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日,儿童节。6岁的女儿捧着李刚送的玩具突然问到:“爸爸,咱家门口的变电站啥时能搬走呢?”李刚怔了一下,他不知道该如何向女儿解释,尽管近4个月来他与百余名业主一直在努力着。
他们维权的原因很简单,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座相距108米的220KV大型变电站将成为他们未来的邻居。由于担心变电站产生电磁辐射影响,买房者们提出,要么变电站搬家,要么开发商给予买房者购房重新选择权。
在买房者看来,青岛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万科)为了不影响销售故意隐瞒事实;青岛万科解释,前期未了解到变电站建设的信息;而政府的态度坚决,变电站项目依法合规。
无奈之下,这些还未入住的准业主们想到成立专门的维权公司,“抱团“维权。公司领导均由业主兼任,各部门工作人员也由业主根据特长自荐,公司所有人员没有报酬。业主们甚至自嘲为“无固定地点,无固定人员,无固定收入”的“三无公司”。
与“变电站”为邻
王成是青岛一家大型生产企业的副总经理。2010年5月,经朋友推荐看中了位于青岛福州北路的万科蓝山楼盘。至今,王成还记得令他心动的广告语:隐于繁华,城市中安静的公园式公寓。
当时,有报道称,万科蓝山将是青岛花园豪宅的顶级之作。当然,顶级首先体现在价格上。万科蓝山有99到199平米等多个户型,每平米价格从15300元至19000元不等,高于附近楼盘五六千元。开盘当日400余套房子就遭疯抢,成为“日光盘”。王成也幸运地选中了一套199平米,每平米18300元的房子。
高昂的价格决定购房主体是这个城市的精英阶层,他们中大部分是公司高管、企业老板和公务员。与以投资为目的不同,多数购房者为的是自住,不少人还买了两套。
这些购房者和王成一样,最看中的是万科的口碑和品质。在购房合同中专门列出了19条小区周边不利环境因素,供买房者参考。其中还将500米外的小学和农贸市场有可能造成噪声影响也列入其中,这令王成颇为感动。
按照合同,开发商将于2012年9月交房,但不少买房者注意到,在楼盘百米之外的山坡下一直在施工。原本以为是正在建设中的地铁,直到今年2月,一位购房者路过时竟发现施工门口竟挂着“220KV错埠岭变电站”的牌子。
准业主们一下子“炸开了锅”。在买房前万科并未说明,这些准业主们便成立了维权QQ群,准备集体找青岛万科讨个说法。
事实上,关于变电站对附近居民身体健康是否有影响的问题上一直存有争论。尽管有专家解释称变电站建于居民区无危害,但仍不能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
国际卫生组织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压输电产生的工频电磁场是可疑致癌物。2001年,英国国家辐射保护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中亦称,寓居在高压线周边,有电磁辐射下的儿童,其白血病发病率比寓居在别处的儿童的高出一倍。
目前,中国对于变电站安全距离并未有明确规定。
凑巧的是,一名业主正是一家设计院的变电站设计师。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变电站的危害主要是噪声和电磁辐射污染。“我可以接受它的存在,但必须拿出长期的观测报告数据证明它对人体无害。”
专业维权公司
在王成看来,不论变电站工程是否合规,一墙之隔的居民都应该有知情权,而作为万科也应在消费者买房之前予以说明。2012年2月17日,在与万科沟通无果之后,100余名准业主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大家商议后认为仅靠个人维权有些势单力孤,可以成立一个业主委员会与开发商沟通。可按规定,在入住之前,不能成立业委会。“那我们就成立一个公司,专门维权。”一位业主建议。
大家一拍即合,3月15日,业主们成立了名为业维盈胜的咨询公司,寓意为业主维权胜利。而这家经营范围只有“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公司下设法务部、行政部、财务部等五个部门,但只做一件事,为万科蓝山的业主们维权。
在王成看来,正是“三无公司”的聚合作用,将业主们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搞IT公司的业主建起了业主维权论坛,做广告公司的负责策划活动,开房产公司的则成了大家的“军师”。
“大部分钱都是自己垫的,但我们这些业主并不缺钱,更不缺房,就是希望通过这种维权方式争取我们应有的权利。”李刚是QQ群里的活跃分子,经营着一家销售额过亿的外贸公司。
从3月份起,业主们发起了一系列活动,“珍爱生命让大型变电站远离人群”万名环保人士签名;租赁青岛房展会展台,发放“买房攻略”的公益手册;穿上印有标语的T恤,搞了一场抗议欺诈的行为艺术。
不仅如此,业主们还组织了一场募集维权互助基金的拍卖会,而拍卖品仅是印有“良”“知”“220KV”等字样的T恤,共募得23万元。
4月28日,青岛万科就此发布官方声明,称蓝山项目销售过程中,不存在任何违规、违约情况,万科不存在应尽而未尽的义务。同时称,由于前期未了解到变电站建设的信息,未及时列入不利因素进行公示,对此向购房者表示歉意,但不能接受缺乏法律、合同依据的退房、索赔要求。
谁之过
然而,业主们对于万科的回应并不接受。业主们的逻辑很简单,如此大的变电站在建设之前,政府不可能不告知这家著名的房产公司。其实,在“三无公司”成立之初,业主们就确立了“理性维权,靠证据说话”的思路,而找变电站违规和万科隐瞒实情的“证据”成为公司的头等大事。
为此,业主们专门学习了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并制作成流程图。随后,业主们根据流程图进行查阅资料的分工,最终明确要上门拜访规划局和环保局等部门,提出信息公开申请。
很快,一位业主通过私人关系拿到了该变电站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以下简称环评报告)。而另一位业主,通过申请在青岛市规划局要到了变电站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以及规划图等。
业主刘明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对于项目审批和环境测评轻车熟路,当他仔细研究这几份文件后却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在这份由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所作的环评报告中,其编制时间为2007年12月30日,而规划局的选址意见书的时间为2009年11月30日。“地址还没选好,环评报告就出来了?这就相当于孩子还没有出生就已经上了户口。”刘明说。
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是,环评报告中的示意图与规划局的规划图相比,不论是变电站的面积、布局还是大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前者的变电站还建在山上,面积为6733平方米,而后者是建于现在的山下位置,面积缩小至3655平方米。“按照规定,项目位置发生变化要重新进行环评的。”刘明说,多次要求变电站重新进行环评均未果。“仅从项目审批程序来说,就是不合规的。”李刚补充道。
4月25日,业主们来到青岛市环保局申请公开万科蓝山项目的环评报告,同时环保局还提供了一份万科蓝山项目环评委托方——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向环保局作出的一份情况说明文件。这份说明中提到,在2010年对万科蓝山项目进行环评时考虑到该变电工程对万科蓝山所处电磁辐射环境没有直接影响,因此没有对相关内容进行评价。
在业主看来,这恰恰说明青岛万科事先知道变电站存在的情况,只是万科担心大型变电站的存在影响销售故未告知买房者。
但青岛万科客户关系中心负责人廖志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万科事先对于此项目确不知情。“我们和客户的知情渠道是一样的。”在得知此消息后,青岛万科多次与当地政府和电力部门进行沟通,了解到审批过程并无问题,但万科也曾多次向政府提出变电站搬迁事宜。“我们比业主着急,其实我们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廖志火说,万科蓝山项目销售受到致命影响,原来都是“日光盘”,可二期之后销售量很低。
事实上,青岛市政府曾就此事召开专门会议。《中国新闻周刊》获得的一份《专题研究错埠岭变电站信访事项》的会议纪要中称,3月1日,青岛市市委常委牛俊宪主持召开会议,指出该电站能否按期完成,将直接影响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
会议指出,万科公司在出售房屋时,对购房介绍或宣传内容可能有缺失,存在信息不实、不对称问题,并要求万科公司服从大局,讲求企业信誉、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妥善处理好此问题。
廖志火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万科目前已投资一千万,植绿增绿改善环境,并将靠近变电站一侧的围网改造成实体围墙,让业主从心理上消除顾虑。同时,万科还会在变电站投入使用后,聘请专业机构在蓝山项目内作一次电磁辐射检测,并将检测数据在蓝山项目公示。如果检测数据不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万科将与业主携手维权。
《中国新闻周刊》就变电站审批一事曾多次联系青岛环保局和规划局,然而截至发稿时止,均未得到回复。
(应受访者要求,业主均为化名)
他们维权的原因很简单,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座相距108米的220KV大型变电站将成为他们未来的邻居。由于担心变电站产生电磁辐射影响,买房者们提出,要么变电站搬家,要么开发商给予买房者购房重新选择权。
在买房者看来,青岛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万科)为了不影响销售故意隐瞒事实;青岛万科解释,前期未了解到变电站建设的信息;而政府的态度坚决,变电站项目依法合规。
无奈之下,这些还未入住的准业主们想到成立专门的维权公司,“抱团“维权。公司领导均由业主兼任,各部门工作人员也由业主根据特长自荐,公司所有人员没有报酬。业主们甚至自嘲为“无固定地点,无固定人员,无固定收入”的“三无公司”。
与“变电站”为邻
王成是青岛一家大型生产企业的副总经理。2010年5月,经朋友推荐看中了位于青岛福州北路的万科蓝山楼盘。至今,王成还记得令他心动的广告语:隐于繁华,城市中安静的公园式公寓。
当时,有报道称,万科蓝山将是青岛花园豪宅的顶级之作。当然,顶级首先体现在价格上。万科蓝山有99到199平米等多个户型,每平米价格从15300元至19000元不等,高于附近楼盘五六千元。开盘当日400余套房子就遭疯抢,成为“日光盘”。王成也幸运地选中了一套199平米,每平米18300元的房子。
高昂的价格决定购房主体是这个城市的精英阶层,他们中大部分是公司高管、企业老板和公务员。与以投资为目的不同,多数购房者为的是自住,不少人还买了两套。
这些购房者和王成一样,最看中的是万科的口碑和品质。在购房合同中专门列出了19条小区周边不利环境因素,供买房者参考。其中还将500米外的小学和农贸市场有可能造成噪声影响也列入其中,这令王成颇为感动。
按照合同,开发商将于2012年9月交房,但不少买房者注意到,在楼盘百米之外的山坡下一直在施工。原本以为是正在建设中的地铁,直到今年2月,一位购房者路过时竟发现施工门口竟挂着“220KV错埠岭变电站”的牌子。
准业主们一下子“炸开了锅”。在买房前万科并未说明,这些准业主们便成立了维权QQ群,准备集体找青岛万科讨个说法。
事实上,关于变电站对附近居民身体健康是否有影响的问题上一直存有争论。尽管有专家解释称变电站建于居民区无危害,但仍不能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
国际卫生组织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压输电产生的工频电磁场是可疑致癌物。2001年,英国国家辐射保护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中亦称,寓居在高压线周边,有电磁辐射下的儿童,其白血病发病率比寓居在别处的儿童的高出一倍。
目前,中国对于变电站安全距离并未有明确规定。
凑巧的是,一名业主正是一家设计院的变电站设计师。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变电站的危害主要是噪声和电磁辐射污染。“我可以接受它的存在,但必须拿出长期的观测报告数据证明它对人体无害。”
专业维权公司
在王成看来,不论变电站工程是否合规,一墙之隔的居民都应该有知情权,而作为万科也应在消费者买房之前予以说明。2012年2月17日,在与万科沟通无果之后,100余名准业主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大家商议后认为仅靠个人维权有些势单力孤,可以成立一个业主委员会与开发商沟通。可按规定,在入住之前,不能成立业委会。“那我们就成立一个公司,专门维权。”一位业主建议。
大家一拍即合,3月15日,业主们成立了名为业维盈胜的咨询公司,寓意为业主维权胜利。而这家经营范围只有“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公司下设法务部、行政部、财务部等五个部门,但只做一件事,为万科蓝山的业主们维权。
在王成看来,正是“三无公司”的聚合作用,将业主们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搞IT公司的业主建起了业主维权论坛,做广告公司的负责策划活动,开房产公司的则成了大家的“军师”。
“大部分钱都是自己垫的,但我们这些业主并不缺钱,更不缺房,就是希望通过这种维权方式争取我们应有的权利。”李刚是QQ群里的活跃分子,经营着一家销售额过亿的外贸公司。
从3月份起,业主们发起了一系列活动,“珍爱生命让大型变电站远离人群”万名环保人士签名;租赁青岛房展会展台,发放“买房攻略”的公益手册;穿上印有标语的T恤,搞了一场抗议欺诈的行为艺术。
不仅如此,业主们还组织了一场募集维权互助基金的拍卖会,而拍卖品仅是印有“良”“知”“220KV”等字样的T恤,共募得23万元。
4月28日,青岛万科就此发布官方声明,称蓝山项目销售过程中,不存在任何违规、违约情况,万科不存在应尽而未尽的义务。同时称,由于前期未了解到变电站建设的信息,未及时列入不利因素进行公示,对此向购房者表示歉意,但不能接受缺乏法律、合同依据的退房、索赔要求。
谁之过
然而,业主们对于万科的回应并不接受。业主们的逻辑很简单,如此大的变电站在建设之前,政府不可能不告知这家著名的房产公司。其实,在“三无公司”成立之初,业主们就确立了“理性维权,靠证据说话”的思路,而找变电站违规和万科隐瞒实情的“证据”成为公司的头等大事。
为此,业主们专门学习了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并制作成流程图。随后,业主们根据流程图进行查阅资料的分工,最终明确要上门拜访规划局和环保局等部门,提出信息公开申请。
很快,一位业主通过私人关系拿到了该变电站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以下简称环评报告)。而另一位业主,通过申请在青岛市规划局要到了变电站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以及规划图等。
业主刘明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对于项目审批和环境测评轻车熟路,当他仔细研究这几份文件后却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在这份由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所作的环评报告中,其编制时间为2007年12月30日,而规划局的选址意见书的时间为2009年11月30日。“地址还没选好,环评报告就出来了?这就相当于孩子还没有出生就已经上了户口。”刘明说。
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是,环评报告中的示意图与规划局的规划图相比,不论是变电站的面积、布局还是大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前者的变电站还建在山上,面积为6733平方米,而后者是建于现在的山下位置,面积缩小至3655平方米。“按照规定,项目位置发生变化要重新进行环评的。”刘明说,多次要求变电站重新进行环评均未果。“仅从项目审批程序来说,就是不合规的。”李刚补充道。
4月25日,业主们来到青岛市环保局申请公开万科蓝山项目的环评报告,同时环保局还提供了一份万科蓝山项目环评委托方——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向环保局作出的一份情况说明文件。这份说明中提到,在2010年对万科蓝山项目进行环评时考虑到该变电工程对万科蓝山所处电磁辐射环境没有直接影响,因此没有对相关内容进行评价。
在业主看来,这恰恰说明青岛万科事先知道变电站存在的情况,只是万科担心大型变电站的存在影响销售故未告知买房者。
但青岛万科客户关系中心负责人廖志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万科事先对于此项目确不知情。“我们和客户的知情渠道是一样的。”在得知此消息后,青岛万科多次与当地政府和电力部门进行沟通,了解到审批过程并无问题,但万科也曾多次向政府提出变电站搬迁事宜。“我们比业主着急,其实我们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廖志火说,万科蓝山项目销售受到致命影响,原来都是“日光盘”,可二期之后销售量很低。
事实上,青岛市政府曾就此事召开专门会议。《中国新闻周刊》获得的一份《专题研究错埠岭变电站信访事项》的会议纪要中称,3月1日,青岛市市委常委牛俊宪主持召开会议,指出该电站能否按期完成,将直接影响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
会议指出,万科公司在出售房屋时,对购房介绍或宣传内容可能有缺失,存在信息不实、不对称问题,并要求万科公司服从大局,讲求企业信誉、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妥善处理好此问题。
廖志火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万科目前已投资一千万,植绿增绿改善环境,并将靠近变电站一侧的围网改造成实体围墙,让业主从心理上消除顾虑。同时,万科还会在变电站投入使用后,聘请专业机构在蓝山项目内作一次电磁辐射检测,并将检测数据在蓝山项目公示。如果检测数据不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万科将与业主携手维权。
《中国新闻周刊》就变电站审批一事曾多次联系青岛环保局和规划局,然而截至发稿时止,均未得到回复。
(应受访者要求,业主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