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中如何正确展开课堂讨论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lgrind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笔者亲身经历过的几个实际案例,谈谈我对“高质量的课堂讨论”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案例1:
  在一次校级语文公开课上,一名老师照例搬出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只见老师一宣布完所讨论的内容,学生便匆忙行动,前后围坐起来,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可我走进仔细观察,有的小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小组学生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默状;也有的小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产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而教师呢?一会儿是“同学们讨论好了没有”,一会儿是“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最后干脆就是“因为时间关系,就讨论到这儿”。这种热闹的课堂讨论实质上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实质上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思考之一:课堂讨论的前提是学生的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一旦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他们又能讨论出什么结论呢?所以课堂讨论出现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形同虚设,空热闹、假正经的现象。
  思考之二:教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作为保证,这样的讨论能深刻吗?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使课堂讨论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只有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案例2:
  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有的教师确实像蝴蝶般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此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
  思考之一: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课堂讨论不是学生讨论、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价等全方位、全过程把握。
   思考之二:教师要为学生的讨论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并为学生的讨论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案例3: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取悦于听课教师,根本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总免不了几次搬出课堂讨论这一环节。笔者曾聆听过一堂公开课,该任课教师前后共安排了五次课堂讨论,而每次讨论最长的有两分钟左右,短的仅几十秒;讨论的问题往往是一些以个人能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所讨论的内容几乎是停留于识记层次的“是什么”。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课堂讨论成了上公开课必备的“行头”,成了花瓶。
  思考之一:因材施“讨”、因生施“讨”是课堂讨论的原则。课堂讨论不能不切实际教材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导致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和表演化。如果把一些简单易懂、不容置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只会导致课堂讨论“泛滥成灾”,既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又影响了课堂纪律;反之,如果把一些“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只会使得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讨论“无功而返”。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讨论时,应精心安排,有所舍取。做到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
  思考之二:课堂讨论的时机必须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教师布置学生课堂讨论,一定要抓住讨论的契机,把课堂讨论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的状态,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解”之时,才能进一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可以闪烁创新思维的火花,才能使学生经过课堂讨论后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其他文献
居住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的重要学习内容,但是,传统的教学计划和方式已经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针对这种情况,从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更新设计任务书等几个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幸福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一根本目的,教育界正积极地开展幸福教育的探索。幸福学校文化在教育工作的各个领域又具体化为合理
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策略,在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利用课前时间组织学生朗诵和口头演讲,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
该文引用生态学概念研究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形态,阐述了传统民居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体的生态学特征及其生长规律,以便使我们更好地、深入地了解传统民居的形态.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作文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给师生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与帮助,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汽车CAN数据总线具有信息共享,减少导线数量,减轻配线线束的重量,控制单元插脚最小化,提高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等优点。针对装有车载网络系统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载网络系统出
一般阅读课堂教学(讲读、自读、品读、研读、赏读)“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穿插的空间往往是在课堂开始时,穿插时间长短也受一节课时间的拘泥而一带而过。这样,由于不能根据穿插的内容多寡不同,穿插的内容对阅读的作用不同对之进行空间上的正确安置和时间上的恰当把握,仅仅把“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当成一个知识的螺钮蛮横地绕缠上去,就忽视了学生内心的阅读需要,“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的穿插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有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目前小学生语文作业仍然存在繁多复杂、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等问题。语文作业应删繁就简,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切实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才会
作文是对一个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全面检验。一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较集中地反映了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情趣爱好和写作能力。然而,好文章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