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汉字词汇有许多相似之处,中日两国对于相同的汉字单词界定了不同的外延和内涵。这些相似的词汇不是一方对另一方单纯的借鉴或模仿,任何的模仿和借鉴都要在本国文化之上得到认可才能世代传承下去。并且能在更深程度上反映出在本国文化中这些特定称谓的基本特征。通过中日两国对“墨迹”一词对比研究,解析日本文化在接纳大陆文化的过程中,汉语词汇的受容和展开的变化轨迹,从而揭示两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与融合之处。
关键词:镰仓时代;墨迹禅宗;禅宗样书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131-02
一、墨迹传来的时代背景
关于“墨迹”传来的时代背景,日本学术界的分析为:“宋代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新阶段,士大夫阶层取代了贵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为了遏制武将势力和贵族势力,在官员选拔任命制中采用科举制,倾力于“文治”的结果导致文学与宗教的空前隆盛。”①
彼时兴盛的禅宗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佛教宗派,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玄学与佛学两大宗派交融的产物。禅宗认为本心即佛,不立文字,这使佛教烦琐的教义趋于简化,允许“顿悟”,从而“立地成佛”。从奈良时代起禅宗逐步传入日本,但在旧佛教时期禅宗未能形成独立的宗派,直到镰仓幕府时代,武士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平安时代向镰仓时代过渡阶段,天皇独尊的政治模式趋于瓦解,建立以幕府将军为权力顶点的政治模式逐步形成。权力更迭导致社会经济文化方面产生巨大的变化以迎合政治变更,即“公家文化”转向“武家文化”。镰仓时代武家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重视个性和实用性。武士和幕府将军们与天皇作对,理论上强调自性的直观思维理念,蔑视封建礼法,禅宗机锋迅捷,呵佛骂祖的反叛传统佛教的新精神与平安贵族的矫揉造作格格不入。这与日本新型的武士阶层精神状态有相同之处。因此,外来性强的禅宗文化比庶民文化更适合武士们的口味,中国传来的禅学②符合武士阶层的精神追求。因此禅宗在武士阶层的保护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逐渐成为主流宗教,对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僧们的身份变得无比尊贵,为了体现这种优越的身份,游离于日本人生活之外的禅僧们创立了“禅宗样”书法,即禅僧墨迹,利用文字技巧创立了独特的艺术,也是禅宗文化的世俗化的标志。
二、中日两国关于“墨迹”一词界定的外延与内涵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墨迹”一词有两层含义。第一,指的是用墨勾勒的线条,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黄荃等人的书画作品为“不见墨迹”。三国两晋时代存留至今的墨迹主要是指抄写的经卷和残纸。西晋时代陆机书写的《平复帖》是目前现存最早的墨迹。第二,指的是亲笔手书的原本文档,唐代张籍在《张司业诗集》中有如下文,“学书求墨迹,酿酒爱朝和。”《宋史真宗纪》中有“古书墨迹藏其中,六月乙末,以太宗墨迹此天下名山。”由此可见,在宋朝墨迹一词已经产生了。
在日本文化中关于“墨迹”的称谓有独特的内涵。在《書の日本史》第三卷中,指出“墨迹”在日本最初使用可追溯到镰仓时代。在日本出版的《禅学大辞典中》,“墨迹”主要指的是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前期,五山文化全盛时期,中国渡海赴日禅宗僧人(包含个别未赴日传法僧)和日本禅宗和尚的语录,诗歌和偈颂,尺牍,印可状以及禅学机锋的“公案”等等。到后世,“墨迹”的外延相对拓宽,江户时代大德寺和妙心寺的禅僧书法,以“黄檗三笔”为代表的黄檗宗僧侣书法也可以算进“墨迹”当中。
在日禅僧现存墨迹分为5大类:
1.确立禅寺制度,公文书用墨迹包括“清规,法语,疏,榜”。现存的墨迹中,赴日僧遗留40件,约占全部赴日僧墨迹总数的23%。未赴日僧有法语49件,约占墨迹总数的13%。
2.师弟同门关系的墨迹:尺牍。是参禅弟子在学道修业过程的评价。现存墨迹中,尺度留有49件。因为禅宗重视嫡传相承关系,师兄弟之间若不相契合不能轻易相互传授。
3.印可状。印可状是禅师通过印证,认为弟子已经达到彻悟境界时出具的证明。亦成为“附法状”,相当于毕业文凭。作者涉及无准师范,圆悟克勤,兰溪道隆,圣一国师园尔,因此印可状在墨迹当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4.赞语,诗偈,讽诵。主要指对佛理、禅意的领略与颂唱。禅宗在表现释迦达摩以下祖师或者自己的师匠,先辈的画像上题的赞叫做“祖师赞”,题在自己的顶像画上的“自赞”,花鸟、山水、人物等禅机画上的叫作“花赞”。
5.额字,道号,禅语等大字墨迹。禅寺悬挂在山门匾额上的题字皆为大字书写,统称为额字。或者是将佛名号,经文,古诗等等开示禅机的禅语,竖写成一行的也叫“一行物”。
6.疏。原意是指下对上的文书,引申为呈给皇帝的奏章。禅宗的疏,包括入寺疏,劝缘疏,草疏,汗淋疏。这些书均带有公文书的性质,书写在横幅折叠的宣纸上,既是高僧的书法,又有记录历史事件的双重意义。
三、在日禅宗流派与现存墨迹数量
■
四、禅僧墨迹的史料价值和文字价值
墨迹产生初期,大多作为一般的文书墨迹,记载了中国僧人赠予日本僧人的法语,尺牍,印可状等等,这些墨迹作为文字资料见证了中日僧人交往的对象、过程、形式和内容。例如东京国立博物馆珍藏的无准师范送给圆尔的尺牍。其中记载了无准师范对圆尔给予厚望,鼓励支持在日本开创寺院,弘扬禅法。同时也记录下圆尔在径山寺的组建过程中所处境遇。再如圆悟克勤给弟子虎丘绍隆的“印可状”,被日本茶人称为“漂流圆悟”,无论是在禅宗文献角度还是在茶道立场来定位,都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和文献价值。由此验证了中国汉字文化文东渡后产生的超乎汉字本身的影响力。
在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东渡的禅僧墨迹被赋予了更多的文献价值的史料价值。不仅受到宗教界的推崇,更是受到日本书道研究者的尊重,这正体现了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些墨迹被视为缅怀祖师道德,“见字如见师,参拜墨迹如同参拜师祖”,参禅时与先贤进行心灵沟通的重要工具,有师承关系凭证的作用。 五、禅学影响下的禅宗样书法的审美意境
镰仓时代以降,伴随着禅院伽蓝和书院的不断扩建,伽蓝的壁面悬挂的墨迹就成了重要的装饰物,为了和建筑物空间结构变化相适应,悬挂的墨迹当中要求文字空间不断加强,摆脱汉字笔画规则和书法法度的控制,达到空心明镜的境界就成了墨迹审美的最重要的标准。《禅宗艺术的七重性格》一书中揭示,“不均整,简素,自然,枯淡,幽玄,脱俗,静寂”,这也是禅宗样书法的主要性格特征,打破了一贯以楷书垄断的书写的模式,多以行草书来表达适意的偈语。通过疏密、参差、虚实等多种笔法变化,打破了汉字结构匀称,四平八稳的点划布局,使汉字姿态纵横富于变化,在简洁中体现出奇特的效果。这种不均匀不对称的“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的风格。“墨迹涌现出丰厚深远的禅机,不可用专业书法技巧来衡量。”也渗透到禅院伽蓝建筑结构当中。
苏东坡所提倡的“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境界与禅师们留下言简意赅的法语一脉相承。禅僧们破除“二王”以及平安贵族的文雅书风中的藏头护尾,回锋,中锋,取而代之的是宋代离经叛道的书风。宋代苏东坡,黄庭坚,张即之的书法风格开始流行。欣赏禅宗样书法墨迹的关键在于“以字悟禅”,或者“以禅悟字”,反省自己未悟之心,洗去心尘,随缘任命,感受禅师的“笔随心而动”,“正念始终一贯”,“无为而不为”的“无”的境界。形式布局上追求简,成为一种极其主观的艺术哲学。
参考文献:
[1]陈定中.日本的“書道”[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3(10).
[2]寺尾善雄,秦丽敏.日本的书道艺术[J].文化译丛,1985(1).
[3]江静.日藏宋代元代禅僧墨迹宗考——中日文化的交流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0(5).
[4]朱卫新.日本书道与中日书法的交流[J].东北亚论坛,1998(5).
[5]易阳.禅学影响下的日本古典造型艺术[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张亮.中国书法对日本书道的重大影响[J].美与时代,2011(9).
[7]潘蕾.中国人的字与日本人的字[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5).
[8]郝士满.书道原微——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2).
[9]韩天雍.中日禅宗的墨迹研究——相关的文化考察[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①鈴木翠軒·伊東参州 『新説和漢書道史』(日本習字协会、1996年)。
②中国的禅宗区别于印度佛教的三味禅,后来被纳入佛教体系,和中国法相宗,净土宗,华严宗等等派别亦有区别。
收稿日期:2014-10-26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日本都市文化研究(12XSYK057)
作者简介:吕模(1978-),女,陕西咸阳人,助教,硕士,从事中日文化交流史、日本文化、日本社会史研究。
(责任编辑:李 慧)
关键词:镰仓时代;墨迹禅宗;禅宗样书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131-02
一、墨迹传来的时代背景
关于“墨迹”传来的时代背景,日本学术界的分析为:“宋代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新阶段,士大夫阶层取代了贵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为了遏制武将势力和贵族势力,在官员选拔任命制中采用科举制,倾力于“文治”的结果导致文学与宗教的空前隆盛。”①
彼时兴盛的禅宗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佛教宗派,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玄学与佛学两大宗派交融的产物。禅宗认为本心即佛,不立文字,这使佛教烦琐的教义趋于简化,允许“顿悟”,从而“立地成佛”。从奈良时代起禅宗逐步传入日本,但在旧佛教时期禅宗未能形成独立的宗派,直到镰仓幕府时代,武士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平安时代向镰仓时代过渡阶段,天皇独尊的政治模式趋于瓦解,建立以幕府将军为权力顶点的政治模式逐步形成。权力更迭导致社会经济文化方面产生巨大的变化以迎合政治变更,即“公家文化”转向“武家文化”。镰仓时代武家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重视个性和实用性。武士和幕府将军们与天皇作对,理论上强调自性的直观思维理念,蔑视封建礼法,禅宗机锋迅捷,呵佛骂祖的反叛传统佛教的新精神与平安贵族的矫揉造作格格不入。这与日本新型的武士阶层精神状态有相同之处。因此,外来性强的禅宗文化比庶民文化更适合武士们的口味,中国传来的禅学②符合武士阶层的精神追求。因此禅宗在武士阶层的保护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逐渐成为主流宗教,对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僧们的身份变得无比尊贵,为了体现这种优越的身份,游离于日本人生活之外的禅僧们创立了“禅宗样”书法,即禅僧墨迹,利用文字技巧创立了独特的艺术,也是禅宗文化的世俗化的标志。
二、中日两国关于“墨迹”一词界定的外延与内涵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墨迹”一词有两层含义。第一,指的是用墨勾勒的线条,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黄荃等人的书画作品为“不见墨迹”。三国两晋时代存留至今的墨迹主要是指抄写的经卷和残纸。西晋时代陆机书写的《平复帖》是目前现存最早的墨迹。第二,指的是亲笔手书的原本文档,唐代张籍在《张司业诗集》中有如下文,“学书求墨迹,酿酒爱朝和。”《宋史真宗纪》中有“古书墨迹藏其中,六月乙末,以太宗墨迹此天下名山。”由此可见,在宋朝墨迹一词已经产生了。
在日本文化中关于“墨迹”的称谓有独特的内涵。在《書の日本史》第三卷中,指出“墨迹”在日本最初使用可追溯到镰仓时代。在日本出版的《禅学大辞典中》,“墨迹”主要指的是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前期,五山文化全盛时期,中国渡海赴日禅宗僧人(包含个别未赴日传法僧)和日本禅宗和尚的语录,诗歌和偈颂,尺牍,印可状以及禅学机锋的“公案”等等。到后世,“墨迹”的外延相对拓宽,江户时代大德寺和妙心寺的禅僧书法,以“黄檗三笔”为代表的黄檗宗僧侣书法也可以算进“墨迹”当中。
在日禅僧现存墨迹分为5大类:
1.确立禅寺制度,公文书用墨迹包括“清规,法语,疏,榜”。现存的墨迹中,赴日僧遗留40件,约占全部赴日僧墨迹总数的23%。未赴日僧有法语49件,约占墨迹总数的13%。
2.师弟同门关系的墨迹:尺牍。是参禅弟子在学道修业过程的评价。现存墨迹中,尺度留有49件。因为禅宗重视嫡传相承关系,师兄弟之间若不相契合不能轻易相互传授。
3.印可状。印可状是禅师通过印证,认为弟子已经达到彻悟境界时出具的证明。亦成为“附法状”,相当于毕业文凭。作者涉及无准师范,圆悟克勤,兰溪道隆,圣一国师园尔,因此印可状在墨迹当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4.赞语,诗偈,讽诵。主要指对佛理、禅意的领略与颂唱。禅宗在表现释迦达摩以下祖师或者自己的师匠,先辈的画像上题的赞叫做“祖师赞”,题在自己的顶像画上的“自赞”,花鸟、山水、人物等禅机画上的叫作“花赞”。
5.额字,道号,禅语等大字墨迹。禅寺悬挂在山门匾额上的题字皆为大字书写,统称为额字。或者是将佛名号,经文,古诗等等开示禅机的禅语,竖写成一行的也叫“一行物”。
6.疏。原意是指下对上的文书,引申为呈给皇帝的奏章。禅宗的疏,包括入寺疏,劝缘疏,草疏,汗淋疏。这些书均带有公文书的性质,书写在横幅折叠的宣纸上,既是高僧的书法,又有记录历史事件的双重意义。
三、在日禅宗流派与现存墨迹数量
■
四、禅僧墨迹的史料价值和文字价值
墨迹产生初期,大多作为一般的文书墨迹,记载了中国僧人赠予日本僧人的法语,尺牍,印可状等等,这些墨迹作为文字资料见证了中日僧人交往的对象、过程、形式和内容。例如东京国立博物馆珍藏的无准师范送给圆尔的尺牍。其中记载了无准师范对圆尔给予厚望,鼓励支持在日本开创寺院,弘扬禅法。同时也记录下圆尔在径山寺的组建过程中所处境遇。再如圆悟克勤给弟子虎丘绍隆的“印可状”,被日本茶人称为“漂流圆悟”,无论是在禅宗文献角度还是在茶道立场来定位,都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和文献价值。由此验证了中国汉字文化文东渡后产生的超乎汉字本身的影响力。
在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东渡的禅僧墨迹被赋予了更多的文献价值的史料价值。不仅受到宗教界的推崇,更是受到日本书道研究者的尊重,这正体现了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些墨迹被视为缅怀祖师道德,“见字如见师,参拜墨迹如同参拜师祖”,参禅时与先贤进行心灵沟通的重要工具,有师承关系凭证的作用。 五、禅学影响下的禅宗样书法的审美意境
镰仓时代以降,伴随着禅院伽蓝和书院的不断扩建,伽蓝的壁面悬挂的墨迹就成了重要的装饰物,为了和建筑物空间结构变化相适应,悬挂的墨迹当中要求文字空间不断加强,摆脱汉字笔画规则和书法法度的控制,达到空心明镜的境界就成了墨迹审美的最重要的标准。《禅宗艺术的七重性格》一书中揭示,“不均整,简素,自然,枯淡,幽玄,脱俗,静寂”,这也是禅宗样书法的主要性格特征,打破了一贯以楷书垄断的书写的模式,多以行草书来表达适意的偈语。通过疏密、参差、虚实等多种笔法变化,打破了汉字结构匀称,四平八稳的点划布局,使汉字姿态纵横富于变化,在简洁中体现出奇特的效果。这种不均匀不对称的“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的风格。“墨迹涌现出丰厚深远的禅机,不可用专业书法技巧来衡量。”也渗透到禅院伽蓝建筑结构当中。
苏东坡所提倡的“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境界与禅师们留下言简意赅的法语一脉相承。禅僧们破除“二王”以及平安贵族的文雅书风中的藏头护尾,回锋,中锋,取而代之的是宋代离经叛道的书风。宋代苏东坡,黄庭坚,张即之的书法风格开始流行。欣赏禅宗样书法墨迹的关键在于“以字悟禅”,或者“以禅悟字”,反省自己未悟之心,洗去心尘,随缘任命,感受禅师的“笔随心而动”,“正念始终一贯”,“无为而不为”的“无”的境界。形式布局上追求简,成为一种极其主观的艺术哲学。
参考文献:
[1]陈定中.日本的“書道”[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3(10).
[2]寺尾善雄,秦丽敏.日本的书道艺术[J].文化译丛,1985(1).
[3]江静.日藏宋代元代禅僧墨迹宗考——中日文化的交流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0(5).
[4]朱卫新.日本书道与中日书法的交流[J].东北亚论坛,1998(5).
[5]易阳.禅学影响下的日本古典造型艺术[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张亮.中国书法对日本书道的重大影响[J].美与时代,2011(9).
[7]潘蕾.中国人的字与日本人的字[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5).
[8]郝士满.书道原微——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2).
[9]韩天雍.中日禅宗的墨迹研究——相关的文化考察[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①鈴木翠軒·伊東参州 『新説和漢書道史』(日本習字协会、1996年)。
②中国的禅宗区别于印度佛教的三味禅,后来被纳入佛教体系,和中国法相宗,净土宗,华严宗等等派别亦有区别。
收稿日期:2014-10-26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日本都市文化研究(12XSYK057)
作者简介:吕模(1978-),女,陕西咸阳人,助教,硕士,从事中日文化交流史、日本文化、日本社会史研究。
(责任编辑: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