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内力测试是获取桩侧和桩端阻力的最直接的手段。振弦式传感器和滑动测微计是工程中常用的内力测试工具,测量桩身内力后,换算为桩侧和桩端阻力,为桩基设计提供依据。在摩擦桩中,内力测试一般可获得较准确的桩侧和桩端阻力,但对于嵌岩桩而言,嵌岩段的内力测试值很小,不符合概念中岩体侧摩和端阻相当大的印象。本文通过对一个在建工程的桩身内力测试过程,探讨分析了嵌岩段内力测试结果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嵌岩桩;内力测试;卡颈效应
1、引言
电力工程设计中,嵌岩桩因沉降小、能提供的竖向承载力大而受结构设计者的青睐,但目前对嵌岩段的受力机理研究的不够清楚[1-2],原体试验仍是确定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方便设计者根据需要调整嵌岩深度,在原体试验中就必须进行桩身内力测试,确定桩的侧摩阻力和端阻力。
在摩擦桩中,内力测试一般可获得较准确的桩侧和桩端阻力,但对于嵌岩桩而言,嵌岩段的内力测试值很小,不符合概念中岩体侧摩和端阻相当大的印象。
2、桩身内力测试方法
桩身内力测试可采用应变式传感器、钢弦式传感器或者滑动测微计等。传感器应设置在两种不同性质土层的界面处。在地面处或以上应设置一个测量断面作为传感器标定断面。传感器埋设断面距桩顶和桩底的距离不宜小于1倍桩径。在同一断面处可对称设置2~4个传感器。
2.1钢弦式传感器测试内力原理
2.2钢弦式传感器内力测试方法
原体试验时,根据试验区勘测资料,确定安装钢筋计的断面,将钢筋计与主筋绑扎,通过电缆线与测试仪器连接,静载试验时测量在各级荷载作用下钢筋测力计的频率大小,通过试验前标定的钢筋测力计的频率和荷载关系,分析计算确定不同截面的桩侧及桩底各部分的阻力。
3、某嵌岩桩内力测试
在某电厂的原体试验过程中,基岩埋深较浅,按嵌岩桩设计。在竖向加载的过程中,采用钢筋计进行内力测试,获得桩基设计参数。
3.1地层岩性
试验区内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冲洪积的淤泥质粉质粘土、粘性土,下伏侏罗系泥质砂岩。各地层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①杂填土(Q4ml):杂色,稍湿,松散~稍密,主要成分为碎石、粘性土和砖渣等,为近期人类活动形成。该层层厚为2.20m。
②1层粉质粘土(Q4al) :黄褐色,灰黄色,稍湿~湿,可塑偏软,局部软塑,含少量高岭土团块。该层层厚为0.20m。
②2层淤泥质粉质粘土(Q4al) :青灰、灰黄色,饱和~湿,软塑~流塑,略有腥味,该层土为欠固结土,灵敏度较高,有机质含量约在1.10~2.58%之间。该层层厚为4.30m。
⑥1层泥质砂岩(J):灰白、灰褐色,全风化,泥质胶结,块状构造,岩体风化呈粘性土混砂土状,可见原岩构造,手捏可碎,遇水易软化,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厚度约为5.20m。
⑥2层泥质砂岩(J):灰白、灰褐色,强风化,泥质胶结,块状构造,岩芯呈短柱状,裂隙较发育,遇水易软化和崩解,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该层厚度为1.10m。
⑥3层泥质砂岩(J):灰白、灰褐、红褐色,中风化,泥质胶结,块状构造,岩芯呈长柱状或短柱状,裂隙较发育,遇水易软化,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该处未揭穿。
3.2 试验桩设计
采用旋挖成孔工艺,两组共6根试验桩,桩径600mm和800mm的桩长分别为16m、17m,以中风化泥质砂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5d分别3m、4m。
3.3 钢筋计安装
钢筋计安装在6根试验桩的主筋上,每根桩测试5个断面,每个断面对称安装3个钢筋计。Φ600mm桩安装在1m、7m、10m、13m、15m深度处;Φ800mm桩安装在1m、7m、10m、13m、16m深度处。
3.4 测试结果——轴力
通过对测试数据计算并根据孔径测量结果进行校正,试验桩S1~S6共计6根试验桩在各级荷载作用下轴力分布情况见图1~6。
3.5 測试结果分析
从3.4节可以看出,桩端附近轴力很小,对于桩径800的S4~S6来说,桩端处轴力接近于零,桩顶荷载无法传递到桩端。结合地层岩性来分析,当嵌岩段岩体完整性好、强度高时,桩体混凝土与周围岩体变为一个整体,在进入嵌岩段后,轴力迅速传入周围岩体,形成“卡颈”效应,桩端轴力变得很小。由于“卡颈”效应的存在,在嵌岩桩的内力测试中,针对嵌岩段不适合单独提侧阻力和端阻力,而是给出一个综合的承载力值,这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提法一致。在此次原体试验中,最终推荐的内力测试值如表1。
结论:
本文通过一个在建电厂桩基原体试验中的内力测试过程,分析了嵌岩段内力的特点,提出针对岩体完整性好、强度高的岩体时会产生轴力的“卡颈”效应,在测试成果中不宜单独提侧阻力和端阻力,而是提供嵌岩段的综合承载力,设计桩基时可以直接采用。
参考文献:
[1]宋进国,刘利民.嵌岩桩桩侧阻力特征的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30(2):56-57.
[2]雷勇.嵌岩桩竖向承载机理及其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3]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张立新(1980.5-),男,汉,内蒙古宁城县,河北国华沧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动力工程。
【关键词】嵌岩桩;内力测试;卡颈效应
1、引言
电力工程设计中,嵌岩桩因沉降小、能提供的竖向承载力大而受结构设计者的青睐,但目前对嵌岩段的受力机理研究的不够清楚[1-2],原体试验仍是确定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方便设计者根据需要调整嵌岩深度,在原体试验中就必须进行桩身内力测试,确定桩的侧摩阻力和端阻力。
在摩擦桩中,内力测试一般可获得较准确的桩侧和桩端阻力,但对于嵌岩桩而言,嵌岩段的内力测试值很小,不符合概念中岩体侧摩和端阻相当大的印象。
2、桩身内力测试方法
桩身内力测试可采用应变式传感器、钢弦式传感器或者滑动测微计等。传感器应设置在两种不同性质土层的界面处。在地面处或以上应设置一个测量断面作为传感器标定断面。传感器埋设断面距桩顶和桩底的距离不宜小于1倍桩径。在同一断面处可对称设置2~4个传感器。
2.1钢弦式传感器测试内力原理
2.2钢弦式传感器内力测试方法
原体试验时,根据试验区勘测资料,确定安装钢筋计的断面,将钢筋计与主筋绑扎,通过电缆线与测试仪器连接,静载试验时测量在各级荷载作用下钢筋测力计的频率大小,通过试验前标定的钢筋测力计的频率和荷载关系,分析计算确定不同截面的桩侧及桩底各部分的阻力。
3、某嵌岩桩内力测试
在某电厂的原体试验过程中,基岩埋深较浅,按嵌岩桩设计。在竖向加载的过程中,采用钢筋计进行内力测试,获得桩基设计参数。
3.1地层岩性
试验区内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冲洪积的淤泥质粉质粘土、粘性土,下伏侏罗系泥质砂岩。各地层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①杂填土(Q4ml):杂色,稍湿,松散~稍密,主要成分为碎石、粘性土和砖渣等,为近期人类活动形成。该层层厚为2.20m。
②1层粉质粘土(Q4al) :黄褐色,灰黄色,稍湿~湿,可塑偏软,局部软塑,含少量高岭土团块。该层层厚为0.20m。
②2层淤泥质粉质粘土(Q4al) :青灰、灰黄色,饱和~湿,软塑~流塑,略有腥味,该层土为欠固结土,灵敏度较高,有机质含量约在1.10~2.58%之间。该层层厚为4.30m。
⑥1层泥质砂岩(J):灰白、灰褐色,全风化,泥质胶结,块状构造,岩体风化呈粘性土混砂土状,可见原岩构造,手捏可碎,遇水易软化,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厚度约为5.20m。
⑥2层泥质砂岩(J):灰白、灰褐色,强风化,泥质胶结,块状构造,岩芯呈短柱状,裂隙较发育,遇水易软化和崩解,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该层厚度为1.10m。
⑥3层泥质砂岩(J):灰白、灰褐、红褐色,中风化,泥质胶结,块状构造,岩芯呈长柱状或短柱状,裂隙较发育,遇水易软化,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该处未揭穿。
3.2 试验桩设计
采用旋挖成孔工艺,两组共6根试验桩,桩径600mm和800mm的桩长分别为16m、17m,以中风化泥质砂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5d分别3m、4m。
3.3 钢筋计安装
钢筋计安装在6根试验桩的主筋上,每根桩测试5个断面,每个断面对称安装3个钢筋计。Φ600mm桩安装在1m、7m、10m、13m、15m深度处;Φ800mm桩安装在1m、7m、10m、13m、16m深度处。
3.4 测试结果——轴力
通过对测试数据计算并根据孔径测量结果进行校正,试验桩S1~S6共计6根试验桩在各级荷载作用下轴力分布情况见图1~6。
3.5 測试结果分析
从3.4节可以看出,桩端附近轴力很小,对于桩径800的S4~S6来说,桩端处轴力接近于零,桩顶荷载无法传递到桩端。结合地层岩性来分析,当嵌岩段岩体完整性好、强度高时,桩体混凝土与周围岩体变为一个整体,在进入嵌岩段后,轴力迅速传入周围岩体,形成“卡颈”效应,桩端轴力变得很小。由于“卡颈”效应的存在,在嵌岩桩的内力测试中,针对嵌岩段不适合单独提侧阻力和端阻力,而是给出一个综合的承载力值,这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提法一致。在此次原体试验中,最终推荐的内力测试值如表1。
结论:
本文通过一个在建电厂桩基原体试验中的内力测试过程,分析了嵌岩段内力的特点,提出针对岩体完整性好、强度高的岩体时会产生轴力的“卡颈”效应,在测试成果中不宜单独提侧阻力和端阻力,而是提供嵌岩段的综合承载力,设计桩基时可以直接采用。
参考文献:
[1]宋进国,刘利民.嵌岩桩桩侧阻力特征的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30(2):56-57.
[2]雷勇.嵌岩桩竖向承载机理及其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3]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张立新(1980.5-),男,汉,内蒙古宁城县,河北国华沧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动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