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就是说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
实践证明,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好多新奇的想法、独特的见解、创造性的做法都能在课堂上体现出中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发展阶段,不可能一次性地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例如,遇到问题如何解决,发现错误怎么办,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这就需要进行反思。而在具体学习中缺乏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探讨,这就造成他们在学习上事倍功半的结果。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
1 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2 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
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3 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境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受具体情境制约,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4 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
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中掌握知识。
5 要求学生建立数学学习档案
学习档案包括一段时期内与学习有关的全部资料,可以是数学作业本、试卷、课堂笔记、作业改错记录、考后分析表等汇编集,也可以是从数学杂志、报纸及其他课外书籍等收集来的材料、记录等,也可以是学生的自我小结、数学学习日记等其他学习作品。学习档案是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参考。通过它,学生可以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学习的进步,了解自己学习状况的发展趋势,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确定个人发展方向和促进自身的成熟。学生通过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可以不断地回顾自己档案中的内容,并不断地改进它们,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鼓励者,给学生创设和睦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教师在探索过程中抛砖引玉,使问题得到解决,达到研究的目的,培养他们探究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世纪中学)
实践证明,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好多新奇的想法、独特的见解、创造性的做法都能在课堂上体现出中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发展阶段,不可能一次性地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例如,遇到问题如何解决,发现错误怎么办,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这就需要进行反思。而在具体学习中缺乏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探讨,这就造成他们在学习上事倍功半的结果。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
1 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2 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
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3 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境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受具体情境制约,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4 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
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中掌握知识。
5 要求学生建立数学学习档案
学习档案包括一段时期内与学习有关的全部资料,可以是数学作业本、试卷、课堂笔记、作业改错记录、考后分析表等汇编集,也可以是从数学杂志、报纸及其他课外书籍等收集来的材料、记录等,也可以是学生的自我小结、数学学习日记等其他学习作品。学习档案是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参考。通过它,学生可以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学习的进步,了解自己学习状况的发展趋势,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确定个人发展方向和促进自身的成熟。学生通过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可以不断地回顾自己档案中的内容,并不断地改进它们,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鼓励者,给学生创设和睦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教师在探索过程中抛砖引玉,使问题得到解决,达到研究的目的,培养他们探究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世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