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国4万亿元投资的使用和进展情况,舆论一直很关注,决策层对此也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中纪委监察部等部门组成的中央检查组,先后从去年11月底开始,开展了两轮检查。近期,中央检查组将对4万亿项目进行第三次检查,此次检查的重点是颇受公众瞩目的铁路、交通、电力、保障性安居等领域重大工程的投资情况和落实效果;除此外,还将加强对投资安排、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招标投标、竣工验收的检查,其中,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实际到位情况和地方债券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的情况亦将作为检查的重点。
据国家发改委披露,截至今年8月底,已下达中央投资7170亿元、占今年投资总额的79%。虽然中央投资项目总体进展顺利,管理不断加强,资金使用比较规范,但从前两次的检查情况看,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投入没有及时跟进,中央投资资金到位率94%,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仅48%。某些地方政府收到投资预算后分解下达不及时,虚报工程进度,完成投资数不实,擅自改变审批过的建设内容,以及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问题。两次检查共立案54件,查处党员干部135人。
4万亿元投资是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确保国家经济平稳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推出的一项规模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它不仅投资时间长,持续到2010年底,而且投资领域也比较多,尤其在保障性住房、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巨大;涉及的地域广,部门多。鉴于以往国家下发的专项资金中常有一些被地方政府挪用、截留甚至贪污,公众非常关注这笔巨额投资的监管。然而,仅靠中央检查组全面深入地监管投资项目的进展和落实情况,难度相当大,
除了上面提及的情况外,中央检查组检查的时间毕竟有限,在检查期间主要采用“听、查、看”的方式,即听取关于项目进度情况的汇报,调阅项目审批、招投标手续、材料采购单等档案,以及实地查看工程的进度。“听、查、看”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从地方政府的利益出发,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不大愿意配合检查查办项目中的巧立名目与弄虚作假行为。再者,政府实施一个项目,过程长,环节多,涉及部门很杂,即使真有问题,在责任认定上也有一定困难。基于此种信息不对称,中央检查组要掌握全面、深八、真实的情况,非常困难。
为确保中央的检查和监督真正发挥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少4万亿投资项目中的腐败现象,还必须建立一套投资和预算的公开机制。公开和透明是保证权力不被滥用、会共投资不出问题的有效办法。它不仅能够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以及妥善协调和处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也能够推动政府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就4万亿元政府投资而言,无论资金来自财政、银行,还是国债,其最终都需要公众埋单。如果不公布其决策过程、项目进展和具体用途,即使不出现腐败情况,亦极可能因为使用不当而造成巨大浪费。
公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检查和监督的结果要向社会公开。在检查的过程中,假如发生问题而不公开,仅作内部处理,这样警戒的效果会比向社会公开要差,因为它缺少民众的监督。二是政府的投资和预算要向社会公开。政府的财政和投资要做到全程监督,就必须向社会公开。如果不公开、不透明,不仅使得腐败有机可乘,这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因为掌握投资大权的官员能根据个人偏好和利害关系,将财政资金投入到本不该投入的项目或者該投入的项目不投,从而严重影响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民众福利。
但从后一方面来看,目前还不容乐观。传统的管理模式,本就带有集权管理、封闭管理、暗箱管理的色彩,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过程没有向社会公开的传统。所以,虽然去年5月1日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预算、决算报告,是需要主动公开的“重点政府信息”,但迄今为止,只有广州一地公开。相反,多数地方,比如上海财政局最近在答复公民要求公开财政预算的行政请求时,还以预算属国家机密而拒绝。
公开是监督最有力的保证。必须加强公开透明的法治建设,尽快建主一套制度和机制来保证政务公开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高政务公开的自觉性。而当前政务公开的重点,应放在公开决策过程、决策结果、重大项目的招投标,以及与民生关系密切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等方面的事项。
据国家发改委披露,截至今年8月底,已下达中央投资7170亿元、占今年投资总额的79%。虽然中央投资项目总体进展顺利,管理不断加强,资金使用比较规范,但从前两次的检查情况看,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投入没有及时跟进,中央投资资金到位率94%,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仅48%。某些地方政府收到投资预算后分解下达不及时,虚报工程进度,完成投资数不实,擅自改变审批过的建设内容,以及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问题。两次检查共立案54件,查处党员干部135人。
4万亿元投资是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确保国家经济平稳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推出的一项规模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它不仅投资时间长,持续到2010年底,而且投资领域也比较多,尤其在保障性住房、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巨大;涉及的地域广,部门多。鉴于以往国家下发的专项资金中常有一些被地方政府挪用、截留甚至贪污,公众非常关注这笔巨额投资的监管。然而,仅靠中央检查组全面深入地监管投资项目的进展和落实情况,难度相当大,
除了上面提及的情况外,中央检查组检查的时间毕竟有限,在检查期间主要采用“听、查、看”的方式,即听取关于项目进度情况的汇报,调阅项目审批、招投标手续、材料采购单等档案,以及实地查看工程的进度。“听、查、看”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从地方政府的利益出发,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不大愿意配合检查查办项目中的巧立名目与弄虚作假行为。再者,政府实施一个项目,过程长,环节多,涉及部门很杂,即使真有问题,在责任认定上也有一定困难。基于此种信息不对称,中央检查组要掌握全面、深八、真实的情况,非常困难。
为确保中央的检查和监督真正发挥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少4万亿投资项目中的腐败现象,还必须建立一套投资和预算的公开机制。公开和透明是保证权力不被滥用、会共投资不出问题的有效办法。它不仅能够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以及妥善协调和处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也能够推动政府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就4万亿元政府投资而言,无论资金来自财政、银行,还是国债,其最终都需要公众埋单。如果不公布其决策过程、项目进展和具体用途,即使不出现腐败情况,亦极可能因为使用不当而造成巨大浪费。
公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检查和监督的结果要向社会公开。在检查的过程中,假如发生问题而不公开,仅作内部处理,这样警戒的效果会比向社会公开要差,因为它缺少民众的监督。二是政府的投资和预算要向社会公开。政府的财政和投资要做到全程监督,就必须向社会公开。如果不公开、不透明,不仅使得腐败有机可乘,这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因为掌握投资大权的官员能根据个人偏好和利害关系,将财政资金投入到本不该投入的项目或者該投入的项目不投,从而严重影响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民众福利。
但从后一方面来看,目前还不容乐观。传统的管理模式,本就带有集权管理、封闭管理、暗箱管理的色彩,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过程没有向社会公开的传统。所以,虽然去年5月1日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预算、决算报告,是需要主动公开的“重点政府信息”,但迄今为止,只有广州一地公开。相反,多数地方,比如上海财政局最近在答复公民要求公开财政预算的行政请求时,还以预算属国家机密而拒绝。
公开是监督最有力的保证。必须加强公开透明的法治建设,尽快建主一套制度和机制来保证政务公开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高政务公开的自觉性。而当前政务公开的重点,应放在公开决策过程、决策结果、重大项目的招投标,以及与民生关系密切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等方面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