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康熙字典》学术研讨会”在山西晋城举行

来源 :辞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S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4日—28日,“海峡两岸《康熙字典》学术研讨会”在《康熙字典》总阅官陈廷敬的故里——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中国文字学会、叶圣陶研究会与晋城市政府、阳城县政府联合举办,由全国十佳小康村之一的皇城村所属皇城相府集团具体承办。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工作者80多人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
  会议的议题,一是《康熙字典》及陈廷敬学术思想研究,二是辞书编纂与文化传承研究。通过分组讨论和大会演讲进行交流的50多篇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关于《康熙字典》本体的研究,即有关《康熙字典》编纂理论、体例、方法、价值、贡献等的研究,可分为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个方面。
  在微观研究方面,李淑萍的《论〈康熙字典〉古文形体之传承与价值》,从《康熙字典》古文来源、古文溯源举隅和引用书传古文次数统计三方面,论证了《康熙字典》是一部集字形之大成的字书,其所保留之古文异体,对后世编纂异体字典、提高阅读古籍能力和参校识读出土文字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张文彬的《〈康熙字典〉之部首与归部探析》,论述了清以前字书部首沿革,《康熙字典》归部的原则、类型及与《正字通》归部之比较,说明了《康熙字典》的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沈宝春的《从〈说文〉到〈康熙字典〉——以释“小儿”诸字为例》,认为《康熙字典》虽依仿《字汇》、《正字通》体例所作,但最基本的原始依据是《说文》,所以论文从字义角度切入,选取《说文》一书中关涉“小儿”的24个字,与《康熙字典》的释义进行定量比较分析,论证了《康熙字典》在引用《说文》作词义的孳乳假借举证发挥之余,在推衍扩充小儿的视界,深化认知,阐明感情,普施教化等各个层面,进展并不多,从中略见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小儿”这一弱势群体关注不够。蔡鸿江的《〈康熙字典〉成书与同体字之析论》,探讨了《康熙字典》编纂之成因、体例之得失,论述了其中277个二文、三文、四文、五文、六文同体字的内涵意义。徐莉莉的《试论〈康熙字典〉的注音及其价值》,从《康熙字典》注音的指导思想和选材原则、对音义的辨析、注音材料的保用价值诸方面,论述了《康熙字典》全面收录中古注音资料的学术价值和为考察古音演变提供的便利,令使用者确实感到“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无一音之不备”。方向东的《从〈康熙字典〉引〈周礼〉看其文献价值》,逐字检核《康熙字典》征引《周礼》部分,并进行考察,发现王引之《字典考证》存在漏校之处,且与阮刻本《周礼注疏》多有不同之处,故《康熙字典》在保存文献方面的价值不容忽视。周荐的《〈康熙字典〉所见词汇现象零拾》,从词汇角度观察,通过若干例证,论述了《康熙字典》对词典编纂和词汇学研究的贡献。
  在宏观研究方面,杨蓉蓉的《略论〈康熙字典〉》是一篇力作。作者在深入、系统地研究《康熙字典》的编纂宗旨与凡例的基础上,归纳为32条编纂细则,认为编纂者的设想和凡例堪称体大思精;同时对《康熙字典》实际编纂情况与问世以来的订误进行了考察,推测其具体编纂方法是:注音大抵归纳《说文》徐音,《广韵》、《集韵》、《古今韵会举要》、《洪武正韵》等反切并注以直音;古文主要取自《说文》、《玉篇》、《集韵》等书;释义中的异体字主要从《集韵》、《类篇》、《一切经音义》等书中收罗;叶音则主要取自《字汇》和《正字通》,又据《韵补》、《诗集传》而补充;释义和书证主要依据《正字通》,又补入其余韵书中《正字通》未收者及《渊鉴类函》、《佩文韵府》等书材料。因此,《康熙字典》才得以在短短六年时间内迅速成书。书中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误漏和缺憾,但其在辞书编纂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与杨蓉蓉论文同样着力的,是虞万里的《〈康熙字典〉总阅官、纂修官行历考实》。作者花大工夫,孜孜以求,从清代众多总集、文集、行状、墓志、年谱、笔记、方志、学案、家谱、年表、疑年录等文献中爬梳史料,逐一勾稽从总阅官张玉书、陈廷敬到纂修官之生平行事,就其字里籍贯、生卒年岁、科举及第年份、历任官职、个人特长、留存著作等详加考证,特别关注他们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至五十五年(1716年)字典编纂期间的行历,推测出字典的正式编纂当在康熙四十九年五月以后;此后两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相继辞世,接着其他纂修官或革职离任,或庶务分心,故变故多端,机构不定,专门潜心编纂的人员和时间并不很多,而史料更无皇帝另命总阅官的载录,由此可知在康熙五十一年年底字典初稿已基本完成;作为总阅官,陈廷敬虽未终其职守,但他执掌字典编纂的二十个月恰是成书的关键时段,故称其为字典的总编纂当属实至名归。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对编纂官员年龄、籍贯、身世、知识结构的考察分析,发现30位编纂官中江苏籍者竟占一半,且又都长于诗赋文章而略于音韵训诂等,从而对字典利弊得失之归因给出了新的合理解释和评判。
  宏观研究的其他方面,有专门论述《康熙字典》成就的,如赵振铎的《从〈康熙字典〉看字典编纂的继承和创新》,徐时仪的《略论〈康熙字典〉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前者通过与《字汇》、《正字通》的比较,论证了《康熙字典》在归部、收字、注音、释义、例证等方面的传承和发展,确如康熙帝上谕所说“增《字汇》之阙遗,删《正字通》之繁冗”。后者则从文化角度切入,指出“字典”之名并非《康熙字典》首创,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已有九处引用《字典》义训,可知唐以前已有用“字典”作书名者,《康熙字典》则传承了“字典”之名,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字典的科学概念,并对字典的社会作用作了明确阐述,这在研究我国辞书编纂史和文化传承时是不可不提及的。此外还有评价《康熙字典》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如赵克勤的《〈康熙字典〉在辞书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韩敬体的《〈康熙字典〉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我国辞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建国的《〈康熙字典〉与古典语文规范的终结》、汪耀楠的《〈康熙字典〉的评价问题》、史建桥的《从〈康熙字典〉看辞书的继承与创新》、左松超的《〈康熙字典〉在字典编纂史上的成就和影响》,等等。如今,当历史的尘埃落定,重新审视近代学术演变之迹的时候,学人们力图客观、公正地评价《康熙字典》的功过得失,回复其本有的历史地位。《康熙字典》堪称集古代字书之大成而为现代字典之肇端。
  二是关于陈廷敬其人其学的研究。陈廷敬是清康熙朝的高官重臣,曾任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两次出任掌院学士,以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终其身。研究陈廷敬学术思想的论文,主要有詹海云的《论陈廷敬的实学》和蒋秋华的《陈廷敬与汪琬》。詹文着重论述作为重臣、学者和诗人的陈廷敬,在与康熙帝君臣遇合中的人格特质及其理想中的君王;蒋文则从诗友之会、推荐鸿博和别后存问三方面,考察了陈廷敬与才情超拔而特立独行的汪琬之间的友谊,从中略可窥见陈廷敬的道德文章。
  三是关于辞书编纂与文化传承的研究。辞书是积累和传播学术文化的密集性载体,辞书编纂和修订累层地、接续地传播文化,对社会受众起着无言之师的教育作用。居蜜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康熙字典〉与中美外交文化史》,通过考证七部《康熙字典》经由美国驻华使节或传教士收集和私人收藏等途径,纳入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的事实,论述了《康熙字典》在辅助美华字的发明和应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所独具的桥梁作用,以及由此而展现的早期中美外交文化的历史。钟少华的《略论近代辞书之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以“天”、“理”、“学”三字为例,论述了《康熙字典》对汉字文化的思想、方法与内涵的规范,处处表现着官方认可的文化传承关系。钟文还以《康熙字典》出版百年后英国人马礼逊的《华英字典》中上述三字的释义书证相比照,论证了近代辞书的文化传承和创新主要表现为:一是使汉字概念与西方文字概念顺利接轨,建构了中西方的双向知识桥梁,让中外人士能互相通过辞书这样的载体进行学习和了解;二是打破中华传统文化经常以官方认可的唯一方式为准的格局,强调实用、教育、启蒙,将民间的非官方文化传承引进文化载体中,大大扩展了中华文化的历史空间;三是扩大了汉语概念,特别是从“字”本位向“词”本位发展,从而使得汉语概念向更准确、更丰富的方向前进。温端政的《语典的兴起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通过考察近二十年来我国语典出版的类型多样化、规模大型化和品种系列化的状况,论述了语典对文化传承的主要贡献:一是语典把语按照一定的规则汇集在一起,加以诠释,把民族的传统文化系统地、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二是语典通过语义的诠释和语源的探究,深刻地揭示语的文化内涵,发挥其弘扬传统文化的特殊作用;三是语典充分展示了语的表达方式的形象性,显示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为文化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语典是近年来新出现的辞书品种,文章呼吁学界应重视对语典的研究。
  围绕辞书与文化传承问题展开的研究,还有关于专书纂修考订的论文,如陈鸿森的《阮元〈经籍籑诂〉纂修考》、王继如的《〈辞海〉修读谈片》等;有关于辞书编纂设想的论文,如詹鄞鑫的《谈通假字字典编纂的几个问题》、郭芹纳的《陕西方言词语的训诂与词书的编纂》、苏宝荣的《大型汉语语文辞书音序编排的处理原则》;有关于专书中字词考释的论文,如郑卜五的《“绝”不是“继”——探讨段玉裁补〈说文解字〉的一个小瑕疵》、林清源的《郭店楚简〈语丛四〉“车辙之黾NCC2C”考释》、张显成的《银雀山汉简中〈说文〉未收之秦汉字》等,恕不一一备述。
  此次会议是海峡两岸学者首度联袂共同探讨《康熙字典》的编纂理论、方法、成就、价值及其地位,弘扬中华辞书文化的专题学术会议。就会议论文的内容、方法而言,大别有二:一类学者从微观入手,长于专深考证,且题涉文史;一类学者则就宏观着眼,喜为博通的研讨,放眼高远。学术会议原本是以文会友、切磋学问之能事,通过会议交流,专精与博通互补,微观与宏观相融,两种治学方法结合,相得益彰,更能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论文显示,多年来台湾学者对《康熙字典》的研究从未间断,已有多部专书问世,而大陆学者的研究曾一度中辍,近三十年来虽然文章渐多,但仍需深入开掘,迎头赶上。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专科辞典中对相关词目使用的两种包容式释文--"分立包容式释文"和"组合包容式释文".认为:前者一般不宜采用,并提出了三个论据;后者的运用,也应有度,不宜过滥,并提
本文从“通过快捷多样检索手段扩展功能”、“实现客户端免安装,解决大字符集汉字跨平台、跨系统、多文种的显示问题”、“以新技术保护知识产权”等三方面介绍了《汉语大词典
文章在比较全面地掌握我国2001年发表的辞书学论文数据的基础上,对论文的主题分布、作者的地区分布、刊物的学科分布与论文的刊物分布作出统计分析,总结我国2001年辞书学研究
金文语料具有独特认识价值,又有复杂的属性及特点.针对金文语料的这种特征,围绕最大限度地实现金文语料的应用价值这样一个目标,本文提出"金文语料库"的设计思路:建立铭文、
<正>"是长是短"这一语言形式只见于明代《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可以视为固定语,对于它的意义,所调查词典的看法不尽相同。《汉语方言大词典》(1999:4162)和《吴
1993年初版的<英汉大词典>正在修订.修订工作坚持独立研编的方针,紧跟语言发展步伐,努力反映十多年来英语研究和辞书学研究的新成果.本文简要阐述了与此相关的一些做法和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