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研成为教育发展的“破墙器”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科研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作用日益显现出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作为促进教育发展的策略也已为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究竟如何?当下中小学教育科研何去何从?
  我曾以“特邀研究员”的身份随市专家组,对教育科研点校进行了为期3天的视导。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现状形成了一个初步感知:有喜有忧,喜忧参半。喜的是所到之处中小学校长与教师对教育科研充满热情和渴望;但总体却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两个“极度不均”:
  一是教育科研点校的分布极度不均。设置教育科研点校的目的是要通过点上的突破,树立典型,积累经验,以点带面。这样就可以克服以往在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推进上平均使用精力而又力不从心的弊端;对于学校来说,最大的益处就是可以经常地、及时地得到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和专家近距离的指导与扶持。但教育科研点校的分布极度不均,相当多的区、县出现了空白。这表明各区、县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以及基层学校对教育科研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也是教育科研工作得不到普及和深入的最大障碍。
  二是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极度不均。①教育科研仍然摆不到中小学校工作的重心上来。许多学校存在着说与做两层皮的现象,教育科研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几成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交流时某些校长反复强调抓升学率对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与之相比其他皆属次要或者可以不要。②课题研究脱离学校实际。跟风潮、赶时髦、攀高枝、假大空等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外面流行什么,我就研究什么;谁的门头硬、名气大,我就跟在谁的后面走。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在于“原创性”和“草根性”,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了教育科研的价值。结果是课题很多、奖状一摞、层次不低,但就是看不出解决了什么问题、收到了什么实效。③教师参与面不广泛。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广泛的群众性,没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科研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④教育科研管理欠规范。有的学校做了许多工作,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有的学校研究资料散落在个人手里,由于人事变动等原因造成研究资料丢失。反映在课题管理上更是问题多多,随意性太强,研究不深入,档案材料存在着“主卷不清、副卷不明”的现象。⑤教育科研知识匮乏。有的学校和教师不清楚学校教育科研的涵义,把学校日常的教研活动与教育科研混为一谈,或者误认为教育科研就是教育实验。有的学校和教师不晓得课题研究的必要环节及具体要求,走了弯路。
  中小学校在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许多属于共性的东西。由于我来自基层学校,做了20多年的教育科研,正是凭借教育科研成就了我的师名,因此,在回应“中小学教育科研到底应该怎样开展”的问题上,就与校长和老师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在交流时,我多次谈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领导尤其是“一把手”重视,是学校开展好教育科研工作的最重要保障。为什么有的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就是搞不起来,或者开了头就没有了下文,无果而终?为什么有的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这与校长重视、支持与否有直接关系。教育科研同学校其他工作一样,如果得不到校长的重视和支持,就根本做不了、成不了事;如果有校长的重视和支持,则别有洞天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科研先导工程就是“一把手”工程!座谈时某县教科所所长说:“某些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之所以成为老大难,难就难在了‘老大’(指‘一把手’)身上,就是因为‘老大’不重视啊!”
  第二,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及专家经常的、及时的指导和支持,可以使基层中小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少走弯路,从一开始就步入正轨。座谈时,多位校长和老师提到,基层中小学校对搞教育科研起初都有较高的热情,但确实不知道从何做起,有时候忙活了半天,上级来检查说不对路子,结果白忙活了;苦于无专家指导,把教育专家视同天上的星星一样,奢望能有那么一个时刻把星光洒向他们。不知我们的教育专家们作何感想?
  第三,基层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一定要结合校情,着眼于解决学校和教师自身存在的根本问题,提升学校和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调研时发现,许多中小学校和教师把课题立得很大,把调门定得很高;相当多的课题,凭校内自身力量根本无法深入研究下去。我向来主张基层学校和教师搞科研要“小题大做”,小题大作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深、越做越透;而不要“大题小作”,大题小做只能越做越小、越做越浅、越做越空。我们倡导基层学校和教师主要进行应用研究,把精力集中到解决制约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性问题上;但这并不是说基层学校和教师只能进行应用研究,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来自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是离教育实践最近的人,当然也最有资格成为教育专家。我们提倡基层学校和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确立起“工作即研究,问题即课题,体验即成果”的科研理念。因此,校长和教师必须坐稳板凳,克服浮躁,认真琢磨:制约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问题究竟是什么?然后提炼出课题,进行潜心研究,以求得问题的突破和解决。
  第四,必须把广大教师发动起来,让教师自我松绑,过一种正常的、幸福的教育生活。我常听到身边的同事抱怨:“从早到晚忙活一天,真累、真烦。”每逢此时,我都会不失时机、不厌其烦地开导道:学校工作的性质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送走一届,又来一拨。我们怎么才能从这些看似重复单调,近乎枯燥乏味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呢?那就是用“研究”的方式来看待工作,来看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做了,就会觉得工作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正常的了。研究始于问题,没有问题谈什么研究?这不是问题来了吗,那好啊!咱就琢磨用什么法子来搞定它;问题解决了,就会从心底生出一股满足感和成就感。如果一个法子不灵验,没关系,那咱就再换个法子试试看。一来二去,会发现不知不觉中心情好了,工作顺了,不经意间你的能力似乎也长了一大截。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里的“你”当指“校长”,换言之,把每一位教师都引上“研究”这条职业幸福之路是校长的职责所在;而从事研究的教师,就是幸福的教师。
  我自己就是这样步履蹒跚地一路走来的,体会自然是深刻的。其一,研究者是智者,也是仁者。智者无忧,仁者无敌。研究的本质在于求真,为了探求真理则须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从这个意 义上讲,研究者也是离真理最近的人。我与真理相伴,何忧可虑?“我有长缨在手,何惧苍龙?”其二,研究者是富足者。他不齿哈巴狗的苟且偷生,他唾弃绿豆蝇的追腥逐臭;他景仰松之高洁,兰之清幽,竹之挺秀,他追求的是内心的充盈,他渴望的是精神的富足。我们应该鼓励广大中小学教师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华东师大陈桂生教授在《师道实话》序中写到,“说得不对,请君批评;若说对了,也不稀罕得到什么。无非是‘我说了,我拯救了自己的灵魂”。其三,研究者是思想者,也是孤独者。有思想,你就耐受得了寂寞,耐受得住孤独。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说得好,“我思故我在”!科研能兴校,科研能成师。学校要想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就必须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教师要想真正实现自身专业化素质又快又好的成长,就必须参与教育科研工作。某科研点校的一位老师讲得好:“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受益最大的是教师”。只有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提高了,才能转化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才能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要脚踏实地地“干”。教育科研是一种高级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只凭嘴上说,而必须实实在在地干。根据校情、师情,把制约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些关键性问题确立为课题;而且认准了一个课题,不做则已,做就坚持把它做到底,做出名堂来,要有那么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千万不要见异思迁、半途而废,更不要存些许急功近利的思想,成功的秘诀往往就是比别人多向前迈出了一小步。
  第六,建立健全激励制约机制是完全必要的。调研中发现,为数不少的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存在短期行为、临时行为,因校内人事更迭致使教育科研工作吹灯拔蜡的不在少数。把教育科研工作制度化,既可以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中“人治”因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刚刚故去的一代科学巨匠、教育大师钱伟长先生提出了“拆除四堵墙”的教育主张,即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老师必须科研教学双肩挑;拆除各专业之间的墙,不再隔行如隔山;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实,横亘在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上的“墙”何其多也,决不仅仅是钱先所说的四堵,既有历史之“墙”、也有现实“墙”,既有天然之“墙”、也有人为之“墙”,既有体制之“墙”、也有机制之“墙”……这一堵堵“墙”成了阻碍中国教育发展的一道道森严壁垒。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改革的任务就是“拆墙”,打通教育发展前进路上的道道关口和死胡同,为教育发展架起一座座互通式立交桥,实现中国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展开“拆墙行动”刻不容缓,而教育科研毫无疑问是不可替代的“破墙器”!
其他文献
树立“人本”意识,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校长是学校全部工作和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不但需要处理好学校内部各部门、各方面的关系,而且还要处理好学校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处理好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这些关系本质是人际关系,所以,校长要树立“人本”意识,创设民主和谐文化,积极调动和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整体功能。引导大家团结一心、目标一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使全校凝聚成一种合力,确保教
水利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保护好、使用好淡水资源,使其既能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发展的需求.本文从人的"需求"出发,深入探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水
"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的取消,意味着大规模的以联乡、联村会战为主要形式而进行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应该成为历史,寻找适应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新思路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