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浅析电力系统中防雷接地、保护接地、中性点接地等接地保护的作用和连接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电力系统 接地保护 作用 连接
接地在电力系统中是用来保护电力、电子设备及人身安全的重要措施。通常情况下,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一般将接地分为工作接地、系统接地、防雷接地、保护接地等。就这几种接地形式来讲,从目的上来说是没有什么多大区别的,都是通过接地导体将过电压产生的过电流由接地装置导入大地,实现保护的根本目的。如今在接地上要求都比较严格,必须形成一张严密的网,将所有的被保护对象都挂在这个安全的接地网上。但是,不同的接地都需要从接地装置处的等电位点连接。
一、防雷接地
防雷接地,主要是通过接地网将雷电产生的雷击电流引入大地,从而起到保护建筑物及电力系统的作用。避雷方式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避雷针接地,二是采用法拉第笼方式接地。两种不同的防雷模式,在防雷原理上有显著的区别。避雷针的原理是空中拦截闪电,使雷电通过自身放电,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至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它是从地面算起的,并以避雷针高度为滚球半径的弧线下的面积。对于法拉第笼,它认为避雷针的范围很小,且在避雷针保护的空间内还有电磁感应作用。避雷针附近是强的电磁感应区,有很大的电位梯度,其周围有陡的跨步电压存在。在这一范围内,人们踏进就有生命危险。鉴于这种种观点,现在的防雷接地系统中,一般都以法拉第笼占为主要地位。
相关实验和资料表明:若一个封闭的金属壳体是全屏蔽的,在雷电流通过时,它是沿着壳体的外表面流入大地的,而在壳体的内部,则没有感应电动势及磁通,也就是说雷电流没有对内部的设备产生干扰效应。而法拉第笼下部的环状接地环、等电位均压网,人在此等电位环境中被雷击的危险也都避免了。
二、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是当前低压电力网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通常有两种做法:接地保护和接零保护。将设备与用电装置的中性点、外壳或支架与接地装置,用导体作良好的电气连接,则是电气安全保护工作的一个重点,即通常所说的接地。将电气设备和用电装置的金属外壳与系统零线相接,则称作接零。对用电设备、金属结构及电子等设备采取的接地保护措施,则是主要安全保护接地方式。因为这样可以避免电器设备漏电、线路破损或绝缘老化漏电等漏电事故造成的伤害。通过接地导体,将可能产生的线路漏电、设备漏电及电磁感应、静电感应等产生的过电压,通过接地回路而导入大地,避免设备的损坏和保证人身的安全。有了接地保护,可以将漏电电流迅速导入地下,也就是说要求所有的用电设备、钢结构及电子、仪表设备都要与接地网可靠连接。简单的说,在电力系统中,接地和接零的目的:一是为了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例如工作性接地);二是为了人身和设备安全(如保护性接地和接零)。就接地的性质分:有重复接地、防雷接地和静电屏蔽接地等,其作用就是上述两种。不同的供电系统,接地也有不同的选择。两种不同的保护方式使用的客观环境也不同,必须选择得当。不然会影响对设备及人身的保护性能,还会影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不同供电方式所要求的接地系统也有区别,其保护措施也不一样。
接零保护与接地保护有所不同。集中体现在如下三点:①保护原理不同。接地保护的基本原理是限制漏电设备对地的泄露电流,使其不超过某一安全范围,一旦超过某一整定值保护器就能自动切断电源;而接零保护的原理则是借助接零线路,使设备在绝缘损坏后碰壳形成单相金属性短路时,利用短路电流促使线路上的保护装置迅速动作。②适用范围不同。根据负荷分布、负荷密度和负荷性质等相关因素,来选择TT系统或TN系统(TN系统又可分为TN-C、TN-C-S、TN-S三种)接地系统。国家现行的低压公用配电网络,通常采用的是TT或TN-C系统,实行单相、三相混合供电方式。即三相四线制380/220V配电,同时向照明负载和动力负载供电。③线路结构不同。接地保护系统只有相线和地线,而三相动力负荷可以不需要中性线,只要确保设备良好接地就行了,系统中的中性线除电源中性点接地外,不得再有接地连接;接零保护系统要求无论什么情况,都必须确保保护中性线的存在,必要时还可以将保护中性线与接零保护线分开架设,同时还要求系统中的保护中性线必须具有多处重复接地,以确保接地良好。
三、中性点接地
在中性点不接地的供电系统中,当发生单相对地时,则非故障相对地电压可能升高为 倍的相电压(即成为线电压)。由于电容的倍压效益,接地点的间歇性电弧可能在电网中引起更高的过电压,使非故障相的绝缘薄弱点而被击穿,以致造成两相短路。尤其是电缆线路,这会因电弧发热得不到及时地散发而发生爆炸。而对于一些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在发生单相漏电时,因为没有泄露回路,或者回路中的电阻过大,而设备仍可以正常运行,其原因是接地电流很小,问题不容易暴露。而当漏电电流一旦与接地良好的金属连接,就有火花放电等现象发生,系统也就出现了工作不正常的现象。因此,对于这些小电流接地系统来说,发生单相漏电时,不允许长时间运行,应尽快查出漏电部位,处理掉,并及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中性点接地的供电系统,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点与供电设备接地点之间就会形成回路。其接地电流很大的,这种系统被称做大电流接地系统。两个接地点的阻值越小,接地电流就越大。因此,对于中性点接地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运行方式下应做到如下三点:①所有的用电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都必须采用保护接零或保护接地;②在三相四线制的同一低压配电系统中,保护接零和保护接地不得混用(即一部分采用保护接零,而另一部分采用保护接地)。但是,在同一台设备上同时采用保护接零和保护接地则是允许的,因为其安全效果更好;③要求中性线必须重复接地。在中性线断开的情况下,接零设备外壳上都带有220V的对地电压,这是绝不允许的,是不安全的。
四、结束语
在设计及现场施工过程中,掌握了电力系统接地理论及体系,实现彻底的接地保护,对电力系统的安全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安装要把握好两点:一是接地装置的安装。必须确保接地阻值在设计范围之内,具备安全、可靠的优点,且需要通过定期的测量,以确定接地的可靠性;二是引下线及接闪器,设备、金属结构和用电装置壳体等,要与接地网正确、可靠连接。一点疏忽就可能对设备和人身的接地保护安全带来隐患。通常所有的接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一张严密的网。而各种设备与其连接的点不同,也有区别。若所有的接地都连接在一起,而选择仪表接地时想就近,假如选择了一根防雷引下线作为仪表系统接地的引入点,那么在发生雷击过电流时,就有可能因大的雷击过电流及强的电磁感应对仪表设备及PLC等一些接地要求很严格的精密设备造成损坏。因此,接地连接需要按设计及规范施工,区别对待。通常对单个建筑物,从接地极、接地网(底下暗敷部分)到等电位接地板,需要将接地网引上点都接到此点,再由此点往各个设备及需要接地保护的部位连接。这样能避免电器漏电或雷击过电流给人造成伤害,也能避免给其他设备造成的损坏。漏电流直接由接地线通过等电位接地板对地放电,这样就达到了接地保护的目的,保障了接地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2]席时迭.电工技术(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陈小虎.工厂供电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洪元颐,李宏毅,等.建筑工程电气设计[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5]刘介才.工厂供电(第4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电力系统 接地保护 作用 连接
接地在电力系统中是用来保护电力、电子设备及人身安全的重要措施。通常情况下,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一般将接地分为工作接地、系统接地、防雷接地、保护接地等。就这几种接地形式来讲,从目的上来说是没有什么多大区别的,都是通过接地导体将过电压产生的过电流由接地装置导入大地,实现保护的根本目的。如今在接地上要求都比较严格,必须形成一张严密的网,将所有的被保护对象都挂在这个安全的接地网上。但是,不同的接地都需要从接地装置处的等电位点连接。
一、防雷接地
防雷接地,主要是通过接地网将雷电产生的雷击电流引入大地,从而起到保护建筑物及电力系统的作用。避雷方式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避雷针接地,二是采用法拉第笼方式接地。两种不同的防雷模式,在防雷原理上有显著的区别。避雷针的原理是空中拦截闪电,使雷电通过自身放电,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至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它是从地面算起的,并以避雷针高度为滚球半径的弧线下的面积。对于法拉第笼,它认为避雷针的范围很小,且在避雷针保护的空间内还有电磁感应作用。避雷针附近是强的电磁感应区,有很大的电位梯度,其周围有陡的跨步电压存在。在这一范围内,人们踏进就有生命危险。鉴于这种种观点,现在的防雷接地系统中,一般都以法拉第笼占为主要地位。
相关实验和资料表明:若一个封闭的金属壳体是全屏蔽的,在雷电流通过时,它是沿着壳体的外表面流入大地的,而在壳体的内部,则没有感应电动势及磁通,也就是说雷电流没有对内部的设备产生干扰效应。而法拉第笼下部的环状接地环、等电位均压网,人在此等电位环境中被雷击的危险也都避免了。
二、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是当前低压电力网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通常有两种做法:接地保护和接零保护。将设备与用电装置的中性点、外壳或支架与接地装置,用导体作良好的电气连接,则是电气安全保护工作的一个重点,即通常所说的接地。将电气设备和用电装置的金属外壳与系统零线相接,则称作接零。对用电设备、金属结构及电子等设备采取的接地保护措施,则是主要安全保护接地方式。因为这样可以避免电器设备漏电、线路破损或绝缘老化漏电等漏电事故造成的伤害。通过接地导体,将可能产生的线路漏电、设备漏电及电磁感应、静电感应等产生的过电压,通过接地回路而导入大地,避免设备的损坏和保证人身的安全。有了接地保护,可以将漏电电流迅速导入地下,也就是说要求所有的用电设备、钢结构及电子、仪表设备都要与接地网可靠连接。简单的说,在电力系统中,接地和接零的目的:一是为了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例如工作性接地);二是为了人身和设备安全(如保护性接地和接零)。就接地的性质分:有重复接地、防雷接地和静电屏蔽接地等,其作用就是上述两种。不同的供电系统,接地也有不同的选择。两种不同的保护方式使用的客观环境也不同,必须选择得当。不然会影响对设备及人身的保护性能,还会影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不同供电方式所要求的接地系统也有区别,其保护措施也不一样。
接零保护与接地保护有所不同。集中体现在如下三点:①保护原理不同。接地保护的基本原理是限制漏电设备对地的泄露电流,使其不超过某一安全范围,一旦超过某一整定值保护器就能自动切断电源;而接零保护的原理则是借助接零线路,使设备在绝缘损坏后碰壳形成单相金属性短路时,利用短路电流促使线路上的保护装置迅速动作。②适用范围不同。根据负荷分布、负荷密度和负荷性质等相关因素,来选择TT系统或TN系统(TN系统又可分为TN-C、TN-C-S、TN-S三种)接地系统。国家现行的低压公用配电网络,通常采用的是TT或TN-C系统,实行单相、三相混合供电方式。即三相四线制380/220V配电,同时向照明负载和动力负载供电。③线路结构不同。接地保护系统只有相线和地线,而三相动力负荷可以不需要中性线,只要确保设备良好接地就行了,系统中的中性线除电源中性点接地外,不得再有接地连接;接零保护系统要求无论什么情况,都必须确保保护中性线的存在,必要时还可以将保护中性线与接零保护线分开架设,同时还要求系统中的保护中性线必须具有多处重复接地,以确保接地良好。
三、中性点接地
在中性点不接地的供电系统中,当发生单相对地时,则非故障相对地电压可能升高为 倍的相电压(即成为线电压)。由于电容的倍压效益,接地点的间歇性电弧可能在电网中引起更高的过电压,使非故障相的绝缘薄弱点而被击穿,以致造成两相短路。尤其是电缆线路,这会因电弧发热得不到及时地散发而发生爆炸。而对于一些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在发生单相漏电时,因为没有泄露回路,或者回路中的电阻过大,而设备仍可以正常运行,其原因是接地电流很小,问题不容易暴露。而当漏电电流一旦与接地良好的金属连接,就有火花放电等现象发生,系统也就出现了工作不正常的现象。因此,对于这些小电流接地系统来说,发生单相漏电时,不允许长时间运行,应尽快查出漏电部位,处理掉,并及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中性点接地的供电系统,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点与供电设备接地点之间就会形成回路。其接地电流很大的,这种系统被称做大电流接地系统。两个接地点的阻值越小,接地电流就越大。因此,对于中性点接地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运行方式下应做到如下三点:①所有的用电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都必须采用保护接零或保护接地;②在三相四线制的同一低压配电系统中,保护接零和保护接地不得混用(即一部分采用保护接零,而另一部分采用保护接地)。但是,在同一台设备上同时采用保护接零和保护接地则是允许的,因为其安全效果更好;③要求中性线必须重复接地。在中性线断开的情况下,接零设备外壳上都带有220V的对地电压,这是绝不允许的,是不安全的。
四、结束语
在设计及现场施工过程中,掌握了电力系统接地理论及体系,实现彻底的接地保护,对电力系统的安全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安装要把握好两点:一是接地装置的安装。必须确保接地阻值在设计范围之内,具备安全、可靠的优点,且需要通过定期的测量,以确定接地的可靠性;二是引下线及接闪器,设备、金属结构和用电装置壳体等,要与接地网正确、可靠连接。一点疏忽就可能对设备和人身的接地保护安全带来隐患。通常所有的接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一张严密的网。而各种设备与其连接的点不同,也有区别。若所有的接地都连接在一起,而选择仪表接地时想就近,假如选择了一根防雷引下线作为仪表系统接地的引入点,那么在发生雷击过电流时,就有可能因大的雷击过电流及强的电磁感应对仪表设备及PLC等一些接地要求很严格的精密设备造成损坏。因此,接地连接需要按设计及规范施工,区别对待。通常对单个建筑物,从接地极、接地网(底下暗敷部分)到等电位接地板,需要将接地网引上点都接到此点,再由此点往各个设备及需要接地保护的部位连接。这样能避免电器漏电或雷击过电流给人造成伤害,也能避免给其他设备造成的损坏。漏电流直接由接地线通过等电位接地板对地放电,这样就达到了接地保护的目的,保障了接地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2]席时迭.电工技术(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陈小虎.工厂供电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洪元颐,李宏毅,等.建筑工程电气设计[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5]刘介才.工厂供电(第4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