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委会"讨论案件并决议"的类审判职能因其非亲历性和不可追责性等缺陷而饱受争议并成为历次司法改革的重点攻坚对象。规范分析表明,由于法律设计和司法解释未能一以贯之,该项职能在实践中渐趋泛化和错位。实证研究显示,人员组成的高行政性与讨论议题的重影响性,使得审委会更倾向于保障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而大量讨论个案,不仅影响其宏观职能的发挥,易成为司法责任的黑洞,而且把控案件质量的实际作用并非如愿。长远看,改革路径在于还权赋能,通过逐步取消审判职权,全面强化指导功能,实现审判权完整回归合议庭和独任庭,重塑审委会作为审判
《中国法学》杂志编委会近期在北京日坛宾馆举行2017年年度会议,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杂志编委会主任张文显教授主持会议。20余位编委会委员和《中国法学》全体编辑参加了会议。张新宝总编辑向编委会全面汇报了《中国法学》一年来的编辑工作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按照“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新要求,明确对“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出重要部署,吹响了奋力建设法治政府的冲锋号,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新征程。我们一定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本质要求和主要任务,坚定不移地把法治政府建设加快向前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明确要求“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并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战略部署,指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综合配套改革是事关司法体制改革全局和成败的重大举措,是党中央要求司法体制改革落地见效、全面决胜的集结号和动员令,对于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人权的法治保障,并在相关章节明确了保护人权的诸多新举措,为人权事业发展规划了新的图景、指明了新的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论断、新要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丰富人权保障内容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为完善人权保障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加强人权保障事业具有重要引领意义。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新时代中国的人权保障事业将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作的报告,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分析了我们党当前所面临的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面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描绘了宏伟蓝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报告特别提出了建
南海仲裁案仲裁庭2015年10月和2016年7月分别就管辖权问题和实体问题所作的两个裁决,不仅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充满错误,而且在政策取向和运作程序方面也存在严重偏颇。中国政府坚持不接受、不承认裁决的立场,具有充分的事实和法律依据。
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单方面提起南海争端强制仲裁程序。2015年10月29日仲裁庭就管辖权和可受理性作出初步裁决,就菲律宾的第7项诉求裁定有管辖权,认定其是有关《公约》第121条解释和适用的争端。2016年7月12日仲裁庭就实体问题作出最终裁决,仲裁庭对上述诉求不但完全支持,还“得出结论,
一、南海仲裁案是中国为国际法治做出贡献的机会
2016年7月12日南海争端临时仲裁庭就菲律宾指控中国的多项涉及《公约》的解释案,做出了裁决。5位仲裁员采取一致同意的方式,全面同意菲律宾所有的主张,给出了令全球国际法学界都非常讶异的“一面倒式”裁决。
一、最终裁决对我国海洋权益具有重大不利影响
整体颠覆我国在南海断续线的权益主张。仲裁法庭通过“解释”沿海国海洋权益的“国际法依据”,否定我国南海断续线及其历史性权利主张。通过“解释”高潮高地、低潮高地的认定标准及其法律地位,否定我国在南海断续线的岛屿主权主张,并认定南海低潮高地不是领土。通过上述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