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西议会大厦看后现代建筑设计思潮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mon3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现代建筑家追求建筑设计的情感追求,采用隐喻象征等各种方式来增加建筑语言的丰富性。本文旨在通过对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性作品——巴西议会大厦的评价,以求对后现代建筑设计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
  关键词:后现代建筑设计巴西议会大厦隐喻建筑符号
  中图分类号:J519文献标识码:A
  
  当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发展到国际式阶段,建筑作品造型单调、形式单一,由此而带来的建筑的艺术性、文化性和人情味的缺乏引起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家的反感。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布莱特·文丘里发表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明确表明了与现代主义的对立,美国的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则煞有介事地说“现代主义死了”,这一切都标志着后现代主义建筑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后现代建筑家追求建筑设计的情感追求,采用隐喻象征等各种方式来增加建筑语言的丰富性。查尔斯·詹克斯在其著作《后现代建筑语言》中,就采用语言学的各种术语作为建筑艺术的交流手段,如用建筑的“隐喻”、“词汇”、“句法”和“语义”等来表情达意,详细地阐释了后现代建筑对历史和文脉的追求及对人文情感的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对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性作品——巴西议会大厦的评价,以求对后现代建筑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
  作为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作品之一,巴西议会大厦可以说是查尔斯·詹克斯主张的后现代建筑语言运用的极致。该建筑是巴西后现代建筑设计家奥斯卡·尼迈耶尔为巴西首都巴伐利亚城设计的三权广场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三权广场建筑群由三座建筑组合而成,分别代表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职权分立的国家机构。
  从平面构图来看,三座建筑构成等边三角形,体现了古代巴西的独立、民主的精神。巴西议会大厦处于三角形的顶端,是广场建筑中规模最大、形象最突出的建筑,由办公楼和上、下院会议大厅三部分组合而成。上、下议会大厅以一个二层楼的“大平台”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个平台长240米,宽80米,在这里,容纳着众多的房间,除上下议院二个会议大厅外,还有议员室、休息室、交谊厅、记者室和其他许多用房。但是,由于空间安排合理、紧凑,所以虽多而不乱,虽复杂但有序。
  众议院大厅上部伸出“大平台”的形体,像一只朝天放置的碗;参议院会议厅上部也伸出大平台,但形状相反,像一支反扣的碗。办公楼是由两个高达27层的塔式建筑组成的,二者靠的很近,以一条通道相连,形成“H”形。这座造型独特、洋溢着现代感的建筑以事实说明了后现代建筑对隐喻、文脉和历史的追求。
  首先,隐喻和象征是巴西议会大厦最明显的特征。众议院和参议院大厅上部平台一正一反两个“碗”的形体,人们赋予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有人认为那口向上的碗是众议院的标识,象征广开言路,口向下的碗是参议院的标识,象征综合公众意见,拍板定案;也有人认为那上仰下覆的碗是一顿丰盛的晚餐。不管设计者是否有这些设计的初衷,但人们给予了它美的想象,也间接给了它新的信息和符号。总之,建筑作品无论是明显的还是隐含的隐喻,一旦它与社会紧密相连,就会引起人们的不同看法,从而使建筑与多种层次的人进行交流,人们对建筑的认识也就更加的熟悉和密切。
  像奥斯卡·尼迈耶尔一样,对建筑隐喻性追求,是后现代建筑设计师共同的特征。对此,斯特恩认为:“隐语是后现代建筑师在视觉上构成文脉的一种手段。这是成为新的感觉中心的事物。”总体上说,后现代建筑的隐喻包括明显的“引经据典”和更加隐含的象征两种手法,明显的引经据典常表现为根据大众口味和爱好以及建筑师个人的兴趣,引用历史因素用于建筑之中,使人产生某种联想,而大部分后现代建筑师的隐喻是很隐含的,这类手法常以符号的象征寓意来暗示建筑的某种意义,符号的象征性不仅在视觉形式上引起人们联想,更重要的是能唤起人们的思索的丰富想象,进而产生移情,达到情感的共鸣,建筑才更有意义。
  奥斯卡·尼迈耶尔的巴西议会大厦就是就属于隐含的象征性建筑,含蓄的体现了巴西民族的独立和民主的历史传统,作者在其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独立意识。柯布西耶评价奥斯卡·尼迈耶尔时说过:“他的天才创造性来源于巴西的民族精神和独立意识。”设计师在设计巴西议会大厦是也把这种精神融进了大厦中,一上一下的“碗”显示了巴西人民强烈的民主意识,体现了巴西人民的言论自由及对独立的无限追求;高达27层的办公楼笔直的高耸于三权广场上,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不凡的气势,象征着巴西民族永远以一个独立的民族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这种共同的民族精神使巴西人民在驻足于这座大厦之前时,才更深切地体会到它的寓意,也由此而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设计师与观者的情感在这里达到了共鸣。
  其次,后现代建筑语言对建筑词汇的要求也很好的体现于巴西议会大厦之中。建筑语言与口述语言一样,必须运用大家都懂的元素,查尔斯·詹克斯在《后现代建筑语言》称其为建筑艺术的“词汇”,具体指门、窗、柱和墙壁等单个元素。后现代建筑语言突破了现代主义建筑注重功能的单一的建筑词汇,追求运用新的混杂语言重新阐释建筑作品,以此来满足人们的对情感的要求。
  如查尔斯·詹克斯所说:
  “把前人丰富的参考性图像具体化、隐喻宽广、自己的标志符号和乡言俚语,象征性的陈词滥调,——这就是建筑艺术词汇的完整情调。”
  这实际上就是强调了建筑艺术的装饰性。看似无用的装饰门面和装饰构件,在美化建筑的同时,也使建筑具备了更多的含义和社会价值。在建筑与人的交流中,人们通过对装饰的形象内容的认识、象征性建筑符号含义的理解,产生心灵深处的共鸣,从而满足了人们对美的情感需要。如月牙形山墙构架、符号化古典柱式等。一些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或语言符号,后现代主义建筑家把它们运用到建筑设计中,给建筑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当建筑与人进行交流时,设计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巴西议会大厦的成功在很大意义上就是因为它采用了人们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熟识到不在意的元素即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碗”的造型,把它进行了极度的夸张和重新的阐释,带给人新的视觉冲击,在附于建筑作品丰富的內涵的同时,创造了新的艺术形象。巴西议会大厦对建筑语言的成功运用还不止于此,两个“碗”的放置方式也是如此的打破传统思维,它们不是被普通的并排放置,而是采用一正一反的放置方法;“碗”的大小也是使人耳目一新,一大一小打破了建筑形式的呆板,更加丰富了巴西议会大厦的建筑语言。巴西议会大厦内部大厅内也运用了富有巴西民族风情的壁画或装饰材料进行装饰,体现了巴西民族的强大的凝聚力。
  建筑艺术与语言相通的另一个方面是“句法”。“句法”用于建筑即指一座建筑物建立起来并且放到一起所必须遵照的一定的规律或连接方法。重力和几何法则等建筑师必须遵循的各种强制性力量创造了所谓建筑艺术的“句法”,即组合各种词汇如门、窗、墙等等方法。现代主义建筑的语言只重功能,单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忽视了人们对人性的要求,片面强调功能,以致走向了理性的极端。
  针对这一弊端,后现代建筑语言对“句法”的追求是超脱于建筑的功能的形式感,正如巴西议会大厦的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尔所说的:“当一种形式变为美,那么它同时立即成了功能。”他认为设计是首先从功能的探索入手,还是首先从形式入手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设计师是否抓住了美。
  奥斯卡·尼迈耶尔本人则更多的是从对形式的探索上把握整座建筑。他设计的巴西议会大厦就显示了他高超的审美和造型的能力。水平走向,长达240米的两院会议大厅与高耸的27层的两院的办公楼的对立统一,会议大厅屋顶的“碗”的圆形曲线与水平的、垂直的多条直线相互穿插,显示了议会大厦与众不同的独立的形式美感,“碗”正反放置的对比、大小的对比,都极恰当地融合到建筑中,使建筑物富于灵活性的变化与统一。此外,两座塔式形成“H”形,并不设在整座建筑的正中,而是偏于小的倒覆的参议院一边,从建筑的整体看,达到了整个构图的平衡。
  总之,奥斯卡·尼迈耶尔从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力图沟通设计师与观者的情感,突破了现代建筑语言单一枯燥的形式,运用了一系列的建筑符号,使巴西议会大厦成为后现代建筑甚至整个建筑史的不朽之作。
  
  参考文献:
  [1] 詹和平:《后现代主义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8月。
  [2] 朱铭、溪传绩主编:《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年。
  [3] 高有德主编,《中外建筑艺术鉴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
  [4] [英]查尔斯·詹克斯,李大夏摘译:《后现代建筑语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作者简介:张鸿,女,1974—,山东莒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作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谭家健,男,1936年出生于湖南衡阳,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兼任中国古代散文学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