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文化盛宴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P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意的绿春
  踏上春天的汽车,绿春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一一呼啸而过,公路上粉红的樱花排列齐整,在一片片树荫的衬托下似千余名新娘子羞羞答答绽放最美丽的辉煌与灿烂。连日的阴雨在我们到来之际嘎然而止,阳光穿透乌云,绿春县城宛如刚出浴的少妇晶莹剔透。
  翌日清晨,县城对面的哀牢山上云遮雾绕,错落有致的哈尼山寨披上婚纱,云海包围了树林和山腰,山峰与树尖若隐若现、若即若离。霎时,太阳光拨开云层,独独照射在山洼的一小片凤尾林子里,绿的树,红的土,金黄的光,飘渺洁白的雾,好一片朦胧而充满诗意的油画!让我如何用笔来描述?参加笔会的学员们都被眼前的风景吸引了,一个个驻留拍照,忘却了上课的时间。
  壮阔的哈尼浮雕
  下午,巨幅浮雕《哈尼神话》展现眼前,那《在迁移中诞生》《在大山梯田中创造辉煌》《走出大山》三幅浮雕把哈尼的发展史、迁移史淋漓尽致诉说了一遍。哈尼的祖先——一条母鱼担当了创造人类始祖的重任。太阳神是天神羞涩美丽却胆小的女儿,她的任务是在白天守护着天下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月亮神是天神英俊潇洒和勇敢的儿子,他守护着夜晚的一切神灵,让万物在一片寂静中休养生息。还有一个具有神奇色彩的哈尼女神,她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能生产出子女,千千万万的人类从她的每一个细胞中跳出来,繁衍了后代。这个神话跟汉族的“女娲造人”有点神似……
  哈尼人被外族人攻打、驱赶,于是从生养自己的家乡纷纷逃离,举家迁移,一路战争、一路狂奔、一路磨难、一路乞讨,历经千辛万苦,辗转无数个地方,这样一部哈尼迁移史也在浮雕中波澜壮阔地涌来。哈尼人大部分渡过红河岸边,来到江外地區,爬上哀牢山脉的每一座山山岭岭,他们开始安家落户,开垦梯田,种植稻谷,哈尼人从此才真正安稳下来。在大山中劳作了上千年的哈尼人民,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一个个又开始走出大山,迈向外面精彩的世界,把哈尼的勤劳和勇敢撒播出去,把外面先进的技术带回山村,美丽家园一座座拔地而起,哈尼人民欢歌起舞,幸福满溢村村寨寨。看完浮雕,好像穿越哈尼的通篇历史,那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画面仿佛动起来、唱起来、跳起来,令人久久不愿离去。
  多彩多姿的哈尼文化
  走进绿春哈尼风情园博物馆,哈尼族数十支支系图片和说明一一展现,各个支系不同的服饰,分布不同的地域,但都有着相同的风俗习惯,寨子里都有龙树守护,有苦扎扎节、十月年和昂玛突节,有开秧门、哭嫁歌、乐作舞、舂粑粑、丧葬等活动。展览室里还有木刻的哈尼迁移史诗《哈尼阿贝聪波波》,每一句诗歌都饱含了哈尼迁移的心酸史。有木刻的哈尼父子联名木片,让我们认识了哈尼父子连名制,认识了一个个哈尼家族的族谱。博物馆中还有哈尼人民各个支系不一样的服饰,但都以黑色、深色为主调。有劳作的各种工具,犁、靶、砍刀、锄头、蓑衣、蔑帽、谷船、谷斗、谷篱等等。也有各种音乐器具如大三弦、小三弦、牛腿琴等。
  走进一间清幽僻静、遮天蔽日的树荫里,哦,原来我们来到了都玛简收女神神像面前,传说逃离哥哥们追赶的都玛简收来到阿倮欧滨这个地方,实在走不动了,便把拐杖插在地上休息,不想那拐杖竟变成遮天蔽日的大树,都玛简收爬上大树回到了天庭。大树被后人们砍断后,哈尼人根据数树枝和树叶才有了一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一年360天的年历。站在女神神像面前,感觉自己好像心灵被洗涤,一下子清明了许多。
  再上一层楼是铓鼓楼,“天下第一铓鼓”展现在眼前,那铜铓直径1.7米,重达700余斤,是哈尼村寨兴旺发达的标志。大家纷纷拿起棒槌敲打起来,希望丰收、希望幸福、希望平安。铓鼓楼居高临下,可以将下面华丽、漂亮,具有哈尼风格和色彩的风情园广场一览无余竟收眼底。
  哈尼古歌的穿透力
  刚踏进绿春哈尼作家白者黑家的哈尼民房,悠扬的音乐声响起,民房有正房、左右厢房、耳房,左前方有一个茅草建盖的小小舞台,舞台中除了有哈尼各种农用具外,还有一整套音响。其他茅草房中还有堆房、碾米房、祭祀房、客房、议事厅等。
  四个哈尼小伙子、一个哈尼小姑娘和一个哈尼阿姐轮流唱起了哈尼山歌和情歌。哈尼小伙子的声音高亢、明亮、轻快、振奋,带有诱人的磁性,好像在人群中遇见了自己心仪已久的姑娘,要把心底所有的爱都向她倾诉。哈尼小姑娘的歌声完全就像百灵鸟,尖锐、细长、喜悦、轻快,仿佛无忧无虑的天使,享受着人世间的美景和纯洁的爱情。哈尼阿姐除了圆润的歌喉、抒情的长调外,歌声里还有着隐隐的甜蜜,成熟的洒脱,淡淡的忧伤……哈尼老贝玛念唱着传统的哈尼古歌,声音低沉、重复、冗长,仿佛来自遥远的国度,又好像大祭师在为归去的灵魂引路。哈尼老阿妈唱着呼唤儿女们的哈尼古歌,我听着好像是妈妈在谆谆告诫儿女们要团结友爱,要互相帮助,要继承传统的哈尼文化等。听着老阿妈的歌声,我好像听到我的妈妈在遥远的地方呼唤我,又仿佛一个流浪很久、迷失方向、受到挫伤的女儿找到归宿一般热泪盈眶。其实我听不懂哈尼歌曲,但我却听得入迷,听得陶醉,感受到了来自灵魂深处情感的触摸。我的灵魂仿佛跟随那高亢的音乐、优美的旋律、磁性的歌声飞扬了,飞扬在天之外。
  歌舞之乡——戈奎下子雄山寨
  汽车在绿春至元阳的二级路上行驶了大约50余公里后,突然沿着一条新铺好的乡村水泥路七弯八拐,绕进了戈奎乡下子雄哈尼山寨。
  走进山寨,这里与其他村寨最大的区别是每家每户房屋的墙壁上都画有彩色的哈尼人民劳作图、歌舞图、亲子图等等,他们或在梯田里插秧苗、打谷子、捉泥鳅,或在山上狩猎、打柴、摘果子,或在家里织布、纺线、刺绣,或哺乳婴儿、与孩子玩游戏,教孩子各种技术,或在情歌对唱、跳着白鹇舞……画笔看起来很粗糙,人物形象只是轮廓像一些,不像画家所画,应该是村里人自己画的,正是他们自己所作,更彰显了山寨哈尼人的淳朴和厚实。
  更让人惊奇的是,小小的哈尼山寨居然有“文化主题广场”!我们在文化广场中村里人早已准备好的长条木凳上坐下,穿着民族盛装的哈尼男人们抬来了木槽放在广场中央,哈尼女人们抬来刚出锅的糯米饭,把糯米饭倒进木槽中,男人们使劲挥动木锤舂起来,那使出的力气看起来比挖田地还要用劲。不一会儿舂糯米的男人便大汗淋漓,大家轮番上阵。差不多20分钟的光景,木槽里的糯米饭变成了粑粑。女人们采来芭蕉叶,将芭蕉叶撕成若干小片,把糯米粑粑捏成小团,撒上磕碎的炒花生米,再用芭蕉叶包起来,分给客人们吃。手里拿着暖暖的糯米粑粑,闻着芭蕉叶的芳香,糯米的清香,炒花生米的浓香,还未入口,便已醉了。再放入口中,那香香甜甜、舒舒软软、细细腻腻的感觉简直妙不可言!这是我有生以来吃过的最好吃的糯米粑粑!
  下一个节目是哈尼古歌合唱,合唱者大多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纪最大的看起来已经70多岁了。合唱队是这个村子的文艺队成员,大约二十人左右。他们一半人唱古歌,一半人吹乐器。乐器有三弦、口琴、笛子、芭蕉玉芯、树皮、树叶等,有的乐器我没有见过,也叫不上名字。合唱音调高低合鸣、长短搭配、粗细杂糅……呵,这是哈尼民族吗?哈尼歌曲也有这样优雅高端的合唱?简直可以和州歌舞团的合唱相媲美啊!
  紧接着,多年未见到的祭祀歌舞在节奏感强烈的“咚、咚、咚……”氓鼓声中走来了!舞者拿着祭祀用的枪、棒、锤、链等“武器”甩起来。之后一名哈尼大力士用牙齿咬着一张木桌子一步一跺、一步一踩、一步一转地出场了,拿着棕叶扇的舞者跳着白鹇舞蹈翩然而至,把大力士围在中间。大力士将木桌轻放在广场中央,一对男女踏到桌子上,背对背、面对面、脚扣脚地跳着,好像一对恩爱的白鹇鸟翩翩起舞、互相呢喃……
  子雄村,美丽的山村,文化的山村,我爱上了你!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提起麦索儿,出生在青海的老老少少都知道,它是用七八成熟的青稞粒做成的,是我们青海农区一种特有的民间小吃。由于门源地区气候比较独特,适宜种植青稞和油菜,所以,人们将青稞做成了一道别具特色的时令小吃,给高原特色的饮食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  在我年少的时光里,麦索可以说是一种极为奢侈的食品。八岁那年一个秋日,父母亲干完手头上的活儿,带着我去了自留地。我清楚的记得,父亲站在地头,温和地望着我说:“今晚,我
期刊
八月高原,那葱笼一片的青稞地总给人温暖的感觉,青稞长长的麦芒,远远看去,如一层毛茸茸的雾气笼罩在整片田地上,让心柔软,微笑不由地绽放。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的祖父母从青海大通县城下放到脑山农村生活了二十四年,我们姐弟都在农村出生。六岁那年,我们成为“倒流户”回城居住。对于农耕生活,我的记忆停滞于六岁之前。  依稀记得四五岁时,逢春耕时节,家家户户要到田间劳作,没人看管的孩子们也被带去地里。有一种用
期刊
农历六月是青藏高原赛马的季节,青海河湟的山野里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百花飘香,彩蝶纷飞,此时的赛马活动此起彼伏。骑手们喝了一碗青稞酒,摆开阵势,飞身跨马,挥手扬鞭;跑马吃完一盆青稞料,猛蹬前蹄,如风驰电掣,似飞箭离弦。在尘土滚滚中,人马腾云驾雾,碧绿的草地上一道道青烟飞滚而去,伴随着奔马的蹄声而来的则是惊天动地,猛如炸雷落地的呼叫声,助威的狂呼和喝彩的狂喜,直冲高空,山谷里传来阵阵回声。  周围的大
期刊
一  在家乡门源,有两条绵延起伏的山脉,叫冷龙岭和达坂山,它们都是祁连山脉的一部分,祁连山是中国西部赫赫有名的一条重要的生态屏障,它绵延800里,总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6000米。在门源境内从西向东,北高南低,两条山脉平行起伏,似两条巨龙奔腾而下,中间形成了宽阔的平川。这里海拔2880米以上,离天很近的地方,有一种神奇的谷物——青稞,这种也叫“裸大麦”的农作物一路披荆斩棘,战
期刊
一  当微寒的风掠过城市,南山上的树叶便染上了红色。于是,山城的秋意便浓了起来。秋天,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秋色不尽相同的景致,有的秋叶色彩缤纷,有的硕果浓淡飘香,有的秋景浩渺如幻,秋雾如梦如烟……  滟滟波光如雪。瑟瑟风穿落叶,遥树暮生烟。最难忘,巫峡两岸,红遍满山,百里行程,一山未了一山迎,胜似无声的画,賽过无言的诗。这是一幅绝妙丹青长卷,山上红黄青绿,五彩缤纷,那满山红叶如同大地上涌出的红潮,
期刊
青稞,以及与青稞有关的记忆,似乎都封存在懵懂儿童和少年不识愁滋味时期。人们居住的城市越来越大,楼房越来越高,离土地越来越远,整日奔波于城市的喧嚣和生活的重负下,便怀念起遥远而宁静的乡村,炊烟袅袅的村庄,甚至充满牛羊粪气息的空气,更怀念每到傍晚时分母亲那声悠长的“尕虎儿,喝汤来!”的乡音。真是年少不知曲中意,听懂已是曲中人。  大概在城市呆久了也会患上审美疲劳,人们便挖空心思寻找着各种能够慰藉乡愁的
期刊
七月的神木,百花盛开,田禾茁壮,风光旖旎,大地尽染。宛如一个硕大的天然生态植物园,巍屹在陕北黄土高原腹地,招之鸟语蝉鸣,蜂忙蝶舞。  应第十二届中国西部散文节暨“神木杯”全国散文征文大赛之邀,引得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位作家、诗人“蜂蝶”般纷沓来。当然,我不敢自翊为“蜂蝶”,只是因了“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名份,带着一份对文学的情有独钟和怀着参加本次盛会的激动心情,踏上了神木这方神奇而绮丽的土地。 
期刊
梵高的向日葵好像开在花瓶里,就那样朦胧神秘地开了百年,美丽了百年,美丽了人们的想象;而山里丫头月儿的向日葵是鲜活活开在青稞地里的,美丽了远天远地的山嘴嘴。  月儿没多少文化,但悟性好。她唱《少年》能唱得人神迷魂乱,摹仿花儿皇后苏平像极。她的针线茶饭满庄子甩梢儿,比如,头天,有人发现她的花衫破了一个洞,第二天那里却开出了一朵红杏,灼灼耀人。爱美的女人们啧啧称道,看人家月儿这补丁打的……艳羡不已。还比
期刊
前阵子有本刊物报道了目前亚欧几个国家国民平均阅读时间的介绍情况,发现我们国家国民阅读时间和质量都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我们的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历久弥新,永远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两千多年的游牧文化和一直都在延续的耕读文明,在长达两千多年相互渗透、促进、磨合中形成了我们今天兼收并蓄、包容至鉴,美美与共的独特中华文明。历史曾就有“十年寒窗苦,
期刊
广西贺州市昭平县北陀镇,位于潇贺古道的西侧,今昭平县的中部,中间是丘陵地带,四面环山,形状似陀螺,素有小盆地之称。位于桂江北面,故名北陀。全镇总面积为四百一十七平方公里。下辖十三个村委,总人口为3.78万。  这样的小镇在贺州有很多个。北陀镇,它不像黄姚古镇一样,山可以入画,水可以入诗。北陀的山水,给人的印象是,它不显山,不露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平常得不能再平常。  说北陀是藏着的,掖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