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演变:历程、特征及启示

来源 :教育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n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国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演变经历了起步、转折、调适、扩充四个阶段,伴随着课程名称由“手工科”到“工用艺术科”,再到“工作科”,最后到“劳作科”的演变,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也随之变化。分析中国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演变的特征,结合新时代的社会背景,探讨其对现今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了2000–2018年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发布的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发布的FNL全球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的海温数据集,合成分析了南海TC发生快速增强(RI)和发生快速减弱(RW)前24 h内的时间演变特征,分别找出了影响南海TC RI和RW的关键环境因子,并通过统计模型对南海TC RI和RW做出预报,结论如下:(1)分析发现南海RI T
2016年秋季中国南方降水异常偏多,是近50年来秋季降水最多的年份。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台站观测降水、英国Hadley中心海温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等资料,对造成2016年秋季中国南方降水异常偏多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其与海温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2016年秋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强,我国南方地区位于急流入口区的右侧,有利于产生上升运动;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面积偏
西北太平洋(WNP)热带气旋(TC)生成频数的变化是热带气候研究中的重点问题,理解不同时间尺度下TC生成的变化对于TC生成预报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已经广泛讨论了TC生成频数的年际以及年代际变化,这些研究发现WNPTC生成经历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目前,对于影响TC生成的动力和热力因子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这些有利于TC生成的关键因子往往与大尺度环流密切相关,例如季风槽被认为是影响WNPTC生成的重
目标观测方法是在观测敏感区内增加观测以提高初始场质量,进而改善现有数值模式预报质量的方法。其作为数值预报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高影响天气的研究和业务应用。其中集合卡尔曼变换(Ensemble Transform Kalman Filter,ETKF)目标观测方法,以其较低的计算成本、具有流依赖属性的特点,在各类目标观测方法中展现出了明显优势,先后被应用于台风、温带气旋、中纬度强
海山是海底地形中一种常见形态,广泛存在于各个大洋中。已有的研究表明海山地形会诱导多种物理过程,影响范围包括海山局地区域和远离海山的区域。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聚焦于海山诱导的局地物理过程,一方面使用三维理想海山模式和真实海山模式系统分析了海山引起的局地物理过程,另一方面将海山地形对海洋混合的影响进行参数化,加入通用地球系统模式(The 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
太阳高能粒子(SEP)事件的研究一直是空间天气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高能粒子对航空航天、国防军事、民用生活及经济都会造成严重影响。观测卫星磁足点与SEP源区的位置关系对于SEP的有效观测有很大的影响。SEP事件观测特征的经度分布规律研究对于理解SEP事件与日冕物质抛射(CME)、耀斑的关系以及SEP事件的空间天气建模预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基于多卫星多角度联合观测数据,选取了第24太阳活动周
表面波的发展演化影响着海气之间的动量和能量传递,并最终影响海流的大小与方向。研究表面波的动量和能量调控作用给海表面上层流场带来的影响,对探索海气界面发生的物理过程以及对上层海洋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海浪模式WAVEWATCHⅢ的模拟数据和IBTr ACS热带气旋数据,首先探究了表面波对大气向海洋传递动量和能量的影响。其次结合漂流浮标的次表层流场数据和Wind Sat辐射计风场数据,研究
学位
本文基于观测、再分析和模式模拟结果,在分析热带太平洋盐度年代际特征和温盐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热带太平洋盐度和热带太平洋年代际温度模态(IPO)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盐度的年代际变化对ENSO的调制作用及机制。同时,基于分析的结果,对CMIP5和CMIP6模式进行了评估比较。热带太平洋盐度变率主要集中在海表混合层,年代际变率相对贡献达到60%。对应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变化,盐度也存在显著年代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