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来博茨瓦纳之前,从博出差回国的同事拿出一大包牛肉干在办公室分享,并开玩笑说是博茨瓦纳的特产。薄薄的黑红色的极有韧性的肉片,爆发出浓郁的纯正的牛肉香味,溢满唇齿——这是和国内的牛肉截然不同的味道,仿佛可以感觉到这头牛“生前”一定是饮食健康锻炼充分!同事不失时机恰到好处的“推介”:“博茨瓦纳拥有世界上最棒的牛肉,那里牛肉是可以放心生吃的。而且,博茨瓦纳出产的牛肉有60%出口欧盟,是牛肉出口欧洲最多的国家。”接着,同事扬扬手中的牛肉干:“这就是用生牛肉腌制风干的……”自己居然在不知不觉中心甘情愿地吃了生肉!眼前突然出现了丛林、茅草屋、篝火、穿着皮裙的男女,还有血淋淋的肉——余味绕齿的博茨瓦纳生牛肉干把我带进了原生态的纯粹。这大概算是自己对博茨瓦纳的最初印象。
看你富不富,数牛就知道
进入位于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很快就会发现这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与牛联系在一起的。原来,总面积58万平方公里的博茨瓦纳,大部分属热带草原性气候,这里虽然耕地不多,但拥有广阔的草原,这为养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条件。博茨瓦纳的人口近170万,约有80%的人直接或间接从事养牛业。该国约有240万头牛,最多的时候曾超过500万头。在非洲,博茨瓦纳人均占有牛的数量远超其他国家,高居榜首。
在这个国家,一个人的财富同饲养的牛数是成正比的:牛越多,显得越富有,其社会地位就越高。人们将自己的财富以牛的形式“储存”起来,手中有了钱,往往不会存银行,而是积攒起来买牛。缺钱花就卖几头牛。所以,上至部落大酋长及军政高官,下至平民百姓,少者拥有几头或十几头牛,多者数百头乃至上千头牛。商行老板、大企业主和那些高级官员拥有数千头牛,在当地并不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饲养万余头牛的农场主在这个国家为数不少。有人开玩笑说,在博茨瓦纳,牛的“普及率”比手机更高。
住在城市的人基本都在农村有农场,在那里养着牛。平时在城市工作,由亲属或雇人看管农场的牛。一到周末和节假日,便驱车到农场,放牧耕种,享受田园生活。返城时,常常会带回满满一车农产品,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其乐无穷。在首都哈博罗内市,每到周末之际,一辆一辆的小汽车从机关大院或居民住宅区驶出来,经过市区,奔向郊外。车内或是一家人,或是单身汉,他们都是利用周末去牧场探视自己的牛群,其中不乏各级官员,甚至包括政府部长。
撞死牛比撞死人的惩罚更重
博茨瓦纳人将周末同牛在一起度过视为人生最大乐趣和享受。来到牧场,天广地阔,空气清新,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全部财产一一牛,浮动眼前,使人产生一种异乎寻常的满足感。说来非常有趣,博茨瓦纳的牛似乎都性情温顺,放起牧来极其省心。只要有草有水,它们吃饱喝足后就在原地休息,一
般不会走散,几乎从未见到过这些散养的牛群后面跟着牧牛人。当地人说,这里一般也不会有人偷牛或抢牛,而且,牛角上都挂着写有主人姓名、地址、电话的小木牌,如果走失了也会有好心人打电话通知主人或者将牛送到主人的牧场。
但,博茨瓦纳的牛也有“霸道”的一面。有时,在公路旁觅食的牛,也会“心血来潮”想到公路上当一回机动车。于是,就会出现严重的占道和堵塞情况。当然,司机们反应都很迅速,而且礼让。但牛脾气上来,司机们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于是,有某些喜欢睡在黑暗无灯的公路上的牛就在梦中丧了命。路边的死牛通常不会有人清理或随便捡走,直到牛主人出现进行处理。据说,在博茨瓦纳撞死一头牛比撞死一个人的惩罚还要严重。这大概与该国的法律体系有关吧。
在博茨瓦纳,外来之人会切身感受到自己处在一个牛的世界里。在哈博罗内的大街小巷,许多人的着装上印着牛的图案,商店里许多商品以牛作商标,流通的货币上铸有一头公牛……总统府和议会大厦上方挂着的巨大国徽中央是醒目的牛头像;驾车在马路上行进时不时会被一群群膘肥体壮的牛挡住。
博茨瓦纳的全国性节日很多,但最热闹的要数每年七月举行的牛的展览和评比活动的博览会,届时人山人海,牛山牛海,规格隆重。庆祝节日或者举办某项传统仪式,博茨瓦纳人要宰牛,摆“牛肉宴”。遇有盛大隆重的庆典,总要宰杀百多头,号称“百牛宴”。
豪爽的牛羊圈“野外”大餐
初到博茨瓦纳乡下,午饭时间意外地发现,这里家家的小屋前都是“炊烟袅袅”,却不见一个烟囱。走近一看,原来人家做饭,既不是在家里,也不用灶台,而是在门前的空地上搭起瓦罐、陶罐,燃起柴火做炖肉。不久前,我们参加博茨瓦纳哈博罗内大酋长举行的一个大型集会,现场领略了这种土得掉渣却又别具特色的大餐。
露天“厨房”设在部落集会中心旁边的“牛羊认领处”,说白了就是个大的牛羊圈,有50米见方,四周是围墙。走进围墙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堆堆新鲜的牛粪。见我们好奇,一位小伙子解释说:“我们刚杀了一头牛,是要做‘塞斯瓦’用的。你们知道‘塞斯瓦’吗?”经他解释才知道,这是博茨瓦纳最典型的一种炖肉,讲究把牛羊当天宰杀,然后炖上半天。等熟透的时候,肉自然变成了肉末或肉丝。“你们是在这里杀的牛?”我们好奇地问。“是啊,用枪打的,割下头,剥下皮,很容易。”我听了,一丝寒意传遍全身。
“你们好!”我们走到另一侧,用土语和围坐成一圈的四五个美女打招呼。她们面前是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一大块牛肉,怎么也有100斤。这些人手里都拿着一把小水果刀,正在不紧不慢地割肉,每一块有小孩的巴掌大。
在这几个女子背后,是好几大盆“坚硬的稀粥”。这种主食被当地人称作“巴巴”,是用玉米、高粱、小米面熬成的,吃起来很有嚼头。也许是为了方便,“巴巴”是事先熬好放在那的,到吃的时候再热一下。
这时,从远处走来两个妇女,她们各拎着一桶水倒进盛肉的塑料桶中,简单地洗过肉后捞出放进陶罐里。我想起国内有些厨师用未经冷冻的鲜肉做菜时也是不洗,但在牛羊圈里看到这一幕,我们还是忍不住犯嘀咕。此时,远处已架起七八个火堆,能盛30到50斤肉的陶罐架在上面,里面水已经烧开,白沫从盖子的缝隙处渗出来。
炖好了牛肉香味扑鼻,尽管只放了些简单的非洲佐料,吃起来却鲜香无比,别有一番风味。看着几十个人在牛羊圈里做几百人的饭菜,没有帐篷,不炸不炒,这饭菜做得真是既美味又豪爽!
没有牛就娶不到媳妇
从南非刚来到博茨瓦纳时,我们都觉得眼前一亮,因为按照中国人的标准,博茨瓦纳的女孩漂亮多了:她们高挑、苗条,小腿修长,眉眼清秀,脖子亭亭玉立,嘴唇也不是那种厚厚的翻嘴唇。博茨瓦纳虽然是个小国,可是他们的姑娘在世界选美大赛上都获过奖。有趣的是,当地流行这样一句话:“在博茨瓦纳,青年人没有牛是娶不到媳妇的。”这恰当地反映出牛与民众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订婚时,男方会向女方送一定数量的牛作为聘礼;女方的父母也要送几头牛作为女儿的嫁妆。到正式举行婚礼时,男方家宰杀几头牛,办一场别具一格的“全牛宴”。按照当地流行的风俗,凡是有人家举办婚礼,四邻好友便牵着一头牛前来祝贺。前来祝贺的人越多,主人家会越高兴,因为这样一来就会收到更多的贺礼。
在农村地区,“牛肉婚宴”的地点一般选择在部落村庄的广场上,时间选择某个吉利日子的下午开始。席间,主人给每一位来宾送上一只盘子,里面盛着撕成丝状的牛肉,上面浇有带着辣味的佐料,还有青豆和米饭等。众人围成一个一个圆圈,席地而坐,左手托着盘,右手抓着食物往嘴里送,吃得津津有味。人们边吃着牛肉,边谈论着那些感兴趣的话题,不时地向新郎新娘说几句表示祝福的热情话。
主人发现客人盘中的食物快要吃完时,马上又给添加一些。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来宾手中的盘子里,男性的是牛肉,女性的是牛杂碎。原来,这也是当地的一种习俗,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就连许多当地人也说不清、道不明。夜间,无数的火把将婚宴现场照得通明,人们吃饱喝足后,新郎新娘邀请来宾们唱歌跳舞,婚礼仪式达到热潮。当一个人引吭高歌时,众人放开嗓门相和,身体晃动、动作粗犷的舞蹈震动大地;嗓音豪放、节奏欢快的歌声响彻夜空。直到次日清晨,人们才尽兴离去。
看你富不富,数牛就知道
进入位于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很快就会发现这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与牛联系在一起的。原来,总面积58万平方公里的博茨瓦纳,大部分属热带草原性气候,这里虽然耕地不多,但拥有广阔的草原,这为养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条件。博茨瓦纳的人口近170万,约有80%的人直接或间接从事养牛业。该国约有240万头牛,最多的时候曾超过500万头。在非洲,博茨瓦纳人均占有牛的数量远超其他国家,高居榜首。
在这个国家,一个人的财富同饲养的牛数是成正比的:牛越多,显得越富有,其社会地位就越高。人们将自己的财富以牛的形式“储存”起来,手中有了钱,往往不会存银行,而是积攒起来买牛。缺钱花就卖几头牛。所以,上至部落大酋长及军政高官,下至平民百姓,少者拥有几头或十几头牛,多者数百头乃至上千头牛。商行老板、大企业主和那些高级官员拥有数千头牛,在当地并不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饲养万余头牛的农场主在这个国家为数不少。有人开玩笑说,在博茨瓦纳,牛的“普及率”比手机更高。
住在城市的人基本都在农村有农场,在那里养着牛。平时在城市工作,由亲属或雇人看管农场的牛。一到周末和节假日,便驱车到农场,放牧耕种,享受田园生活。返城时,常常会带回满满一车农产品,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其乐无穷。在首都哈博罗内市,每到周末之际,一辆一辆的小汽车从机关大院或居民住宅区驶出来,经过市区,奔向郊外。车内或是一家人,或是单身汉,他们都是利用周末去牧场探视自己的牛群,其中不乏各级官员,甚至包括政府部长。
撞死牛比撞死人的惩罚更重
博茨瓦纳人将周末同牛在一起度过视为人生最大乐趣和享受。来到牧场,天广地阔,空气清新,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全部财产一一牛,浮动眼前,使人产生一种异乎寻常的满足感。说来非常有趣,博茨瓦纳的牛似乎都性情温顺,放起牧来极其省心。只要有草有水,它们吃饱喝足后就在原地休息,一
般不会走散,几乎从未见到过这些散养的牛群后面跟着牧牛人。当地人说,这里一般也不会有人偷牛或抢牛,而且,牛角上都挂着写有主人姓名、地址、电话的小木牌,如果走失了也会有好心人打电话通知主人或者将牛送到主人的牧场。
但,博茨瓦纳的牛也有“霸道”的一面。有时,在公路旁觅食的牛,也会“心血来潮”想到公路上当一回机动车。于是,就会出现严重的占道和堵塞情况。当然,司机们反应都很迅速,而且礼让。但牛脾气上来,司机们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于是,有某些喜欢睡在黑暗无灯的公路上的牛就在梦中丧了命。路边的死牛通常不会有人清理或随便捡走,直到牛主人出现进行处理。据说,在博茨瓦纳撞死一头牛比撞死一个人的惩罚还要严重。这大概与该国的法律体系有关吧。
在博茨瓦纳,外来之人会切身感受到自己处在一个牛的世界里。在哈博罗内的大街小巷,许多人的着装上印着牛的图案,商店里许多商品以牛作商标,流通的货币上铸有一头公牛……总统府和议会大厦上方挂着的巨大国徽中央是醒目的牛头像;驾车在马路上行进时不时会被一群群膘肥体壮的牛挡住。
博茨瓦纳的全国性节日很多,但最热闹的要数每年七月举行的牛的展览和评比活动的博览会,届时人山人海,牛山牛海,规格隆重。庆祝节日或者举办某项传统仪式,博茨瓦纳人要宰牛,摆“牛肉宴”。遇有盛大隆重的庆典,总要宰杀百多头,号称“百牛宴”。
豪爽的牛羊圈“野外”大餐
初到博茨瓦纳乡下,午饭时间意外地发现,这里家家的小屋前都是“炊烟袅袅”,却不见一个烟囱。走近一看,原来人家做饭,既不是在家里,也不用灶台,而是在门前的空地上搭起瓦罐、陶罐,燃起柴火做炖肉。不久前,我们参加博茨瓦纳哈博罗内大酋长举行的一个大型集会,现场领略了这种土得掉渣却又别具特色的大餐。
露天“厨房”设在部落集会中心旁边的“牛羊认领处”,说白了就是个大的牛羊圈,有50米见方,四周是围墙。走进围墙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堆堆新鲜的牛粪。见我们好奇,一位小伙子解释说:“我们刚杀了一头牛,是要做‘塞斯瓦’用的。你们知道‘塞斯瓦’吗?”经他解释才知道,这是博茨瓦纳最典型的一种炖肉,讲究把牛羊当天宰杀,然后炖上半天。等熟透的时候,肉自然变成了肉末或肉丝。“你们是在这里杀的牛?”我们好奇地问。“是啊,用枪打的,割下头,剥下皮,很容易。”我听了,一丝寒意传遍全身。
“你们好!”我们走到另一侧,用土语和围坐成一圈的四五个美女打招呼。她们面前是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一大块牛肉,怎么也有100斤。这些人手里都拿着一把小水果刀,正在不紧不慢地割肉,每一块有小孩的巴掌大。
在这几个女子背后,是好几大盆“坚硬的稀粥”。这种主食被当地人称作“巴巴”,是用玉米、高粱、小米面熬成的,吃起来很有嚼头。也许是为了方便,“巴巴”是事先熬好放在那的,到吃的时候再热一下。
这时,从远处走来两个妇女,她们各拎着一桶水倒进盛肉的塑料桶中,简单地洗过肉后捞出放进陶罐里。我想起国内有些厨师用未经冷冻的鲜肉做菜时也是不洗,但在牛羊圈里看到这一幕,我们还是忍不住犯嘀咕。此时,远处已架起七八个火堆,能盛30到50斤肉的陶罐架在上面,里面水已经烧开,白沫从盖子的缝隙处渗出来。
炖好了牛肉香味扑鼻,尽管只放了些简单的非洲佐料,吃起来却鲜香无比,别有一番风味。看着几十个人在牛羊圈里做几百人的饭菜,没有帐篷,不炸不炒,这饭菜做得真是既美味又豪爽!
没有牛就娶不到媳妇
从南非刚来到博茨瓦纳时,我们都觉得眼前一亮,因为按照中国人的标准,博茨瓦纳的女孩漂亮多了:她们高挑、苗条,小腿修长,眉眼清秀,脖子亭亭玉立,嘴唇也不是那种厚厚的翻嘴唇。博茨瓦纳虽然是个小国,可是他们的姑娘在世界选美大赛上都获过奖。有趣的是,当地流行这样一句话:“在博茨瓦纳,青年人没有牛是娶不到媳妇的。”这恰当地反映出牛与民众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订婚时,男方会向女方送一定数量的牛作为聘礼;女方的父母也要送几头牛作为女儿的嫁妆。到正式举行婚礼时,男方家宰杀几头牛,办一场别具一格的“全牛宴”。按照当地流行的风俗,凡是有人家举办婚礼,四邻好友便牵着一头牛前来祝贺。前来祝贺的人越多,主人家会越高兴,因为这样一来就会收到更多的贺礼。
在农村地区,“牛肉婚宴”的地点一般选择在部落村庄的广场上,时间选择某个吉利日子的下午开始。席间,主人给每一位来宾送上一只盘子,里面盛着撕成丝状的牛肉,上面浇有带着辣味的佐料,还有青豆和米饭等。众人围成一个一个圆圈,席地而坐,左手托着盘,右手抓着食物往嘴里送,吃得津津有味。人们边吃着牛肉,边谈论着那些感兴趣的话题,不时地向新郎新娘说几句表示祝福的热情话。
主人发现客人盘中的食物快要吃完时,马上又给添加一些。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来宾手中的盘子里,男性的是牛肉,女性的是牛杂碎。原来,这也是当地的一种习俗,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就连许多当地人也说不清、道不明。夜间,无数的火把将婚宴现场照得通明,人们吃饱喝足后,新郎新娘邀请来宾们唱歌跳舞,婚礼仪式达到热潮。当一个人引吭高歌时,众人放开嗓门相和,身体晃动、动作粗犷的舞蹈震动大地;嗓音豪放、节奏欢快的歌声响彻夜空。直到次日清晨,人们才尽兴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