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不证自明的事,其实是人们经过长时间努力换来的,比方说平等。
1655年,荷兰使节哥页与开泽来到了北京。这两位使节事事顺从要求,他们俯伏在皇帝面前,他们在皇帝的圣讳、诏书和宝座之前恭行了三跪九叩首的礼节。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事情慢慢发生了变化。1793年,英国使节马戛尔尼一行来到中国,礼仪问题成了当时最大的矛盾。当时接待的官员三番五次给马戛尔尼讲解中国的礼仪,并要求他觐见乾隆皇帝时行三跪九叩礼,但被马戛尔尼拒绝了。他说:“敝使系西方独立国帝王所派之钦使,与贵国附庸国君主所遣使不同,贵国必欲以中国礼节相强,敝使抵死不敢奉教。”
从近代历史看,西方人到中国后,逼迫中国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但他们的一个重要诉求就是平等。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作了明白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过去,我们常常强调西方侵略者对我们不平等,但同时又把中国封建主义以夏傲夷的不平等置于视野之外。带来不平等条约的西方人却又向中国要求平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历史鞭笞。半是势力的压力,半是理的悟通,两者作用之下官场文牍和私人著述中由夷到洋的词汇变换,反映了西人西事在中国的升值。”历史学家蒋廷黻则说:“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后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不少知识分子意识到,专制制度下民众间的平等不是真正的平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之所以对传统有猛烈批判,这是其中原因之一。
经过长期的公民教育,可以说,目前国民的平等意识在不断加强。人们逐渐意识到,平等意味着人格的平等,并且要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享有相等待遇,即权利与机会的平等。大家也明白,只有人人平等了,才能獲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有些人尽管把平等时常挂在嘴边,但并不服膺其价值理念,更不会去践行。除了部分人依然受传统影响,坚持男尊女卑这类思想外,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方面,有人错误地理解平等之价值,觉得人与人本来就存在差异,无论天赋还是能力都不尽相同,那么自然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谓人人生而平等只是梦话。
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一个人尽管很努力,但为的只是成为“人上人”,进而具有了某种可以看不起人的优越感,同时减少被人看不起的耻辱感。可是,在长长的鄙视链里,谁又是常胜将军呢?所以鲁迅才说:“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废去‘老爷’的称号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
另一方面,一些人喜欢“以史为鉴”,也有自己的一套实践哲学,因此从内心不相信有机会平等或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事。既然处处不平等,那就只能“争先恐后”寻求权力的庇佑。这一点,恐怕更值得我们警惕与深思。
1655年,荷兰使节哥页与开泽来到了北京。这两位使节事事顺从要求,他们俯伏在皇帝面前,他们在皇帝的圣讳、诏书和宝座之前恭行了三跪九叩首的礼节。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事情慢慢发生了变化。1793年,英国使节马戛尔尼一行来到中国,礼仪问题成了当时最大的矛盾。当时接待的官员三番五次给马戛尔尼讲解中国的礼仪,并要求他觐见乾隆皇帝时行三跪九叩礼,但被马戛尔尼拒绝了。他说:“敝使系西方独立国帝王所派之钦使,与贵国附庸国君主所遣使不同,贵国必欲以中国礼节相强,敝使抵死不敢奉教。”
从近代历史看,西方人到中国后,逼迫中国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但他们的一个重要诉求就是平等。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作了明白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过去,我们常常强调西方侵略者对我们不平等,但同时又把中国封建主义以夏傲夷的不平等置于视野之外。带来不平等条约的西方人却又向中国要求平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历史鞭笞。半是势力的压力,半是理的悟通,两者作用之下官场文牍和私人著述中由夷到洋的词汇变换,反映了西人西事在中国的升值。”历史学家蒋廷黻则说:“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后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不少知识分子意识到,专制制度下民众间的平等不是真正的平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之所以对传统有猛烈批判,这是其中原因之一。
经过长期的公民教育,可以说,目前国民的平等意识在不断加强。人们逐渐意识到,平等意味着人格的平等,并且要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享有相等待遇,即权利与机会的平等。大家也明白,只有人人平等了,才能獲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有些人尽管把平等时常挂在嘴边,但并不服膺其价值理念,更不会去践行。除了部分人依然受传统影响,坚持男尊女卑这类思想外,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方面,有人错误地理解平等之价值,觉得人与人本来就存在差异,无论天赋还是能力都不尽相同,那么自然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谓人人生而平等只是梦话。
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一个人尽管很努力,但为的只是成为“人上人”,进而具有了某种可以看不起人的优越感,同时减少被人看不起的耻辱感。可是,在长长的鄙视链里,谁又是常胜将军呢?所以鲁迅才说:“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废去‘老爷’的称号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
另一方面,一些人喜欢“以史为鉴”,也有自己的一套实践哲学,因此从内心不相信有机会平等或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事。既然处处不平等,那就只能“争先恐后”寻求权力的庇佑。这一点,恐怕更值得我们警惕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