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责任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好像没有合作学习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的确,合作学习让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了,不再“居高临下”,师生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加注意,我们会发现,许多合作学习往往成了表面上的组合学习。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四季》时,老师说:“小朋友,你喜欢哪个季节,就自由的寻找合作伙伴—起学习。”话音刚落,教师里沸腾起来,有的小朋友跑来跑去找伙伴,有的小朋友坐着不动,有的小朋友挤在一起已是书声朗朗,有的小朋友还在观望,不知找谁好。教师连忙将没有组合的几个学生拉到了一起,让他们合为一组进行学习,看着学生们都已经组合成几个小组,叽叽喳喳地讲了几分钟,老师马上叫停,进入下一个环节。
显然,表面上学生是进行了合作学习,但是,有效性很低这并不代表真正的合作学习,只是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点点缀,只用几分钟,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表面看似乎全员参与,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很热烈,实际上很少有学生在认真地思考、讨论问题,含金量很少。老师收得太紧,课堂气氛过于严肃,缺少合作讨论的氛围。
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呢?
一方面教师要实现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辅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人人时时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组织好合作学习,既要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施教学目标。我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学习时,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再让他说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在教学《赠汪伦》时,我让学生初步自我解释诗句的意思后,我对小朋友说:“我看小朋友们哪个能发现小的问题,哪个能发现大的问题,如果谁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回答不了,那我就拜他为师。”
听了教师这一番充满激励的话语,小朋友个个小眼发光,纷纷埋头读书,思考问题。
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踏歌声”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
几个问题后,再也没人举手了。我看没有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便鼓励说:“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但我相信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只见小朋友眉头皱了起来,又埋头默读起来,窃窃地议论起来。
五分钟后,班上的小手又举得更高了。
“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呢?”一个男孩好像发现了新大陆。
“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一位女孩疑惑地问。
这两个问题确实很有价值,他们发现了书上写的与生活实际的不同。接下来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猜猜看,汪伦为什么等李白上船时再送?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
同学们自发组成学习小组热烈地展开讨论、想象,发表着自己的“高见”。
有的说:李白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白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是会伤心难过,因此就不辞而别。汪伦知道后赶来相送。
有的说;老师,可能踏歌相送是当地的风俗。
……
听到这入情入理的解说,我心花怒放,拍案叫绝。显然,合作学习使他们产生了灵感。
总之,合作学习时要创设有效的合作学习情境,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构建,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好像没有合作学习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的确,合作学习让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了,不再“居高临下”,师生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加注意,我们会发现,许多合作学习往往成了表面上的组合学习。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四季》时,老师说:“小朋友,你喜欢哪个季节,就自由的寻找合作伙伴—起学习。”话音刚落,教师里沸腾起来,有的小朋友跑来跑去找伙伴,有的小朋友坐着不动,有的小朋友挤在一起已是书声朗朗,有的小朋友还在观望,不知找谁好。教师连忙将没有组合的几个学生拉到了一起,让他们合为一组进行学习,看着学生们都已经组合成几个小组,叽叽喳喳地讲了几分钟,老师马上叫停,进入下一个环节。
显然,表面上学生是进行了合作学习,但是,有效性很低这并不代表真正的合作学习,只是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点点缀,只用几分钟,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表面看似乎全员参与,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很热烈,实际上很少有学生在认真地思考、讨论问题,含金量很少。老师收得太紧,课堂气氛过于严肃,缺少合作讨论的氛围。
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呢?
一方面教师要实现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辅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人人时时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组织好合作学习,既要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施教学目标。我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学习时,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再让他说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在教学《赠汪伦》时,我让学生初步自我解释诗句的意思后,我对小朋友说:“我看小朋友们哪个能发现小的问题,哪个能发现大的问题,如果谁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回答不了,那我就拜他为师。”
听了教师这一番充满激励的话语,小朋友个个小眼发光,纷纷埋头读书,思考问题。
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踏歌声”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
几个问题后,再也没人举手了。我看没有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便鼓励说:“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但我相信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只见小朋友眉头皱了起来,又埋头默读起来,窃窃地议论起来。
五分钟后,班上的小手又举得更高了。
“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呢?”一个男孩好像发现了新大陆。
“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一位女孩疑惑地问。
这两个问题确实很有价值,他们发现了书上写的与生活实际的不同。接下来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猜猜看,汪伦为什么等李白上船时再送?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
同学们自发组成学习小组热烈地展开讨论、想象,发表着自己的“高见”。
有的说:李白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白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是会伤心难过,因此就不辞而别。汪伦知道后赶来相送。
有的说;老师,可能踏歌相送是当地的风俗。
……
听到这入情入理的解说,我心花怒放,拍案叫绝。显然,合作学习使他们产生了灵感。
总之,合作学习时要创设有效的合作学习情境,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构建,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