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双向性,使其在言论传播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从技术进步、传媒竞争、公众需求等三个角度,阐述了网络言论传播的特点及发展趋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网络言论传播 技术进步 传媒竞争 公众需求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3次调查结果,截至2008年12月底,我国网民达2.98亿,手机网民超1.17亿。随着公众日益增长的情感、意志、认知的需求,网络言论传播的交互性能够在这方面更好地满足公众。信源、信
道(媒介)、信宿和信息是构成信息传递的四大要素。因此,探讨网络言论传播的发展趋向,需要从传媒、技术、公众三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具体说来,技术进步会使网络言论传播实现多种传播形态,而互联网站为了赢得竞争也会强化言论传播,并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言论传播需求。
一、技术进步与网络言论传播
1、技术进步带来网络传播时代
在二战后迅猛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大众传播领域出现了集中数字化、多媒体、网络化的“新媒介”,并逐步实现传统传媒与新式传媒、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融合。由于互联网可以囊括以往传统传媒的一切表现形态和特点,同时又具备它们所不具备的独特技术优势(如多媒体和交互性),所以自20世纪90年代始,很快便成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及时、广泛传播新闻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也正因为互联网是一种包容传统传媒同时又具备独特优势的新兴的信息传播技术,因此人们把这一信息传播的新时代称作“网络传播时代”。
网络传播时代到来,出现了新的传媒环境: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的状况;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内容的窄播;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
2、网络言论的多媒体形态
网络言论传播的自由性和交互性,展现了网络传播的个性特征,但网络传播的个性特征在网络言论传播过程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比如网络言论传播的多媒体特性。
目前来看,网络言论传播在表现手段上还是以文字符号为主,只是采用了超级链接的方式。它是采用信息分层的方法,把最关键的信息作为骨干层次直接表现在一个页面中,背景材料及其它的相关信息则作为枝叶层次以超级链接的方式提供,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打开相关的附加链接,进入另一个超链接的封闭页面。超文本的链接方式满足了用户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在信息量方面体现了网络言论传播的个性特征。
网络言论传播具有交互性的个性特征,但目前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尚有“非人际性”的一面。人们对日常交谈的连贯性和即时反馈有着很高的要求,喜欢双方在交谈的时候清晰明快、干脆利落,最忌讳语无伦次、不着边际。广播电视的谈话节目力图模仿或直接采用日常谈话的方式,在与听众平等交流的语境和氛围中分析议论,营造出一种与听众“拟态交流”的氛围,具有一定的现场感和真实性,其在人际交流的连贯性、即时性方面则要比网络交流效果好。网上言论交流与广播电视谈话节目不同,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交流存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差,缺乏交流的连贯性,无法实现即时反馈,也无法用声音、表情、手势等身体语言传播信息,容易发生信息扭曲,导致误解。现场性差还表现在言论传播者和预期受传者之间的特定对应性差。有些言论是向不特定的人发表的,有的却是向特定的人表达的,但两者在方式上没有差异,除非借助一定的手段如聊天室两人之间的私聊,信息都得向不特定人公开,而预期的受传者却可能阴错阳差地没有或没有及时接收到。如果将来从技术上实现了真实的形声对话,网上交流就像用可视电话交流一样,网络言论传播交互性的个性特征无疑会更加明显。
二、传媒竞争与网络言论传播
经济实力、技术手段是影响传媒竞争成败的重要筹码,但传播内容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言论传播在传媒竞争中的富有原创性、展现个性化的地位,预示着未来网络言论传播也会进一步强化。
1、信息过载与观点竞争
网络传播时代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也是一个原创和独家信息匮乏的时代。我国目前不允许门户网站拥有独立的新闻采访权,门户网站上的新闻以及其它信息大多是从传统传媒上“舶”来的产品。如果说传统传媒是新闻产品的加工厂,门户网站则是货全量大的信息超市,只不过是把信息产品码放得比较整齐,更加便于用户使用罢了,难以改变内容“空壳”的现状。新闻网站在这方面的情形稍好一些,现有体制的采访特权,实力雄厚的采编队伍,科学规范的采编流程,保证了新闻网站上原创信息的比例。
此外,当前网络传媒众多,信息量很大,但具有分析性、指导性、为大家称道的言论文章并不多。消息杂散,社会新闻丰富,猎奇性事件居多,是网络传媒的一个显著特点。以网络论坛为例:一般是讨论来讨论去,大家以骂仗了事,缺少气势恢弘、以理服人的评论文章。评价是人的实践、认识活动中从认知走向实践的中介,人们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且要知道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和怎样去对待这些事情,然后才能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受传者而言,言论是最具价值、最具判断力的,也是最具有原创的信息。网络传播时代的大众传媒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要在言论这种最具有原创性的信息传播上下足工夫,互联网上的言论传播自然也会进一步加强。
2、传媒个性与言论传播
网络传播时代也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调个性化的时代。互联网不仅可以进行一对多的大众传播,而且可以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的个性化传播,它为用户提供的自由、交互的巨大空间,也使网络传播时代的受传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个性化传播。因此,网络传播时代的大众传媒形成、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个性,对它的生存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大众传媒的个性可以通过其版面、声音、图像体现出来,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它传播的内容体现。独家新闻是最能体现传媒个性的传播内容,一家传媒披露的独家新闻多,自然就有了必读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当各种传媒在新闻时效的竞争渐至极限时,新闻竞争的焦点发生了战略转移,即从新闻报道的时效、速度转向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质量,“独家新闻的关键越来越不属于时间因素”。
与新闻报道相比,言论更易于形成独家。独家新闻的发掘更多地依赖外部条件;独家言论的阐发更多地源自内部积累。网络传播时代,独家言论在传媒竞争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有学者认为:媒介的空前发达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新闻信息量的大幅增加,“混合媒介时代”的一个必然现象,体现为媒介越来越多地倾向于炒作热点新闻并且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因为,在目前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各种媒介都在想尽办法争取更多的受众;然而,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有足够多的新闻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解决的办法有兩个,一是降低新闻选择的标准,二是加强新闻炒作的力度——邀请专家、市民讨论,记者自己也站出来发表看法。这样,报道就成了没有新信息补充的论断。
三、公众需求与网络言论传播
人的精神领域包括知、意、情三个方面。知的方面是指获得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及变动规律的认识,使人的认识“合规律性”;意的方面是指人的行为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任何行动都要“合目的性”;情的方面是指目的的实现程度所导致的情感体验,是知与意结合的结果。如果人的行为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在“必然”的基础上实现了“应然”的状态,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他就获得了一种“美”的体验。
网络传播主要是为了满足公众的认知需求的,原因很简单——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直接认识周围的世界。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为了帮助公众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使公众从记者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直接认识中获得对周围世界的间接认识。如果记者的新闻报道是真实的,公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才可能是真实的,尽管要达到客体世界、符号世界、(接受)主体世界的完全统一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网络传媒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和突出,无形中为人们“构建”现实社会,形成李普曼所说的“拟态环境”。
言论在满足公众的需求方面,除了使公众获得对新闻事实的真实性认知需求外,最重要的是要满足公众的意志需求和情感需求。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合规律性”是为了“合目的性”,在明白了“是什么”和“为什么”之后,还有“怎么办”以及这种办法“是否有效”的问题,即意和情的问题。言论不同于新闻报道的地方恰恰就在于能够解决公众后两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满足公众的需求方面,网络传媒上的新闻报道所起的主要是一种“参考”的功能,而言论所起的主要是一种“表达”的功能。这种表达,不只是专业传播者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公众通过网络传媒这一大众话语空间,对重大新闻事实和社会问题的自由表达。
事实上,网络传播所呈现出的网站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远比传统传媒的读者来信、热线电话、广播电视谈话要充分得多。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何访问者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电子公告栏等,就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网络为公众的言论自由和表达自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满足了公众意志和情感的需求。网络用户在互联网上发表的言论即使不会引起什么反响,在现实生活中即使不会产生什么效果,但这种“言论的孤寂运用”本身就使他获得了一种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何扬鸣,张健康,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宣传学和舆论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英)约翰.埃尔德里奇,获取信息:新闻、真相、权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3]仲志远,网络新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讲师)
【关键词】网络言论传播 技术进步 传媒竞争 公众需求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3次调查结果,截至2008年12月底,我国网民达2.98亿,手机网民超1.17亿。随着公众日益增长的情感、意志、认知的需求,网络言论传播的交互性能够在这方面更好地满足公众。信源、信
道(媒介)、信宿和信息是构成信息传递的四大要素。因此,探讨网络言论传播的发展趋向,需要从传媒、技术、公众三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具体说来,技术进步会使网络言论传播实现多种传播形态,而互联网站为了赢得竞争也会强化言论传播,并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言论传播需求。
一、技术进步与网络言论传播
1、技术进步带来网络传播时代
在二战后迅猛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大众传播领域出现了集中数字化、多媒体、网络化的“新媒介”,并逐步实现传统传媒与新式传媒、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融合。由于互联网可以囊括以往传统传媒的一切表现形态和特点,同时又具备它们所不具备的独特技术优势(如多媒体和交互性),所以自20世纪90年代始,很快便成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及时、广泛传播新闻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也正因为互联网是一种包容传统传媒同时又具备独特优势的新兴的信息传播技术,因此人们把这一信息传播的新时代称作“网络传播时代”。
网络传播时代到来,出现了新的传媒环境: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的状况;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内容的窄播;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
2、网络言论的多媒体形态
网络言论传播的自由性和交互性,展现了网络传播的个性特征,但网络传播的个性特征在网络言论传播过程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比如网络言论传播的多媒体特性。
目前来看,网络言论传播在表现手段上还是以文字符号为主,只是采用了超级链接的方式。它是采用信息分层的方法,把最关键的信息作为骨干层次直接表现在一个页面中,背景材料及其它的相关信息则作为枝叶层次以超级链接的方式提供,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打开相关的附加链接,进入另一个超链接的封闭页面。超文本的链接方式满足了用户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在信息量方面体现了网络言论传播的个性特征。
网络言论传播具有交互性的个性特征,但目前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尚有“非人际性”的一面。人们对日常交谈的连贯性和即时反馈有着很高的要求,喜欢双方在交谈的时候清晰明快、干脆利落,最忌讳语无伦次、不着边际。广播电视的谈话节目力图模仿或直接采用日常谈话的方式,在与听众平等交流的语境和氛围中分析议论,营造出一种与听众“拟态交流”的氛围,具有一定的现场感和真实性,其在人际交流的连贯性、即时性方面则要比网络交流效果好。网上言论交流与广播电视谈话节目不同,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交流存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差,缺乏交流的连贯性,无法实现即时反馈,也无法用声音、表情、手势等身体语言传播信息,容易发生信息扭曲,导致误解。现场性差还表现在言论传播者和预期受传者之间的特定对应性差。有些言论是向不特定的人发表的,有的却是向特定的人表达的,但两者在方式上没有差异,除非借助一定的手段如聊天室两人之间的私聊,信息都得向不特定人公开,而预期的受传者却可能阴错阳差地没有或没有及时接收到。如果将来从技术上实现了真实的形声对话,网上交流就像用可视电话交流一样,网络言论传播交互性的个性特征无疑会更加明显。
二、传媒竞争与网络言论传播
经济实力、技术手段是影响传媒竞争成败的重要筹码,但传播内容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言论传播在传媒竞争中的富有原创性、展现个性化的地位,预示着未来网络言论传播也会进一步强化。
1、信息过载与观点竞争
网络传播时代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也是一个原创和独家信息匮乏的时代。我国目前不允许门户网站拥有独立的新闻采访权,门户网站上的新闻以及其它信息大多是从传统传媒上“舶”来的产品。如果说传统传媒是新闻产品的加工厂,门户网站则是货全量大的信息超市,只不过是把信息产品码放得比较整齐,更加便于用户使用罢了,难以改变内容“空壳”的现状。新闻网站在这方面的情形稍好一些,现有体制的采访特权,实力雄厚的采编队伍,科学规范的采编流程,保证了新闻网站上原创信息的比例。
此外,当前网络传媒众多,信息量很大,但具有分析性、指导性、为大家称道的言论文章并不多。消息杂散,社会新闻丰富,猎奇性事件居多,是网络传媒的一个显著特点。以网络论坛为例:一般是讨论来讨论去,大家以骂仗了事,缺少气势恢弘、以理服人的评论文章。评价是人的实践、认识活动中从认知走向实践的中介,人们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且要知道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和怎样去对待这些事情,然后才能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受传者而言,言论是最具价值、最具判断力的,也是最具有原创的信息。网络传播时代的大众传媒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要在言论这种最具有原创性的信息传播上下足工夫,互联网上的言论传播自然也会进一步加强。
2、传媒个性与言论传播
网络传播时代也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调个性化的时代。互联网不仅可以进行一对多的大众传播,而且可以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的个性化传播,它为用户提供的自由、交互的巨大空间,也使网络传播时代的受传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个性化传播。因此,网络传播时代的大众传媒形成、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个性,对它的生存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大众传媒的个性可以通过其版面、声音、图像体现出来,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它传播的内容体现。独家新闻是最能体现传媒个性的传播内容,一家传媒披露的独家新闻多,自然就有了必读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当各种传媒在新闻时效的竞争渐至极限时,新闻竞争的焦点发生了战略转移,即从新闻报道的时效、速度转向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质量,“独家新闻的关键越来越不属于时间因素”。
与新闻报道相比,言论更易于形成独家。独家新闻的发掘更多地依赖外部条件;独家言论的阐发更多地源自内部积累。网络传播时代,独家言论在传媒竞争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有学者认为:媒介的空前发达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新闻信息量的大幅增加,“混合媒介时代”的一个必然现象,体现为媒介越来越多地倾向于炒作热点新闻并且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因为,在目前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各种媒介都在想尽办法争取更多的受众;然而,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有足够多的新闻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解决的办法有兩个,一是降低新闻选择的标准,二是加强新闻炒作的力度——邀请专家、市民讨论,记者自己也站出来发表看法。这样,报道就成了没有新信息补充的论断。
三、公众需求与网络言论传播
人的精神领域包括知、意、情三个方面。知的方面是指获得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及变动规律的认识,使人的认识“合规律性”;意的方面是指人的行为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任何行动都要“合目的性”;情的方面是指目的的实现程度所导致的情感体验,是知与意结合的结果。如果人的行为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在“必然”的基础上实现了“应然”的状态,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他就获得了一种“美”的体验。
网络传播主要是为了满足公众的认知需求的,原因很简单——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直接认识周围的世界。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为了帮助公众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使公众从记者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直接认识中获得对周围世界的间接认识。如果记者的新闻报道是真实的,公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才可能是真实的,尽管要达到客体世界、符号世界、(接受)主体世界的完全统一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网络传媒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和突出,无形中为人们“构建”现实社会,形成李普曼所说的“拟态环境”。
言论在满足公众的需求方面,除了使公众获得对新闻事实的真实性认知需求外,最重要的是要满足公众的意志需求和情感需求。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合规律性”是为了“合目的性”,在明白了“是什么”和“为什么”之后,还有“怎么办”以及这种办法“是否有效”的问题,即意和情的问题。言论不同于新闻报道的地方恰恰就在于能够解决公众后两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满足公众的需求方面,网络传媒上的新闻报道所起的主要是一种“参考”的功能,而言论所起的主要是一种“表达”的功能。这种表达,不只是专业传播者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公众通过网络传媒这一大众话语空间,对重大新闻事实和社会问题的自由表达。
事实上,网络传播所呈现出的网站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远比传统传媒的读者来信、热线电话、广播电视谈话要充分得多。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何访问者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电子公告栏等,就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网络为公众的言论自由和表达自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满足了公众意志和情感的需求。网络用户在互联网上发表的言论即使不会引起什么反响,在现实生活中即使不会产生什么效果,但这种“言论的孤寂运用”本身就使他获得了一种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何扬鸣,张健康,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宣传学和舆论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英)约翰.埃尔德里奇,获取信息:新闻、真相、权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3]仲志远,网络新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