疸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总胆红素、血红蛋白和黄疸出现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给予蓝光、白蛋白、微生态制剂、补液、纠酸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给予患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0.5-1.0g/kg,每天1次,连续治疗3天。
1.3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2天内血清总胆红素降低,降至<100μmoL·L-1,3天内黄疸消退;有效:7天内血清总胆红素降低,降至<100μmoL·L-1,7天内黄疸消退;无效:不符合上述情况;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都是采用专业的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组间t检验,平均值以 ±s表示,并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68.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表示P<0.05
2.2两组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5.00%,对照组不良反应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0.00%,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溶血症主要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所引起,为一种同种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因为ABO血型发生不合最为常见,因此又被称作ABO溶血症,其发生可诱发胆红素血症[2],出现早期黄疸,随着病情进展,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贫血症状或患高胆红素脑病,治疗不及时可致脑瘫、智力低下、听力受损等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严重症状,甚至会出现危机生命的情况。因此该病依然强调早期诊治,该病症状特异,诊断并无困难[3],治疗绝大多数采用光疗手段以及白蛋白给予,通常可达到治愈目的,但对于症状较重的病例,早期黄疸出现,并且进展较快时需进行换血治疗。
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是近年广泛用于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之一,其作用机制并不复杂[4]。溶血产生原因多由母亲红细胞免疫抗体进入胎儿体内,从而被胎儿的红细胞致敏,而致敏的红细胞被清除导致,这一清除作用发生与网状内皮系统,而依赖其含免疫活性片断受体(fc受体)的巨噬细胞诱导。而丙种球蛋白为一种冻干、纯化的人血免疫球蛋白。人血红细胞抗原的免疫抗体被良好的保存,同时具有完整的含免疫活性细胞片断受体。因此可起到免疫调节作用。随着丙种球蛋白的大剂量输入,与单核巨噬细胞中FC受体进行结合,并进行封闭,防止红细胞破坏,从而对溶血过程进行阻断。因此丙种球蛋白减轻溶血症状的作用机制是确切存在的,但由于其无法对胆红素进行清除,因此仅能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联合使用,减轻症状,提升治疗效果。本文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证明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配合常规治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具有确切的疗效提升作用,并且在本研究观察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率发生无显著性,证明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中应用较为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素玲,赵若雯,江霞辉,等. 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1):107-108.
[2] 张理斐,翟德菊.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24例临床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08):1189-1190.
[3] 焦春秀.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观察[J]. 青岛医药卫生,2012,44(06):428-429.
[4] 毛英,张钢,陈涛,等.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9):3678-3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