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头等大事。”在2014年竹山县教育工作会议上,县教育局局长毛光伟掷地有声的话语,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竹山县教育局十分清楚,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全县学校的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师素质一样高。
城区教育:拨动一颗“子”,激活均衡发展满盘棋
竹山县城是名副其实的山城,常住人口10万,人口密度大。然而,城区只有1所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尽管这些学校“人满为患”,但孩子入学难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甚至一“位”难求。
“我们学校校舍的使用率已经最大化了。”县实验小学校长石从国介绍说,实验小学校园面积不足7000平方米,教学用房面积不足8000平方米,却容纳了近2500名学生。
拥挤,是该县城区学校师生的共同感受,而这种“拥挤感”在茂华中学格外突出。该校在校学生1700多人,班平均学生数60多人。按照《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核算,校园面积应达到42000余平方米,而校园实际面积仅有28700余平方米。
同样的问题也成为制约县一中提档升级的瓶颈。最近几年,县一中一直为创建省级示范高中而努力,但由于硬件建设不达标,创建工作成为学校的一块心病。
如何化解城区学校的“供需矛盾”?该县教育局把目光从城区移到城外,他们的视野开阔了。在郊外,他们看到了风景,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竹山教育的未来。于是,一套优化城区学校布局的整体方案出台了——把县一中迁到城外,茂华中学整体迁至县一中原校区,原茂华中学作为县实验小学的分校,实验小学实行一校两部办学制。
兴建的县一中离县城约5公里,投资近2亿元,规划用地561亩,一期工程建设用地412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可容纳师生近5000人。
拨动县一中迁建这颗子,激活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盘棋。毛光伟信心十足地说:“我们要利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契机,补齐竹山教育的短板,实现教育的基本公平,确保竹山的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
资源配置:乡村优先,城乡均衡
今年9月,竹山县近50所偏远学校和教学点新建的教学楼和教学
辅助用房将全面投入使用,这预示着该县“全县学校的校园环境一样美”的目标基本实现。
竹山县下辖17个乡镇,共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55所。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全县学校教学设施一样全”的目标,确保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同步扩增、合理分布,缩小了城乡学校差距。
早在2009年,该县抢抓国家实施校安工程和其他项目建设机遇,对全县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进行了布局和建设,消除危房187272平方米,全县70%以上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2013年,该县又掀起一波农村学校改造浪潮,实施学校危房消除计划,按照科学危改、先拆统建、规范运作、确保达标的原则,消除义务教育学校D级危房27826平方米,为52所学校新建校舍16467平方米。至此,全县农村学校建设率达95%以上。
从去年元月开始,按照先远后近、先乡村后集镇的原则,该县累计投入近1000万元,为60所义务教育学校的700多个班级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累计投入1473.8万元,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班班通、资源库、未来教室、电子备课室、笔记本电脑、体音美卫器材、图书等项目工程。
黑板变白板,处处是惊叹。在柳林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刘媛媛兴奋地在电子白板上涂画,引来同学们的围观。
教学点的办学条件是该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另一个短板。为此,从今年开始,该县累计投入资金66万元,在全县42个教学点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59岁的杜明福是上庸镇吉鱼教学点的老师,他一边看说明书,一边听中心学校技术人员的讲解,尝试着打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他说:“没想到,教了一辈子书,即将退休时,却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引荐’高水平的教师。”
“现在,村小的学生和集镇上学校的学生一样,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该县最偏远乡镇中心学校校长龚元林,对现有的办学条件赞叹不已。
师资建设:重数量,更重质量
学校建得再好,没有合格的教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空谈。毛光伟认为,一名教师只有爱岗、敬业、乐教,才能称之为合格的教师。“爱岗、敬业、乐教”,是考量教师是否合格的三把尺子。
今年5月,一场“偏远学校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引爆了竹山县师德师风建设的新话题。报告会上,边远乡村学校和教学点的七位教师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的善举。
“教师只有专业、敬业和乐业,教育均衡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潘口中学校长张明学聆听了边远教师的事迹后,深有感触地说,教师不仅要把教书育人当作职业,还应该当作事业经营。
近年来,该县每年坚持补充固定数量的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化解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仅去年,招录农村学校幼儿教师50人,招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59人,通过人才绿色通道,为高中学校引进高学历教师7人。
“教师的高学历不等同于高教学水平,教师不仅要招得来,还要教得好。”县教育局副局长左自理介绍说,教育局把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作为补齐教育均衡发展短板的重要抓手,既增加教师数量,又提升教师质量。
以教研促提升,以教研增活力,成为该县补齐教师队伍短板最重要的手段。健康课堂在竹山县全面推行后,各学校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竹坪、大庙、秦古、得胜成立西片教研协作区,组织教师轮流到各乡镇集中开展教研活动,强化乡镇间的教研交流和教育资源共享。潘口中学形成了“135”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一个主体:学生;教学三方案:教案、学案、练案;课堂教学五个基本环节:目标导学、自主合作、展示交流、巩固拓展、达标检测,独领风骚;上庸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124”健康课堂模式——一个核心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两个基本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和“15 30”限时课堂的基本形式;四个课堂要素:问题导学、互动探究、交流展示、达标检测,也别具特色。
“周洋是外地教师,经济能力有限,暂时买不起房子,个人问题还没有着落。”县教育局副局长吕哲君的走访日记本上,详细记录着联系点教师的有关情况。类似的走访日记,教育局的每一位班子成员不仅记在本子上,更是牢记心间。
教育局建立了班子成员联系点制度,每一位班子成员定点联系一至两个乡镇,定期走访学校,与教师座谈,关注教师生活和心理健康,帮助教师作好职业规划,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助推着竹山教育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毛光伟坚信,通过补齐短板,竹山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定会有成效、有质量、有内涵。
(作者单位:竹山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 安 子)
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竹山县教育局十分清楚,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全县学校的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师素质一样高。
城区教育:拨动一颗“子”,激活均衡发展满盘棋
竹山县城是名副其实的山城,常住人口10万,人口密度大。然而,城区只有1所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尽管这些学校“人满为患”,但孩子入学难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甚至一“位”难求。
“我们学校校舍的使用率已经最大化了。”县实验小学校长石从国介绍说,实验小学校园面积不足7000平方米,教学用房面积不足8000平方米,却容纳了近2500名学生。
拥挤,是该县城区学校师生的共同感受,而这种“拥挤感”在茂华中学格外突出。该校在校学生1700多人,班平均学生数60多人。按照《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核算,校园面积应达到42000余平方米,而校园实际面积仅有28700余平方米。
同样的问题也成为制约县一中提档升级的瓶颈。最近几年,县一中一直为创建省级示范高中而努力,但由于硬件建设不达标,创建工作成为学校的一块心病。
如何化解城区学校的“供需矛盾”?该县教育局把目光从城区移到城外,他们的视野开阔了。在郊外,他们看到了风景,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竹山教育的未来。于是,一套优化城区学校布局的整体方案出台了——把县一中迁到城外,茂华中学整体迁至县一中原校区,原茂华中学作为县实验小学的分校,实验小学实行一校两部办学制。
兴建的县一中离县城约5公里,投资近2亿元,规划用地561亩,一期工程建设用地412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可容纳师生近5000人。
拨动县一中迁建这颗子,激活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盘棋。毛光伟信心十足地说:“我们要利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契机,补齐竹山教育的短板,实现教育的基本公平,确保竹山的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
资源配置:乡村优先,城乡均衡
今年9月,竹山县近50所偏远学校和教学点新建的教学楼和教学
辅助用房将全面投入使用,这预示着该县“全县学校的校园环境一样美”的目标基本实现。
竹山县下辖17个乡镇,共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55所。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全县学校教学设施一样全”的目标,确保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同步扩增、合理分布,缩小了城乡学校差距。
早在2009年,该县抢抓国家实施校安工程和其他项目建设机遇,对全县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进行了布局和建设,消除危房187272平方米,全县70%以上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2013年,该县又掀起一波农村学校改造浪潮,实施学校危房消除计划,按照科学危改、先拆统建、规范运作、确保达标的原则,消除义务教育学校D级危房27826平方米,为52所学校新建校舍16467平方米。至此,全县农村学校建设率达95%以上。
从去年元月开始,按照先远后近、先乡村后集镇的原则,该县累计投入近1000万元,为60所义务教育学校的700多个班级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累计投入1473.8万元,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班班通、资源库、未来教室、电子备课室、笔记本电脑、体音美卫器材、图书等项目工程。
黑板变白板,处处是惊叹。在柳林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刘媛媛兴奋地在电子白板上涂画,引来同学们的围观。
教学点的办学条件是该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另一个短板。为此,从今年开始,该县累计投入资金66万元,在全县42个教学点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59岁的杜明福是上庸镇吉鱼教学点的老师,他一边看说明书,一边听中心学校技术人员的讲解,尝试着打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他说:“没想到,教了一辈子书,即将退休时,却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引荐’高水平的教师。”
“现在,村小的学生和集镇上学校的学生一样,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该县最偏远乡镇中心学校校长龚元林,对现有的办学条件赞叹不已。
师资建设:重数量,更重质量
学校建得再好,没有合格的教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空谈。毛光伟认为,一名教师只有爱岗、敬业、乐教,才能称之为合格的教师。“爱岗、敬业、乐教”,是考量教师是否合格的三把尺子。
今年5月,一场“偏远学校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引爆了竹山县师德师风建设的新话题。报告会上,边远乡村学校和教学点的七位教师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的善举。
“教师只有专业、敬业和乐业,教育均衡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潘口中学校长张明学聆听了边远教师的事迹后,深有感触地说,教师不仅要把教书育人当作职业,还应该当作事业经营。
近年来,该县每年坚持补充固定数量的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化解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仅去年,招录农村学校幼儿教师50人,招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59人,通过人才绿色通道,为高中学校引进高学历教师7人。
“教师的高学历不等同于高教学水平,教师不仅要招得来,还要教得好。”县教育局副局长左自理介绍说,教育局把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作为补齐教育均衡发展短板的重要抓手,既增加教师数量,又提升教师质量。
以教研促提升,以教研增活力,成为该县补齐教师队伍短板最重要的手段。健康课堂在竹山县全面推行后,各学校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竹坪、大庙、秦古、得胜成立西片教研协作区,组织教师轮流到各乡镇集中开展教研活动,强化乡镇间的教研交流和教育资源共享。潘口中学形成了“135”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一个主体:学生;教学三方案:教案、学案、练案;课堂教学五个基本环节:目标导学、自主合作、展示交流、巩固拓展、达标检测,独领风骚;上庸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124”健康课堂模式——一个核心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两个基本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和“15 30”限时课堂的基本形式;四个课堂要素:问题导学、互动探究、交流展示、达标检测,也别具特色。
“周洋是外地教师,经济能力有限,暂时买不起房子,个人问题还没有着落。”县教育局副局长吕哲君的走访日记本上,详细记录着联系点教师的有关情况。类似的走访日记,教育局的每一位班子成员不仅记在本子上,更是牢记心间。
教育局建立了班子成员联系点制度,每一位班子成员定点联系一至两个乡镇,定期走访学校,与教师座谈,关注教师生活和心理健康,帮助教师作好职业规划,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助推着竹山教育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毛光伟坚信,通过补齐短板,竹山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定会有成效、有质量、有内涵。
(作者单位:竹山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 安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