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087-0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增加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笔者于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运用真武汤加味配合西医综合治疗本病3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肺心病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中的诊断标准;中医肺胀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中的诊断标准。严格按照符合上述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者纳入,并且年龄<80岁,患者及家属同意试验者,有心、肝、肾及脑部并发症者不纳入。选择我科2008年12月一2010年12月住院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0-79岁,平均66岁。病程最长者35年,最短者16年。对照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1~78岁,平均67岁,病程最长者32年,最短者12年。近期因各种原因致原肺部症状加重,呼吸功能减弱,心衰加重。其中心功能Ⅱ级19例,Ⅲ级15例,Ⅳ级26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病例根据病情均卧床休息,低盐饮食,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强心、利尿,同时给予平端、祛痰、持续低流量吸氧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存在Ⅱ型呼吸衰竭加用呼吸兴奋剂治疗,并发肺性脑病的给予脱水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以真武汤加味治疗。基本方:人参10g,黄芪30g,白术15g,茯苓20g,知母30g,黄芩15g,白芍15g,丹参30g,川芎15g,干姜10g,附子(先煎)lOg,麦冬10g,五味子10g,紫菀15g,冬花15g,葶苈子15g,甘草6g。1天1剂,水煎分3次服。
两组均为7天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体温正常、咳嗽、咳痰、心慌、气短、喘憋停止、肝大回缩正常、浮肿消失,心功能恢复正常或提高Ⅱ级以上。有效:体温正常、咳嗽、咳痰、心慌、气短、喘憋减轻,浮肿消退,心功能提高I级以上。无效:咳嗽、咳痰虽减轻、浮肿消退、但心功能较前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治疗组30例中,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对照组30例中,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7例,有效率7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2.3 副反应治疗过程中对照组4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洋地黄毒性反应,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肺心病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其他肺胸疾病、肺部血管病变等引起的心脏病。往往表现为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肺心功能随之进一步恶化,由于其引起的心衰和一般心力衰竭不尽相同,对强心药耐受性差,利尿药易引起电解质紊乱等诸多副作用,因此其呼吸功能的减弱,心衰治疗较为困难。
该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肺胀、心悸、水肿范畴。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主要是肺肾两虚和脾肾阳虚,邪实主要为水饮、痰热、气滞、血瘀等。本病主要是在正虚的基础上,水湿、痰饮、痰浊、瘀血阻滞,导致肺失宣肃,肺脾肾功能失调,脏腑功能下降,使咳、痰、喘、肿加重,甚至神志恍惚或不清。故方中人参能改善冠脉血流量,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肺动脉高压,增加机体耐缺氧能力,减少机体耗氧量,并有保护修复心肌细胞及抗凝作用;黄芪、麦冬、五味子以补益肺气,扶正固本,以调节内环境,激发机体的自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白芍具有补肾助阳,养肝益脾,生精助肺,和血利水,柔肝止痛,护阴保津,心、肝、肺、脾、肾五脏并调,气血水津并治;丹参能直接扩张肺小动脉平骨肌减少肺循环阻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微循环;川芎中含有川芎嗪,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可阻止缺氧时钙离子内流而扩血管;附子大辛大热,温壮真阳;白术、茯苓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紫菀、冬花温润肺气,止咳祛痰;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知母清热化痰滋阴,黄芩清肺热,甘草调和诸药兼能化痰。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止咳平喘之功。本方大温大补,扶正祛邪,既弥补了西医上的治疗不足,又减少了治疗中毒副反应的发生,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了临床疗效。临证若能灵活运用,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192-1198
[2]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
[3]姚杰良,也淡真武汤用芍药[J].四川中医,1998,16(3):17
[4]莫晓能,陈文彬,丹参防治肺动脉高压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4):252-253
[中图分类号]R5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087-0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增加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笔者于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运用真武汤加味配合西医综合治疗本病3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肺心病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中的诊断标准;中医肺胀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中的诊断标准。严格按照符合上述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者纳入,并且年龄<80岁,患者及家属同意试验者,有心、肝、肾及脑部并发症者不纳入。选择我科2008年12月一2010年12月住院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0-79岁,平均66岁。病程最长者35年,最短者16年。对照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1~78岁,平均67岁,病程最长者32年,最短者12年。近期因各种原因致原肺部症状加重,呼吸功能减弱,心衰加重。其中心功能Ⅱ级19例,Ⅲ级15例,Ⅳ级26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病例根据病情均卧床休息,低盐饮食,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强心、利尿,同时给予平端、祛痰、持续低流量吸氧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存在Ⅱ型呼吸衰竭加用呼吸兴奋剂治疗,并发肺性脑病的给予脱水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以真武汤加味治疗。基本方:人参10g,黄芪30g,白术15g,茯苓20g,知母30g,黄芩15g,白芍15g,丹参30g,川芎15g,干姜10g,附子(先煎)lOg,麦冬10g,五味子10g,紫菀15g,冬花15g,葶苈子15g,甘草6g。1天1剂,水煎分3次服。
两组均为7天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体温正常、咳嗽、咳痰、心慌、气短、喘憋停止、肝大回缩正常、浮肿消失,心功能恢复正常或提高Ⅱ级以上。有效:体温正常、咳嗽、咳痰、心慌、气短、喘憋减轻,浮肿消退,心功能提高I级以上。无效:咳嗽、咳痰虽减轻、浮肿消退、但心功能较前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治疗组30例中,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对照组30例中,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7例,有效率7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2.3 副反应治疗过程中对照组4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洋地黄毒性反应,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肺心病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其他肺胸疾病、肺部血管病变等引起的心脏病。往往表现为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肺心功能随之进一步恶化,由于其引起的心衰和一般心力衰竭不尽相同,对强心药耐受性差,利尿药易引起电解质紊乱等诸多副作用,因此其呼吸功能的减弱,心衰治疗较为困难。
该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肺胀、心悸、水肿范畴。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主要是肺肾两虚和脾肾阳虚,邪实主要为水饮、痰热、气滞、血瘀等。本病主要是在正虚的基础上,水湿、痰饮、痰浊、瘀血阻滞,导致肺失宣肃,肺脾肾功能失调,脏腑功能下降,使咳、痰、喘、肿加重,甚至神志恍惚或不清。故方中人参能改善冠脉血流量,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肺动脉高压,增加机体耐缺氧能力,减少机体耗氧量,并有保护修复心肌细胞及抗凝作用;黄芪、麦冬、五味子以补益肺气,扶正固本,以调节内环境,激发机体的自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白芍具有补肾助阳,养肝益脾,生精助肺,和血利水,柔肝止痛,护阴保津,心、肝、肺、脾、肾五脏并调,气血水津并治;丹参能直接扩张肺小动脉平骨肌减少肺循环阻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微循环;川芎中含有川芎嗪,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可阻止缺氧时钙离子内流而扩血管;附子大辛大热,温壮真阳;白术、茯苓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紫菀、冬花温润肺气,止咳祛痰;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知母清热化痰滋阴,黄芩清肺热,甘草调和诸药兼能化痰。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止咳平喘之功。本方大温大补,扶正祛邪,既弥补了西医上的治疗不足,又减少了治疗中毒副反应的发生,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了临床疗效。临证若能灵活运用,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192-1198
[2]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
[3]姚杰良,也淡真武汤用芍药[J].四川中医,1998,16(3):17
[4]莫晓能,陈文彬,丹参防治肺动脉高压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4):252-253