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水质监测成为了水污染控制的最基本手段之一,文章阐述了水质检测的含义,分析了当前水质检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水质监测;水污染;对策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资源,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我国的水污染也相当严重,水利部门对全国的河流调查显示,我国的淡水湖泊中,洞庭湖和洪泽湖的水质比较差,白洋淀的污染很重,太湖处于富营养状态,滇池富营养越发严重,巢湖富营养状态,这些情况都说明我国的的水资源情况不容乐观。为了保障安全的对水资源进行利用,水质监测成为了水污染控制的最基本手段之一,通过开展水质监测,可以掌握水环境的动态变化规律,更好地提高居民的生活素质,为国民经济规划建设,环境立法建制等提供科学数据参考。
一、水质监测的含义
水质监测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对水资源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并对水中的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进行测定,最后评价水质状况综合性的一个过程。水质监测通常是对水中的杂质、种类、数量、危害性等来表示,因为水质指标项目很多,要根据不同的用途具体分析。目前水质监测的范围极广,包含了污染和未被污染的天然水和工业用水等,天然水包含了江水、河水、海水和地下水。从检测项目上分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水资源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价,比如水的色度、清晰度、温度、PH值、悬浮物、電导率、含氧度等,一类是对有毒物质的综合性评价,比如砷、铅、汞、镉、氰及有机农药等,为了能够准确的对水资源的进行评价,除了以上两种测定外,有时还需要对水流速和流量项目进行检测。
二、当前水质监测存在的问题
1水质监测指标体系不全
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开展水质监测的依据,其监测项目和标准限值是水质监测方法体系建立的依据和导向。目前,我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项目分为基本项目、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其中,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适用于全国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选择确定的特定项目作为基本项目的补充指标,相应的水资源监测指标对于水质的评价显然是不充分的。
2监管体系不统一
我国环境监测将属于同一生态系统的流域划归多个职能部门管辖,如此难免各自为政,各分区水资源管理者过分追求管辖区域内的利益,缺少对全流域范围内的整体考虑,对流域管理的概念只停留在口头没有完全深入。实现流域控制与区域控制有机结合,仍然是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两者的有效契合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水资源监测管理体系,针对不同流域、流域内不同河段、不同的水利工程对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来统一全流域机构的管理权限和任务,力求做到责、权、利的协调统一。
3监测分析方法不能完全适应水质状况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监测标准中并没有对水和废水的监测分析方法逐项规定,对一个监测项目设定一个标准的监测分析方法的最低要求也没有达到。现有的水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水排放标准共控制98项污染物,而现有的标准分析方法并没有完全配套。对于国家重点控制的水中8项污染物也缺乏简易、快速的现场分析方法,造成在应急监测中对污染事故往往不能及时判断、分析。相比之下欧美大部分国家在水质监测分析方法上已经形成了系列化,我国在水质监测分析方法上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加强监测仪器的研发。
4不能满足环境预警的要求
水质监测预警系统是对水质自动监控,运用高科技手段对监测信息进行技术整合,结合气象与水文特征科学预警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利用空间,这就需要高效地运作管理。而当前我国在水质监测的管理上没有形成完善的监控体系,各区域职能部门分工混乱,彼此间责任义务不明,所监测区域内的数据信息不甚科学,只能从特定角度分析水质的污染情况,无法从整体进行环境预警提供有力数据支持。
三、应对水质监测问题的对策分析
1加强水质在线监测能力
水质实时监测自动化系统是利用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及存贮技术、通讯技术以及远程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于一体,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水域的水量水质变化情况,并具有实时、连续、多参数采集的特点,自动化程度高,组网方便,配置灵活等特点。水质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克服了实验室采样点少、随机误差大、劳动强度高等缺陷,提供的数据及时、有效,能够为科学决策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监测数据。此外,水利监测部门应提高实验室设备配置水平和更新力度,根据水质的变化综合开展有毒物质、重金属、有机物等与水生态密切相关的监测项目所需的仪器、设备的及时配置与监测方法的有效更新,加大环境监测新技术的应用程度,充分利用红外遥感、GIS等技术,架设水质立体监测网络,加强其在线监测能力。
2深化水质监测质量管理
监测质量是水质监测工作的生命线,可靠的水质监测数据将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深化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完善完备监测组织的质控体系是基础,质量控制体系的要素是构成质量监测体系的基本单元,建立文件化的质量控制体系是体系存在的基础和依据,是规范实验室分析测试工作和全体人员行为达到质量目标的依据。当前环境监测不力,与各职能人员分工不清、责任不明有很大关联,明确监测机构和人员的主要职能,做到各部门任务明确,职责分明,认真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同时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保障监测数据的科学性与公信力,更好地为开展水资源监督、评价、预警、考核做好服务。
3推进实验室共建工作
积极推进实验室共建,在当前条件下,流域机构为实现省界全覆盖自行监测,在不新建实验室的情况下,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流域机构与相关省级监测机构开展实验室共建,拓展监测范围。推进水功能区分级监测体系建设,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划分,切实有效地加强各水域分区的监测任务,各级水质监测机构积极推动功能区内的合作共建工作,彼此间优势互补,加强技术与资源的有效交流,对重点保护区域从各功能区严密监测水环境污染的源头,共同致力和实施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体系。
4大力开展水质预测研究
我国目前的水质监测工作主要以水质的监测和水污染的控制为主,对水质预测的分析研究尚未完全系统化。自我国开展水质监测工作以来,积累了大量水质监测数据,监测成果没有完全被系统化利用。当前针对我国水质监测的现状及各种实验结果分析,可以着力开展水质预测分析,包括不同河域、不同季节影响水质的各种因素,有准备地进行水质监测和水利应用,进一步提升水资源的服务能力。
四、结语
当前我国水资源环境现状并不乐观,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监测能力建设、深化质量管理作为工作重点,将推进实验室共建、水功能区分级监测和开展水质预测研究作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水质监测的整体服务能力是当前水质监测者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印士勇.新形势下水环境监测工作思考[J].人民长江,2012(12).
[2]汪志国,曹勤.浅谈水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J].中国环境监测,2008,24(1).
关键词:水质监测;水污染;对策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资源,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我国的水污染也相当严重,水利部门对全国的河流调查显示,我国的淡水湖泊中,洞庭湖和洪泽湖的水质比较差,白洋淀的污染很重,太湖处于富营养状态,滇池富营养越发严重,巢湖富营养状态,这些情况都说明我国的的水资源情况不容乐观。为了保障安全的对水资源进行利用,水质监测成为了水污染控制的最基本手段之一,通过开展水质监测,可以掌握水环境的动态变化规律,更好地提高居民的生活素质,为国民经济规划建设,环境立法建制等提供科学数据参考。
一、水质监测的含义
水质监测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对水资源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并对水中的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进行测定,最后评价水质状况综合性的一个过程。水质监测通常是对水中的杂质、种类、数量、危害性等来表示,因为水质指标项目很多,要根据不同的用途具体分析。目前水质监测的范围极广,包含了污染和未被污染的天然水和工业用水等,天然水包含了江水、河水、海水和地下水。从检测项目上分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水资源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价,比如水的色度、清晰度、温度、PH值、悬浮物、電导率、含氧度等,一类是对有毒物质的综合性评价,比如砷、铅、汞、镉、氰及有机农药等,为了能够准确的对水资源的进行评价,除了以上两种测定外,有时还需要对水流速和流量项目进行检测。
二、当前水质监测存在的问题
1水质监测指标体系不全
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开展水质监测的依据,其监测项目和标准限值是水质监测方法体系建立的依据和导向。目前,我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项目分为基本项目、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其中,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适用于全国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选择确定的特定项目作为基本项目的补充指标,相应的水资源监测指标对于水质的评价显然是不充分的。
2监管体系不统一
我国环境监测将属于同一生态系统的流域划归多个职能部门管辖,如此难免各自为政,各分区水资源管理者过分追求管辖区域内的利益,缺少对全流域范围内的整体考虑,对流域管理的概念只停留在口头没有完全深入。实现流域控制与区域控制有机结合,仍然是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两者的有效契合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水资源监测管理体系,针对不同流域、流域内不同河段、不同的水利工程对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来统一全流域机构的管理权限和任务,力求做到责、权、利的协调统一。
3监测分析方法不能完全适应水质状况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监测标准中并没有对水和废水的监测分析方法逐项规定,对一个监测项目设定一个标准的监测分析方法的最低要求也没有达到。现有的水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水排放标准共控制98项污染物,而现有的标准分析方法并没有完全配套。对于国家重点控制的水中8项污染物也缺乏简易、快速的现场分析方法,造成在应急监测中对污染事故往往不能及时判断、分析。相比之下欧美大部分国家在水质监测分析方法上已经形成了系列化,我国在水质监测分析方法上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加强监测仪器的研发。
4不能满足环境预警的要求
水质监测预警系统是对水质自动监控,运用高科技手段对监测信息进行技术整合,结合气象与水文特征科学预警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利用空间,这就需要高效地运作管理。而当前我国在水质监测的管理上没有形成完善的监控体系,各区域职能部门分工混乱,彼此间责任义务不明,所监测区域内的数据信息不甚科学,只能从特定角度分析水质的污染情况,无法从整体进行环境预警提供有力数据支持。
三、应对水质监测问题的对策分析
1加强水质在线监测能力
水质实时监测自动化系统是利用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及存贮技术、通讯技术以及远程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于一体,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水域的水量水质变化情况,并具有实时、连续、多参数采集的特点,自动化程度高,组网方便,配置灵活等特点。水质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克服了实验室采样点少、随机误差大、劳动强度高等缺陷,提供的数据及时、有效,能够为科学决策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监测数据。此外,水利监测部门应提高实验室设备配置水平和更新力度,根据水质的变化综合开展有毒物质、重金属、有机物等与水生态密切相关的监测项目所需的仪器、设备的及时配置与监测方法的有效更新,加大环境监测新技术的应用程度,充分利用红外遥感、GIS等技术,架设水质立体监测网络,加强其在线监测能力。
2深化水质监测质量管理
监测质量是水质监测工作的生命线,可靠的水质监测数据将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深化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完善完备监测组织的质控体系是基础,质量控制体系的要素是构成质量监测体系的基本单元,建立文件化的质量控制体系是体系存在的基础和依据,是规范实验室分析测试工作和全体人员行为达到质量目标的依据。当前环境监测不力,与各职能人员分工不清、责任不明有很大关联,明确监测机构和人员的主要职能,做到各部门任务明确,职责分明,认真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同时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保障监测数据的科学性与公信力,更好地为开展水资源监督、评价、预警、考核做好服务。
3推进实验室共建工作
积极推进实验室共建,在当前条件下,流域机构为实现省界全覆盖自行监测,在不新建实验室的情况下,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流域机构与相关省级监测机构开展实验室共建,拓展监测范围。推进水功能区分级监测体系建设,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划分,切实有效地加强各水域分区的监测任务,各级水质监测机构积极推动功能区内的合作共建工作,彼此间优势互补,加强技术与资源的有效交流,对重点保护区域从各功能区严密监测水环境污染的源头,共同致力和实施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体系。
4大力开展水质预测研究
我国目前的水质监测工作主要以水质的监测和水污染的控制为主,对水质预测的分析研究尚未完全系统化。自我国开展水质监测工作以来,积累了大量水质监测数据,监测成果没有完全被系统化利用。当前针对我国水质监测的现状及各种实验结果分析,可以着力开展水质预测分析,包括不同河域、不同季节影响水质的各种因素,有准备地进行水质监测和水利应用,进一步提升水资源的服务能力。
四、结语
当前我国水资源环境现状并不乐观,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监测能力建设、深化质量管理作为工作重点,将推进实验室共建、水功能区分级监测和开展水质预测研究作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水质监测的整体服务能力是当前水质监测者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印士勇.新形势下水环境监测工作思考[J].人民长江,2012(12).
[2]汪志国,曹勤.浅谈水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J].中国环境监测,200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