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备课观念 优化教材处理

来源 :新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gri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李运妹,女,本科,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1994年参加工作,小学高级教师;曾获河北省优秀教师、唐山市劳动模范、唐山市骨干教师等称号。
  【摘要】更新备课观念,我们过去备课常以教师的阅读感受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甚至将其预置成“教学目标”强行灌输给学生。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语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在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同一目标为多层目标。优化教材处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教师设计一些与课文情感相吻合的导读,以情感诱发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用日记构建心灵对话的平台,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关键词】更新;优化;处理;构建平台
  
  1 更新备课观念 我们过去备课常以教师的阅读感受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甚至将其预置成“教学目标”强行灌输给学生。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语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在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同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为达到以上目标,教师备课观念也要更新,教师将经过锤炼的口语用于课堂,使课堂语言逻辑清晰、通顺流畅、平实简练、生动风趣,还要备口语交际技巧,但这些看起来信手拈来的知识其实是教师丰厚底蕴的表现,这些“内功”要天天备,月月备,年年备。教师要不断提升语文课的品味,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 优化教材处理 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小说还是记叙文,都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蕴含其中。写文章是情动而发,读文章则是披文以入情。处理教材,优选教学内容时,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以情感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对蕴含隐形情感的课文,教学之初,教师设计一些与课文情感相吻合的导读,去诱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使其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导读可以是生动的讲述,也可以是精彩的画面,还可以是直接形象的表演、动听的音乐。指向情感,要聚焦情感,撷取表现情感的关键词句,打造情感的圆。比如,《月光曲》的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指向“感动”,我选取了三个语段,教学中围绕“感动”层层深入地展开。
  语段一(走进茅屋时被兄妹的对话所感动):贝多芬走进茅屋,琴声突然停了……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指导: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就心动了?他从这一句中听出了什
  么?)
  语段二(弹完一曲被盲姑娘的话所感动):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
  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指导: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在弹一首曲子?)
  语段三(被当时的环境特别是清幽的月光所感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指导:联系上下文,了解贝多芬,想象对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并以课外资源——贝多芬的名言: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帮助学生进入贝多芬的内心。)
  这样的教学,从“感动”切入,在揣摩、品味语言的同时,逐渐深入贝多芬的内心。
  我们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随时处理课堂生成的信息,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
  3 用日记构建心灵对话的平台 我的学生作文普遍写得很好,其中的奥秘之一是我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引导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每天我都抽出时间指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读书时首先让学生会读书,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最简单的能找到里面的好词佳句,进行勾画和抄录,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词汇,这样每天的日记就不成负担了。有些学生还能写出他所读文章的梗概、感想、写作特色等,学生还在日记中能表露他的很多想法和班级内外的事情,我用日记和学生对话,增进了我们之间的情感沟通。在日记旁我不写批语而是写“心语”,适时给学生一些惊喜,心语的内容可以是:①回应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②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③赞美他们的点滴进步;④暗示日记中的某些不足;⑤倾吐烦恼,让学生感到你很信任他,进而更亲近你。因为感情的沟通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新课改不需要标签,它只需我们更新观念,用正确的教学行为加以准确诠释!这,应该成为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更应成为我们共同的目标。
  
  收稿日期:2009-03-09
其他文献
生物科学实验是以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它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变 革现实的实践活动。  1 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 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但是,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 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  思维总是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
期刊
作者简介:陈少梅,女(1977.4-),兴业县北市镇人,本科毕业;小教一级;撰写的论文曾获国家级一等奖。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入门的最好向导,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潜在力量,是推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①导入诱趣,创设情景。②设疑引趣,发展好奇心。③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④采用激励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培养;兴趣;创设;设疑;好
期刊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展新课程改革,因课程改革而形成的新理念、新思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陶行知说过这样一段话: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得到充分发挥。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就
期刊
【摘要】英语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增强语言实践量,学生才能初步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采用游戏这种全身性反应活动,能引起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兴趣,并能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各种各样的游戏形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游戏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批评,学会了接受,而且还展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使个性得到了和谐健康的
期刊
【摘要】本文论证了培养情感素质,使学生尝试到认知价值的存在,体验智力劳动的意义,享受成功的幸福。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素质;培养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面对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缺乏应有的热情,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语文教学的本身去找原因。今天的语文课就像解剖课,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存在着固有的情感因素。情感素质的培养是新课程的
期刊
思想品德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活动中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是活动的目的。通过活动课,不仅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考察学生的睿智,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动脑、动心、动手的真正做好一件事。通过活动慢慢地去触摸孩子真实的灵魂,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 课前预习,激发兴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课前预习和学习兴趣的产生密不可分,教师在授课前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
期刊
【摘要】本文论证了了解国情,关注祖国命运的教学实践活动作用,关注社会、民生,积累调查经验。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1 指导思想 多元智能理论是设计本课的的理论支撑。利用多元智能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是本课的教学目的。  多元智能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社会人才的的方向。在教学中任何教给学生的内容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参与得以实践的。多元智能理论是
期刊
【摘要】政治课教学中的美育,要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要注重创设课堂的气氛美,增强政治教学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关键词】政治课;美育;进行到底    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这里的美指的是美育,美育决不是单纯依靠美术一门学科就能够承担全部内涵的,各个学科中都蕴含有美育的因素,各个学科都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任,政治学科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处理好政治课教学中的阅读与思考,教师正确认识“阅读与思考”在教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而发挥主导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处理好;政治课教学;“阅读与思考”    现行的思想政治教材变化最大的是删除了原教材的“练习”,增加了“阅读与思考”和活动课。教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阅读与思考”,提高教学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认为应该做
期刊
陶渊明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一隐士。“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俨然黔娄之风。有诗为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试想人家衣不蔽体食不裹腹尚能悠然自在,坐观夕阳,提着篮子采菊花,何等超然、洒脱!真的这样吗?    1 精彩的入仕     “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可是古来读书人的人生坐标。陶渊明可谓“学而优”了,北宋欧阳修就对他有过高度评价:“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