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昏的囚笼中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jlov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纪虎,1972年生,江西永丰人。江西省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教师,现居吉安。著有诗集《风在安隐》。
  汉语现代白话诗歌是从对西方的学习开始的。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西方国家千年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创作经验;网络的、出版物的、电子媒体等信息也在快速流通。这给数量众多的当代诗歌写作者大量的学习资料,当然也给了写作者更多的选择的困难。
  从周簌的这组诗中,显然能看到某种摇摆的、困惑的东西。
  《我从未……》这首诗,直白地写出了一个关于交际语言中沉默的效果。这首诗意图表达诗人发现的真相,“懂得沉默的意义”,在这个懂得之前,类似于“惶惑”、“结局”这样的词汇,作为诗人摇摆不定的前提,在这首诗中都消失不见。《沱江夜》的苦痛、《在黄昏的遗忘中》的难题、《大地苍茫如遗言》的猛虎、《野花》中的悲伤、《囚笼》里的孤独,它们作为诗人“惶惑”的对象来思考,通过沉默的神奇效果,周簌解决了这些问题。时间、渺小、羞愧、荒芜、苍茫这些词汇成为她体悟的场景,或者说是她自己在营造一个对比的场景,从而将沉默的效果确证下来。“我们用沉默代替了语言”、“大地苍茫如遗言,不着一字”、“时间沉淀”、“她深信这是时间所不能解决的”、“你们都渺小如尘/不要问我的来历/今夜我不会爱上任何一个”,可以看到沉默最终带来的是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即诗人试图完成个人转换的时空。
  个人的时空通过“他者”产生;在这组诗中,除了“沉默”,另一词汇:“他者”也在出現。周簌是如何建立她自己感知的“他者”呢?她有些刻意,或许她对西方哲学史上的“他者”缺乏通盘的了解,因此,她走向日常化。她使作品中有意营造的时空同样变得具体。《遗落之诗》中的他是“有了猫一样的气息”,海上、小船、红树林、白鹳鸟、灰猫则为这个“他者”的形象做了诠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伊斯兰教渔农的盛情宴”也被拒绝,因而这个他者是个人生活的向往投射于诗人主体上。她也在慢慢地将“他者”幻化为历史感的东西。《暴雨过后的寂静》的他站在历史的情境中,“后花园”、“穷山恶水”、“进京路上”,将背景凝结在一个典型的环境当中,并放置一个相应的人物,“锄药工”、“土匪”、“书生,儒士”,这就将他者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这个时间的历程,将“我的心在他暴雨过后的静寂中/获得安宁”的情感表现得丰满而具有了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的向度。
  她习惯的还是东方的古典美学范式。如《古风帖》中的“李白”、“李清照”、“八大山人”,这些诗、词、画三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其本身就蕴含了古典的韵味;“皓月”、“树篱”构造了一个外部的场景,“床榻”、“屏风”、“梅瓶”则呈现了系列古典器物。在场景的构造与人物内在的构造下,我们都能看到诗人对古典生活情趣的喜爱,对于爱情的幻想。“我仍在等待这些嫁妆:床榻、古屏风、案几、樟木箱……”在《信》中,我同样看到了这种期待:对信的期待,对“银沙”、“骒马”、“明月”的这些古典美学元素的幻想——她似乎想进入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由于时间的延缓或者说是信息传递方式的缓慢所造成的心理感受的过程。
  艾略特在《磐石》中写道:“无数的发明,无数的实验,带来运动着的,却不静止的知识,急于表达,却非沉默寡言的知识,用词语构成的知识,以及对词语的漠视。”工具所带来的非传统的时空体验,将人带入一种虚幻不够真实的幻境当中,在这样一个当代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大陆的大多数诗人都将以自己的肉身进入带有各自特点的某种疲惫感和虚无感。
  在周簌的近期写作中,她似乎是试图以上述的对立的方式进行纾解。
  责任编辑|李 东
其他文献
问石峁古城  一  不是庞贝 不是罗马  埃及的金字塔也变得暗哑  谁想起在此处筑城  谁把孤独的神圣雕成作品  谁留下山道上第一道脚印  谁把滚烫的信念带到此处播种  谁把高贵和低俗用人来区分  谁把战争与和平用人来打拼  谁是四千年前风中的雷霆  谁是石头墙上闪电的灵魂  谁纺织了苎麻织品  谁把鸵鸟蛋送进古城  谁用马队送来玉的芳韵  谁的头上喷出王气的光环  新石器时代的工艺谁知道  夜晚
期刊
广告帖  四十年前出厂,平时闲置农村  长时间老化,略带皱纹及白发  有衰败感及些许岁月刮痕  喜抽烟,嗜方字,适宜熬夜  曾常年田间劳作,偶伏案  用年龄赚取岁月银两  小心轻放,配件稀缺且昂贵  不宜猛烈撞击、剐蹭  廉价宜养活少奢求,百家菜即可  虽灰头土脸,但全身布满沧桑  小有收藏价值,如有意向  请致电垂询或携带世间大好光阴  及万家灯火面谈  自画帖  贩过年龄,偷过光阴,杀过家禽 
期刊
一  无明感觉很压抑,他想看看清朗的月亮。  无名抬,树影婆娑,月色朦胧。  他挽起最后一朵枪花,一枪头扎在树杆上,树叶哗哗地往下落。  这是七月时节,离秋还远,树叶生长茂盛,本不该往下乱落,但是这一枪,分明贯穿了全部力量,无明的怨怒全都泼洒在这杆枪上了。  无明站在漫天飞舞的树叶之中,一副怅然若失的神态,像只鸡。  落下来的不只是树叶,还有细碎的红花,树叶很多,绿一片,花也很多,红一片,最后是一
期刊
谁人的都城  失落在星月的光辉中  供后来者观赏  四千年前的先祖  在此守望  在时间的尽头  我们终将一无是处  石头裸露在外  围绕一座空城  四千年留下了美玉  也留下了更多的石头  山下的居民  早已不再弄瓦琢玉  只有名叫玉的女子  在鄉土中国一代代成长  破破,原名赵雄,著有诗集《旅行者与灰尘》等。
期刊
小清打来电话时,我正和陈希在山间别墅的露台上喝下午茶。  以前,我很多个下午都喝过茶,但是喝下午茶,却是在认识陈希以后。实木的小圆桌、格子桌布、精美的瓷器、银器、脱脂糖、苏打饼干、果酱、牛奶,真是够眼花缭乱的,乐趣也多在于此。  身处的别墅,是民国时期一个美国传教士建的,颇有风格,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算是古董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已算不上别墅,甚至算不上大房子,只是个百十平米的三室一厅而已。我的
期刊
石头的气息  泥土的呼吸  在谁的身体里  编织着  四千年的质地和光芒  四千年的  爱恨风雨  坚硬而透明  四千年的话语  都在绳纹里  在胸口  在眼眸  在一個玉人头像里  四千年都不肯转身  闫秀娟,神木市文联主席。著有诗集《云影子》《手影子》《光影子》等。
期刊
细雨迷濛  石峁披着神秘的面纱  等你喜欢的美男俊女  顶着花伞  在石峁山上寻古探迹  传说中的女王  靈已归天  而她居住过的石峁古城  到处可见遗留的实物  石头墙、人头骨、玉石、壁画、石刀、   石斧……  四千多年前的人类生活  惊心动魄  我们站在石峁的山顶  环顾四周  感觉薪火相传的日子  处处溢满大地的芬芳  石峁的眼睛  石峁的眼睛  刻在石头上  垒在墙体里  如玉一样稀少 
期刊
黄河之水,  奔腾不息5000多公里。  浪花淘尽英雄,  洒落沧桑。  华夏文明,  源远流长五千多年月。  留下古老傳说,  断垣残墙。  石峁之村,  一个曾经没落的普通村庄。  一群朴素的农民,  黄土高原的边缘,  黄河流域的腹地。  石峁遗址,  一座四千三百年的古老石城。  巍峨的外东门,  宏伟的皇城台,  神秘而荒凉。  石峁文化,  数以万计的精美玉器,  造型各异的石刻雕像。
期刊
千万别放他们进去  总有一批旅客  要去石峁遗址的考古重地游荡  走走看看  停顿叹息  皱着眉头瞅一瞅  不踩完每一寸黄土不回头  不摸完每一块墙砖不罢休  不听完每一句讲解不肯走  千万别放这种人进去  否则他们肯定  要举家搬迁住进去  要跟石峁先民  称兄道弟  每天隔着玻璃展柜  以一敌百  应对各国游客、各国盗墓贼、  各国文物贩子和各国考古专家  数以千计的好奇注视和窃窃私语  别让
期刊
我对文字的痴迷或许来自某种潜意识和基因遗传,父亲年轻的时候是个文学青年,爱写散文、爱吹长笛和口琴,我或多或少受其影響。我在一家中医馆工作,每天穿行于生活、医馆和药柜之间,我施药给人治病,我偶然发现,诗歌才是治愈我的药。那些不经意写下的分行很适合我的表达方式。我生活中是个不善言辞的人,情感节制不轻易外泄,诗歌可以没有前铺后续,单刀直入、留白余味、戛然而止。在我看来,最自由的文体就是诗歌了。  我每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