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病因,肌少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肌少症主要和年龄相关,年纪大了,肌肉自然萎缩:继发性肌少症的常见原因有肿瘤、肥胖、营养不良等。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很多老年人拼命节制饮食,荤菜吃得少或不吃,肌肉失去营养支持,就很容易营养不良,从而导致肌少症的发生。
临床诊断主要根据肌肉力量(握力、椅立测试等)、肌肉质量(影像技术、双能×线、超声等)、运动能力(日常步速、起立行走试验、简易体能状况量表等)来评估和分级诊断肌少症。其中,握力是最早推荐用于测量肌肉力量的评估技术,也是临床实践中评估肌肉功能的最简单的方法。老年人握力情况已经证明其与跌倒、残疾,生活质量降低以及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增加有关。
对于肌肉质量的评估,目前有CT、磁共振、双能×线、超声等。CT和磁共振是诊断的金标准。超声是评估老年人肌肉质量的有效检查方法,方便廉价,可清楚显示肌肉结构。
运动减缓是衰老的一种普遍生理现象,可以反映出许多器官系统的综合性能。测量步速是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跌倒、认知功能障碍、住院率和死亡率等事件的有效预测指标。
其他评估肌力的方法还有膝关节伸展力,呼气峰值流量、椅力测试等。
肌少症除了有肌肉力量、肌肉质量、运动功能的改变,还涉及血清代谢组学、肠道微生态的变化。某医院老年病科对50位老年人进行血液学指标进行检测,分为正常组、前期组、肌少症组、重症组,结果显示,肌少症组和重症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显著升高,肌少症组和重症组白细胞介素-1显著降低:在重症组、肌少症組中,一些营养指标提示下降,重症组血清白蛋白显著下降,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在肌少症组和重症组显著下降。
另外,通过老年人的肠道菌群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在肌少症组较正常组降低。
防治肌少症有这些方法
肌少症的防治方法有运动疗法、营养治疗、药物等,继发性肌少症主要是控制原发病。
运动疗法提倡耐力训练、抗阻力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抗阻力运动对肌肉功能和结构同时起作用,是老年人肌少症的主要锻炼方法。不过,高龄老年人通常不能进行高强度训练,所以运动疗法需要结合患者的体质进行个性化锻炼。
营养疗法在提供充足的热量、微量营养素的基础上,要保证足量蛋白质的摄入。人体的任何组织和器官都以蛋白质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低蛋白质饮食的老年人,身体处于负氨平衡状态,会加速肌肉萎缩,而蛋白质营养充足的老年人,可以较好地维持氨平衡,肌肉数量和体力活动能力也能得以保持。因此,健康老年人应该摄入充足的蛋白质,而且要三餐均衡摄入,比如一天吃90克蛋白质,那么早中晚应各30克。
2015年《肌少症营养与运动干预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推荐,健康老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在1.0~1.5克每千克体重,其中优质蛋白比例最好能达到50%,并均衡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在肾功能允许的条件下,老年人至少达到每日每千克体重1.2克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占总能量的15%~20%。
药物疗法比如合并男性性腺功能减退者或成人生长激素缺乏患者可以补充睾酮和生长激素,但中重度的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患者不适用:更年期女性可以补充雌激素,可有效增加肌量与肌肉力量:足量的维生素D能够促进骨骼肌合成,预防和治疗肌少症并能维持骨骼肌健康。共识中建议肌少症患者每日补充维生素D的剂量为600~800国际单位。
微生态制剂、肌肉干细胞疗法是新的治疗靶点。微生态制剂又称为益生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成员或促微生物生长的物质所制备的制剂,它通过调整或维持微生态平衡,达到防治疾病,增加健康的目的。研究发现,在肌少症患者中,肠道微生态严重失衡,其中有害菌显著增加,有益菌明显降低。补充益生菌可以平衡肠道微生态,提高肌量。相关实验对肌少症小鼠给予乳酸杆菌(酸奶)灌胃6周后,小鼠前肢握力显著增加,并且与乳酸杆菌浓度成正比。
肌肉干细胞疗法最初是在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的,是从肌肉组织中分离得到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干细胞,具有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在特定培养液或组织微环境诱导下,可以转化为成肌细胞,在骨骼肌受损、修复和再生中起主导作用。肌肉干细胞还可直接分化成血管细胞、分泌血管因子,对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代谢性疾病等起到治疗作用。肌肉干细胞疗法目前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取得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