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试验研究恢复肱骨距与否或有无螺钉通过肱骨距区域对肱骨近端骨折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累及肱骨距时,如何提高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2对24根甲醛浸泡的成人肱骨干标本随机分为4组,实验前对所有肱骨干标本进行正侧位X线片以排除骨折、肿瘤及先天性畸形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按照A组复位肱骨距,其中A1组螺钉通过肱骨距区域,A2组没有螺钉通过;B组肱骨距缺失,其中B1组螺钉通过肱骨距区域,B2组没有螺钉通过,建立肱骨近端骨折模型后应用DNS电子万能生物力学试验机对各组尸体标本分别进行生物力学试验,两两比较其压缩载荷、高度及应力。[结果]当标本高度下降5 mm时,A1、A2组分别与B1、B2组相比,其A1、A2组的平均抗轴向压力载荷及其应力分别高于B1、B2组(P<0.05);A1、B1组与A2、B2组相比,其均高于A2、B2组抗轴向压力载荷及应力(P<0.05)。当压力设定为0.3 kN时,A1、A2组分别与B1、B2组相比,其标本平均下降高度A1、A2组分别低于B1、B2组(P<0.05),而其应力大小则无明显差异(P>0.05);A1、B1组与A2、B2组相比,其均低于A2、B2组的标本下降高度(P<0.05),而其应力大小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A1组与B1组、A2组和B2组的比较表明了当恢复肱骨距或有螺钉通过肱骨距时,其肱骨近端的抗轴向压力及应力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对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的比较,尽管抗轴向压力固定,比较其标本下降高度及应力,但也间接的说明了恢复肱骨距或者有螺钉通过肱骨距可提高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后的稳定。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对累及肱骨距的肱骨近端骨折同时予以复位肱骨距和有螺钉通过肱骨距区域,但是对于肱骨距粉碎难以恢复的肱骨近端骨折,有螺钉通过肱骨距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加强肱骨的抗轴向压力及应力,提高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后的力学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