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痛失爱子的母亲,不停地拨打儿子生前的手机号码寻求慰藉。连续三百多个日夜后。本以为无法接通的电话那头,冒出一个与儿子年龄相仿的干儿子!由此,牵出一段感人的母子奇缘。
爱子离世,拨打儿子生前的手机号成了母亲的习惯
武汉汉口医院退休医生郑丽霞原本有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她是医生,丈夫在铁路系统工作,聪明、懂事的儿子在同济医科大学成教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就读。生活虽不是太富裕,但一家人过得倒也其乐融融。然而这一切,在五年前的那个雨夜被彻底改变了。
2004年7月1日清晨,郑丽霞在家中接到儿子同学打来的电话:“阿姨,你赶快来,黄震出事了!”
郑丽霞很惊讶:“出什么事了?”
对方不敢告诉她,只是一个劲儿地催:“你快来,坐的士来,和叔叔一起来!”
郑丽霞听他这样说,顿觉不妙:“肯定是什么蛮重大的事情。”
匆匆赶到学校的郑丽霞夫妇被告知他们的儿子黄震在前夜不慎从高楼摔下,当时就被一根铁管扎破了左侧胸部的大动脉,失血过多不治而
郑丽霞腿都软了,人也瘫坐在地上。在那个出事地点,黄震趴卧在地上,血肉模糊。
儿子是家中的三代单传,年过半百又痛失爱子,郑丽霞夫妇一时间感到生活没了希望。夫妻俩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愿相信这是真的,总感觉像是做了一个噩梦,儿子并没有走。
黄震原来在外面打工的那两年,一直在给人家卖手机,所以各种手机的运用他都非常了解,而且他也比较喜欢摆弄手机。为了纪念儿子,郑丽霞火化他的时候,就和丈夫商量把他生前用的手机给他带走。
把手机给他带走之后,郑丽霞一直沉浸在悲痛当中,一直不愿意把儿子的手机号码删掉,觉得删掉它就把这个生命也删掉了。
那段时间,郑丽霞在家里天天哭,为了寻求解脱,郑丽霞开始翻看佛学书籍,而书中四个字似乎一下子点醒了她:“视死如生。”
但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她的哀伤。此后的一年间,难以承受的丧子之痛,时常将郑丽霞压得喘不过气来。悲伤就像潮水一样,一波一波地袭来,想念儿子成了郑丽霞每天的主要心事,每当难以承受的时候,她就会悄悄地拿出自己的手机,不由自主地拨打儿子的号码。虽然明明知道儿子再也不会接电话,但她还是习惯性地拨,在寂静的夜里,一遍,又一遍……
寒来暑往,时间在一天天过去,郑丽霞两鬓的白发多了不少,2005年儿子的周年祭日之后,郑丽霞依然无法释怀。
为了能让自己忙一些,排解内心的伤痛,郑丽霞开始到武汉斫口一家亲戚开办的医院工作。
突然有一天,也就是2005年8月11日早上7点24分,就在儿子去世后一年零42天的那个清晨,郑丽霞来到单位准备开始工作,端坐在办公桌前,望着窗外,她又一次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拨打儿子的号码:“嘟……嘟……”听筒里竟然传出电话接通的声音。
郑丽霞握着手机的手开始颤抖,心跳得厉害。但是电话始终没有人接听。她再拨,依然无人接听,最后竟然被挂断
郑丽霞给儿子打电话的事情,一直是她心里的一个小秘密,此时,她并不知道,儿子的这个号码因为长期停机已被通信公司重新出售并启用。
几分钟后,正当她为无法和电话那头的使用者联系上而焦虑时,她的手机收到了对方发来的一条短信:“你是谁?为什么打我电话?”
激动万分的郑丽霞,迅速回复:“你是谁?怎么有这个号码?”
也许都是上天安排的缘分,因为那时的郑丽霞刚刚学会了发手机短信。
那天上午,郑丽霞通过短信初步了解到,使用这个号码的是个叫陈威的小伙子,当年27岁,比自己的儿子大两岁,是一名保安。
陈威通过短信告诉她,这个神州行手机号码,是他不久前在武昌司门口一家手机店花30元买来的。
郑丽霞用短信向陈威解释了自己拨打这个号码的缘由。善良的陈威表示理解,也对郑丽霞进行劝导和安慰。这一切,让一直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郑丽霞感到了一丝温暖
惊人巧合,促成一段“母子”奇缘
其实,对于陈威来说,与郑丽霞联系之初,除了对她的遭遇表示极大的同情,更多的时候,他对她这种无法释怀的母爱特别感动。
因为他对这种感觉是感同身受。
陈威出生在武汉,父亲是武东医院的一名中医,母亲也在这家医院里上班,父母平时对他管教严厉,叛逆期的他对父母的管教一直很抵触。那时,他经常和母亲顶撞,以至于后来他与母亲的关系很紧张,觉得母亲不喜欢自己,常常冲母亲大吼大叫。
直到有一天,母亲生病了。他用自己积攒的钱给她买了很多水果送到病房,但母亲不吃,总是放在那里,逢人就说,这是我儿子给我买的
陈威终于意识到,母亲是爱他的。可是,他已经没有机会再叫一声“妈妈”。
这成了他一生的痛!
就在母亲病重期间,陈威被派到外地实习。陈威去和母亲告别时,母亲已经不能说话了,斜躺在床上,努力地往上欠了欠身,嘴里含混不清地挤出了点声音,伸出左手轻轻地摇摆了一下。
陈威明白,母亲的意思是叫他慢点。因为以前每次陈威出门,母亲都要伸出左手轻轻摇摆一下,嘱咐他:“慢点走。”
这个手势只有他一个人明白。
半个月后,等他到实习单位报到后请假回到武汉,母亲已经走了。
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的他这个时候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最疼自己的就是母亲。因为妹妹含泪告诉了他母亲最后一刻的举动。
那一刻,母亲已经进入半昏迷状态,为了让她缓过劲儿来,姑姑对她开玩笑说“你走了,把你手上的那枚戒指留给老二吧(陈威的妹妹)?”
就在姑姑作势要摘下她右手无名指上的戒指时,母亲突然就清醒了,一下就把右手藏到屁股底下,费力而坚决地伸出左手的一个手指头,嘴里再次含混不清地说着什么。
父亲试着询问她:“你是不是要把这枚戒指留给陈威?”母亲的表情刹那间就放松了,缓缓地闭上了双眼。
听到这里的陈威再也忍不住了,放声大哭起来。长眠地下的母亲,再也听不到自己后悔的哭声了。就算他想再次冲她大喊大叫,她永远也听不见了。陈威悔得肠子都青了生前没有善待母亲。
一连几年,陈威都没有走出丧母之痛的阴影。这次偶然间接到郑丽霞的电话,得知她刚刚失去儿子不久,陈威不由得对她生出一种“同病相怜”的感情来。
随着交往的加深和相互进一步了解,郑丽霞和陈威逐步发现,在两人身上有着不少连他们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境遇和巧合——
陈威和郑丽霞的儿子不仅年龄相仿而且也是学医的,他曾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华佗中医针灸进修学院就读中西医结合专业,2005年毕业后,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当时正在武昌一家商场临时做保安。
丧失亲人的痛苦,一连串的人生巧合,让两颗心越贴越近。
2005年9月15日,快过中秋节时, 郑丽霞给陈威打了一个电话,表示想见见他。可陈威在电话里有些犹豫,因为,前几天自己骑车时不慎将腿摔伤了,走路很不方便。听说陈威受伤了,郑丽霞见面的心情更加迫切了。由于两家相距很远,陈威害怕郑丽霞受累,就说等自己腿好了再过去看她,可郑丽霞却执意要过去探望陈威,陈威只好同意了。两个人约好在陈威家附近的一个公交车站见面。
那天,郑丽霞提着一袋月饼和水果,转乘了两趟公交车,才找到了约定地点,陈威已经在公交车站等她了。当看到满头大汗的郑丽霞时,陈威一阵感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他一瘸一拐地走到郑丽霞身边,打量着跟前这位失去儿子的母亲。尽管是初次见面,但郑丽霞和善的面孔,还是让陈威一下子有了亲切的感觉,他喊了一声:“郑阿姨,热坏了吧!”看到陈威个子高高的,皮肤白白净净,很有礼貌的样子,郑丽霞一眼就喜欢上了他。她关切地问陈威:“你的腿好些了吗,以后出门可一定要小心啊!”
因为到了吃午饭时间,陈威就在附近的一家小餐馆里请郑丽霞吃饭,两个人边吃边聊。
让陈威吃惊的是,郑丽霞居然和自己的妈妈是同年同月出生的,只比妈妈大12天。“难道郑阿姨就是上天赐予我的新妈妈?”陈威心里这样想着。于是,他动情地说“郑阿姨,我对您有种亲切感,我妈妈不在了,如果您不嫌弃的话,我可以做您儿子吗?我很想有个妈妈来疼我!”
听到“妈妈”这个久违的词,郑丽霞顿时热泪盈眶,她当时就在怀疑“是不是上天有灵,冥冥之中又给我安排了一个儿子?”
郑丽霞当即应允,认陈威为干儿子。
让爱升华,相扶4年走出丧亲之痛
回到家里,郑丽霞把收了干儿子的事告诉了丈夫黄健斌,黄健斌起初比较反对,他不高兴地说:“谁也代替不了黄震。”而陈威的父亲却很支持,得知郑丽霞辗转两个多小时来看陈威时,父亲高兴地说“合适的时候,我们全家人一起去看看郑阿姨吧。”
从那以后,陈威和郑丽霞在彼此心目中的位置就是妈妈和儿子,联系方式由原来的发短信改为电话联系。尤其是陈威,他有什么事总喜欢跟郑丽霞说,征求她的意见。
2005年11月的一天上午,陈威打电话给郑丽霞,说自己明天正好轮休,想过去看看她和黄叔叔。郑丽霞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黄健斌,黄健斌没说什么。郑丽霞知道他一时难以转弯,就自己一人忙开了,她先是跑到菜市场里买回了一只土鸡和许多时令菜,然后,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那天晚上,她激动得一晚上没有睡好。
第二天,郑丽霞早早地爬起来,开始用砂锅煨鸡汤。上午十点多钟,陈威拎着食品和烟酒准时来到了郑丽霞家。可黄健斌对陈威的态度不冷不热,还当着陈威的面说:“我们家三代单传,没有收干儿子的习惯,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儿子在我心目中的位置。”陈威当时虽然有些尴尬,可他内心里能够理解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的感受。坐在一旁的郑丽霞立即批评了黄健斌,劝陈威别介意。陈威笑着说没有关系,他能理解。
郑丽霞不顾黄健斌的反对,仍然和陈威保持着这种特殊的母子关系,陈威一有空就过来看望郑丽霞夫妇,知道黄健斌平时喜欢喝酒,每次过来看他时,总是不忘带一些好烟好酒。时间长了,黄健斌发现陈威是个很善良懂事的孩子,慢慢地,他在心里接受了陈威,对他也热情起来。
2006年年初,郑丽霞和黄健斌商量说,她想帮帮陈威,她觉得陈威是学医的,做保安不是长久之计。黄健斌同意了,并开始四处张罗。陈威的父亲得知郑丽霞夫妇正为儿子的工作四处奔波时,心里十分感动和惭愧。一辈子不喜欢求人的他,决定亲自去找找自己的领导。最后,在医院领导的帮助下,陈威终于成为武东医院中医科的一名医生。
2006年10月1日,陈威的父亲带着一双儿女来到郑丽霞家,两个失去亲人的家庭,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终于相聚在一起。在饭桌上,陈威的父亲对郑丽霞夫妇说“从今往后,我的这两个孩子,也就是你们的孩子一”兄妹俩连忙站起来给干爹干妈敬酒,望着两个懂事的孩子,郑丽霞夫妇激动得热泪盈眶,不停地给孩子们夹菜!
2008年年初,陈威要结婚了,郑丽霞夫妇跑前跑后,为干儿子的婚礼忙碌着。2009年年初,陈威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出生后,为了照顾陈威的妻子余惠,郑丽霞不顾自己腿骨骨刺带来的疼痛,三天两头往陈威家里跑。陈威心里过意不去,劝她别跑了,而郑丽霞却风趣地说:“我正好可以减肥呢。”
4年来,这对特殊母子的爱心互助,使对方逐渐走出了人生的最低谷。今年六月份,在一次两家人的例行聚会上,郑丽霞无限感慨地说:“失去儿子后,我感觉天要塌下来了,一直情绪低落。陈威出现后,对我不停地安慰和鼓励,逢年过节还来看我,使我逐渐走出了痛苦的阴影,我感觉儿子回来了从他身上,我享受了孝顺和快乐,他就是我的儿子!”
此时,陈威也动情地说:“我妈如去世了,所以,我知道丧失亲人的痛苦滋味,我当时只是想到给干妈一些安慰,希望她能够慢慢地走出来。没有想到我们有这么多相似的地方,也许这就是缘分吧!其实,我在帮助干妈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以前,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整天只知道玩,尤其是做保安的那段时间,是我人生最困难最茫然的时候,是干妈的劝慰和帮助,使我渐渐地自信、自强起来。干妈就像是我的亲妈妈,我会好好珍惜这份亲情的!”
其实,并不是每个拨往天堂的电话都有回音。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库成员、武汉大学心理学教授戴正清表示,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丧子之痛是对人最深层次的感情伤害,生活目标的毁灭,让这部分人更需要宣泄和陪护。帮助这些家庭走出阴影,最值得倡导的就是“亲情支持”,希望同辈和晚辈多给以情感抚慰。他建议,如果条件允许,应让他们的爱和感情有个寄托。否则,长时间走不出阴影容易形成应急创伤综合征。
在武汉市洪山区,就有一个主要由丧失子女的家庭发起并组成的民间团体机构一一慈善会温馨港湾关爱服务中心。“跨越苦难、自助助人,为失去孩子的父母(家庭)提供关爱”是他们的宗旨。而在重庆、四平,更是率先成立了这样的组织,通过开展系列自助、互助及社会公益活动,帮助更多有着同样命运的父母尽快走出失去子女的悲痛阴影,并通过各种形式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把对子女的爱向社会延续、扩展和升华,提升生命的价值。
编辑 杨世莹
爱子离世,拨打儿子生前的手机号成了母亲的习惯
武汉汉口医院退休医生郑丽霞原本有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她是医生,丈夫在铁路系统工作,聪明、懂事的儿子在同济医科大学成教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就读。生活虽不是太富裕,但一家人过得倒也其乐融融。然而这一切,在五年前的那个雨夜被彻底改变了。
2004年7月1日清晨,郑丽霞在家中接到儿子同学打来的电话:“阿姨,你赶快来,黄震出事了!”
郑丽霞很惊讶:“出什么事了?”
对方不敢告诉她,只是一个劲儿地催:“你快来,坐的士来,和叔叔一起来!”
郑丽霞听他这样说,顿觉不妙:“肯定是什么蛮重大的事情。”
匆匆赶到学校的郑丽霞夫妇被告知他们的儿子黄震在前夜不慎从高楼摔下,当时就被一根铁管扎破了左侧胸部的大动脉,失血过多不治而
郑丽霞腿都软了,人也瘫坐在地上。在那个出事地点,黄震趴卧在地上,血肉模糊。
儿子是家中的三代单传,年过半百又痛失爱子,郑丽霞夫妇一时间感到生活没了希望。夫妻俩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愿相信这是真的,总感觉像是做了一个噩梦,儿子并没有走。
黄震原来在外面打工的那两年,一直在给人家卖手机,所以各种手机的运用他都非常了解,而且他也比较喜欢摆弄手机。为了纪念儿子,郑丽霞火化他的时候,就和丈夫商量把他生前用的手机给他带走。
把手机给他带走之后,郑丽霞一直沉浸在悲痛当中,一直不愿意把儿子的手机号码删掉,觉得删掉它就把这个生命也删掉了。
那段时间,郑丽霞在家里天天哭,为了寻求解脱,郑丽霞开始翻看佛学书籍,而书中四个字似乎一下子点醒了她:“视死如生。”
但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她的哀伤。此后的一年间,难以承受的丧子之痛,时常将郑丽霞压得喘不过气来。悲伤就像潮水一样,一波一波地袭来,想念儿子成了郑丽霞每天的主要心事,每当难以承受的时候,她就会悄悄地拿出自己的手机,不由自主地拨打儿子的号码。虽然明明知道儿子再也不会接电话,但她还是习惯性地拨,在寂静的夜里,一遍,又一遍……
寒来暑往,时间在一天天过去,郑丽霞两鬓的白发多了不少,2005年儿子的周年祭日之后,郑丽霞依然无法释怀。
为了能让自己忙一些,排解内心的伤痛,郑丽霞开始到武汉斫口一家亲戚开办的医院工作。
突然有一天,也就是2005年8月11日早上7点24分,就在儿子去世后一年零42天的那个清晨,郑丽霞来到单位准备开始工作,端坐在办公桌前,望着窗外,她又一次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拨打儿子的号码:“嘟……嘟……”听筒里竟然传出电话接通的声音。
郑丽霞握着手机的手开始颤抖,心跳得厉害。但是电话始终没有人接听。她再拨,依然无人接听,最后竟然被挂断
郑丽霞给儿子打电话的事情,一直是她心里的一个小秘密,此时,她并不知道,儿子的这个号码因为长期停机已被通信公司重新出售并启用。
几分钟后,正当她为无法和电话那头的使用者联系上而焦虑时,她的手机收到了对方发来的一条短信:“你是谁?为什么打我电话?”
激动万分的郑丽霞,迅速回复:“你是谁?怎么有这个号码?”
也许都是上天安排的缘分,因为那时的郑丽霞刚刚学会了发手机短信。
那天上午,郑丽霞通过短信初步了解到,使用这个号码的是个叫陈威的小伙子,当年27岁,比自己的儿子大两岁,是一名保安。
陈威通过短信告诉她,这个神州行手机号码,是他不久前在武昌司门口一家手机店花30元买来的。
郑丽霞用短信向陈威解释了自己拨打这个号码的缘由。善良的陈威表示理解,也对郑丽霞进行劝导和安慰。这一切,让一直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郑丽霞感到了一丝温暖
惊人巧合,促成一段“母子”奇缘
其实,对于陈威来说,与郑丽霞联系之初,除了对她的遭遇表示极大的同情,更多的时候,他对她这种无法释怀的母爱特别感动。
因为他对这种感觉是感同身受。
陈威出生在武汉,父亲是武东医院的一名中医,母亲也在这家医院里上班,父母平时对他管教严厉,叛逆期的他对父母的管教一直很抵触。那时,他经常和母亲顶撞,以至于后来他与母亲的关系很紧张,觉得母亲不喜欢自己,常常冲母亲大吼大叫。
直到有一天,母亲生病了。他用自己积攒的钱给她买了很多水果送到病房,但母亲不吃,总是放在那里,逢人就说,这是我儿子给我买的
陈威终于意识到,母亲是爱他的。可是,他已经没有机会再叫一声“妈妈”。
这成了他一生的痛!
就在母亲病重期间,陈威被派到外地实习。陈威去和母亲告别时,母亲已经不能说话了,斜躺在床上,努力地往上欠了欠身,嘴里含混不清地挤出了点声音,伸出左手轻轻地摇摆了一下。
陈威明白,母亲的意思是叫他慢点。因为以前每次陈威出门,母亲都要伸出左手轻轻摇摆一下,嘱咐他:“慢点走。”
这个手势只有他一个人明白。
半个月后,等他到实习单位报到后请假回到武汉,母亲已经走了。
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的他这个时候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最疼自己的就是母亲。因为妹妹含泪告诉了他母亲最后一刻的举动。
那一刻,母亲已经进入半昏迷状态,为了让她缓过劲儿来,姑姑对她开玩笑说“你走了,把你手上的那枚戒指留给老二吧(陈威的妹妹)?”
就在姑姑作势要摘下她右手无名指上的戒指时,母亲突然就清醒了,一下就把右手藏到屁股底下,费力而坚决地伸出左手的一个手指头,嘴里再次含混不清地说着什么。
父亲试着询问她:“你是不是要把这枚戒指留给陈威?”母亲的表情刹那间就放松了,缓缓地闭上了双眼。
听到这里的陈威再也忍不住了,放声大哭起来。长眠地下的母亲,再也听不到自己后悔的哭声了。就算他想再次冲她大喊大叫,她永远也听不见了。陈威悔得肠子都青了生前没有善待母亲。
一连几年,陈威都没有走出丧母之痛的阴影。这次偶然间接到郑丽霞的电话,得知她刚刚失去儿子不久,陈威不由得对她生出一种“同病相怜”的感情来。
随着交往的加深和相互进一步了解,郑丽霞和陈威逐步发现,在两人身上有着不少连他们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境遇和巧合——
陈威和郑丽霞的儿子不仅年龄相仿而且也是学医的,他曾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华佗中医针灸进修学院就读中西医结合专业,2005年毕业后,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当时正在武昌一家商场临时做保安。
丧失亲人的痛苦,一连串的人生巧合,让两颗心越贴越近。
2005年9月15日,快过中秋节时, 郑丽霞给陈威打了一个电话,表示想见见他。可陈威在电话里有些犹豫,因为,前几天自己骑车时不慎将腿摔伤了,走路很不方便。听说陈威受伤了,郑丽霞见面的心情更加迫切了。由于两家相距很远,陈威害怕郑丽霞受累,就说等自己腿好了再过去看她,可郑丽霞却执意要过去探望陈威,陈威只好同意了。两个人约好在陈威家附近的一个公交车站见面。
那天,郑丽霞提着一袋月饼和水果,转乘了两趟公交车,才找到了约定地点,陈威已经在公交车站等她了。当看到满头大汗的郑丽霞时,陈威一阵感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他一瘸一拐地走到郑丽霞身边,打量着跟前这位失去儿子的母亲。尽管是初次见面,但郑丽霞和善的面孔,还是让陈威一下子有了亲切的感觉,他喊了一声:“郑阿姨,热坏了吧!”看到陈威个子高高的,皮肤白白净净,很有礼貌的样子,郑丽霞一眼就喜欢上了他。她关切地问陈威:“你的腿好些了吗,以后出门可一定要小心啊!”
因为到了吃午饭时间,陈威就在附近的一家小餐馆里请郑丽霞吃饭,两个人边吃边聊。
让陈威吃惊的是,郑丽霞居然和自己的妈妈是同年同月出生的,只比妈妈大12天。“难道郑阿姨就是上天赐予我的新妈妈?”陈威心里这样想着。于是,他动情地说“郑阿姨,我对您有种亲切感,我妈妈不在了,如果您不嫌弃的话,我可以做您儿子吗?我很想有个妈妈来疼我!”
听到“妈妈”这个久违的词,郑丽霞顿时热泪盈眶,她当时就在怀疑“是不是上天有灵,冥冥之中又给我安排了一个儿子?”
郑丽霞当即应允,认陈威为干儿子。
让爱升华,相扶4年走出丧亲之痛
回到家里,郑丽霞把收了干儿子的事告诉了丈夫黄健斌,黄健斌起初比较反对,他不高兴地说:“谁也代替不了黄震。”而陈威的父亲却很支持,得知郑丽霞辗转两个多小时来看陈威时,父亲高兴地说“合适的时候,我们全家人一起去看看郑阿姨吧。”
从那以后,陈威和郑丽霞在彼此心目中的位置就是妈妈和儿子,联系方式由原来的发短信改为电话联系。尤其是陈威,他有什么事总喜欢跟郑丽霞说,征求她的意见。
2005年11月的一天上午,陈威打电话给郑丽霞,说自己明天正好轮休,想过去看看她和黄叔叔。郑丽霞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黄健斌,黄健斌没说什么。郑丽霞知道他一时难以转弯,就自己一人忙开了,她先是跑到菜市场里买回了一只土鸡和许多时令菜,然后,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那天晚上,她激动得一晚上没有睡好。
第二天,郑丽霞早早地爬起来,开始用砂锅煨鸡汤。上午十点多钟,陈威拎着食品和烟酒准时来到了郑丽霞家。可黄健斌对陈威的态度不冷不热,还当着陈威的面说:“我们家三代单传,没有收干儿子的习惯,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儿子在我心目中的位置。”陈威当时虽然有些尴尬,可他内心里能够理解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的感受。坐在一旁的郑丽霞立即批评了黄健斌,劝陈威别介意。陈威笑着说没有关系,他能理解。
郑丽霞不顾黄健斌的反对,仍然和陈威保持着这种特殊的母子关系,陈威一有空就过来看望郑丽霞夫妇,知道黄健斌平时喜欢喝酒,每次过来看他时,总是不忘带一些好烟好酒。时间长了,黄健斌发现陈威是个很善良懂事的孩子,慢慢地,他在心里接受了陈威,对他也热情起来。
2006年年初,郑丽霞和黄健斌商量说,她想帮帮陈威,她觉得陈威是学医的,做保安不是长久之计。黄健斌同意了,并开始四处张罗。陈威的父亲得知郑丽霞夫妇正为儿子的工作四处奔波时,心里十分感动和惭愧。一辈子不喜欢求人的他,决定亲自去找找自己的领导。最后,在医院领导的帮助下,陈威终于成为武东医院中医科的一名医生。
2006年10月1日,陈威的父亲带着一双儿女来到郑丽霞家,两个失去亲人的家庭,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终于相聚在一起。在饭桌上,陈威的父亲对郑丽霞夫妇说“从今往后,我的这两个孩子,也就是你们的孩子一”兄妹俩连忙站起来给干爹干妈敬酒,望着两个懂事的孩子,郑丽霞夫妇激动得热泪盈眶,不停地给孩子们夹菜!
2008年年初,陈威要结婚了,郑丽霞夫妇跑前跑后,为干儿子的婚礼忙碌着。2009年年初,陈威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出生后,为了照顾陈威的妻子余惠,郑丽霞不顾自己腿骨骨刺带来的疼痛,三天两头往陈威家里跑。陈威心里过意不去,劝她别跑了,而郑丽霞却风趣地说:“我正好可以减肥呢。”
4年来,这对特殊母子的爱心互助,使对方逐渐走出了人生的最低谷。今年六月份,在一次两家人的例行聚会上,郑丽霞无限感慨地说:“失去儿子后,我感觉天要塌下来了,一直情绪低落。陈威出现后,对我不停地安慰和鼓励,逢年过节还来看我,使我逐渐走出了痛苦的阴影,我感觉儿子回来了从他身上,我享受了孝顺和快乐,他就是我的儿子!”
此时,陈威也动情地说:“我妈如去世了,所以,我知道丧失亲人的痛苦滋味,我当时只是想到给干妈一些安慰,希望她能够慢慢地走出来。没有想到我们有这么多相似的地方,也许这就是缘分吧!其实,我在帮助干妈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以前,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整天只知道玩,尤其是做保安的那段时间,是我人生最困难最茫然的时候,是干妈的劝慰和帮助,使我渐渐地自信、自强起来。干妈就像是我的亲妈妈,我会好好珍惜这份亲情的!”
其实,并不是每个拨往天堂的电话都有回音。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库成员、武汉大学心理学教授戴正清表示,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丧子之痛是对人最深层次的感情伤害,生活目标的毁灭,让这部分人更需要宣泄和陪护。帮助这些家庭走出阴影,最值得倡导的就是“亲情支持”,希望同辈和晚辈多给以情感抚慰。他建议,如果条件允许,应让他们的爱和感情有个寄托。否则,长时间走不出阴影容易形成应急创伤综合征。
在武汉市洪山区,就有一个主要由丧失子女的家庭发起并组成的民间团体机构一一慈善会温馨港湾关爱服务中心。“跨越苦难、自助助人,为失去孩子的父母(家庭)提供关爱”是他们的宗旨。而在重庆、四平,更是率先成立了这样的组织,通过开展系列自助、互助及社会公益活动,帮助更多有着同样命运的父母尽快走出失去子女的悲痛阴影,并通过各种形式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把对子女的爱向社会延续、扩展和升华,提升生命的价值。
编辑 杨世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