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对108台医用CT机的性能及其质量问题进行分析,为提高医疗诊断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AAPM模体和辐射剂量仪等仪器设备对108台医用CT机的定位光精度、剂量指数、水的CT值、均匀性、噪声、层厚偏差、高对比分辨力、低对比度分辨力以及床定位精度等检测项目进行检测。结果 CT机各单项检测项目的合格率均在84%以上,其中床定位精度、高对比分辨力、定位光精度、水的CT值以及层厚偏差等项目的合格率在90%以上。结论 对医用CT机进行影像质量控制检测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效率,对于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也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影像质量控制检测;CT机;模体;辐射剂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67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46-02
医用CT机是计算机技术、x射线断层摄摄影技术等多项技术应用于医学诊断领域的典型代表,在各大医院的普及速度最快[1]。医用CT机具有传统检查方法所不具备的精确性和及时性,目前已成为临床诊断中最为杰出的方法之一[2]。但在使用过程中,CT机的应用质量在不同地区甚至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医院均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进行质量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妥善加以解决,进一步提高医用CT机的诊断质量和效率。本文对我市运行的108台医用CT机进行了质量控制检测,现具体报道如下。
1 检测设备与方法
1.1 检测设备 本次检测使用的检测设备和仪器主要有AAPM模体(美国Victoreen公司生产),共包括头部剂量模体(型号为76-414)、体部剂量模体(型号为76-415)以及性能检测模体(型号为76-413);X射线机多功能质量检测仪(瑞典生产,型号为piranha);CT长杆电离室。
1.2 方法和标准 以《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所确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医用CT机进行影像质量控制检测[3]。检测项目主要有辐射剂量、机械性能以及影像质量等三个方面。
2 结 果
本次检测的108台医用CT机均为进口机,其中有48台为美国GE公司生产,32台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16台为日本东芝公司生产,另外12台来自菲利普公司。检测结果显示:除非必需检测标准之外,其他各单项检测项目的合格率均在84%以上,其中床定位精度、高对比分辨力、定位光精度、水的CT值以及层厚偏差等项目的合格率在90%以上,见表1。
2.1 辐射剂量指数 医用CT机在临床应用中会给受检对象带来一定的辐射照射,在调试CT机时找到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最佳平衡点时对受检对象的辐射照射也最小。因此,检测过程中检测辐射剂量指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2002年出台的《电离辐射防护安全基本标准》,50mGy成为CT多层头部平均剂量(MSAD)的推荐水平。在本次参与检测的设备中,80%以上的CT机剂量指数符合上述标准。有报道认为,CIDI的平均值应介于20-50mGy之间[4-5]。而本次的平均值为38.3,处于该报道所确定的区间之内。
2.2 机械性能 从表1可知,床定位精度、高对比分辨力的合格率较高,大部分受检机器都处于正常范围之内。而定位光的准确性会对扫描部位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医院工作人员应善于在日常检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试。
2.3 影像质量 CT机影像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断的效率和水平,而在检测中与图像性能关系密切的主要有CT值、均匀性、层厚偏差、空间分辨力以及低对比分辨力等项目,其中空间和低对比分辨力会对临床诊断产生直接影响,任意一项不合格即表示整机不合格,本次检测中高对比分辨力的合格率较高。
3 讨 论
通过检测我们发现,受检的108台医用CT机整体合格率较高,但需要注意的是,仍有一部分医疗设备存在着质量问题,有些甚至是“带病”工作,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不利影响。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二级医院CT机的检测合格率普遍低于三级医院,这与医院的投入、人员素质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应逐步加大投入,提高设备的保养和维护水平。②一部分二手CT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应按照规定对CT机进行状态检测,不符合要求不得“上岗”[6]。③宣传力度不够。应努力加大宣传,加强质量监督,实现考核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提高质量控制检测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应逐步普及辐射安全检测与放射设备质量控制工作,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效率。
参考文献
[1] 格日勒满达呼,张淼,王成国等.108台医用CT机影像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58-60.
[2] 岳宝荣,牛延寿(译).国际放射防护委员(ICRP)第102号出版物.多排探测器计算机x射线体层摄影患者剂量控制[M].1版.北京:人民军醫出版社,2011.1.
[3] GB/F17589-1998,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S].
[4] 郑海亮,冯树理,王仁贵等.电离室中心一X射线线束偏移距离对多排CTDI100辐射剂量测定的影响[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9):33-37.
[5] 郭洪涛,刘勇,袁淑华.CT剂量指数(CTDI)测量研究[J].中国测试技术,2007,(4):33-3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影像质量控制检测;CT机;模体;辐射剂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67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46-02
医用CT机是计算机技术、x射线断层摄摄影技术等多项技术应用于医学诊断领域的典型代表,在各大医院的普及速度最快[1]。医用CT机具有传统检查方法所不具备的精确性和及时性,目前已成为临床诊断中最为杰出的方法之一[2]。但在使用过程中,CT机的应用质量在不同地区甚至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医院均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进行质量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妥善加以解决,进一步提高医用CT机的诊断质量和效率。本文对我市运行的108台医用CT机进行了质量控制检测,现具体报道如下。
1 检测设备与方法
1.1 检测设备 本次检测使用的检测设备和仪器主要有AAPM模体(美国Victoreen公司生产),共包括头部剂量模体(型号为76-414)、体部剂量模体(型号为76-415)以及性能检测模体(型号为76-413);X射线机多功能质量检测仪(瑞典生产,型号为piranha);CT长杆电离室。
1.2 方法和标准 以《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所确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医用CT机进行影像质量控制检测[3]。检测项目主要有辐射剂量、机械性能以及影像质量等三个方面。
2 结 果
本次检测的108台医用CT机均为进口机,其中有48台为美国GE公司生产,32台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16台为日本东芝公司生产,另外12台来自菲利普公司。检测结果显示:除非必需检测标准之外,其他各单项检测项目的合格率均在84%以上,其中床定位精度、高对比分辨力、定位光精度、水的CT值以及层厚偏差等项目的合格率在90%以上,见表1。
2.1 辐射剂量指数 医用CT机在临床应用中会给受检对象带来一定的辐射照射,在调试CT机时找到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最佳平衡点时对受检对象的辐射照射也最小。因此,检测过程中检测辐射剂量指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2002年出台的《电离辐射防护安全基本标准》,50mGy成为CT多层头部平均剂量(MSAD)的推荐水平。在本次参与检测的设备中,80%以上的CT机剂量指数符合上述标准。有报道认为,CIDI的平均值应介于20-50mGy之间[4-5]。而本次的平均值为38.3,处于该报道所确定的区间之内。
2.2 机械性能 从表1可知,床定位精度、高对比分辨力的合格率较高,大部分受检机器都处于正常范围之内。而定位光的准确性会对扫描部位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医院工作人员应善于在日常检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试。
2.3 影像质量 CT机影像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断的效率和水平,而在检测中与图像性能关系密切的主要有CT值、均匀性、层厚偏差、空间分辨力以及低对比分辨力等项目,其中空间和低对比分辨力会对临床诊断产生直接影响,任意一项不合格即表示整机不合格,本次检测中高对比分辨力的合格率较高。
3 讨 论
通过检测我们发现,受检的108台医用CT机整体合格率较高,但需要注意的是,仍有一部分医疗设备存在着质量问题,有些甚至是“带病”工作,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不利影响。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二级医院CT机的检测合格率普遍低于三级医院,这与医院的投入、人员素质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应逐步加大投入,提高设备的保养和维护水平。②一部分二手CT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应按照规定对CT机进行状态检测,不符合要求不得“上岗”[6]。③宣传力度不够。应努力加大宣传,加强质量监督,实现考核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提高质量控制检测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应逐步普及辐射安全检测与放射设备质量控制工作,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效率。
参考文献
[1] 格日勒满达呼,张淼,王成国等.108台医用CT机影像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58-60.
[2] 岳宝荣,牛延寿(译).国际放射防护委员(ICRP)第102号出版物.多排探测器计算机x射线体层摄影患者剂量控制[M].1版.北京:人民军醫出版社,2011.1.
[3] GB/F17589-1998,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S].
[4] 郑海亮,冯树理,王仁贵等.电离室中心一X射线线束偏移距离对多排CTDI100辐射剂量测定的影响[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9):33-37.
[5] 郭洪涛,刘勇,袁淑华.CT剂量指数(CTDI)测量研究[J].中国测试技术,2007,(4):33-3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