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被称作停车政策元年。这一年,国家有关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停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政策。
2015年8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加快推进停车设施建设。
9月,住建部印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管理的通知》及《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
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政策的指导意见》。
为破解停车难问题,各地亦新招频出。
北京市于2015年启动了地方立法的预案研究和立项论证,并在推动《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出台;福建省提出,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区新增路外公共停车泊位10万个以上;贵州黔东南州2016年将投入160亿元修建停车场。
增加停车位供给势在必行,然而,对于容量有限的城市来说,更现实的还有整合现有的停车资源,使其得到充分利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中心研究员陶希东认为,在解决停车难的方案设计中,要避免掉进“停车位供给越多、停车难问题越小”的误区,对现有停车资源的统筹、整合,提高停车资源的利用效率,是一个可行的思路。
一面无处可停、一面长期空置
“在城市的中心区域,如果道路容量已经达到或者接近饱和,再建新的停车设施势必会加剧拥堵。”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张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以上海五角场地区为例,这一区域的停车设施虽然较充足,但是商业区周围的道路宽度不够,每逢周末车流过大时易造成拥堵,这种动静态交通不平衡的情况下,再去修建停车场,拥堵势必加剧。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一方面,其平均停车泊位缺口为76%,每个城市至少有超过200万车辆无正规车位可停,另一方面,大量的经营性停车场长期空置,近五成停车泊位并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集约挖潜,鼓励既有停车资源的开发共享,提升停车信息化水平,促进停车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早在国家鼓励停车资源开发共享之前,上海、杭州、无锡、郑州都曾试水“错时停车”。
近日,山西、福建多地都提出要推进“错时停车”方案,并鼓励和引导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对外开放,对居住区与周边商业办公类建筑推行“错时停车”。
上海在2012年新修订的《上海市停车场(库)管理办法》就提出,市中心城区新增了停车资源错时利用制度。该《办法》针对两种类型的“错时利用”作了专门规定:一是对住宅小区与商务楼宇等之间错时利用,二是对开设时段性道路停车场,充分利用夜间道路资源。
潮汐停车试验
在上海,规模最大的“错时停车”案例是浦东塘桥街道的潮汐式停车项目。
塘桥街道地处浦东陆家嘴金融城南端,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新老小区混合。在这里,互换停车的潮汐点已达25个。小区居民白天给白领腾出841个停车位,而他们自己则交换到了863个夜间停车位,共1704个车位。
塘桥社区管理办公室主任丁昭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项目实施前,整个社区白天和晚上的车位缺口达2000多个,在社区代表大会上,许多代表都提出了停车难问题。
而这个项目的实施,直接受到2011年的永业商务楼错时停车试点的启发。
永业商务楼地处浦东南路、紧邻陆家嘴金融中心,其自配的停车场较小,周围都是主干道,白天总缺十几个车位。旁边的国地公寓小区内车位资源也很紧张。塘桥街道调查发现,永业商务楼晚上基本没有什么车辆停放,而国地公寓小区白天却有40多个空车位,双方都存在车位的时段性闲置。
于是,商务楼和住宅小区分时段交换车位的解决方案被构想出来。
“重要的是,永业商务楼和国地公寓位置相邻,双方又都有需求。” 塘桥房管办主任王功成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错时方案提出后,在征求两家物业公司和业委会意见后,双方就交换车位的数量、时间段和停放管理等事项进行协商,两个月后这一方案正式落地。
2012年,塘桥街道将潮汐式停车进行推广,在全区为有停车困难的小区与商务楼、驻地单位进行牵线和配对。
停车公约
丁昭琳告诉本刊记者,随着潮汐式停车的全面铺开,担忧、质疑也开始出现。由于潮汐式停车实施前期都是采用口头承诺的方式进行协议,难以提供强有力的约束,所以为了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塘桥街道出台了《塘桥社区“潮汐式”停车公约》。
业主之前担忧的主要问题,如停车费会不会被物业独吞,到了时间车主不把车开走怎么办,是公约的核心内容。
潮汐式停车点海富花园的物业经理黄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按照小区《业主大会议事规划》规定,潮汐停车所得的停车费,物业管理方与业主“三七”分,并定期公布。如果车主违反停车公约及停车协议,塘桥房管办有权对其进行警告,经警告三次未整改的,将取消其停车资格。
海富花园是一个商住两用小区,目前有628套住房,559个车位,其中商用部分占70%,因此,车流量主要集中在工作时段。在工作时间,这个小区每天的车流量大概有1200多辆。停车场经常处于饱和状态,车辆需要分流到附近的其他小区。
目前,海富花园拿出来的夜间潮汐车位有196个,用来接收新都花园、仕嘉名苑的车主。 据本刊记者了解,在塘桥潮汐式停车模式有多种,既有一对一的模式,也有一对多的模式,在收费方式上,有按月缴纳的,也有按次收费的。
迄今为止,塘桥的潮汐式停车项目已经开展了五年。据王功成介绍,其间只出现过一起车主被取消停车资格的情况。
相对于塘桥的成功,杭州的翠苑街道九莲社区的“错时停车”试验,结果却相反。由于居民反对声音太多,仅实施一年的该试验就被叫停。九莲社区居民委员会在2009年5月推出一项停车新规:在该小区停车必须房产证、车辆所有权证和驾驶证“三证合一”,这相当于拒绝了外来车辆进入小区,“错时停车”就此终止。
陶希东认为,潮汐停车作为一种创新性的车位共享互惠模式,是一种有条件限制的停车方式,“各地居委会、街道等基层工作的态度、机制、能力以及居民心态的开放度等方面差异巨大,这决定了潮汐式停车不会在每个城市都取得成功。”
政府能做什么
2015年前后,市场力量逐渐瞄准了这一矛盾突出同时潜力巨大的领域。据粗略统计,中国的停车类手机应用已不下100个。然而,对车主而言,安装使用多个停车APP非常麻烦,单入口、广覆盖、完整的城市停车地图被视作未来的主流需求。
上海市交通委主导开发的“上海停车”APP,目前已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下载。目前,该APP已基本覆盖中心城区经营性停车场所,并能提供部分场所的实时泊位信息,并力争于2016年底实现上海全市公共停车资源的全覆盖。
杭州市城管委也在其城市管理APP“智慧城管”中添加了停车诱导服务,计划在2016年4月底前,完成钱江新城、西湖景区、武林商圈等区域内实时停车数据的收集和发布,并在年底前完成全市85%以上对外开放的停车场库实时停车数据的收集和发布。
“快停车”APP创始人赵世和“e代泊”创始人吕叶都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政府应该积极参与到智慧停车建设,以改变目前停车管理分散,数据难以共享,各方各自为政的局面。
吕叶畅想:如果未来一个城市的停车数据可以做到完全正确、实时共享,那么以后他甚至都不需要提前租下车位,代泊司机接单后选择最近的空闲停车场就可以。
要实现这个目标,解决多头管理问题,成为绕不过去的坎。
陶希东介绍,按照一些城市的停车管理办法,一个停车场的行政管理涉及多达十几个部门:交通行政部门负责主管;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核准和备案,并对收费标准进行监督检查;公安交管部门负责停车秩序管理和道路车位设置;此外还有规划、住房城乡建设、财政、国土资源、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税务、人防、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部门。
“多头管理容易造成权限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大家各自为政,执行力较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实曾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
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他曾建议研究建立城市公共停车资源的多部门协调运行机制,设置统一专业的、有执法权的停车管理行政主管机构。
另一方面,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不按规定规划建设停车场及车位的现象,缺乏有针对性的处罚措施,执法部门也不明晰,给实际的监督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顾大松则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立停车管理政出多门,欠缺系统的思维,特别需要从城市交通的科学布局出发,以大交通理念统筹停车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