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布老虎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我同爸爸妈妈一起坐了2小时的动车,换乘了1小时的公共汽车,终于回到了我日思夜想的老家。老家是我爷爷奶奶工作和生活了将近50年的地方,一个中国的化学工业重镇,可曾经的繁华随着企业的搬迁也日渐冷落。但是,这里有我的家,我熟悉的一草一木,我欢乐的童年,更重要的是有疼我愛我、心灵手巧、勤劳而朴实的奶奶。奶奶从小抚养我长大,我每年春夏秋冬的时节衣物、鞋子都是她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
   晚上,一起吃过丰盛的团圆饭,奶奶带我来到她的卧室,摸索了半天,从老衣柜底部的角落里拽出一个碎花布包袱,打开包袱,跃入眼帘的是一只黄色的小布老虎,一个绣着荷花的红肚兜,还有一双有些破裂的虎头鞋。作为旧时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布老虎、花肚兜、虎头帽、老虎鞋的制作工序非常繁琐复杂,要经过剪、贴、刺、插、缝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这些手工制作的儿童用品承载了太多我的回忆,也寄托了长辈们对孩子的祝福和深长的爱。
   奶奶说包袱里的这几件都是我小时候用过的东西,是她亲手一针一线,没日没夜缝制出来的。眼前这些老物件虽然颜色有些褪去,甚至有些散线和翘浮,而在我看来,却都一如当初的美好,让我久久不能释手。仔细想来,不知不觉间奶奶已经70多岁,我也已经长大成人,十八年过去了,这些物件竟被奶奶保存得如此之好。凝视着这些物件,我看到的是奶奶对我的疼爱被一直完好地保存着,深厚如初,想着,不禁眼眶有些湿润。
   记得小时候,寒冬腊月时,家家的活计没多少,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们便结伴来到奶奶家里,向手巧的奶奶请教手工活。奶奶和她们一边做针线活,一边唠家常,时常聊到可笑之处,大家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那温馨而富有感染力的笑声犹在耳边。那时候,我最喜欢坐在奶奶身边,看着她手中的针线行云流水般上下穿梭,那种说不出的坚定,就如她做的针脚一般细密平整,游刃有余。现在,我抚摸着奶奶做的这些小肚兜、虎头鞋和虎头帽,指尖的温度沿着那些细致的线条热烈地散开,想必她当年缝制时也是这样浓浓含情。
   奶奶的爱,来自厚重的生活。因为要维持家庭和抚养孩子,她这个年纪的家庭妇女都是默默无闻地操持着家,勤劳而简朴,却在手工活中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粗浅而纯粹的追求。这种爱让人心生方向,催动着手中的针线,招来了可爱的小老虎,引来了翩翩飞舞的蝴蝶。每当我看到这些充满心血的作品,就体会到家的强大磁力,对老家心生无限的眷恋,深深地感受到背后有股深厚坚定的力量在一直支撑着我。
   我要把这些老物件好好保存下去,把奶奶的爱永远保存心间,把一辈辈人的温暖和力量传承下去。
其他文献
追溯起来,早在殷商奴隶社会时代,华夏这片大地上就有了甲骨文。这是中华民族最初的文字——象形文字,汉语言文字的渊源和雏形。   美术老师说过,商周时代的青铜制造业非常发达,有模具法,用来在铸造铜器时铸上文字。古代的酒杯、鼎,内壁都是有文字的。   听了不禁暗自惊讶——内壁!那,现在读得出来那些文字吗?   曾听说有“司母戊方鼎”。只要提及青铜器,说道甲骨文,就一定会想到“司母戊方鼎”。然而,这如雷贯
期刊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入妈妈的怀抱……”同学们都这样唱,但我自幼和爷爷生活在一起,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对这种心灵感触并不深。我甚至觉得,母亲不够爱我,而且母亲经常对我唠叨不停,让我没有深切地感到——母爱的“脚印”带来的那种踏实感。   离开家乡到曹妃甸上初中后,我觉得自己已长大了,不需要母亲过多的帮助和训导,直到那一天……   那是两周一次回家团聚的宝贵时间,因我犯了些小错误,
期刊
乍看,仪式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用途。考试前拜孔子改变不了学生知识的多寡;挂柯南的图片在墙上谐音“挂科难”,也未必不挂科;人的成熟,亦不是在举办成年礼时瞬间完成的。但是,为什么成人礼、毕业典礼、婚礼等各种各样的仪式会被人们广泛重视,有的甚至以风俗习惯的方式固定下来传承千年呢?   坎贝尔在《神话的力量》中提到,仪式能让个体与这个社会发生关联,激发出我们对自己这一生中所必须扮演的各种角色的认同感,从而体
期刊
我没走过独木桥,但阳关道却走过一次。   其实,阳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道路,只是在不知多少人的鞋履之下,常年盘踞在西北边境的朔风飞沙也磨没了脾气,悠悠地、无力地趴伏在两侧,露出单薄的崎岖的依稀土地。天地、沙丘中间便俨然呈现出一条枯瘦的道路,通向神秘又荒凉的远方。这,便是我要走的阳关路了。  行走   踏上阳关路的那一刻,一阵惶惶不知所措之感排山而来,苍天,黄沙,当人的眼睛被这种宏大的风景占据之时,全
期刊
前段时间在欧美掀起轩然大波的“METOO”运动,在国内不温不火,微博话题被删除,而送孩子去“红黄蓝”的家长在微博上的呼喊,在媒体与网民的狂欢之后却是“红黄蓝”的股价回升,一切喧嚣又向着新的热点奔去。我不禁思考,这些呼喊,这些带着血泪的控诉,究竟有没有作用?   距离“北电侯亮平”事件轰轰烈烈地在网络上掀起波澜,竟然已经过去一年了。而今只有話题下的人们还在默默坚守,武理取闹,北比无耻,甘败厦风……这
期刊
时代更替,火花激撞,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果已成为烫金的历史。新时代那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大门在我们面前徐徐开启,你是否准备好了紧随时代的脚步,以奋斗之势与中国这艘巨轮一同扬帆起航?   身处“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的时代潮流中,“互联网+”如春雷涌动,人工智能风生水起,大数据运算应运而生。线上教育的出现与普及让边远地区的孩子有机会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了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南京大学利用大数据
期刊
提起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我便会回忆起一堂有趣的数学课:“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是‘平移和旋转’运动现象呢?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动漫。” 我们都睁大了眼睛,盯着屏幕:翱翔的飞机、奔驰的火车、航行的轮船、闹钟的指针、运行的自行车……接着,我们小手如林,抢着回答:走路、跑步、上下电梯等是平移;拧水龙头、开电风扇等是旋转,答案丰富多彩。“注意,听老师的口令:向左跨两步,向右跨两步,自转两圈。嗯,很好!请同学们坐下,
期刊
余秋雨曾说:“水边让我们领悟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而中华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即如这天际山峦一般扎根于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层中,任世界风起云涌,仍屹立不倒,万古不变。   生于斯,长于斯,浑金璞玉,天然美质,传统文化熏陶渲染,塑成了我们的气质,建立了我们的姿态,淬成丰富的内在。与李白感受“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的逍遥,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水”的感伤,与苏轼共享“竹杖芒鞋轻胜马”的
期刊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题记   每个人成长的乐园里总会开着一些绚烂的小花,我们一路走过,一路看这些花儿们盛放,一路和他们告别,即使渐行渐远,却依稀相逢在记忆的灵光中,予踽踽独行的我们以坚定的温暖。但是,正如李煜所感叹的那样,“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我也常常害怕这每片刻的动人被漫长的时光掩埋,故而总想捕捉住那些花儿绽放的瞬间,以我眼,以我笔,以我
期刊
《左传》有云:“德,国家之基也。”一个国家得以维系之根基在于道德教化,而道德教化的落实则在于每个公民的德行,每个公民的德行则在自身的操守中体现。所谓道德,在我看来,就是即使没有法律的约束和惩罚,人们依然能够自发地做正义的事。它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之光辉、秩序之基石、沟通之桥梁。   虽然有光明的地方必然有黑暗的影子,但是即便如此,那些我所见的种种道德沦丧之事依然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刻骨的疼痛,不禁哀其道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