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民建施工技术管理属于应用管理学科,社会和施工单位对其都非常重视。工民建施工技术管理不仅是一项内容丰富、工艺复杂的工作,而且又是一项耗费人力资源较大的工作。工民建施工技术管理贯穿在工民建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决定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工程质量不仅影响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而且对工程项目的投资以及施工成本的高低。本文主要对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和现场施工技术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工民建;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我国的经济近年来飞速发展,建筑工程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要想在竞争的经济大潮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必须提高自身的质量,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点工作,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建筑工程领域重点发展的学科,工民建施工管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还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投资和工程施工成本的高低,最终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发展。
一、工民建施工技术管理的新观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世界全面迈入信息经济时代,我国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也逐漸开始重视对先进技术的管理。工民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管理要逐步向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角度发展。
1、可持续、生态化的技术观
目前,全世界都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理念,其基本要求是“节约世界能源、保护环境质量”。工民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管理也要逐步向可持续、生态化的方向过渡,施工中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包含了大量的技术元素,通过生态化技术设计的方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信息技术观
信息经济时代的“技术转型”必将导致“技术观”的转型,原有的工民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已经难以涵盖新技术的许多特征了,从而需要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要对新技术的对象、目的和结果等问题加以重新思考与分析,得出新的信息技术观。
二、规范管理制度
人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的约束工程的施工质量就没有保证。要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让所有员工自觉行动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要加强员工技术方面的培训,重要工种的技术一定要过硬。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当中必须要制定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并且要实行责任制,每个工序都要找到负责人。如果在施工当中遇到了开裂和渗透等质量问题,要严格安装施工的规范来进行施工,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深入分析所产生施工质量的原因,并且做到防范。保证工程质量的三个最主要的要素就是科学管理、技术精湛、规范施工,建筑企业要从源头抓起,实施科学而且有效的施工技术管理,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要加强质量管理的水平,建设高质量的建筑工程,要有严格的制度,尤其是质量的检查方面。
三、工民建施工技术的管理
1、施工中的技术创新
(1)监理技术的科学应用
在工民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重视科学监理技术的运用是。施工技术的创新,不是单纯对施工技术的发展模式与组织形式的创新,还应注重对工程施工技术的监理,确保工程施工技术的效果。如果缺少了科学监理技术的应用,工民建施工创新技术效果无法得到保证,创新技术的的应用也将无从谈起。
(2)信息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工民建施工技术在信息技术时代正面临着“技术观”的转型,这一时期需要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人员树立建筑施工技术信息化的理念,对信息技术的目的、对象以及结果等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分析。当前我国的工民建筑施工正处于施工技术转型的重要时期,必须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工民建施工阶段,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2、混凝土施工工艺的管理
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材料,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对工程建筑的技术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混凝土工艺也在不断地发展,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更是不断的发展,但是对其施工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却仍存在管理不足的现状,针对这一情况,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不断的完善其施工工艺。具体拌制时尽量集中进行,可以掺入减水剂和粉煤灰或沸石粉来减少用量和改善和易性。浇筑时用混凝土泵浇筑或者塔式起重机浇筑,发现离析要二次拌制。条件允许可以在施工现场附近设立搅拌站。在混凝土初凝之后终凝之前进行二次振捣,还可以用木拍反复抹压密实,终凝后在上面四周筑堤灌水20~30 cm深养护,随时测温,保证温度在适宜范围内。混凝土的裂缝渗漏是浇筑中容易出的病害,而伸缩缝的渗漏比裂缝渗漏还难以处理,可以采用临时性变形缝的方法进行控制。
3、楼板裂缝以及大体积混凝土的技术管理
楼板裂缝一般有三种情况,分别为裂缝上下贯通;成45°倾斜方面裂开以及斜向裂缝分布在外墙转角的房间楼板上。纵向以及横向裂缝主要是出现在大面积的现浇柱的混凝土施工当中;控制裂缝要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的配合比例,最好是用小的水量,所采用的砂石水泥的比例也要做到最优化。在混凝土浇筑之前需要浸湿模板,模板和其它的制成体系必须要有刚性,而且还必须是地基能够均匀受力。对待一些混凝土不能够过度振捣,一般情况下,楼板使用平板振动器拖过一次就可以达到所需要的密实度。不能够太早拆除模板的支架,一般情况下在常温下需要两周以上的时间。
在具体拌制的时候最好是能够集中进行,可以适量掺入粉煤灰或沸石粉从而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并且能够减少混凝土的用量。如果用混凝土泵或者是塔式起重机来浇筑混凝土,发现了离析的情况发生就必须要进行二次拌制,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在施工现场附近建设搅拌站,能够节省搅拌时间和运输时间。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才能进行二次振捣,终凝后需要在上面四周筑堤灌水20~30 cm深养护,并且要随时测量温度,保证混凝土的稳定是规定的范围之内。
4、搞好施工现场试验室工作,做好屋面的防水保温工作
施工现场的试验室要能够发挥作用,严格控制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的质量,化验水泥、钢筋、砂以及石等变异性较大的材料。要根据工程结构部位的不同,进行规范的试验,为施工提出合理的混凝土的配比。在混凝土搅拌之前都需要化验材料的含水量,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保证安全施工。建筑物的屋面有两个因素是必须考虑的,一个是防水、一个是保温。采用节能材料和方法处理屋面,不但能保证质量还能使得用户减少漏水和冷热的侵袭。采用现代节能工艺,做好屋面的防水保温工作。进行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检测,要测量整个工程当中若干组,全面检测,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符合技术的要求。在施工过程当中要随时做好记录,并且归档,保证把齐全的资料记录下来,从而反映工程质量的全貌。
结语:
质量是一个企业存在的基础,技术是保障其质量的关键。工民建施工技术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贯穿于工民建施工的全过程,是一个建筑成败的关键,它深刻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和外观,甚至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工民建工程技术管理不仅需要规章制度的约束,更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各项技术的具体落实工作。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做好工民建工程技术的管理工作,应从最小的环节做起,只有工民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水平上去了,工程建设的质量才有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永锋.论房屋建筑现场的施工技术管理.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6
[2]吕冰.工民建筑施工中创新技术的应用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1(4)
[3]范俊,林程远,陈杰.工民建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控制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
[4]李东华. 如何加强工民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全面创新 [J]. 四川建筑.2006,(1).
[5]高明,李顶峰. 浅谈工民建中混凝土质量控制问题[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 (06)
【关键词】工民建;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我国的经济近年来飞速发展,建筑工程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要想在竞争的经济大潮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必须提高自身的质量,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点工作,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建筑工程领域重点发展的学科,工民建施工管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还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投资和工程施工成本的高低,最终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发展。
一、工民建施工技术管理的新观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世界全面迈入信息经济时代,我国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也逐漸开始重视对先进技术的管理。工民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管理要逐步向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角度发展。
1、可持续、生态化的技术观
目前,全世界都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理念,其基本要求是“节约世界能源、保护环境质量”。工民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管理也要逐步向可持续、生态化的方向过渡,施工中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包含了大量的技术元素,通过生态化技术设计的方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信息技术观
信息经济时代的“技术转型”必将导致“技术观”的转型,原有的工民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已经难以涵盖新技术的许多特征了,从而需要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要对新技术的对象、目的和结果等问题加以重新思考与分析,得出新的信息技术观。
二、规范管理制度
人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的约束工程的施工质量就没有保证。要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让所有员工自觉行动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要加强员工技术方面的培训,重要工种的技术一定要过硬。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当中必须要制定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并且要实行责任制,每个工序都要找到负责人。如果在施工当中遇到了开裂和渗透等质量问题,要严格安装施工的规范来进行施工,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深入分析所产生施工质量的原因,并且做到防范。保证工程质量的三个最主要的要素就是科学管理、技术精湛、规范施工,建筑企业要从源头抓起,实施科学而且有效的施工技术管理,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要加强质量管理的水平,建设高质量的建筑工程,要有严格的制度,尤其是质量的检查方面。
三、工民建施工技术的管理
1、施工中的技术创新
(1)监理技术的科学应用
在工民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重视科学监理技术的运用是。施工技术的创新,不是单纯对施工技术的发展模式与组织形式的创新,还应注重对工程施工技术的监理,确保工程施工技术的效果。如果缺少了科学监理技术的应用,工民建施工创新技术效果无法得到保证,创新技术的的应用也将无从谈起。
(2)信息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工民建施工技术在信息技术时代正面临着“技术观”的转型,这一时期需要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人员树立建筑施工技术信息化的理念,对信息技术的目的、对象以及结果等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分析。当前我国的工民建筑施工正处于施工技术转型的重要时期,必须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工民建施工阶段,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2、混凝土施工工艺的管理
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材料,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对工程建筑的技术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混凝土工艺也在不断地发展,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更是不断的发展,但是对其施工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却仍存在管理不足的现状,针对这一情况,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不断的完善其施工工艺。具体拌制时尽量集中进行,可以掺入减水剂和粉煤灰或沸石粉来减少用量和改善和易性。浇筑时用混凝土泵浇筑或者塔式起重机浇筑,发现离析要二次拌制。条件允许可以在施工现场附近设立搅拌站。在混凝土初凝之后终凝之前进行二次振捣,还可以用木拍反复抹压密实,终凝后在上面四周筑堤灌水20~30 cm深养护,随时测温,保证温度在适宜范围内。混凝土的裂缝渗漏是浇筑中容易出的病害,而伸缩缝的渗漏比裂缝渗漏还难以处理,可以采用临时性变形缝的方法进行控制。
3、楼板裂缝以及大体积混凝土的技术管理
楼板裂缝一般有三种情况,分别为裂缝上下贯通;成45°倾斜方面裂开以及斜向裂缝分布在外墙转角的房间楼板上。纵向以及横向裂缝主要是出现在大面积的现浇柱的混凝土施工当中;控制裂缝要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的配合比例,最好是用小的水量,所采用的砂石水泥的比例也要做到最优化。在混凝土浇筑之前需要浸湿模板,模板和其它的制成体系必须要有刚性,而且还必须是地基能够均匀受力。对待一些混凝土不能够过度振捣,一般情况下,楼板使用平板振动器拖过一次就可以达到所需要的密实度。不能够太早拆除模板的支架,一般情况下在常温下需要两周以上的时间。
在具体拌制的时候最好是能够集中进行,可以适量掺入粉煤灰或沸石粉从而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并且能够减少混凝土的用量。如果用混凝土泵或者是塔式起重机来浇筑混凝土,发现了离析的情况发生就必须要进行二次拌制,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在施工现场附近建设搅拌站,能够节省搅拌时间和运输时间。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才能进行二次振捣,终凝后需要在上面四周筑堤灌水20~30 cm深养护,并且要随时测量温度,保证混凝土的稳定是规定的范围之内。
4、搞好施工现场试验室工作,做好屋面的防水保温工作
施工现场的试验室要能够发挥作用,严格控制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的质量,化验水泥、钢筋、砂以及石等变异性较大的材料。要根据工程结构部位的不同,进行规范的试验,为施工提出合理的混凝土的配比。在混凝土搅拌之前都需要化验材料的含水量,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保证安全施工。建筑物的屋面有两个因素是必须考虑的,一个是防水、一个是保温。采用节能材料和方法处理屋面,不但能保证质量还能使得用户减少漏水和冷热的侵袭。采用现代节能工艺,做好屋面的防水保温工作。进行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检测,要测量整个工程当中若干组,全面检测,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符合技术的要求。在施工过程当中要随时做好记录,并且归档,保证把齐全的资料记录下来,从而反映工程质量的全貌。
结语:
质量是一个企业存在的基础,技术是保障其质量的关键。工民建施工技术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贯穿于工民建施工的全过程,是一个建筑成败的关键,它深刻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和外观,甚至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工民建工程技术管理不仅需要规章制度的约束,更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各项技术的具体落实工作。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做好工民建工程技术的管理工作,应从最小的环节做起,只有工民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水平上去了,工程建设的质量才有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永锋.论房屋建筑现场的施工技术管理.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6
[2]吕冰.工民建筑施工中创新技术的应用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1(4)
[3]范俊,林程远,陈杰.工民建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控制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
[4]李东华. 如何加强工民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全面创新 [J]. 四川建筑.2006,(1).
[5]高明,李顶峰. 浅谈工民建中混凝土质量控制问题[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