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通往星星的梯子”

来源 :江南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82415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搭起通往星星的梯子
  努力到达光明……
  阿列伊琴科是一位年轻的白俄罗斯女诗人,她的诗充满自由的哲思,也富于神话般的幻想。更重要的是,她正努力搭起诗歌的梯子,以到达一个神性和光明的诗意时刻。
  阿列伊琴科的“诗歌之梯”连接起了其创作的两个维度——历史的神话与未来的星空。神话是当代诗人的一种特殊情结,通过这种超越时空和历史的方式,诗人得以从当代语境中抽离出来,在与想象性历史的亲密接触中,唤醒人类隐藏已久的记忆,从而获得一种新的生存意义。这种意义必然是富于诗性的。阿列伊琴科诗中的神话世界少了一些历史性的庄重和神圣,却充满日常性和亲切感。诗人自身参与到神话的世界中来,将大自然的朴素的一切纳入幻想中的神话世界,使得“我们”也成为神话的一部分:
  神话森林中浆果在歌唱,
  树妖踏着柔软的草地走来
  我变成低沉歌声的回响,
  变成苦涩青苔的芬芳。
  在这一意义上,阿列伊琴科的神话是“自然的神话”也是“个体的神话”,她希望在神话世界中找到人与自然相联系的一种方式,使“生命与永恒相连”。在人类的记忆中,我们仿佛从未走出过这诗意的神话领地,但琐碎日常现实却常常掩盖这一点,让我们忘记了那片神话世界。阿列伊琴科的诗让我们重新发现了每个人心中都有的乌托邦,去追问这些亘古的难题——“为何白雪能洗净安宁与动荡,/为何森林不为采菇人留条小路。”诗人在这里实现了日常生活对象的“复活”,也让心重新唤醒幻想的能力。
  同时,阿列伊琴科的诗歌神话不仅面向每一颗个体心灵,因在隐蔽地寻找与历史记忆的联系。她这样写道:
  而我只相信,那永不断裂的
  斯卢茨克绶带,把生命与永恒连系。
  某一天当我长满六月的青草,
  我相信,将会落下治愈之雨。
  阿列伊琴科这一代的诗人往往在写作中有意避免一种宏大的叙事,更注重内在性的个体感受。而诗人在这里还是超越了人与自然这种普世性的维度,将带有强烈白俄罗斯印记的“斯卢茨克绶带”加入到神话中,并成为每个人的生命与更为宏大的存在之间相联系的纽带。同样,在献给白俄罗斯著名民族诗人扬卡·库帕里的诗作中,阿列伊琴科也重复了纽带与记忆的意象:“丝线已断裂,但绳索连起/亘古不变的血色记忆。”俄国诗人茨维塔耶娃在《老皮缅街上的房子》中写道“一切都是神话,不存在非神话、超神话的东西,一切都源自神话……神话包容了一切,并塑造了一切。”而对于阿列伊琴科来说,诗歌本身就是一种神话,语词便是神话世界的魔法,使我们暂时地逃离当下的生活,让我们能再次诞生——在一个神话的乌托邦中,在另一种新的生活。
  诗人戈麦曾说“诗歌直接从属于幻想,它能够拓展心灵与生存的空间,同时让不可能的成为可能。”阿列伊琴科幻想了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诗歌世界“溪水如此潺潺地流动,/四月清洗一新的灰色天空。”这也让我们拓展了心灵感受的边界,体味到远离此岸世界的诗的彼岸。阿列伊琴科用她的写作为幻想的绽放提供了一片自由的空间,它与神话的隐喻交织在一起,成为融化心灵冰河的一片光亮。
  在“搭起梯子通向星空”的过程中,诗人面对的最大难题仍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这几乎是每一个当代诗人都必须在作品中展现的问题。阿列伊琴科通过塑造一个“他者”来表现这种困境,这个他者或是上天的守护者:
  他在高空的宫殿里,
  听不到我无力的呼吸。
  他回答:“你痛苦的呻吟如此孱弱,
  像是从坟墓里站起来的死人。”
  “他”俯视着我的痛苦挣扎,却不是以拯救者的形象出现,上帝与魔鬼在这里合二为一,而我能做的只有像乌鸦一般“一般扑向窗户”。“他者”或是另一种变幻不定的形象“今天你是风也是水,/你是春日的惊雷,/你是光辉的喜悦与不幸的灾祸,/是天鹅之歌的最后一声回响。”此时,“我”难以从一个稳定的关系中把握希望和存在的状态,一切都如影般交错缠绕,将人带入更深的迷雾中去。可以说,阿列伊琴科中“他者”形象的出现,是将人的困境具体化为一个“我”之外的对象,而他实际上恰恰就蕴含在“我”之中。在诗人的作品中,人的困境无关于历史与外在现实,而在于人肉体的生命与心灵之精神相冲撞带来的内在危机。当孱弱的肉体和如蒲草般的生命无法抵御心脏的“火光一闪”之时,过多的激情反而成为诗人的原罪和枷锁。阿列伊琴科或许想表达的正是自己作为诗人的这样一种状态——“雪白的床上散落着/惊恐,束缚,渴望……与紧密的影。”
  阿列伊琴科并没有止步于精神的挫折,她意指一个更加崇高的命题——诗人的使命。如果是诗人是一个在纷繁的意象世界中的疾驰着,阿列伊琴科最想做到的就是不断奔驰,拼命抓住瞬间的感受和幻想。“我紧紧踩住马镫/还能抓住多少转瞬即逝的绝妙幻想?”、“如果我能一捧手就抓住我们的感受/能看见水下漩涡中的城市。”这是诗人获得自我拯救的方式,在纷乱的诗意中像抓住救命稻草般地抓住一个绝妙的幻想。阿列伊琴科显得十分决绝,“我不怕追问、寻找、迷路”,因为诗将给她带来一只的自由与无尽的光明,让“我的眼中再也没有黑暗”。同时,这也是当代诗人的时代使命,向着更加黑暗的深渊探寻,去捕捉每一个个体的幽深灵魂。诗人要更加大声地歌唱,要把“我歌唱春天的嗓音/与扩音器的声响混合,/因为冷漠的人群/会听到它们。”海德格尔认为,诗意是人类栖居大地的一种本真存在,诗人永远面对着一个宏大的存在主义命题,当现代主义打倒人的理性之后,是诗人肩负起了拯救的使命。所以面对这一切,阿列伊琴科说“我不害怕:判决早已谙熟。”在这一意义上,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天命”。
  “仰望那些星辰,我知道/为了它们的眷顾,我可以走向地狱。”英国诗人奥登在仰望星辰时,展现出这样的勇气,他将星辰作为神圣的存在,甚至可以为之付出生命。阿列伊琴科的诗中,也包含着对对星空的崇拜,“为了还能对着高空的星星祈祷,/还要多少次迷失自我又找到多少力量?”这是诗人架起“诗歌之梯”想要到达的崇高境界。诗歌和梯子也構建出一个空间的垂直结构,诗人的写作是一种攀爬,从世俗的社会现实和复杂的精神困境中挣脱出来,奋力爬向崇高的夜空,捕捉黑暗之中的光明。星星象征着真理与自由,它为我们带来一种保证“那些遥远和邪恶的存在/再也无法对我们说谎……”阿列伊琴科从神话转向星空,也是将目光从历史投向未来,这未来就蕴藏在她的诗歌语言之中,这将会是一个没有欺骗和谎言的世界,一个诗兴盎然的世界。
  同时,作为一个女作家,阿列伊琴科的写作也带有自主的女性意识,这种意识反映在其诗歌创作的日常性中。她通过对日常细节情感的捕捉,由此展现了女性情感中细腻敏感的一面。女诗人也传达出了一种暧昧的情欲:“而我/为你的每一次爱抚颤抖。/害怕/成为一本/你无法读懂的书。”情欲成为女性意识感知生活的一个触角,并以极度敏感的触觉不断探索着认知的边界。
  阿列伊琴科不仅是“诗歌之梯”的搭建者、攀爬者,更是指引着。她用诗歌引领我们进入神话和幻想的世界,也向我们展示精神在词语中才能达到的自由。这些诗让我们对日常对象的感知重新复活起来,复活在新的生活里——一种璀璨星空下,无限光明的生活。
  作者简介
  郭靖媛,1995年生,河北唐山人。现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译诗集《别雷诗选》即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题记:农历三月初三,半山山碧林青,修竹茂盛,桃花盛开……  在这个桃园,我把所有的花开  都当作一一个表达  我一个人,就行走在这种表达中  不,应该是行走在桃花的倾诉  因为我是在倾听桃花开了的声音  我看见,原野在桃园的四周辽阔  正好让桃花的美丽安抚着,我不经意间  抬头向皋亭山顶望去,唯独不见  一年一岁一枯荣的经历  我突然想到,在这个桃园  桃花也不过是一个过客  在这个桃园,又有谁不
期刊
城 堡  群山从四月暴乱的森林夺回那把绿色宝座  交到我手上,我坐上去,成为风的君王  和流水的骑士,我骑着轰隆隆的马匹游到  蓝色铜镜的另一岸  我奋力握住雨水腐蚀的缰绳向上攀登  乱臣贼子从背后射出无数闪光之箭  鸟儿在太阳的金銮殿里不事朝政  边塞游牧民族自带干粮长途跋涉为我进贡  在帝国的黄昏时刻,谁料闪电的进攻  已突破天空的牢笼。炊烟喷涌  士兵们自瞭望台掀下滚石巨木  敌人撤退了,将
期刊
荒野把枯荣藏于心底。  而探路的鸟儿  有多少次拥抱太阳升起,  就需承受多少次  暮色中,拂来的冷风习习。  葡萄架上每跌落一粒文字,  有如沟坎里粗砺砂泥,  被注入成长之果泛红的热忱,  转述给人间一连串  轻颤的词句。  落叶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信步路过这里。  在喧闹中缄默着,如冬日草木  ——由于沿途遇见  扩大了自我生命中眺望的  田园。  那年花开  世上那么多的花,  那么多的
期刊
主持人语:  大卫的诗歌以他一向强烈的抒情以及精到精准的比喻为诗坛所知。这里的一组诗歌也依然展现了他所擅长的风格。刘向东的诗歌朴素沉稳,并且有一种悲悯的情怀潜流在语言的背后。这组《白洋淀》甚至有种个人史诗的意味。北塔作为翻译家和对外的诗歌活动家,他的诗歌兼具着中外意味的双重探索,这组诗歌便具有着这种内涵。刘巨文的诗歌写得清晰、流动,富有灵性,语言很是舒展和自然。姚宏伟来自山西,他的诗歌具有一种中国
期刊
老灵魂  一颗老灵魂,既不肯拐弯,也不肯脱身  忙了大半生还在路上行进  它要驾驶着这副皮囊,在人世漫游  像一个老司机,左冲右突,游刃有余  我只有随遇而安,仿佛坐着老摩托兜风  好歹也有大把风景过目  偶尔到湾里山头打尖,喝林恩下午茶  念一节破诗加餐,又回红谷滩晒太阳看赣江  沙井的树木已熟悉了这条残败身影  脚上的大头皮鞋,沾满了黄昏的灰尘  致 谢  我知道  你是在令我成长  令我不再
期刊
星辰如不发光,天空能否宁静?  我只能用悲剧的心情  来祝福天空  ——树才《1990年9月15日》  树才的诗歌,就像是暗夜中的星辰,蕴满着冲破黑暗与摆脱困境的冲动,在摒弃了纷繁复杂的遮蔽后,试图抵达的,是生命与心性最本真的澄明。星辰总是在暗夜中,因此灰暗與冰冷是它的底色,而来自灵魂深处的光亮才是它的内核。诗人总是敏感而孤寂的,他们独自冲向这世界的黑暗,然后以词语的触角拷问事物与自身存在的真理。
期刊
知情者的秘密  后来那天。人啊,千真万确:  曾经的一切  丝毫没有改变,  同样的天体在高处转动,  同样的大地在下面伸展。  但一首歌在远方诞生,  盛大而又奥妙的远方。  据说棺柩在深处启开,  从中飞出  无数只云雀,目光朝向天空。  人啊,后来那天  同任何一天一样。  弯下膝盖,  攥紧双手,  睁开眼睛,惊叹吧。  人啊,我还可以告诉你更多,  但纯属徒劳——  再说,星星升起,  
期刊
给雅尹写一篇评论性文字,确实有些困难。这困难不止来自笔者的才疏学浅和第一次写作评论,同样还来自我阅读谭雅尹这组诗时给我到来的某些“困难”感受。放在90后诗人的坐标系来看,谭雅尹的特殊性可以做一步确立。她很大程度已经摆脱了“日常写作”或者“叙述性现实”而把笔头转向由词语音响性编织的幻象的建构中,如她自己所言,这是“音符构成的想象力”,而最终完成的是“一种仿佛触手可及的飞逝的幻觉”(《我所贪恋的灵魂》
期刊
新世纪以来,介入性写作一直是诗坛论争的焦点,这与我们的现实境遇有关,也和读者对诗人写作的要求相联,同时还关涉很多诗人的自我期许和诉求。诗人如何有效地参与对当下时代的书写?及物写作是不是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干预应不应该成为衡量诗人富有良知的标准?诗人如何从对现实的书写上升到一种精神表达的高度?如何在切入现实后又超越现实,以获得诗意的更多可能性?这些问题曾长久困扰过很多诗人,但他们又无法
期刊
在一个面对各种信息爆炸式增长的年代,如何把各种信息资源变成诗歌的养料?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种能力。在霁晨的诗歌文本中,既有对日常经验的敏锐捕捉,也有对事物内在性的通透把握。作为一个具有良好的文学经验的青年,他在生活的日常行走犹如在精神的深渊中行走,他不断地试探与摸索那隐藏在深处的神秘领域。霁晨在诗歌中所体现出的对日常秩序的反抗意识,对生命疼痛感的内在把握,都不单单只是一次自我出离的旅程,也是一段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