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地籍测绘技术不断更新,其管理任务也日趋复杂化,专业化、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模式促使着现代地籍测绘技术趋于多元化发展方向,为满足不同测绘需求对精度的要求,本文笔者基于理论学习的参考和实践经验的应用,就现代土地测量中地籍测绘技术的精度要求与测量模式进行简要分析,旨在规范测量技术,提高测绘精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盼为读者参考。
关键词:地籍测绘;精度要求;测量模式
引言:所谓地籍测绘,其实施目的在于精确测定地块权属界线的界址点的实时坐标,进而将地块及其所属物的相关要素(包括面积大小、地理位置、利用状况及权属关系)准确的绘制于图纸上,同时记录于专业性的表册中,其测量成果包括地籍册、地籍图与数据集,其中数据集包含界址点与控制点坐标等内容,其精度控制是为当前地籍测绘技术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地籍测绘技术的精度要求
1.1地籍控制测量
从整体到局部,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作为地籍控制测量的基本原则,其中分级控制布网可分级布置,也可越级实施。基本控制测量与地籍平面控制测量作为地籍控制测量的两种形式,其中基本控制测量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控制网的布置可按相应的等级布设三角网(锁)、测边网、导线网及GPS网。地籍平面控制测量是在基本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实施测量任务,分为Ⅰ、Ⅱ两个等级,为达到规定测量的目的,其网线的布置需适应于相应等级的要求,进而为后期测量任务的实施做好准备。
在坐标系统的选择上,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应尽量采用国家统一的坐标系统,如遇一些地区条件不具备时,可适当选择地方性坐标系统或任意坐标系统。精度指标作为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其对GPS网技术设计过程中观测数据、观测计划布设方案的误差与结果可靠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地籍控制测量精度的确定,其是依据地籍图精度与界址点精度共同而定,根据国家《地籍测量规范》(CH5002-94)的规定,地籍控制测量误差需控制在±5cm范围内。
1.2地籍碎部测量
地物点与界址点坐标的获取作为地籍碎部测量的主要内容,其包括土地权属界址点、界址线、境界线以及房屋与其他构筑物实地轮廓的测定,同时对街道、公路与铁路等交通线路和涂滩、海岸等主要设施实施测绘。界址点坐标的获取是在某一特定坐标系统中通过测量手段的应用而完成,在空间属性上是为边界线或界址线的转折点,其以数据的形式实现地理位置的表达。对于界址点坐标精度的控制,其具体选择以界址点的重要程度与测区土地经济价值综合而定,受于我国广阔的地域和經济发展差异的影响,从不同等级上对界址点的精度要求实施的划分。
2.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测量模式
由于地籍测量具有超强的专业性与超高的精度要求,且其数据成果具有法律效力,在时间上对于配套的成果资料具有较强的限制性,同步变更需及时,因此,从专业性角度来讲,现代地籍测量所应用的测绘技术主要包含GPS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四种模式。受技术手段与应用环境的影响,以上四种模式在各自的应用特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可通过互补的方式使得地籍信息采集实现全面覆盖。
2.1地籍测绘的基本原理分析
全站仪记录或全站仪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直接记录是为数据采集主要的应用方法,在将全站仪与计算机利用标准数据线连接并经Windows下超级终端的处理,便可实现数据的传输,数据处理则以C语言的编程为主实施操作。图形的绘制在结合草图编绘完成后,可利用AutoCAD软件对其进行细化处理,并用数字化地籍图绘制软件做最后的处理。一般情况下,测量人员可选用静态GPS网对数字化地籍测量实施基本控制,加密控制则需利用导线(网)和动态GPS的实施来完成,最后利用支导线(点)补充测站点,结合全站仪与动态GPS碎部数据的采集,通过CASS7.0软件的处理辅助成图,最后利用绘图仪实现自动出图。
2.2 GPS测量模式
为确保精度要求,现代地籍测量对于整个测区的控制,主要是通过GPS来实现。在RTK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GPS+RTK技术在测量领域的发展几乎达到了整体覆盖,该模式可将地籍要素坐标信息实施获取,在确保地籍测量精度实现高标准的前提下,将检验后的测量成果提供于作业现场,进而可避免外业返工的麻烦和摆脱后期处理的负担。
2.2.1GPS-RTK接收机+测图软件
GPS-RTK接收机作为一种快速、实时、远距离、高精度的数据采集设备,在对各方面地籍要素在野外进行实地测量完成后,通过GPS处理软件的应用,对采集数据实施预处理,然后按照格式的划分将其存储于数据文件中,并将草图配绘以供测图软件实施编辑后形成成果图。
2.2.2GPS-RTK接收机+全站仪+掌上电脑+测图软件
通过该模式的运用,可以有效的将集中数字测量模式的缺陷进行消除,充分发挥各组成部分的优势,进而可测绘任意比例由于任何地形的地籍图,对于内、外业一体化地籍信息的采集,实现了高效率、高精度、高速度且全天候、无障碍的工作模式。
2.3数字摄影与遥感模式
数字影像测量与遥感模式在现代地籍测量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平台以及快速机动、高光谱、高分辨率等技术在航空航天影响信息获取中的应用,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数据的来源随之实现了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技术,以双天线SAR系统、激光测距系统(LIDAR)、数字摄像机、激光成像雷达、GPS/INS为主体的机载三维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多种数据获取手段的迅速发展,在完成地籍线划图测绘的同时也可获得各种专题的地籍图,同时也对土地利用与资源调查实现了卫星遥感动态监测,以此可对地籍测量的变更做到及时性的参照。由于地籍测量具有较高的精度要求,而数字摄影测量对于数据采集主要以大比例尺航空像片为对象,因此,当地籍数据采用该技术在航片上实施采集时,则需利用光束法和航测区域网法对目标点与控制点进行平差(亦称空三加密)处理,再利用数字影像专用软件实施数据处理后,地籍测量任务的内外业工作便可完成。
2.4内业扫描数字化模式
通过扫描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原有地籍图或地形图地籍要素数据实施数字化处理,并通过上述两种模式将界址点的坐标测量、计算而出,也可在计算机内输入已有界址点坐标数据,并通过叠加处理两部分数据,以及利用专用数据软件的操作,从而将地籍图与各种表册从中获取。
近年来,随着“准地籍测量”内业扫描数字化模式的发展,该技术的应用是以测区内的地籍图或地形图具有较强的现时性为前提条件,并需保证目标点与控制点信息完整,其具体应用是对原有地图中的街坊、街道等要素结合地籍数据信息实施标号过程中,如若出现地名、街名、牌号等精度不够或标示不清时,可在以后进行地籍调查时实施变更填补处理。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地籍测绘技术基本原理的分析,以控制测量和碎步测量两方面论述了其精度控制要求,并结合我国地籍测绘技术发展与应用情况,就目前常用测量模式的优缺点及其应用特征进行了阐述,在其标准化发展的基础上,以此更好的促进地籍测绘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方向实现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章强,戴潇磊.现代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6(2).
[2]宋小波. 地籍测绘的精度要求及测量模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6).
[3]刘英,张峰松.GPS-RTK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5(13):65-68.
关键词:地籍测绘;精度要求;测量模式
引言:所谓地籍测绘,其实施目的在于精确测定地块权属界线的界址点的实时坐标,进而将地块及其所属物的相关要素(包括面积大小、地理位置、利用状况及权属关系)准确的绘制于图纸上,同时记录于专业性的表册中,其测量成果包括地籍册、地籍图与数据集,其中数据集包含界址点与控制点坐标等内容,其精度控制是为当前地籍测绘技术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地籍测绘技术的精度要求
1.1地籍控制测量
从整体到局部,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作为地籍控制测量的基本原则,其中分级控制布网可分级布置,也可越级实施。基本控制测量与地籍平面控制测量作为地籍控制测量的两种形式,其中基本控制测量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控制网的布置可按相应的等级布设三角网(锁)、测边网、导线网及GPS网。地籍平面控制测量是在基本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实施测量任务,分为Ⅰ、Ⅱ两个等级,为达到规定测量的目的,其网线的布置需适应于相应等级的要求,进而为后期测量任务的实施做好准备。
在坐标系统的选择上,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应尽量采用国家统一的坐标系统,如遇一些地区条件不具备时,可适当选择地方性坐标系统或任意坐标系统。精度指标作为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其对GPS网技术设计过程中观测数据、观测计划布设方案的误差与结果可靠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地籍控制测量精度的确定,其是依据地籍图精度与界址点精度共同而定,根据国家《地籍测量规范》(CH5002-94)的规定,地籍控制测量误差需控制在±5cm范围内。
1.2地籍碎部测量
地物点与界址点坐标的获取作为地籍碎部测量的主要内容,其包括土地权属界址点、界址线、境界线以及房屋与其他构筑物实地轮廓的测定,同时对街道、公路与铁路等交通线路和涂滩、海岸等主要设施实施测绘。界址点坐标的获取是在某一特定坐标系统中通过测量手段的应用而完成,在空间属性上是为边界线或界址线的转折点,其以数据的形式实现地理位置的表达。对于界址点坐标精度的控制,其具体选择以界址点的重要程度与测区土地经济价值综合而定,受于我国广阔的地域和經济发展差异的影响,从不同等级上对界址点的精度要求实施的划分。
2.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测量模式
由于地籍测量具有超强的专业性与超高的精度要求,且其数据成果具有法律效力,在时间上对于配套的成果资料具有较强的限制性,同步变更需及时,因此,从专业性角度来讲,现代地籍测量所应用的测绘技术主要包含GPS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四种模式。受技术手段与应用环境的影响,以上四种模式在各自的应用特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可通过互补的方式使得地籍信息采集实现全面覆盖。
2.1地籍测绘的基本原理分析
全站仪记录或全站仪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直接记录是为数据采集主要的应用方法,在将全站仪与计算机利用标准数据线连接并经Windows下超级终端的处理,便可实现数据的传输,数据处理则以C语言的编程为主实施操作。图形的绘制在结合草图编绘完成后,可利用AutoCAD软件对其进行细化处理,并用数字化地籍图绘制软件做最后的处理。一般情况下,测量人员可选用静态GPS网对数字化地籍测量实施基本控制,加密控制则需利用导线(网)和动态GPS的实施来完成,最后利用支导线(点)补充测站点,结合全站仪与动态GPS碎部数据的采集,通过CASS7.0软件的处理辅助成图,最后利用绘图仪实现自动出图。
2.2 GPS测量模式
为确保精度要求,现代地籍测量对于整个测区的控制,主要是通过GPS来实现。在RTK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GPS+RTK技术在测量领域的发展几乎达到了整体覆盖,该模式可将地籍要素坐标信息实施获取,在确保地籍测量精度实现高标准的前提下,将检验后的测量成果提供于作业现场,进而可避免外业返工的麻烦和摆脱后期处理的负担。
2.2.1GPS-RTK接收机+测图软件
GPS-RTK接收机作为一种快速、实时、远距离、高精度的数据采集设备,在对各方面地籍要素在野外进行实地测量完成后,通过GPS处理软件的应用,对采集数据实施预处理,然后按照格式的划分将其存储于数据文件中,并将草图配绘以供测图软件实施编辑后形成成果图。
2.2.2GPS-RTK接收机+全站仪+掌上电脑+测图软件
通过该模式的运用,可以有效的将集中数字测量模式的缺陷进行消除,充分发挥各组成部分的优势,进而可测绘任意比例由于任何地形的地籍图,对于内、外业一体化地籍信息的采集,实现了高效率、高精度、高速度且全天候、无障碍的工作模式。
2.3数字摄影与遥感模式
数字影像测量与遥感模式在现代地籍测量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平台以及快速机动、高光谱、高分辨率等技术在航空航天影响信息获取中的应用,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数据的来源随之实现了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技术,以双天线SAR系统、激光测距系统(LIDAR)、数字摄像机、激光成像雷达、GPS/INS为主体的机载三维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多种数据获取手段的迅速发展,在完成地籍线划图测绘的同时也可获得各种专题的地籍图,同时也对土地利用与资源调查实现了卫星遥感动态监测,以此可对地籍测量的变更做到及时性的参照。由于地籍测量具有较高的精度要求,而数字摄影测量对于数据采集主要以大比例尺航空像片为对象,因此,当地籍数据采用该技术在航片上实施采集时,则需利用光束法和航测区域网法对目标点与控制点进行平差(亦称空三加密)处理,再利用数字影像专用软件实施数据处理后,地籍测量任务的内外业工作便可完成。
2.4内业扫描数字化模式
通过扫描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原有地籍图或地形图地籍要素数据实施数字化处理,并通过上述两种模式将界址点的坐标测量、计算而出,也可在计算机内输入已有界址点坐标数据,并通过叠加处理两部分数据,以及利用专用数据软件的操作,从而将地籍图与各种表册从中获取。
近年来,随着“准地籍测量”内业扫描数字化模式的发展,该技术的应用是以测区内的地籍图或地形图具有较强的现时性为前提条件,并需保证目标点与控制点信息完整,其具体应用是对原有地图中的街坊、街道等要素结合地籍数据信息实施标号过程中,如若出现地名、街名、牌号等精度不够或标示不清时,可在以后进行地籍调查时实施变更填补处理。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地籍测绘技术基本原理的分析,以控制测量和碎步测量两方面论述了其精度控制要求,并结合我国地籍测绘技术发展与应用情况,就目前常用测量模式的优缺点及其应用特征进行了阐述,在其标准化发展的基础上,以此更好的促进地籍测绘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方向实现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章强,戴潇磊.现代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6(2).
[2]宋小波. 地籍测绘的精度要求及测量模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6).
[3]刘英,张峰松.GPS-RTK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5(1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