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课文”向“教语文”华丽转身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ick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至今已有十余个年头了,在课程新理念的推动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改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毋庸讳言,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以讲为主的现象。教师拽着学生学,“霸道十足”地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实践、体验、探究、讨论的机会,依然以灌输为主,追求应试成绩的急功近利意识还相当强烈。造成小学语文课堂学段目标不明,如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第一至第三学段的教学一样,看不出学段的界限与区分,看不见学生学力的渐次提升。特别是阅读教学,有些教师把语文课与历史课、品德课、自然科学课等课程混同,使语文课程的自身特色丧失。以“课文内容的讲解、分析”为教学重点,忽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预习起点;以读懂课文内容,回答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相关问题等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忽视了文体意识、语用意识等。重得意,轻得言、得法,无“得用”,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陷入只教课文不见语文的泥潭。
  “课文”与“语文”仅一字之差,但意思、内涵却大不同。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课文”指的是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语文”有两个解释,一为语言和文字,举例说,“语文程度——指阅读、写作等能力”,一为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我们暂且先不去纠结究竟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还是语言和文学,单从二者的定义上看,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用件”,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课文是例子”,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的凭借,并非全部。显然,语文是一门课程,是课程就能够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能力。换言之,学生要借助课文,从中获得规范语言的发展,掌握文字,明确文字的组合与排列等的规则,掌握文学作品的精义、表达方式、抒写方法等,并从中获得心智的增长与情感的熏陶与愉悦等。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鲜明地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想获得新变化,取得新突破,当下最主要的变革,就是要努力挣脱以往的教学窠臼与束缚,尽快从“教课文”的误区中走出来,毫不犹豫地朝“教语文”的方向华丽转身。
  一、关注语文元素,给学生语文营养
  什么是语言元素?王尚文先生说:“语文之外的其他课程诚然不能越过形式而把握内容,但它们往往把形式当作掌握内容的跳板,可以得鱼忘筌,即便关注它的形式,目的也仅仅在于更好地理解它的内容;语文就不同了,虽然在品味形式的同时也在理解内容,但它的目的主要不在把握内容,而是学习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语文课程是以言语形式作为主要内容的特殊学科。语文元素应该包括文本文字的音、形、义,语言的风格特色、遣词造句,语言的特点规律,文本的“文质”“情采”,语言的情感、意蕴、美感,以及文本的谋篇布局、文体特征、体裁样式、作者的写法与创作意图等。小学阶段六年的语文教学,必须依据学段特点,阶梯式地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围绕着上述语文元素,以课文文本与课外读本为依托,让每一堂语文课都给学生一点语文营养,渐渐形成必要的语文能力。
  二、注重“导学”“让学”,给学生实践的时空
  对文本的解读,对文本语文元素的挖掘,教师必然要先于、高于学生。这是教师用自己的知识背景与储备,以成人的视角解构出来的,是属于教师个体的文本认知。当文本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用件——即用本时,就需要教师淡化“教本意识”,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分析班级学生的真实学情,改变以往“行政指令”式的“硬教”“牵学”的做法,将“教师视角”的文本理解与“学生视角”的用本需求相契合,变“牵学”为“导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甄别、去体悟。当学生发现不到或发现不全时,教师再辅之以必要的启发、引导,将学习、体察、归纳、实践、演绎、鉴赏、想象、创造等的时空真正归还给学生——课堂本应该就是“学堂”,“让学”指向的是学生的语文学力增值,也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重视积累“语言”,让学生在“得用”中“意言兼顾”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以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课程,也是一门基础性课程。被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篇篇都应该是指导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范本。只要语文教师留心、用心并有恒心,就一定能建构起与学段语文学习目标相适应的“语文知识学习体系”。语文学习是有一定承接性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语法修辞逻辑等,应该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不断提升。每一堂语文阅读教学课,都应该给学生创造得言、得法的机会与方法引领。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在学习语言中发展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言中不忘引导学生得语文学习之法,在得言中引导学生体悟文本情感与意旨、意趣。学习语言,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功用,那就是要内化语言,并努力积累,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也就是“得用”,因为“听到的,忘记了;看到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因此,每一节语文阅读教学课,教师都应也必须向学生提供积累、运用语言的机会。
  四、强化文体意识,给学生举一反三的启迪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文体有诗歌、散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诗歌凝练中蕴含丰盈的意境,散文“形散神聚”,记叙文有“六要素”,说明文讲究说明方法,应用文有着一定的格式、规范等。同样一种文体,不同的作者采用的手法、选择的角度各具特色、摇曳多姿。万千事万千人,万千物万千景,五彩斑斓,精彩纷呈。如果教学丧失了文体意识,就容易陷入“千课一面”的尴尬。各种文体在文本中出现的顺序是有先后的,也绝不会是“孤军奋战”的。因此,教师必须有强烈的文体意识,善于引领学生前后联系、上下贯通,不局限于以弄懂一篇文章的意思为教学核心,努力着眼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同一类文体文章的规律,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二组第一课《詹天佑》为例。笔者随手从网络上搜索了教学设计,信手摘下一则,让我们来浏览该设计的教学流程。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2.听了资料介绍,说说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詹天佑
  1.师:课文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一起来找到它。
  2.生找到句子齐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合作学习,了解人物
  1.生默读课文思考:杰出、爱国在文中哪些文段中表现出来了?你读到这些文段后的体会是什么?
  2.与小组内同学讨论一下,互相交换意见,得出小组的观点,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抓住重点文段,一边让学生谈体会,一边引导学生带着体会读文,读出爱国情感。在个人读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带着感情读文。
  (四)质疑问难,讨论解决
  1.学生质疑问难。
  预设问题1:青藏铁路从格尔木─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京张铁路才200公里,为什么詹天佑能凭借京张铁路成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预设问题2: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修筑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
  2.学生谈感受,师生总结。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根据句中的重点词语谈感受,做到言之有理。
  (五)总结全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生齐读课文。
  2.归纳主要内容。
  (六)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1.师生齐读综合性学习要求,思考: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生自由谈最希望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3.生自由选择与班上同学结对,并进行分工。
  4.师提出建议。
  应该说,这是常态阅读教学中一份比较常见的教学设计。其问题出在哪里呢?教师将“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只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而不见课文“怎么写”。学过课文之后,学生仅留下“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粗浅印象,只知道他发明了“中部凿井法”“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挖掘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上山的难题。作为语文学习课,若教学仅给学生这样的营养,显然是缺乏“成长所需元素”的。教学设计应该关注语文元素的“添加”,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当然,每一篇课文,可用来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点”很多,语文教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应需而设,形成序列。
  只要在儿童视角的整体观照下,用“教语文”的视野去从事教学,语文教学就有望发生新变化,这是每位语文教师的独当之任和神圣使命。
  
  附:王庆欣《詹天佑》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检查预习,了解初读印象
  1.出示词语,读准字音。
  阻挠 高山深涧 攀山越岭 轻视
  争持 悬崖峭壁 勘测线路 蔑视
  要挟 狂风怒号 开凿隧道
   黄沙满天
  2.比较词语,理解意思。
  (1)读准词语后,说说“阻挠、争持、要挟”的意思,并比较“轻蔑”与“藐视”。(2)说说四组(竖行)词语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3.了解初读情况。通过预习,你对詹天佑有怎样的印象?可以回忆文中的语言。
  二、读通课文,梳理文本脉络
  1.自读课文,从每一个自然段中圈画2~3个关键词概括大意。
  2.同桌互读,正音并交流段落大意。
  3.师生合作梳理本文的写作架构。
  三、围绕重点,探究文章写法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是一篇写人、写人物个体的文章,是属于记叙文。请以抓记叙文的六要素的方法,简要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2.探究写法特点。写人的文章,大家已经学了不少这种类型的课文了,请再读读课文,说说你发现了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1)介绍大背景、大环境,凸显修建难度: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藐视,自然环境的恶劣,工程的艰巨。(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大胆设想一下:国外的报纸会以怎样刺眼的标题报道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筑京张铁路总工程师一事;国内的报纸又会怎样报道)
  (2)写人的文章一般离不开人物的言行,还需要有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最常用的写人法宝是用典型事例说话。细读课文,这篇写人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呢?(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文只出现詹天佑的两句话和一句心理活动描写,其余的都是詹天佑的行动描写)
  3.聚焦“典型事例”,图文相济说“杰出”。
  (1)默读课文,试画一个示意图,说明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不同方法。(2)情境说话练习:假如你就是詹天佑,当时会怎样来说服其他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人呢?(3)借助“人”字形线路的插图,说说火车爬上陡坡的方法。(4)情境说话训练:同学们,现在你就是一位导游,正陪同游客坐火车经过青龙桥,你将会怎样介绍詹天佑的这一杰出创举呢?
  4.聚焦细节,品悟人物形象。
  (1)自由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这是全文花笔墨最多的一个自然段,也是很有特点的一个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的叙述,使你眼前站立着一位怎样的詹天佑?(2)学生朗读相关句子,教师引导学生用四字词语归纳人物形象。(雷厉风行 作风严谨 身先士卒 废寝忘食 虚心求实 信念坚定)(3)这些归纳的词语并没有在文中出现,我们是凭什么感受到的?精读第四段,说说作者是用什么“魔法”让詹天佑站立在我们跟前的。(4)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探讨本段文字的构段方法:概写行动——接受任务,勘测线路;事业箴言——典型话语,精密严谨;危险作业——峭壁定点,野外工作;常态工作——攀越勘测,绘图计算;信念支撑——必须修好,意义重大。(5)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五、提供选题,课堂练习写话
  1.提供选题,择一练写。假如你是当时京张铁路工程队的随队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样的事件:(1)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高了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你会用怎样的标题、怎样的内容报道这扬我国威之事。(2)詹天佑在顶住重重压力的情况下,从勘测线路开始,就与京张铁路的成败连在了一起。当你目睹了他的工作情况后,你又会以怎样的报道让全国人民了解这位了不起的中国人。
  2.学生练写、交流。教师表扬能合理利用与化用文本语言的学生。
  六、总结课堂,升华伟人情怀
  1.扩展。出示詹天佑登临长城曾说过的一段话:“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粤汉路没有修通,南北大干线无法建成,初建全国铁路网的梦想破灭,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憾事。所幸的是,我的生命早已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段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指名读、齐读)
  2.总结。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病故,享年59岁。但他主持修筑的铁路与他的铜像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心里!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詹天佑的功绩,称赞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评析】上述教学设计,文本在这里成了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言语的一个平台,从画各段的关键词到对文章大意的概述,从发现写人文章的“本文特点”、关键段落的构段特色到对人物形象的感悟与铺展,从学生化文字为图画到借插图说火车上坡的原理,从学生的两次“假想对象”情境说话训练到两次的练写训练,所有的课堂教学行为指向都朝向了学生的语言发展,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加工、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语言。在课堂末尾以詹天佑的深情话语展示一位“中国人的光荣”——爱国杰出的中国伟人,对学生就是一种无声的榜样力量,不用说教,情感、品德、价值观等的熏陶都蕴含其间。(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揠苗助长的问题,在于作用方式,进而是作用领域的误判。园丁固然可以对小苗进行作用,但他的作用必须转化为小苗可以接受的,可以进入小苗生长活动的过程。违反这一规律的作为,均是多余的和有害的。也就是说,园丁的作用,需以研究小苗的生长方式为依归。最大限度地依靠小苗,将会使整个育苗的过程变得直接而简单。  教育也同样,教者要以学生的需要来确定自己教什么和如何教。我们的学者对学生作了许多研究并从中发现,学生在许
随着《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正式下发,意味着课程改革将开始新的征程。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修订的?修订
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驱动力。我国始终强调要提高国家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创新意识。本文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探讨企业最高管理者CEO的过度自信特征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公司治理体系对CEO决策与行为的监督制衡作用,本文将董事会这项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因素引入研究模型,探讨董事会结构,即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构成、董事会领导结构二元性这三方面因素对CEO过度自信与企业创新投资二
考试是影响新课改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时至今日,有些地方考试仍是衡量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如一年级语文试卷发下来以后,一些细心的教师发现,和以往的试卷其实是大同小异。也考生字、生词,也让学生写看图说话,稍有不同的就是括号换成了动物图案,连线题说成了“字宝宝找妈妈”。于是一部分教师吸取教训,让学生每天抄写生字若干遍,写一篇规定字数的看图写话,甚至连课标上要求只认不写的二类字也让学生反复抄写
为了让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教师训练颇多。泛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过早训练、重复训练、机械训练、啥都训练,等等。以阅读教学为例,多数教师实行的是解题式的教学法,即按照中考、高考阅读试题的样式,把课文或课外阅读材料改造成几道试题,然后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几乎就是中考、高考试题的翻版,甚至会直截了当地说:“这样的题型,去年就考过,同学们要当心。”如此与中考、高考接轨,一味追求解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当然,考试也在发生变化,逐步与新课程理念在靠拢。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的是学生的见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过去的教学是以书为本,考试也是以书为本。而现在的新课程是把教材当例子,让学生用在教材中学到的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所以说现在的考试难了。那么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呢?笔者认为,一是放飞心情
复旦大学药学院与华山医院合作成功开发一种肿瘤微环境响应探针,它是一种新型纳米探针,可用于脑肿瘤手术导航。通过纳米探针对脑胶质瘤酸性环境的响应成像,进行手术导航行肿
课改进入反思阶段,考试被加码重视。有些学校,从学生到教师直至行政人员,都被考试成绩串并在一起,只要考试成绩不达标,相关人士都将被单列管理。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只能为考试服务,阅读教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景”:教学纯粹为考试服务,教学内容是考什么教什么,教学形式是考问,教学结果是乏味,没有语文情趣。  语文情趣来自它的本色和魅力。语文的本色是:情理是语言文字组合的纽带,情感是语言文字的生命。语文的魅力是:字
现在学校和社会对考试过分关注,主要是考试具有评价、衡量和选拔的功能。家长喜欢根据考试的得分评判孩子学习的好坏;学校惯于根据统考的成绩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考试成了社会看待学生学业、观察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效益的唯一“窗口”;考试成了学校评估教师工作、评价学生学习的主要标尺。考试俨然就是一根指挥教学工作的指挥棒,考啥教啥,怎么考就怎么教,师生成了紧跟考试、疲于奔命的士兵。由此滋生出诸如题海战术、强化
数学课要凸显数学学习的本质,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这些方面怎样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呢?经过实践,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要实行三个先后顺序转变,即变“有问先答”为“先探后答”,变“有疑先议”为“存疑后议”,变“先操作后想”为“先想后操作”。这样三个转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加以具体阐述。  一、变“有问先答”为“先探后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